20世纪上半期中国的“苏俄通讯”研究

20世纪上半期中国的“苏俄通讯”研究

论文摘要

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不仅发出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先声,也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年间,赴俄取经的中国人前赴后继,络绎不绝。他们在社会主义苏俄实地考察后,撰写了有关苏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地理、社会、外交等方面最新动态的“苏俄通讯”。这些通讯刊载于国内的相关报刊或出书,在读者中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同期,中国也翻译了罗素、纪德、爱金生、秋田雨雀、斯诺等外国作者的“苏俄通讯”。20世纪上半叶的“苏俄通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闻传播文本,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丰富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苏俄通讯”促进了马列主义、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向前发展,对于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有借鉴意义。对“苏俄通讯”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在结构上包括绪论、上编、下编三个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几个相关概念的界定,如“通讯”、“游记”、“驻外记者”、“苏俄通讯”及发表通讯的媒介等;厘清了研究的对象为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10月1日前的国内外“苏俄通讯”。分析了目前国内对“苏俄通讯”“总体不足、个别热点”的研究状况;阐明了选题的原创性、重要性和现实性;提出在系统地收集“苏俄通讯”文本资料的基础上,先从个案研究开始,再上升到对“苏俄通讯”的宏观研究,并采用整体研究、历史研究、跨学科研究及比较研究等方法。上编共分十章,属于总论部分。第一章20世纪上半期中外“苏俄通讯”文献概述。着重梳理了“20年代”、“30年代”、“40年代”等4个历史阶段中外作者的“苏俄通讯”文献传播情况,并对重要的通讯文献、重点作者及重要的刊发媒体作了介绍。第二章“苏俄通讯”作者队伍与传播媒介。阐述了中国“苏俄通讯”作者的现代转型轨迹,并对中国“苏俄通讯”的作者进行了分类。通过对“苏俄通讯”作者访苏频率的统计,可以看出作者对苏俄的关注度。同时分析了国内发表“苏俄通讯”的媒介的运作情况及出版环境的嬗变。第三章“苏俄通讯”的特色与视角。论述了“苏俄通讯”时代性、政治性、整体性与倾向性的内容特色,分析了“苏俄通讯”的写作特色:在语言上新闻叙事语言、资料介绍语言与形象语言互补;在选材上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相结合,在论述方式上讲故事、善评论、互文式写作并举。第四章“苏俄通讯”的传播分析。阐述了“苏俄通讯”传播文本生成,强调一个完整的“苏俄通讯”传播文本由“主干”文本及附属文本构成。介绍了“苏俄通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与自我传播的三类传播路径,论述了“苏俄通讯”的传播效果取决于时代的需要程度、作者观察与思考的深入及作品价值的重要性,并论述了“苏俄通讯”所遵循的相关传播规律。第五章中外作者“行走苏俄”的多重意蕴。分析了中国“苏俄通讯”作者“行走苏俄”的前提条件,归纳了作者们“行走苏俄”的原因。分别选取了“边境”、莫斯科、“离俄”等节点,剖析了中外作者“行走苏俄”的路线;在分析友俄与仇俄的态度基础上,介绍了陈启修、戈公振、斯诺等观察苏俄的方法。第六章“解读苏俄”:别求新声于异邦。介绍了“大”、“富”、“新”、“文”等几个关键词勾勒出苏俄新国家形象;说明了苏俄通过新宣传、新教育打造新人类;通过对莫斯科及红场等新空间的介绍,突出了苏俄政治空间与社会制度的变迁。同时,带有时代特征的标语口号的嵌入,强调苏俄力图塑造新话语的努力。第七章“解读苏俄”:日常社会生活探究。通过“街头”、“公园”、“剧院”、“单位”等框架,解读苏俄民众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日常社会生活,选取面包意象、红头巾意象作为苏俄民众生活的典型分析。