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建筑的美学设计研究

轨道交通建筑的美学设计研究

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10000

摘要:当前,轨道交通已经成为了我国现代交通运输体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过去我国轨道交通建筑再设计与建造过程中对于美学方面的考量较少,大部分轨道交通建筑都拥有相类似的外表,美观性和艺术性明显不足。在当前人们对于美学追求日益提升的形势下,对轨道交通建筑的美学设计进行研究非常有必要。

关键词:轨道交通;地面景观;设计研究

城市的公共空间设计和建筑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座城市的精神面貌。地铁站人流集中,周围分布着办公区、商业区、娱乐区、住宅区等社区,地铁发展是城市文明的象征,尤其是城市轨道地面美学设计更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整个城市建设的文明程度。

一、轨道交通建筑的构成

1.1附属建筑

轨道交通车站附属建筑的地面部分主要包括人行通道的出入口、风亭等。在通道入口和出口要设置可辨别标识,并且要与城市整体建设美学相结合,确保在繁杂城市环境中树立独特形象,提高辨识度。

1.2服务设施

车站地面空间应设法彰显城市的高品质,力求为大家提供美观、便捷、安全的服务设施,这也是体现城市人文关怀的重要手段。尽管服务设施在整个空间环境中只占据很小比重,但却可通过独特设计把空间点缀得使人耳目一新,给人们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

1.3集散广场

集散广场设置要坚持与交通设备相匹配的原则,方便行人迅速换乘,充分发挥对人员车辆疏散与集中的调节作用。在具体设计中,应在对本站点人员去向和客流量状况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地面空间进行恰当分割和布局,对车辆、人员的交通行为加以规范和指引。

1.4软质景观

软质景观主要是指轨道交通车站公共空间的水景和绿植,如绿色植物的种植方式、造型风格、品种选择,以及水景的设计等,都可体现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程度。在轨道交通地面美学设计中,要充分结合人群特点,站在他们的视角进行设计,以充分体现这些软质景观的观赏价值。另外,软景还可以通过“安全防护”的形式体现出来,比如体现在新风井、通风口、变电箱的设计之中。

二、轨道交通建筑的美学设计

2.1美学设计要与功能配套

以广州地铁一号线坑口站为例,该线路投入运营后,站点附近的交通系统不断完善,人流量迅速增加,尤其是在节假日期间,车流、人流交汇集中,给道路交通带来很大压力。为缓解道路交通压力,有关部门新建客运站,增设公交总站、站前绿化广场、过街天桥、出租车停靠点等,另外还加设了公共设施小品以方便人流分散。以上设施的使用,极大地减轻了客运站交通压力,方便了人流换乘,有效缓解了周围车流人流混杂的状况。因此,轨道交通公共空间设计要与换乘设施相衔接,达到服务市民的目的。

2.2美学设计要强调以人为本

轨道交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人们在选择居住位置,或进行出行、约会、购物等活动时,都会考虑并优先选择轨道交通便利的区域位置,无形中促进了轨道交通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另外,随着轨道交通覆盖范围的扩大,人们对区域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对资源的配置规划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在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将轨道交通公共空间规划问题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此,轨道交通地面美学设计要以人们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树立以人文本的理念,符合人类对审美的标准和要求,这是进行轨道交通地面美学设计应掌握的基本原则。

2.3美学设计风格要与城市风格协调

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特色和文化气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轨道交通地面美学设计的整体定位和风格。以南京地铁2号线明故宫站为例,在该地铁站的地下空间中有很多壁画,用抽象和概况的艺术化语言体现了整个城市的风情。但在地面美学设计过程中却未体现出自身的特色,且没有完整主题作为依托。通过调查发现,只有约7%的人认为地铁站地面美学设计体现了该城市的特色,有6%的人认为这样的景观设计非常好,而有25%的人认为地铁站地面美学设计过于平庸,有37%的人认为该景观不能体现城市特色。由此可以看出,绝大部分人对该地铁站地面美学设计印象不深,或不够满意。此外,在另一项关于人们期望中的轨道交通地面景观的调查中,约60%的人选择了六朝古都和秦淮风光,另外分别有20%的人选择了现代都市风格和国民风格。由此可以看出,有特色的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景观可以提升人们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因此利用景观手法宣传和展现城市资源特色很有必要。

