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疫霉对甲霜灵抗性监测及有效药剂筛选

大豆疫霉对甲霜灵抗性监测及有效药剂筛选

论文摘要

大豆疫霉引起的根腐病是严重危害大豆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每年造成几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目前,大豆疫霉菌的防治主要以甲霜灵为主,但是甲霜灵作用位点单一,容易产生抗药性。本文对安徽、山东、河南三省的大豆疫霉菌进行甲霜灵的敏感性检测、抗药性突变株的诱变、抗药性突变株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有效药剂筛选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采用生长速率法对安徽、山东、河南三省的57个大豆疫霉菌株进行了敏感性检测,结果表明:57个大豆疫霉菌株的EC50值的范围在0.0362-0.2408g·mL-1,平均值为0.1043g·mL-1,远远小于1g·mL-1,三个省份的大豆疫霉菌对甲霜灵是敏感的,不存在天然的抗性菌株。三个省份大豆疫霉菌株群体之间对甲霜灵敏感性也有一定的差异,安徽菌株对甲霜灵的敏感性最低,其平均EC50值为0.1077g·mL-1,其次是河南菌株的平均EC50值为0.0966g·mL-1,敏感性最高的是山东的菌株,其平均EC50值为0.07308g·mL-1。采用药剂驯化法对57个菌株进行了抗药性诱变,结果得到1个抗药性突变菌株SD145M,对其生物学性状进行研究发现,抗药性突变株的菌丝生长速率、游动孢子囊的产量及大小、排孢孔的大小及卵孢子的大小与亲本菌株无显著性差异。但是卵孢子的产量明显减少。同时发现,突变菌株的致病性与亲本菌株相似。采用生长速率法检测了5种杀菌剂对大豆疫霉的毒力,结果发现:安克(烯酰吗啉)的EC50值为0.11792g·mL-1与甲霜灵的0.12011g·mL-1相近。测定了两种药剂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两种药剂具有增效作用,故选取两种药剂进行复配实验。复配实验结果表明:各个配比的EC50范围在0.0377~0.117g·mL-1。当复配比为1:1时,EC150值为0.0377g·mL-,CTC是946,增效作用最明显;其次是复配比例为2:3时,EC-150值为0.0387g·mL,其CTC也高达858;复配比例为1:2、3:1、3:2时增效作用也很明显;复配比例为2:1和1:3时,增效作用与前面几个比例相比较小,但是远大于100。结果还发现,CTC与复配的比例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测定了不同复配对游动孢子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游动孢子囊的产量严重受到抑制,当用量为0.5g·mL-1时,抑制率均达到50%以上,抑制最明显的是复配比例为2:3时,达到了77.41%。最小的是复配比例1:1,抑制率为54.84%。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1 大豆疫霉的发现与危害
  • 1.2 大豆疫霉的生物学性状
  • 1.3 大豆疫病的防治
  • 1.3.1 选用抗、耐性品种
  • 1.3.2 化学防治
  • 1.3.3 栽培措施
  • 1.3.4 生物防治
  • 1.3.5 综合防治
  • 1.4 大豆疫霉对甲霜灵的抗药性风险
  • 1.4.1 抗药性标准评价
  • 1.4.2 对甲霜灵的敏感性研究
  • 1.4.3 抗药性机理
  • 1.4.4 抗甲霜灵突变体菌株的遗传与变异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供试菌株
  • 2.1.2 培养基
  • 2.1.3 供试药剂
  • 2.1.4 实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大豆疫霉对甲霜灵的敏感性检测
  • 2.2.2 大豆疫霉菌抗甲霜灵菌株的诱变
  • 2.2.3 抗药性突变菌株抗性水平的测定
  • 2.2.4 抗药性突变菌株抗性稳定性的测定
  • 2.2.5 抗药性突变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2.2.6 大豆疫霉药剂筛选及复配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三省大豆疫霉对甲霜灵的敏感性检测
  • 3.2 抗药性菌株的诱变与对甲霜灵抗性水平的测定
  • 3.3 抗药性突变菌株对甲霜灵抗性的稳定性
  • 3.4 抗药性突变株的生物学特性
  • 3.5 抗药性菌株的致病性
  • 3.6 杀菌剂筛选及复配
  • 3.6.1 杀菌剂单剂的筛选
