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建设综合信息环境理论

教育信息化建设综合信息环境理论

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综合信息环境论(论文文献综述)

卢菊艳[1](2021)在《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网络舆情是网民在网络空间中对某一热点事件所表达出的情感、情绪、态度、意见的综合反映,其在治理目标、传播主体、内容以及功能上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在信息化背景下,网络舆情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一方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教育手段、教育功能和教育资源带来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也对其教育环境、教育工作、教育内容以及教育者权威产生消极影响。基于此,构建网络舆情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依托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和传播学的把关人理论,从网络舆情传播的社会环境之维、网络舆情治理的高校工作之维、网络舆情引导的教育者之维和网络舆情应对的大学生之维四个维度出发,提出以网络治理、法治建设和舆论引导为抓手,规范和优化网络舆情传播的社会环境;通过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优化高校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以及健全高校的网络舆情管控机制,促进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体系的完善;着眼于教育者育人理念、施教本领和教学成效上的转变与提升,实现教育者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强化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法治教育,培养其信息意识、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

张静雅[2](2021)在《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文中提出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建筑大环境进入转型性发展阶段,陕西省作为历史文化发祥地,其所继承下来的建筑本土原生风格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面临建筑系统的重新构成。随着国内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外建筑思潮不断冲击影响着陕西省本土建筑风格,建筑市场一度呈现“西方化”与“国际化”。但对于陕西省本土文脉的建筑思想还未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就盲目接受国外建筑理论,使得建筑实践脱离建筑理论,建筑实践的繁荣景象与建筑理论的极度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这种结果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陕西省现有的建筑理论系统性的总结、提炼和研究,导致建筑理论远远落后于建筑实践。本课题研究以论题的方式展开,采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对能够体现陕西省当代建筑思想的基础资料进行了基本统计分析。基础资料包括:陕西省建筑师在建筑领域进行的探索、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专业着作、陕西省高等院校建筑类硕博士论文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等。在本课题组,已有人进行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陕西省建筑思想的建筑师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的研究。本论文则透过陕西省高校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来看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的发展。统计分析的时间段均控制在1949年至今,其中因所收集到的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的发表是在1980年之后,所以本篇文章主要研究发表硕博士论文之后的时间。首先,本文以时间为纵轴,运用文献计量法统计分析了1984-1989年段、1990-1999年段、2000-2009年段和2010-2020年段四个历史时段的建筑学硕博士论文;其次,从统计分析的结果出发,梳理了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并从数据特征、理论特征和关键词特征三个方面对硕博士论文进行分析。随后,提出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由原创思想与引进思想两部分组成,对这两部分分别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最终,笔者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在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方向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探讨。

王伦[3](2021)在《乡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建设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校园空间、校园人员、校园活动共同构成的文化形态集合体。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的品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研究乡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在已有的文献研究和理论基础上,将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划分为“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活动文化建设”四个维度;将学生品德发展划分为“热爱祖国,诚实守信”、“讲文明,懂礼貌”、“遵规守纪,勤奋学习”、“讲究卫生,锻炼身体”、“严于律己,遵守公德”五个维度。并且依据这个维度编制问卷并发放,利用SPSS25.0软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相关性分析、回归性分析以及差异性分析,为本研究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意在证实乡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四个维度与学生品德发展的五个维度之间的关系,探讨二者之间的影响及其产生影响的原因,从而提出乡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建议,希望对乡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这方面提供可靠的参考。

王欣[4](2020)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要求,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重大问题。高等学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就必须牢牢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关系全局的生命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环境的影响与人的作用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环境影响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影响高校大学生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完善人格、行为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人可以改造环境,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改造,使其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实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本研究的价值逻辑;“环境与人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本研究的理论逻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现状与问题”是本研究的现实逻辑;基于以上逻辑分析,本文探索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内容、原则和路径。具体而言,本文在结构上包括以下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学术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的主要问题和创新点。这一部分为研究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基础。第二部分主要阐述相关概念及研究基础。首先,对“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从时空和目标角度进行时代背景的定位;其次,对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这些本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展开论述;再次,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实践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实践,为后续研究奠定实践基础。最后,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研究的学科理论,奠定了后续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论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与功能。这部分基于研究论文的必要性,详细论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广泛性、复杂性、开放性、可塑性、意识形态性五大特征和物质保障、价值导向、感染熏陶、行为约束、精神动力五大功能。第四部分主要分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现状与问题。这是本文的“分析问题”部分,占据了较大篇幅。主要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和网络环境六个子系统逐个展开分析研究。每个部分包含基本概念阐释和现状论述,通过对现状的研究,逐步展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尚且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也是本研究的现实逻辑。第五部分主要阐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内容。在前文系统阐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本部分首先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需要针对哪些问题进行优化,也就是优化的具体内容。第六部分在前一部分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所要优化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具体措施。主要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原则和路径两个方面尝试提出具体思路。这一部分与前一部分共同构成了本文的“解决问题”部分,这也是本文的重点和落脚点。第七部分结论与展望。主要是对研究的内容与结论行了归纳和总结,同时提出了本论文的不足之处,以及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为未来的研究与探索指明了方向。

