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增强顺氯氨铂抑制小鼠Lewis肺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增强顺氯氨铂抑制小鼠Lewis肺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肺癌是全世界常见的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仅10%左右。尽管近年来新的抗癌药物和化疗方案不断推出,但治疗效果仍无显著提高。如何寻找一种有效措施以提高化疗疗效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生物化疗(Biochemotherapy)是生物治疗与化疗相结合的方法,与单用化疗相比,有疗效迭加及减轻毒副反应的作用,是目前肿瘤综合治疗新动向之一。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属于生物制剂中细胞因子类,而细胞因子类的应用是目前最成熟的生物治疗方法[1]。本实验拟通过动物实验观察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recombinant mutant human tumor necrosis factor,rmhTNF)是否能增强顺氯氨铂(cisplatin,DDP)对小鼠Lewis肺癌的化疗疗效,进一步阐明抗肿瘤血管生成是其增效化疗可能的作用机制之一,同时观察rmhTNF是否有改善免疫功能的作用,初步探讨rmhTNF联合DDP治疗肺癌的可行性。方法:将体重为1620克健康C57BL/6小鼠(60只)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对照组,15只),rmhTN- F单药组(15只),DDP单药组(15只),DDP+rmhTNF联合组(联合组,15只)。然后将小鼠Lewis肺癌(LLC)细胞株接种于各组小鼠右上肢腋窝皮下,构建动物实验模型[2]。随后隔日检查皮下肿瘤生长情况。接种第5天,约半数能扪及肿瘤,第7天,都能扪及肿瘤,待第12天,扪及皮下肿瘤平均大小约(1.0×1.0×1.0)cm3时开始进行瘤内注药[3、4]。对照组瘤内注射生理盐水0.2mL/只,rmhTNF单药组瘤内注射rmhTNF 0.2mL/只(150万IU/kg),DDP单药组瘤内注射DDP 0.2mL/只(6.15mg/kg),联合组瘤内注射DDP(6.15mg /kg)和rmhTNF (150万IU/kg)各0.2mL/只。以上四组每天给药一次,连续3天[5],给药第一天开始观察小鼠的生活状态。末次给药后24小时集体脱颈处死小鼠,立即完整剥离肿瘤组织,称取并记录每个瘤体的重量(g)及小鼠去肿瘤后重量(g),测量并计算每个肿瘤体积(mm3),各组肿瘤抑制率,同时取瘤组织,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 transcription PCR,RT-PCR)半定量检测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 HIF-1α)mRNA的表达水平。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 mistry,IHC)方法定性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 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其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 wth factor receptor-2,VEGFR-2/KDR)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半定量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小鼠生活状态、最终去瘤体重:各治疗组小鼠均有轻到中度的脱毛,食欲下降,活动迟缓,精神萎靡,rmhTNF单药组生活状态最佳,联合组较DDP单药组生活状态好。rmhTNF组的小鼠最终去瘤体重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治疗组小鼠最终去瘤体重与对照组相比均有下降(P<0.05),联合组小鼠的最终去瘤体重高于DDP组(P<0.05)。2瘤重、体积、抑瘤率:单药组平均肿瘤体积和平均瘤重均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的肿瘤体积、平均瘤重低于各单药组(P<0.05),抑瘤率高于各单药组(P<0.05)。两单药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3半定量RT-PCR检测HIF-1αmRNA结果:两单药组的HIF-1α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联合组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两单药组(P<0.05),两单药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4免疫组化检测VEGF、KDR蛋白表达结果:两单药组VEGF、KDR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VEGF、KDR表达均低于各单药组(P<0.05),两单药组表达水平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5 VEGF和KDR蛋白表达相关性检测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小鼠Lewis肺癌组织的对照组、rmhTNF组、DDP组和联合组的VEGF和KDR蛋白表达均具有正相关性,r值分别为0.703,0.538,0.644,0.608,P值分别为0.003,0.039,0.010,0.016。6流式细胞术检测MMP-2结果:单药组的MMP-2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联合组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两单药组(P<0.05),两单药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 rmhTNF和DDP单用对小鼠Lewis肺癌均有抗瘤特性,而两药联合作用明显增强,rmhTNF能够增强DDP对小鼠Lewis肺癌的抑制作用,并能改善小鼠的免疫功能。2 rmhTNF和DDP单用均能抗肿瘤血管生成,而联合应用其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更加显著,进一步反映rmhTNF可能通过抗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增强化疗疗效。3 rmhTNF、DDP可能通过基因水平上对HIF-1α的抑制,导致HIF-1α蛋白水平的表达降低,从而降低VEGF蛋白的表达,进一步影响KDR蛋白的表达;同时也可以抑制MMP-2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最终达到抗肿瘤的作用。4小鼠Lewis肺癌中有HIF-1αmRNA、VEGF、KDR和MMP-2的表达,且VEGF和KDR的表达有明显的正相关性。5本实验为rmhTNF和化疗药物联合应用治疗肺癌以提高疗效提供了理论依据,为肺癌的综合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论文 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增强顺氯氨铂抑制小鼠Lewis 肺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抗肺癌血管生成机制及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白介素-6与肿瘤坏死因子-α在心房颤动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20(02)