论述了苏俄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突出集体生活,淡化私人家庭生活;突出革命生活,淡化宗教神圣生活;突出新式生活,淡化传统生活。第八章“解读苏俄”:另类镜像。分析了“苏俄通讯”负面宣传的基本表现,剖析了媒介的阶级立场是负面宣传造成的主因,并介绍了“苏俄通讯”负面宣传的一些手法。第九章“苏俄通讯”与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在论述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基础上,分别阐述了“苏俄通讯”与苏俄革命和建设、“苏俄通讯”与“苏俄理论”及“苏俄通讯”与苏俄传统文化等3对重要议题的关系。第十章“苏俄通讯”与苏俄经验的“中国化”、“世界化”。在分析中国学习吸纳苏俄经验的前提与基础上,从“苏俄通讯”角度解读苏俄经验“中国化”的具体内涵:在经济上实行计划经济、在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在文化教育上推行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在生活上推行共产主义生活方式等等,并阐述了苏俄经验“中国化”带来的重要启示。在分析苏俄经验“世界化”的历史前提与理论依据的基础上,解读苏俄经验的“世界化”的理论内涵与普遍意义。下编共分十章,属于分论部分。第十一章瞿秋白、俞颂华“苏俄通讯”比较。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最早赴苏采访的新闻记者——瞿秋白、俞颂华赴苏俄采访前的思想状况与成因,概述了瞿秋白、俞颂华“苏俄通讯”的大体轮廓与基本议题,评价了瞿秋白、俞颂华“苏俄通讯”的价值,对两人通讯也作详细的比较。第十二章抱朴、张民权“苏俄通讯”比较。介绍了中国早期两位无政府主义者抱朴、张民权20世纪20年代赴苏俄访问背景及两人“苏俄通讯”的主要内容,并对二者通讯作了细致的比较。第十三章陈独秀、李大钊“苏俄通讯”比较。分析了20世纪20年代陈独秀、李大钊两位中共创始人的苏俄之行及“苏俄通讯”的基本内容,并对两人通讯作详细的比较。第十四章蒋介石、沈玄庐“苏俄通讯”比较。介绍了1923年“孙逸仙博士代表团”的苏俄考察,论述了两位代表人物——蒋介石、沈玄庐的“苏俄通讯”主要内容及苏俄之行后两人提出的“中国策略”,并比较了两人“苏俄通讯”的异同。第十五章徐志摩、胡适“苏俄通讯”比较。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现代中国著名的英美派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徐志摩、胡适的苏俄之行,并在解读两人“苏俄通讯”文本的基础上比较了两人通讯的异同。第十六章胡愈之、林克多“苏俄通讯”比较。在解读20世纪30年代胡愈之及林克多“苏俄通讯”文本的基础上,比较了两人通讯的异同,强调了两篇通讯观察视野及语言方式的差别。第十七章曹谷冰、戈公振“苏俄通讯”比较。介绍了20世纪30年代两位新闻工作者——曹谷冰、戈公振的苏俄之行及两人的“苏俄通讯”的主要内容,比较了两人“苏俄通讯”的异同。第十八章丁文江、蒋廷黻“苏俄通讯”比较。记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两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丁文江、蒋廷黻的苏俄之行与其“苏俄通讯”的主要内容,比较了两人“苏俄通讯”的异同。第十九章郭沫若、茅盾“苏俄通讯”比较。记述了20世纪40年代中国两位文豪郭沫若与茅盾赴苏俄访问的经过,论述了两人“苏俄通讯”的主要内容,比较了两人“苏俄通讯”的异同。特别强调,两者皆指出了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必然前途。第二十章国外“苏俄通讯”译作选介。以洪福利《我在新俄罗斯的生活》、罗素《游俄之感想》、韦伯《苏俄实业界生活一瞥》、斯诺《战时苏联游记》为例,介绍20世纪“10”至“40”年代的国外“苏俄通讯”基本内容与在中国传播情况。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几个概念的界定
  • 二、“苏俄通讯”研究的对象
  • 三、“苏俄通讯”的研究状况
  • 四、“苏俄通讯”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 五、“苏俄通讯”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20世纪上半期中外“苏俄通讯”文献概述
  • 一、中国作者的“苏俄通讯”文献概述
  • 二、外国作者的“苏俄通讯”文献概述
