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福柯主体性哲学视野中的作者问题

论福柯主体性哲学视野中的作者问题

论文摘要

作者问题是文艺批评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总是引起各方争议,一直以来都受到哲学家、文论批评家的广泛关注。从古希腊到中世纪再至文艺复兴,人们对于作者属性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本质主义的层面上。到了福柯那里,作者的属性和地位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福柯理论视野中的作者观为深入研究作者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论文主要从福柯的权力话语学说入手,联系他的主体理论,对其作者理论做系统的阐发说明。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主要梳理了前人研究福柯作者理论的成果,总结了它们的成败得失,并提出了自己的研究目标。第二部分论述了福柯对作者地位的理解。在福柯之前人们从本质主义思想出发,将作者看成是一种普遍永恒的现实存在体,是作品的创造者、本源,福柯一反传统观念,将作者看成是特定时代(十七世纪以后)人们对特定社会主体(文学写作者)的界定和命名,是话语性的,指示的是一组、一套或一类文学文本的陈述所呈现出来的统一性,简而言之,它是一个历史性概念,产生于十七世纪,当前其含义己发生巨大变化,作为一个特定时代形成的历史性概念,它正濒于消亡。谈及作者的地位,在福柯之前人们普遍将他视为文学世界的主宰者,是作品的生产者,作品意义的发源地。福柯提出了新看法,认为作者是某一时代文化和文学的言说者,是特定时代的话语载体,最终受制于当时的知识体系、言说方式、社会机制等社会力量(权力),他不是包括文学文本在内的各种话语的缔造者,不是心理性的,而是各种话语的副产品和代理者,是功能性的,其地位一落干丈,从主宰者,变成了话语中介人。第三部分讨论了福柯对作者的功能问题的看法。在福柯看来,作者不是实体性的、个性化的,不是文学话语的主宰和文学文本的创造者,而是一种转达特定时代文化和文学话语的形式,是功能性的、社会化的,是特定时代文学话语的承载者,是文学文本中某种话语统一性的表征。后结构主义的另一位理论大师罗兰·巴特也曾激烈否定过作者的主导地位,提出了著名的“作者死了”命题,不过在他那里,决定制约作者的不是特定的社会力量(权力)和它的表现形式如某一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说方式、普遍说法、社会机制等,而是抽象的语言系统、言语机制。第四部分反思了罗兰·巴特和福柯的后结构主义作者理论,力图在罗兰·巴特和福柯两人对话的基础上,就作者问题提出更为全面、合理、切实的观点。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章 福柯理论视野中作者的地位
  • 第一节 福柯理论视野中的作者含义:一种历史话语
  • 第二节 传统理论家理论视野中的作者地位:从缺席到登场
  • 第三节 福柯理论视野中的主体地位:从表演到退场
  • 第四节 福柯理论视野中的作者地位:从主角到代理者
  • 第二章 福柯理论视野中作者的功能
  • 第一节 福柯的作者功能论
  • 第二节 作者功能论与“作者之死”观的比较
  • 余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人名索引
  • 主题索引
  • 相关论文文献

    • [1].寻找机器中的幽灵——论近代科学与心身问题的关系[J]. 中国研究生 2016(11)
    • [2].主体性哲学研究的时代意义[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4(07)
    • [3].现当代主体性哲学的合理形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03)
    • [4].当代中国“主体性哲学”的出场[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 [5].《起信论》与现代东亚主体性哲学——以内学院与新儒家的争论为中心的考察[J]. 汉语佛学评论 2018(00)
    • [6].现代主体性哲学的形成、演变及其困境[J]. 前沿 2011(05)
    • [7].后主体性哲学视野下的生态文明——论生态文明的哲学定位和四个层次[J].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0(06)
    • [8].李泽厚与刘再复:“主体性哲学”与“文学主体性”[J]. 文艺争鸣 2017(05)
    • [9].前主体性诠释:主体性诠释的解构——评“东亚儒学”的经典诠释模式[J]. 哲学研究 2019(01)
    • [10].公共生活的历史生成:主体性哲学视界的澄明[J]. 理论与改革 2015(06)
    • [11].论德国浪漫哲学的反讽——从其与近代主体性哲学的关系来看[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
    • [12].从“彼”浪漫主义到“此”浪漫主义——阿多诺对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主体性哲学的反思[J].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1(06)
    • [13].发展成果共享:人民主体性的最佳体现[J].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1(01)
    • [14].从主体性哲学的追寻到专门化哲学的建构——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程[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 [15].主客体的二元分裂:认知主体性哲学的根本难题[J]. 学术交流 2008(11)
    • [16].现代社会中人的主体性矛盾及其自我超越[J].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3)
    • [17].主体性时代的权利理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权利理论的逻辑演进[J].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9(01)
    • [18].斯宾诺莎哲学的内在性原则及其对近代哲学中主体性的批判[J]. 世界哲学 2019(04)
    • [19].1821-1968:“作者”的诞生与死亡[J]. 写作 2012(11)
    • [20].杜威“经验”概念与马克思“实践”概念之比较[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9(04)
    • [21].论作为观场的“他者”——基于西方哲学史视角的分析[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
    • [22].主体性哲学与美德伦理的当代复兴——读段德智教授的《主体生成论》[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0(05)
    • [23].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认识主体[J]. 文学教育(上) 2015(12)
    • [24].主体性的转化——论列维纳斯的伦理主体[J]. 甘肃社会科学 2017(06)
    • [25].主体性哲学思想的生存纬度[J]. 柳州师专学报 2008(05)
    • [26].从科学主体角度看审美主体消解说[J]. 美与时代(下) 2013(12)
    • [27].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主体性哲学的困境和出路[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5(08)
    • [28].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哲学研究[J]. 惠州学院学报 2014(02)
    • [29].“本觉”与“无我”——佛教“心性论”的主体与非主体之辨[J]. 世界哲学 2016(01)
    • [30].社会脱落:现代性视域下人和自然关系的一种思考[J]. 宁夏社会科学 2015(04)

    标签:;  ;  ;  ;  ;  ;  ;  

    论福柯主体性哲学视野中的作者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