秦伟[5](2020)在《牡丹江市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一直以来,我国都是农业大国。我国政府对三农问题十分重视,尤其在农村区域发展问题上。农村是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主要载体,区域稳定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村社会治安防控工作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随着国家提出新农村建设政策以来,全国各地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也加大了对农村社会治安防控工作的探索,建立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举措,为促进和发展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维护农村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传统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主要以治理为主,在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上缺少行之有效的机制,导致农村地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效果不明显。通过对牡丹江市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问题进行研究,在界定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内涵和构成要素基础上,对信息论、控制论、环境论、系统论相关原理进行论述。同时,分析牡丹江市农村社会治安的现状,表现为:土地纠纷时有发生、群体性事件多发、“黄赌毒”问题屡禁不止、侵犯人身权利案件居高不下、“空巢”家庭矛盾凸显等,并对全市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进行归纳,内容有:政府重视确保形成合力、制定治安防控网格化管理、创新“一村一辅警”管理模式、多方面加大技防投入等。全市农村社会治安防控建设的不断发展,打击效果明显提高、防控效能不断增强、服务效能不断提升、管理服务职能得到强化。同时,以宁安市、林口县、海林市为例,介绍了全市农村地区社会治安体系建设的典型案例。全市农村治安体系建设取得较好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定问题,包括:防控主体能力不足、防控客体复杂难控、指挥系统效率较低、信息网络作用发挥不到位、技术装备应用较差、预警预案较为滞后等,分析其成因主要与农村地区经济水平落后、政府治安服务能力较差、农村人口外流现象严重、农村人口法律意识淡薄等相关。同时,通过借鉴国内其他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先进经验,并总结相应的启示。通过对牡丹江市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及成因进行研究,提出解决全市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对策,一是要强化防控主体的建设能力;二是要加大防控客体的监管力度;三是提高综合指挥能力;四是要完善信息化共享平台;五是要提升科技装备水平;六是要健全预警预案机制,为全国农村地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经验。

郭佳琪[6](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研究》文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物质资源极大丰富的今天,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和美好生活需要已成为党和国家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就是在这样的实况境遇下应运而生,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完善的创新发展,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方式的模式探索。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意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隐性育人功能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以美化人功能,在寓教于乐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这一创新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建立于新时代“三全育人”的现实需要和艺术文化的隐性教育特性之上,借鉴并结合了马克思主义、艺术学、美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创性,对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加强和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化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推动力量,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的本质目的就在于推动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此为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充分利用传统及现代的多种艺术形式,渗透于社会大环境以及人们日常生活所处的微观小环境,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的形象性和趣味性、渗透性和思想性、广泛性和全面性、人民性和创造性,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思想道德、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精神、社会心理、艺术审美、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影响和提升,不仅拉近了艺术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获得感,也加强和优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广泛推广。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之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某些不足之处。通过深入分析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的现存问题,可以总结出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要在拓展环境艺术载体、提升公众艺术审美、增强微观环境渗透、明晰艺术传播中心理念等方面进行进一步优化和改善。在此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建设首先要借助雕塑、建筑、景观等空间性艺术美化社会大环境,使人们在整体的艺术氛围中实现精神文明的传承和思想情感的满足。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要依托音乐、电影、舞蹈等表现型艺术形式深入人们的微观环境,渗透于家庭、校园、组织、社区以及同辈群体环境中,实现个体在人际交往、价值观培育等方面的思想引导。再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建设要注重文学艺术作品的人民性,鼓励文艺创作者深入基层观照现实,创作出能够弘扬新风正气的文艺作品。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要依托新媒体时代不可忽视的信息技术平台,运用好新时代的媒介力量宣扬正能量、引导舆论氛围,构建好艺术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还要建立全局性的体制机制,通过配套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建设、审查和管理落到实处提供保障。总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建设重点在于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手段上的束缚,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化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环境,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道德精神文化修养的提升。从宏观环境、微观环境、文艺创作、媒体传播、制度建设等方面入手,有助于系统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的实践路径。