2.4美学设计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多是一些分散独立站点,而随着轨道交通的不断扩张和延伸,往往要经过广场、道路、房屋建筑等城市特定区域,也会遇到江河湖泊、山林等自然环境,并可能穿越文物古迹等文化景观。所以,在进行轨道交通地面美学设计时,应当从交通、形态、生态、功能上和城市周边环境进行有机的结合,要以当地实际情况为基础,在进行个性化设计的过程中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协调,正确处理好景观特色和整体环境的辨证关系。例如:某地铁站点处于一座风景优美的森林公园附近,因此就可以依托该森林公园风景搭建二层岛式的地面站台,这样有助于与周围优美自然景观的协调和融合。

2.5注重建筑内部设计

轨道交通建筑的美学设计除展现在外部造型方面,也能够体现在内部色彩、装饰材料、灯光照明等内部设计方面。在轨道交通建筑色彩的选择上,要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同时还要结合当地人们的审美需求以及生活习惯,然后在车站主体意向以及造型的基础上,确定好基准色以及辅助色,比如在历史悠久的古都建立的轨道交通建筑,应该与周边的历史韵味相契合。在内部装饰材料的选择上,除严格遵守安全以及经济的原则之外,还应该积极采用绿色、生态、环保型材料以及蕴含地域文化特征的材料,从而提升过往人流的归属感以及认同感。在内部灯光照明的选择上,应该结合车站内部设计,比如可以利用光的不同表现力搭配玻璃帷幕墙的透视性来营造人性化的光环境,使其在夜间形成特殊的景观效果,形成自明性与地标性,不仅能加强站场空间的艺术氛围、突出其核心地位成为视觉焦点,也起到了引导人流的积极作用。

三、轨道交通建筑美学设计实例分析

比如,位于我国台湾的淡水镇以其特有的自然资源(淡水河)与人文历史(历经外国占领统治)成为北台湾开发史上的一处重要聚落,是台北的发源地。因此,淡水站在规划设计之初就选定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造型风格,整个车站以红、黄、蓝三原色为主色调,并且外观的钢构以及混凝土结构造型多为瓦筒屋顶、八角窗以及仿木结构等,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的雄伟气魄。

另外,考虑到淡水站紧邻著名的淡水老街、福佑宫等古老景观,所以车站建筑外墙也采用了红砖垒砌,与周围环境保持一致,且延续了地域文脉。同时利用与淡水河相邻这一地理优势,整合周围开放空间,诠释环境艺术化、艺术环境化的城市美学,更凸显淡水站车站建筑的艺术魅力,至今仍是台北捷运成功的风貌营建个案之一。

四、结语

现阶段,城市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在乘坐轨道交通工具时,不但追求快捷、方便、舒服、安全的服务,并且对换乘站点的地面景观也提出了一些要求。因此,在进行轨道交通地面美学设计时,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确保美学设计与周围环境协调融合的前提下,把城市文化景观和城市特色更好地融入进去,并通过一定形式展现出来,在为行人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更好地满足其心理、生理和精神层面的要求,为他们带来更多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赵晟宇,阮如舫.轨道交通车站建筑美学设计研究——以台北为例[J].福建建筑,2013(2):25-28.

[2]阮如舫,赵晟宇.地铁车站外部空间景观美学设计研究[J].华中建筑,2012(10):109-112.

[3]吴京华,缪晶.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3,16(5):16-20.

标签:;  ;  ;  

轨道交通建筑的美学设计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