  • 第二章 “苏俄通讯”作者队伍与传播媒介
  • 一、中国“苏俄通讯”作者的现代转型
  • 二、“苏俄通讯”作者的“类型”分析
  • 三、“苏俄通讯”作者访苏频率分析
  • 四、国内“苏俄通讯”发表媒介分析
  • 第三章 “苏俄通讯”的特色与视角
  • 一、内容特色 时代性、政治性、关联性与倾向性
  • 二、写作特色 语言、视角与选材
  • 第四章 “苏俄通讯”的传播分析
  • 一、“苏俄通讯”传播文本的生成
  • 二、“苏俄通讯”传播路径分析
  • 三、“苏俄通讯”传播效果分析
  • 四、“苏俄通讯”传播规律分析
  • 第五章 中外作者“行走苏俄”的多重意蕴
  • 一、中国“苏俄通讯”作者“行走苏俄”的前提
  • 二、“苏俄通讯”作者“行走苏俄”的原因
  • 三、中外作者“行走苏俄”的路线节点分析
  • 四、“行走苏俄”的方法论
  • 第六章 “解读苏俄” 别求新声于异邦
  • 一、新国家
  • 二、新人类
  • 三、新空间
  • 四、新话语
  • 第七章 “解读苏俄” 日常社会生活探究
  • 一、苏俄民众日常社会生活分析
  • 二、苏俄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典型分析
  • 三、苏俄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
  • 第八章 “解读苏俄” 另类镜像
  • 一、“苏俄通讯”另类镜像之一:负面宣传
  • 二、“苏俄通讯”另类镜像之二:中性介绍
  • 第九章 “苏俄通讯”与马克思主义“俄国化”
  • 一、“苏俄通讯”与苏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 二、“苏俄通讯”与“苏俄理论”
  • 三、“苏俄通讯”与苏俄的传统文化
  • 第十章 “苏俄通讯”与苏俄经验的“中国化”、“世界化”
  • 一、“苏俄通讯”与苏俄经验的“中国化”
  • 二、“苏俄通讯”与苏俄经验的“世界化”
  • 第十一章 瞿秋白、俞颂华“苏俄通讯”比较
  • 一、瞿秋白、俞颂华赴苏俄采访成因
  • 二、瞿秋白、俞颂华“苏俄通讯”概述
  • 三、瞿秋白、俞颂华“苏俄通讯”议题
  • 四、瞿秋白、俞颂华“苏俄通讯”评价
  • 五、瞿秋白、俞颂华“苏俄通讯”比较
  • 第十二章 抱朴、张民权“苏俄通讯”比较
  • 一、抱朴、张民权的苏俄之行
  • 二、抱朴、张民权“苏俄通讯”的主要内容
  • 三、抱朴、张民权“苏俄通讯”比较
  • 第十三章 陈独秀、李大钊“苏俄通讯”比较
  • 一、陈独秀苏俄之行与《苏俄六周》
  • 二、李大钊苏俄之行与《苏俄民众对于中国革命的同情》
  • 三、陈独秀、李大钊的“苏俄通讯”比较
  • 第十四章 蒋介石、沈玄庐“苏俄通讯”比较
  • 一、蒋介石、沈玄庐的游俄报告
  • 二、蒋介石、沈玄庐的“中国策略”
  • 三、蒋介石、沈玄庐“苏俄通讯”比较
  • 第十五章 徐志摩、胡适“苏俄通讯”比较
  • 一、徐志摩《欧游漫录——西伯利亚游记》分析
  • 二、胡适《一个态度》和《新自由主义》分析
  • 三、徐志摩、胡适“苏俄通讯”比较
  • 第十六章 胡愈之、林克多“苏俄通讯”比较
  • 一、胡愈之《莫斯科印象记》分析
  • 二、林克多《苏联闻见录》分析
  • 三、胡愈之、林克多“苏俄通讯”比较
  • 第十七章 曹谷冰、戈公振“苏俄通讯”比较
  • 一、曹谷冰《苏俄视察记》分析
  • 二、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联》分析
  • 三、曹谷冰、戈公振“苏俄通讯”比较
  • 第十八章 丁文江、蒋廷黻“苏俄通讯”比较
  • 一、丁文江的苏俄之行与《苏俄旅行记》
  • 二、蒋廷黻的苏俄之行与《欧游随笔》
  • 三、丁文江、蒋廷黻“苏俄通讯”比较
  • 第十九章 郭沫若、茅盾“苏俄通讯”比较
  • 一、郭沫若的苏俄之行与《苏联纪行》
  • 二、茅盾的苏俄之行与《苏联见闻录》
  • 三、郭沫若、茅盾“苏俄通讯”比较
  • 第二十章 国外“苏俄通讯”译作选介
  • 一、“10年代”的“苏俄通讯”:以洪福利《我在新俄罗斯的生活》为例
  • 二、“20年代”的“苏俄通讯”:以罗素《游俄之感想》为例
  • 三、“30年代”的“苏俄通讯”:以韦伯《苏俄实业界生活一瞥》为例
  • 四、“40年代”的“苏俄通讯”:以斯诺《战时苏联游记》为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图片目录及出处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20世纪上半期中国的“苏俄通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