李文龙[7](2020)在《基于网络直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与移动互联网持续深化的发展,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行为习惯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也更加的多样化。因此,基于网络直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维度的内在要求。同时运用网络直播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范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研究基于问卷调查、比较分析和文献研究的方法,收集和梳理了关于网络直播的文献资料,随后发现现有的高水平文献资料主要是从传播学、伦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网络直播,而网络直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研究仍处于初始状态。本课题聚焦基于网络直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从而体现了视角的创新。首先,通过文献梳理,了解和掌握专家学者及相关文件对网络直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然后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对其进行重新界定,并且运用“使用与满足”的传播理论、“媒介依赖”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与载体论,分析网络直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阐述基于网络直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保障本研究的顺利进行。其次,紧紧围绕“基于网络直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直播的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直播平台的搭建情况及其发展趋势。然后结合调查数据和文献资料,分析基于网络直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效及其制约因素,并且从主观与客观两个层面论述其产生制约因素的原因。最后,从搭建直播平台、丰富直播内容、优化直播环境及建设专业直播队伍四个角度,提出了具有针对性与可行性的优化路径。因此,通过本研究的分析与论述可知,基于网络直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切实可行的,对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张淼[8](2020)在《新时代高校校园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实现路径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要求。高校在落实党和国家有关部署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正在形成。同时,互联网技术与传播手段不断翻新,促进了全媒融合时代的到来,为校园媒体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如何在新形势下发挥媒体育人优势,守正创新,将校园媒体打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便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以新时代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阐述为指导,以全媒融合和构建高校大思政格局为背景,探讨高校校园媒体思政融合功能及表现,梳理与分析新形势下高校校园媒体思政功能发挥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新时代高校校园媒体健康发展,更好实现媒体育人作用提出对策建议。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论文写作背景、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及论文创新点。第二部分概述校园媒体的内涵与类型,明确新时代高校校园媒体的思政融合功能定位,并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方法论及习近平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出发,阐明本文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对高校校园媒体思政功能发挥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校园媒体在思政功能发挥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第四部分,以新时代党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为立足点,从环境优化、认识提高、话语创新、格局构建、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高校校园媒体思政功能发挥的现实路径。

钟希望[9](2019)在《基于合作办学模式的普通高中办学特色研究 ——以深圳市H学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2月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鼓励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事实上,早在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经明确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开展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试验。深圳市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教育深化改革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深圳和香港、内地的知名高校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学生交流、师资培训、科研项目以及学者互访等方面展开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如香港中文大学和深圳大学合作办学成立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基础教育领域,“合作办学”的新模式在深圳市各区也日渐风靡,成效凸显。本研究以“合作办学”模式为背景,选取深圳市H学校为个案,就合作办学模式下的普通高中办学特色问题展开探讨。论文首先介绍了选题的背景与课题缘起、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关于办学特色和合作办学的文献综述,并加以总结及反思,由此阐述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思路及方法。接着对办学特色和合作办学这两个核心概念做了界定,并对相关概念加以辨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合作办学的相关理论,并对合作办学模式下普通高中办学特色的组成要素展开分析。由此通过实地调查,查阅相关文献、深度访谈等方式以深圳市H学校为个案探讨其办学特色,并进行swot分析。最后,借助阿什比关于大学发展的“遗传环境论”就深圳市H学校的特色发展之路与华中师大一附中的特色发展之路做对比,并就学校未来的特色发展提出优化建议。本文综合运用教育管理学,教育行政学等学科理论知识对“合作办学”模式下的普通高中办学特色问题展开研究,总结合作办学的基本模式、特点和运作机制,结合学者袁先潋对办学特色类型的分类,从办学模式的角度把深圳市H学校的办学特色凝练总结为:合作“重”实,并从积极构建和美教育体系、积极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积极打造“四有”教师队伍,积极构建“和美”课程体系这四个方面展开论述,通过swot分析发现该校总体上来说优势大于劣势,学校虽然办学时间不长,但是起点定位较高,合作办学方提供资源支持和平台支撑,目前看来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相对合理,青年教师成长迅速,当然也存在着教师群体整体偏年轻而欠缺经验,生源质量有待提升等劣势。机遇伴随挑战:从区政府、合作办学平台、学校自身和国家的层面来看学校的发展机遇态势良好,从外部挑战和内部挑战的角度来看该校当前面临的威胁也不少。由此,结合学校的发展规划对学校的特色发展战略现状进行解读,对比参考华中师大一附中的特色发展战略,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在进一步深化合作中稳步发展;在传承和“本土化”的过程中“生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本研究通过在合作办学模式下以办学特色为切入点展开研究,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合作办学”的相关理论和内容,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者以及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王岚[10](2019)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研究》文中提出服务经济时代呼唤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能够培养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显得尤为迫切。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还不能胜任现代服务业领域的相关工作,学术界关于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研究尚不多见。因此,面对服务经济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如何培养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本研究旨在解决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问题。通过探寻现代服务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从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和方式三个关键要素探索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提出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路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子问题:第一,现代服务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什么?第二,基于现代服务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是什么?第三,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有哪些?围绕上述问题,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概念与研究框架中,首先界定了服务、服务业、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等核心概念,明确了现代服务业的内涵、特点和分类,诠释了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基于此,对服务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内涵与指导意义进行阐释,构建出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框架。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中,运用内容分析法,从宏观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层面和微观的现代服务业用人单位层面,深入分析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在此基础上,参照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构建出以服务知识为基础、以服务能力为核心、以服务情感为关键的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三维目标体系。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内容研究中,从服务知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情感三个方面分析了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内容。在服务知识的分析中,确定了专业知识是服务知识的主要内容,课程是服务知识的重要载体,并基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视角对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内容、组织方式、评价等要素进行了审视。