  • 3.6.2 杀菌剂的复配
  • 3.6.3 安克和甲霜灵复配后的联合毒力
  • 3.6.4 供试药剂对大豆疫霉菌孢子囊形成的抑制作用
  • 4 讨论
  • 4.1 大豆疫霉菌对甲霜灵的敏感性
  • 4.2 大豆疫霉菌对甲霜灵的抗药性风险
  • 4.3 有效药剂的筛选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福建省大豆疫霉菌对甲霜灵和嘧菌酯的敏感性测定[J]. 农药 2016(02)
    • [2].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遗传转化载体的构建[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9(01)
    • [3].南京农业大学作物疫病研究团队发现大豆疫霉菌致病因子调控植物免疫的新机制[J]. 农药市场信息 2015(25)
    • [4].大豆疫霉菌的分离与鉴定[J]. 菌物研究 2008(04)
    • [5].大豆疫霉菌无毒基因的快速检测[J]. 微生物学通报 2012(10)
    • [6].我国部分地区大豆疫霉群体遗传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1(02)
    • [7].大豆疫霉菌PsSed5编码基因转录分析及功能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8(08)
    • [8].院校合作研究发现棉花黄萎菌和大豆疫霉菌丝状病原体借助毒性蛋白破坏植物的水杨酸生物合成[J]. 农药市场信息 2014(26)
    • [9].果胶乙酰酯酶基因AtPae7参与拟南芥对大豆疫霉菌的非寄主抗病性[J]. 西北农业学报 2016(11)
    • [10].大豆疫霉菌的EMS化学诱变[J]. 菌物学报 2010(02)
    • [11].大豆疫霉根腐病相关miRNA的鉴定[J]. 大豆科学 2015(04)
    • [12].野生大豆接种大豆疫霉根腐病菌后总多酚含量的变化[J]. 作物杂志 2012(04)
    • [13].植物提取物对大豆疫霉菌抗菌活性的初步研究[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1(02)
    • [14].南京农大作物疫病团队揭示大豆感病机制[J]. 农药市场信息 2018(29)
    • [15].黑龙江省野生大豆疫霉根腐病抗病性评价[J]. 中国种业 2017(08)
    • [16].黑龙江省大豆疫霉菌毒性变异及毒力结构分析[J]. 大豆科学 2013(02)
    • [17].大豆根腐病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6(08)
    • [18].野生大豆接种大豆疫霉根腐病菌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J]. 作物杂志 2011(05)
    • [19].大豆疫霉菌检测鉴定方法[J]. 大豆科学 2008(03)
    • [20].大豆疫霉菌侵染对大豆木质素含量及合成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J]. 大豆科学 2016(05)
    • [21].新疆大豆疫霉菌的毒力组成研究[J]. 河南农业科学 2012(07)
    • [22].大豆疫霉卵孢子致死温度的测定[J]. 植物检疫 2008(06)
    • [23].5种植物提取物对大豆疫霉菌活性的抑制作用[J]. 安徽农业科学 2014(02)
    • [24].黑龙江省北部地区大豆疫霉根腐病防治方法[J]. 现代化农业 2011(06)
    • [25].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研究进展[J]. 大豆科学 2016(02)
    • [26].大豆JAZ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其对疫霉胁迫的响应[J]. 大豆科学 2019(06)
    • [27].华南地区大豆育种材料抗疫霉根腐病鉴定[J]. 大豆科学 2012(03)
    • [28].野生大豆接种大豆疫霉菌后木质素含量的变化[J]. 大豆科学 2015(01)
    • [29].黄淮地区大豆种质资源对疫霉根腐病的抗病性评价[J]. 中国农业科学 2010(11)
    • [30].新疆大豆疫霉的来源分析[J].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2009(02)

    标签:;  ;  ;  ;  ;  

    大豆疫霉对甲霜灵抗性监测及有效药剂筛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