    • [2].外周血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25在老年人不明原因发热中的诊断价值[J]. 医药论坛杂志 2020(04)
    • [3].肿瘤坏死因子-α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0(11)
    • [4].肿瘤坏死因子-α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J].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9(01)
    • [5].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与妊娠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J].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19(22)
    • [6].吸烟者肺通气功能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变化[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A1)
    • [7].腔内灌注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治疗肺癌恶性心包积液的临床观察[J]. 海峡药学 2015(12)
    • [8].白介素类因子及肿瘤坏死因子-α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中的检测意义[J]. 中医临床研究 2016(18)
    • [9].评价分析肿瘤坏死因子-α和转铁蛋白检测在肺结核诊治中的临床价值[J].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6(09)
    • [10].探讨肺结核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介素-6的表达[J].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23)
    • [11].猪尾巴管腹腔灌洗在重症胰腺炎患者中的疗效观察及对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基因的影响[J]. 健康之路 2016(08)
    • [12].肿瘤坏死因子-α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进展中的作用[J]. 胃肠病学 2019(10)
    • [13].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在心肌纤维化作用的研究进展[J].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20(04)
    • [14].肿瘤坏死因子在临床医学上的研究进展和意义[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7(21)
    • [15].雷公藤多苷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a含量的影响[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08)
    • [16].变应性鼻炎与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及肿瘤坏死因子-863C/A基因多态性的关系初步探讨[J]. 解剖学研究 2013(05)
    • [17].肿瘤坏死因子a促进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的凋亡[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37)
    • [18].肿瘤坏死因子-α及其受体与类风湿关节炎[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11(03)
    • [19].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α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J]. 中国当代医药 2011(32)
    • [20].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8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及其合并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16)
    • [21].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置管灌注治疗恶性腹腔积液[J]. 西南国防医药 2009(10)
    • [2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脂联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超敏C-反应蛋白相关性分析[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9(10)
    • [23].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与母婴结局的关系[J]. 实用医学杂志 2020(13)
    • [24].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样蛋白家族对炎症和肿瘤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 癌症进展 2020(19)
    • [25].原发性失眠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变化的研究[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69)
    • [26].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与老年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医刊 2014(09)
    • [27].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与OSAHS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4(18)
    • [28].化合物1487B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生成机制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 2015(20)
    • [29].辛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脑钠肽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 2013(29)
    • [30].代谢综合征中医证型与肿瘤坏死因子和白介素-6的关系[J]. 新疆中医药 2012(01)

    标签:;  ;  ;  ;  ;  

    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增强顺氯氨铂抑制小鼠Lewis肺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