在服务能力的分析中,通过构建3I型服务能力模型,对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创新服务能力、信息化服务能力和个性化服务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剖析。在服务情感的分析中,根据现代服务业特点和情绪劳动内涵,确定了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对顾客的关怀品质是服务情感的关键内容,并对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关怀品质的培养进行了探索。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方式研究中,根据服务体验理论和体验学习理论确定了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根据现代学徒制的内涵,现代服务业工作内容的确定性程度和生产方式的标准化程度,以及基于现代学徒制进行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校企合作的可行性分析,提出了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的重要方式。在此基础上,探索了现代学徒制的运行机制,以及现代学徒制对于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知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情感形成的促进作用。此外,运用案例研究法,选取了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对深度嵌入工作岗位和技能大师工作室两种现代学徒制实践形式进行了案例分析。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研究中,提出了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和方式三个关键要素的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路径,包括以需求为导向动态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以服务知识、能力、情感为核心优化设置人才培养内容,以现代学徒制为支撑完善人才培养方式等,进而培养出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推动服务经济发展和服务创新,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综合信息环境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综合信息环境论(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重难点
        1.4.2 研究创新点
2 网络舆情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述
    2.1 网络舆情概念及其相关概念的理解与辨析
        2.1.1 网络舆情的概念
        2.1.2 网络舆情相关概念辨析
        2.1.3 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及其特征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界定及其特征
    2.3 网络舆情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2.4 相关理论基础
        2.4.1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
        2.4.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2.4.3 传播学的把关人理论
3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3.1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3.1.1 实现教育主体多元化,推动全员育人
        3.1.2 创新教育手段,拓宽教育阵地
        3.1.3 凸显主流价值,发挥引领功能
        3.1.4 丰富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成效
    3.2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3.2.1 侵蚀教育环境,弱化教育影响力
        3.2.2 加大教育难度,阻碍教育工作的开展
        3.2.3 冲击教育内容,影响价值认同
        3.2.4 挑战教育者地位,削弱教育效果
4 网络舆情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消极影响的原因分析
    4.1 社会环境负面因素的影响
    4.2 高校思政工作体系不健全
    4.3 教育者教育方法缺乏针对性
    4.4 大学生网络素养不足
5 网络舆情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5.1 规范与优化:网络舆情传播的社会环境之维
        5.1.1 加强网络治理,维护网络安全
        5.1.2 推进法治建设,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
        5.1.3 强化主导声音,引导舆论走向
    5.2 完善与把关:网络舆情治理的高校工作之维
        5.2.1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
        5.2.2 优化高校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
        5.2.3 健全高校的网络舆情管控机制
    5.3 转变与创新:网络舆情引导的教育者之维
        5.3.1 切实转变育人理念
        5.3.2 着力提升施教本领
        5.3.3 努力提升教学成效
    5.4 教育与提升:网络舆情应对的大学生之维
        5.4.1 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信息意识
        5.4.2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
        5.4.3 推进网络法治教育,增强大学生法治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2)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中国当代建筑理论研究
        1.3.2 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发展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论文创新点
2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研究对象的确立与分析
    2.1 相关概念的限定
        2.1.1 当代
        2.1.2 建筑学
        2.1.3 建筑理论
        2.1.4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
    2.2 硕博士论文的收集
        2.2.1 确定高校研究范围
        2.2.2 论文收集的网上整理
        2.2.3 论文收集的实地调查
    2.3 硕博士论文的层次分析
        2.3.1 四所高校论文的统计分析
        2.3.2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
        2.3.3 国外建筑思想的冲击
    2.4 本章小结
3 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3.1 统计分析的基本范围和建筑理论框架
        3.1.1 基本范围
        3.1.2 建筑理论框架
        3.1.3 纵向时间段划分
    3.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梳理
        3.2.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2.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2.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2.4 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2.5 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2.6 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3 长安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3.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3.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3.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4 西安交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4.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4.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4.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5 西北工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5.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5.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5.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总结呈现与解析
    4.1 陕西省四所高校建筑理论硕士论文分类汇总
        4.1.1 硕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4.1.2 硕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4.1.3 硕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4.1.4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4.1.5 硕博士论文特征总结
    4.2 陕西省四所高校硕士论文选题的共同点
        4.2.1 建筑创作论
        4.2.2 居住建筑
        4.2.3 生态建筑学
        4.2.4 建筑评价理论
    4.3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的硕博士论文分析
        4.3.1 建筑方针
        4.3.2 民族性的现代化演绎
        4.3.3 地域性建筑的新作为
        4.3.4 可持续发展(园林景观——城市环境意识)
    4.4 本章小结
5 国外建筑思想的引进
    5.1 引进建筑思想的硕博士论文统计
        5.1.1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5.1.2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5.2 国外建筑思潮的发展
        5.2.1 经典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5.2.2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5.3 国外建筑理论引进的热点问题
        5.3.1 经典现代与先锋流派引进的统计分析
        5.3.2 国外建筑师及其设计理念引进的统计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致谢

(3)乡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小学校园文化
        二、校园文化建设
        三、学生品德发展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第四节 理论基础
        一、文化环境论
        二、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三、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四、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节 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章 乡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品德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二、其他研究方法
    第二节 数据分析
        一、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品德发展关系的数据分析
        二、不同校园文化建设水平与学生品德发展差异性分析
第四章 乡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乡村小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乡村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乡村小学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乡村小学校园活动文化建设对学生品德发展影响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乡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学校硬件设施的更新与维护
    二、推进学校制度现代化
    三、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加强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度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背景
    2. 研究意义
    3. 研究现状
    4. 研究思路
    5. 研究方法
    6. 研究的主要问题和创新之处
第1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基础
    1.1 新时代的内涵阐释
        1.1.1 新时代的时空内涵
        1.1.2 新时代的目标内涵
    1.2 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1.2.1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1.2.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概念及特征
        1.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概念
        1.2.4 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探讨
    1.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研究的实践基础
        1.3.1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实践
        1.3.2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
        1.3.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实践
    1.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1.4.1 马克思主义理论
        1.4.2 教育学理论
        1.4.3 心理学、社会学理论
        1.4.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2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与功能
    2.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
        2.1.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广泛性
        2.1.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复杂性
        2.1.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开放性
        2.1.4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可塑性
        2.1.5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意识形态性
    2.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功能
        2.2.1 物质保障功能
        2.2.2 价值导向功能
        2.2.3 感染熏陶功能
        2.2.4 行为约束功能
        2.2.5 精神动力功能
第3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现状与影响
    3.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环境
        3.1.1 新时代中国对全球的贡献
        3.1.2 西方国家对中国的遏制
        3.1.3 国际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3.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环境
        3.2.1 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
        3.2.2 中国经济由“高速”转向“高质”
        3.2.3 经济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3.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
        3.3.1 文化环境的相关概念阐述
        3.3.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功能
        3.3.3 文化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3.4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
        3.4.1 社会环境的概念与特征
        3.4.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的概念
        3.4.3 社会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3.5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然环境
        3.5.1 “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的界定
        3.5.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
        3.5.3 自然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3.6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环境
        3.6.1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相关概念
        3.6.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基本特征
        3.6.3 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第4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内容
    4.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
        4.1.1 体现在高校的办学定位中
        4.1.2 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4.1.3 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与优化中
    4.2 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4.2.1 融入系统性的教材体系
        4.2.2 营造良好的理论学习氛围
        4.2.3 彰显理论品格与理论魅力
        4.2.4 创新环境的呈现形式
    4.3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3.1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4.3.2 共同理想教育
        4.3.3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4.3.4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4.4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4.1 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4.4.2 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4.4.3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
    4.5 开发与利用红色资源
        4.5.1 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资源
        4.5.2 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成要素
        4.5.3 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手段
    4.6 营造和谐共生的自然环境
        4.6.1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必由之路
        4.6.2 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前提条件
        4.6.3 有助于启迪高校大学生的思维
第5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原则与路径
    5.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原则
        5.1.1 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
        5.1.2 尊重客观规律的基本要求
        5.1.3 立足主动构建的战略基点
        5.1.4 坚持整体协同的基本方略
    5.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路径
        5.2.1 充分利用国际环境,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
        5.2.2 共享经济社会成果,促进高校思政工作资源整合
        5.2.3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构建以文化人校园文化环境
        5.2.4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搭建多方协同的大思政格局
        5.2.5 营造清朗网络环境,共筑新时代的青年精神家园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牡丹江市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简要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概念
        2.1.2 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构成要素
    2.2 农村社会治安的特点
        2.2.1 发案数量多且范围广
        2.2.2 作案手段多样化明显
        2.2.3 侵害农民权益问题多
    2.3 理论基础
        2.3.1 信息论
        2.3.2 控制论
        2.3.3 环境论
        2.3.4 系统论
第3章 牡丹江市农村社会治安及防控体系建设现状
    3.1 牡丹江市农村社会治安现状
        3.1.1 土地纠纷时有发生
        3.1.2 群体性事件多发
        3.1.3 “黄赌毒”问题屡禁不止
        3.1.4 侵犯人身权利案件居高不下
        3.1.5 “空巢”家庭矛盾凸显
        3.1.6 其他案件时有发生
    3.2 牡丹江市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主要手段
        3.2.1 政府重视确保形成合力
        3.2.2 制定治安防控网格化管理
        3.2.3 创新“一村一辅警”管理模式
        3.2.4 多方面加大技防投入
    3.3 牡丹江市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
        3.3.1 打击效果稳步上升
        3.3.2 防控效能有所增强
        3.3.3 服务效能明显提升
        3.3.4 管理职能不断强化
    3.4 牡丹江市农村地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实例
        3.4.1 宁安市
        3.4.2 林口县
        3.4.3 海林市
第4章 牡丹江市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牡丹江市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防控主体能力不足
        4.1.2 防控客体复杂难控
        4.1.3 指挥系统效率较低
        4.1.4 信息情报作用不力
        4.1.5 技术装备应用较差
        4.1.6 预警预案较为滞后
    4.2 牡丹江市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4.2.1 农村地区经济水平薄弱
        4.2.2 政府治安服务能力较差
        4.2.3 农村人口外流现象严重
        4.2.4 农村人口法律意识淡薄
第5章我国部分省市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5.1 我国部分省市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先进经验
        5.1.1 “信息化+土办法”夯实基层基础
        5.1.2 “桃坝模式”筑牢农村治安防控
        5.1.3 “雪亮工程”推进平安乡村建设
    5.2 我国部分省市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经验的启示
        5.2.1 完善机制建设是基本前提
        5.2.2 实现科技引领是有力支撑
        5.2.3 科学创新精神是不竭源泉
第6章 牡丹江市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主要对策
    6.1 强化防控主体的建设能力
        6.1.1 强化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6.1.2 强化共同参与治理体制
        6.1.3 强化农村警务建设
        6.1.4 强化基层组织建设
        6.1.5 建立宣传教育机制
    6.2 加大防控客体的监管力度
        6.2.1 做好区域人口的管控
        6.2.2 加强重点人群的管理工作
        6.2.3 加大农村社会治安的治理
    6.3 提高综合指挥能力
        6.3.1 提高指挥专业化水平
        6.3.2 组建高素质人才队伍
    6.4 完善信息化共享平台
        6.4.1 建立农村治安情报信息机制
        6.4.2 提高信息处理与判断的水平
    6.5 提升科技装备水平
        6.5.1 加大科技装备的引进与应用
        6.5.2 加大农村治安建设资金投入
    6.6 健全预警预案机制
        6.6.1 建立治安预警机制
        6.6.2 健全多元化解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评析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之处
        (二)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的基本概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涵与功能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涵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功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概要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内涵解析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内在动因
        (三)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的当代价值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的理论借鉴
    一、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相关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环境辩证统一的思想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相关理论
    二、艺术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的启示
        (一)艺术本质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二)丰富多样的艺术类型
    三、美育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的启示
        (一)以美育德,引善启真
        (二)启迪智慧,拓展思维
        (三)寓教于乐,陶冶性情
        (四)综合提升,培养人才
    四、心理学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的启示
        (一)审美心理效应
        (二)艺术心理效应
        (三)环境—行为关系心理效应
        (四)社会心理效应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的特征与功能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的基本特征
        (一)塑造鲜明形象,提升审美趣味
        (二)深化感性体验,提高理论认知
        (三)渗入千家万户,促进全面发展
        (四)满足人民需要,创造美好生活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的主要功能
        (一)有助于提高道德修养
        (二)有助于引导理想信念
        (三)有助于激发爱国情感
        (四)有助于促进心理疏导
        (五)有助于提升审美境界
        (六)有助于增进行为规范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的发展现状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的运行优势
        (一)用多元化载体强化思想宣传,价值观念导向鲜明
        (二)结合新时代人民需求深入基层,艺术创作服务群众
        (三)注重多样化艺术形式充分挖掘,艺术资源应用充分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的现存问题
        (一)艺术化内容的教育认知存在短板
        (二)环境艺术针对性不够完善
        (三)环境艺术表现力有待增强
        (四)艺术渗透性运用有所欠缺
    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对环境艺术载体创新亟需拓展
        (二)对公共环境艺术审美有待提升
        (三)对微观环境掌握认识相对困难
        (四)对艺术传播中心理念把握不清
第五章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的路径
    一、以空间性艺术形式美化社会环境
        (一)以历史纪念意义的雕塑和街区推进精神传承
        (二)以民族特色的博物馆和纪念馆强化文明积淀
        (三)以全民活动的建筑和场所的艺术化优化公共服务
        (四)以赋予生机的公园和景观培育情感乐土
    二、以表现型艺术形式深入精神生活
        (一)丰富娱乐生活,促进家庭和睦
        (二)走出课堂课本,活跃校园氛围
        (三)焕发向上精神,凝聚组织力量
        (四)扎根社区生活,构建和谐气象
        (五)把握群体特性,引导主流思想
    三、以人民性文艺创作丰富艺术材料
        (一)选择扎根生活的文艺活动
        (二)鼓励观照真实的文艺题材
        (三)弘扬新风正气的文艺作品
    四、以新媒体艺术弘扬新时代主旋律
        (一)新媒体推进艺术传播宣扬社会主义正能量
        (二)新媒体构建艺术场域引导舆论氛围正能量
        (三)新媒体形成艺术空间打造思政工作新平台
    五、以全局性战略统筹机制体制建设
        (一)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建设制度
        (二)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审查制度
        (三)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管理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网络直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之处
一、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网络直播
        2、思想政治教育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理论基础
        1、“使用与满足”的传播理论
        2、“媒介依赖”理论
        3、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4、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
二、基于网络直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基于网络直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有利于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
        2、有利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介体
        3、有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二)基于网络直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1、扩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范围
        2、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
        3、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间的互动效果
三、基于网络直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调查实施的基本情况
        1、问卷设计
        2、调查过程
    (二)基于网络直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效
        1、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直播平台初见成效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直播形式颇受学生欢迎
        3、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直播弹幕人数持续增加
        4、改变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直播价值的认识
四、基于网络直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制约因素及原因
    (一)基于网络直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制约因素
        1、网络直播内容吸引力不强
        2、主播的个人魅力与权威性较弱
        3、网络直播技能相对较低
        4、网络直播平台搭建不足
    (二)制约网络直播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分析
        1、教育者对网络直播存在认识偏差
        2、网络直播监管系统尚未完善
        3、网络直播平台建设的速度低于现实需求
        4、网络直播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五、基于网络直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路径
    (一)加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直播平台的搭建
        1、打造高质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直播平台
        2、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直播应用保障体系
        3、构建新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直播反馈系统
    (二)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直播内容
        1、融入政治社会化理论知识
        2、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3、紧跟实时热点资讯
    (三)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直播环境
        1、细化网络直播规章制度
        2、完善网络直播管理体系
        3、升级网络直播监管技术
    (四)建设专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直播队伍
        1、更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直播队伍教育理念
        2、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直播队伍媒介素养
        3、增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直播队伍培养力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基于网络直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新时代高校校园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关于校园媒体概念、特点及类型的研究
        1.2.2 关于校园媒体功能的研究
        1.2.3 关于校园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校园媒体思政功能定位及理论基础
    2.1 高校校园媒体的内涵与类型
        2.1.1 高校校园媒体的内涵
        2.1.2 高校校园媒体的类型
    2.2 新时代高校校园媒体思政功能定位
        2.2.1 新时代新要求
        2.2.2 校园媒体思政功能定位
    2.3 新时代高校校园媒体思政功能表现
        2.3.1 信息宣传、交流沟通
        2.3.2 舆情管控、舆论引导
        2.3.3 思想引领、价值引导
        2.3.4 文化滋养、情感凝聚
    2.4 新时代高校校园媒体思政功能发挥的理论基础
        2.4.1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2.4.2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2.4.3 新形势下党对高校思政工作的理论阐述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校园媒体思政功能发挥的现状研究
    3.1 新时代高校校园媒体在思政功能发挥中取得的成就
        3.1.1 育人平台日益多元
        3.1.2 信息内容不断丰富
        3.1.3 传播形式日趋多样
    3.2 新时代高校校园媒体在思政功能发挥中存在的问题
        3.2.1 信息不解渴、缺乏互动交流
        3.2.2 舆情监管不足、缺少主动引导
        3.2.3 思想缺乏深度、价值引导不足
        3.2.4 内容缺乏特色、存在泛娱乐化倾向
    3.3 影响新时代高校校园媒体思政功能发挥的原因
        3.3.1 环境复杂化:受外部社会严峻形势的冲击
        3.3.2 认知片面化:对校园媒体思政功能的重视程度不够
        3.3.3 方法传统化:校园媒体思政话语创新性不足
        3.3.4 平台分割化:校园媒体深度融合不到位
        3.3.5 能力欠缺化:媒体工作者的本领有待提升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校园媒体思政功能发挥的实现路径
    4.1 环境优化: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4.1.1 加大硬件投入,完善物质环境
        4.1.2 加强软件建设,营造文化环境
        4.1.3 加强舆论引导,优化舆论环境
    4.2 认识提高:树立“大思政”宣传教育理念
        4.2.1 提高思想认知,加强领导重视
        4.2.2 做好顶层设计,树立整体思维
        4.2.3 党委统一领导,强化全员参与意识
    4.3 话语创新:优化校园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4.3.1 汲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资源
        4.3.2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
        4.3.3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交往范式
        4.3.4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风格
    4.4 格局构建:推动高校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
        4.4.1 理念创新:树立互联网+”全媒融合理念
        4.4.2 内容聚合:创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新闻精品
        4.4.3 平台结合:构建全媒育人宣传矩阵
        4.4.4 管理融合:打造校园媒体融合式“中央厨房”
    4.5 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全能型工作队伍
        4.5.1 加强媒体教育,提高学生媒介素养
        4.5.2 增强“四力”,提高主体本领能力
        4.5.3 邀请专家教授,定期进行教育培训
        4.5.4 培养意见领袖,打造优秀的学生团队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基于合作办学模式的普通高中办学特色研究 ——以深圳市H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课题缘起
        一、政策时代背景
        二、实践背景
        三、理论背景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价值与意义
        一、理论价值与意义
        二、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点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一、国外关于办学特色的研究概述
        二、关于普通高中办学特色的国内研究综述
        三、关于合作办学的文献综述
        四、对已有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第五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六节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基本理论
    第一节 概念界定及辨析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相关概念辨析
    第二节 合作办学的相关理论
        一、“合作办学”的三种模式
        二、名校异地办学的三种实然状态
        三、合作办学的实然状态
        四、合作办学的特点
        (一)依法办学、依规治学、紧跟国家教育大势
        (二)办学定位明确、精准合作
        (三)创新学生培养机制、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五、合作办学的运作机制
    第三节 合作办学模式下普通高中办学特色的相关理论
        一、普通高中形成自身办学特色不能忽略的几个前提
        二、普通高中办学特色与合作办学的关系
        三、合作办学模式下普通高中办学特色的构成要素
第三章 合作办学模式下普通高中的办学特色个案研究
    第一节 深圳市H学校概述
        一、深圳市H学校简介
        二、深圳市H学校建校以来发展情况简述
    第二节 深圳市H学校的办学特色-合作重“实”
        一、合作重“实”-积极构建“和美教育”体系
        二、合作重“实”-积极构建现代学校制度
        三、合作重“实”-积极打造“四有”教师队伍
        四、合作重“实”-积极构建“和美”课程体系
        (一)建设“三位一体”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二)开展“深度教学”研究,推行“双心”教学模式
        (三)实行教学目标管理,建立教学质量标准
    第三节 基于深圳H学校办学特色的swot分析
        一、优势与劣势分析(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二、机会与威胁分析(environmental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第四章 合作办学模式下普通高中特色发展战略探究
    第一节 深圳市H学校的特色发展之路
        一、深圳市H学校特色发展战略的战略定位及背景分析
        二、深圳市H学校特色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及其目标
        三、深圳市H学校特色发展战略的战略措施
    第二节 华中师大一附中的特色发展之路
        一、华中师大一附中特色发展的战略定位
        二、华中师大一附中特色发展的文化特色定位与战略措施
        三、华中师大一附中特色发展的课程特色定位与战略措施
        四、华中师大一附中特色发展的教学特色定位与战略措施
    第三节 深圳市H学校与华中师大一附中特色发展的对比研究
        一、“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埃里克·阿什比的“遗传环境论”和“大学移植观”
        二、关于深圳市H学校与华中师大一附中特色发展的对比分析
第五章 关于深圳市H学校特色发展的优化建议
    一、在进一步深化合作中稳步发展
    二、在传承和“本土化”的过程中“生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对学校行政人员的访谈提纲
    附录2 访谈记录示例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评价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概念与研究框架
    第一节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概念界定
        一、服务
        二、服务业
        三、现代服务业
        四、高技能人才
        五、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节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一、服务学的理论内涵及其指导意义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内涵及其指导意义
        三、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框架
第三章 需求导向下的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
    第一节 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分析
        一、宏观层面:现代服务业产业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分析
        二、微观层面:现代服务业用人单位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分析
    第二节 基于现代服务业需求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三维目标构建
        一、服务知识: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的基础
        二、服务能力: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的核心
        三、服务情感: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的关键
第四章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内容研究
    第一节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知识培养
        一、课程作为服务知识载体的重要性
        二、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困境审视
    第二节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能力培养
        一、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3I型服务能力模型构建
        二、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能力培养问题剖析
    第三节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情感培养
        一、情绪劳动的内涵
        二、关怀品质是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情感培养的关键
        三、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关怀品质缺失的现实表征
第五章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方式研究
    第一节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
        一、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二、传统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式的弊端及其对新方式的需求
        三、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的重要方式
    第二节 现代学徒制的运行机制及其对服务知识、能力、情感形成的促进作用
        一、现代学徒制的运行机制
        二、现代学徒制对服务知识、能力、情感形成的促进作用
    第三节 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方式的实践——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案例
        一、深度嵌入工作岗位的实践——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案例
        二、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实践——以艺术设计类专业为案例
第六章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
    第一节 以需求为导向动态设置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正确定位:追踪现代服务业特点和趋势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二、建立维度:采用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矩阵建立培养目标维度
        三、精准设置: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精准设置人才培养目标
        四、优化调整: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调整机制
    第二节 以服务知识、能力、情感为核心优化设置人才培养内容
        一、提高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课程质量
        二、提升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核心服务能力
        三、加强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关怀品质培养
    第三节 以现代学徒制为支撑完善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方式
        一、进一步完善现代学徒制制度设计
        二、建立更加稳定和协调的师徒关系
        三、加快制定现代学徒制的学徒框架
        四、对现代学徒制效果实施评价反馈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综合信息环境论(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卢菊艳. 浙江大学, 2021(01)
  • [2]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D]. 张静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乡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研究[D]. 王伦.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4]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研究[D]. 王欣. 南昌大学, 2020(01)
  • [5]牡丹江市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问题研究[D]. 秦伟. 吉林大学, 2020(08)
  • [6]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研究[D]. 郭佳琪. 兰州大学, 2020(01)
  • [7]基于网络直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李文龙. 长安大学, 2020(06)
  • [8]新时代高校校园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实现路径研究[D]. 张淼.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5)
  • [9]基于合作办学模式的普通高中办学特色研究 ——以深圳市H学校为例[D]. 钟希望. 深圳大学, 2019(01)
  • [10]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研究[D]. 王岚. 天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教育信息化建设综合信息环境理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