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导向集总新方法构建催化裂化动力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结构导向集总新方法构建催化裂化动力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论文摘要

催化裂化动力学模型可以指导催化裂化装置的原料配置,优化生产操作,显著增加石化企业的经济效益。催化裂化结构导向集总动力学模型基于石油组分分子水平的集总和催化裂化反应的正碳离子机理,从分子尺度对催化裂化反应过程进行准确描述,预测催化裂化反应产物分布和产品质量,有利于提高石油资源的利用效率,并有效提升催化裂化装置的信息化水平。对结构导向集总方法的22个结构向量适当修改,选取686种单核分子及623种多核分子描述馏分油及渣油分子组成。以实沸点蒸馏装置精细分割馏分油和渣油,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核磁共振WMR)、红外光谱(FT-IR)、凝胶渗透色谱(GPC)等高等仪器分析手段对窄馏分进行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详细分析,采用非线性回归方法求取各分子集总的相对含量,建立了催化裂化原料分子组成的结构向量矩阵描述。根据正碳离子反应机理,制定了112条催化裂化反应规则描述催化裂化反应行为,建立了催化裂化反应网络。结合提升管反应器的结构特征和CARC-1型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建立了催化裂化结构导向集总动力学模型,釆用改进龙格库塔法求解动力学模型。基于典型原料的催化裂化试验反应产物分布,结合理论计算的单一烃类分子反应速率常数和经典线性自由能理论,采用分层计算和遗传算法求解获得模型的动力学参数。采用基团贡献法对模型计算得到的产物分子矩阵进行馏分规划。论文还采用Matlab软件编写了催化裂化结构导向集总模型的计算软件包。在新建的小型提升管催化裂化装置上考察了催化裂化结构导向集总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通过与中石化上海高桥分公司1号催化裂化装置的典型操作条件和产物分布数据对比,验证了小试装置的可靠性。将本文建立的催化裂化结构导向集总动力学模型、传统催化裂化集总动力学模型与小型提升管催化裂化装置的试验数据进行对比表明,结构导向集总模型在计算精度上优于传统集总方法,并且能获得产物分子组成信息。当进料组成、反应温度、剂油比、停留时间变化时,结构导向集总模型的预测结果仍能较好地与小试实验结果吻合,相对误差不超过7%。模型用于预测工业产物分布及性质,计算结果与工业数据也吻合良好,相对误差不超过9%。以工业装置3#蜡油掺炼达混原油为原料,应用所建催化裂化结构导向集总动力学模型考察工艺条件对轻油产率的影响,提出高轻油产率、低汽油烯烃含量的操作条件范围。建立针对不同生产目标的工艺条件优化函数,计算得到轻油产率最大化的操作条件为:油气停留时间1.67s、反应温度525°C,剂油比6.34。在此工艺条件下进行提升管催化裂化小试试验,实验结果与模型计算结果吻合较好。小试实验结果与工业上相同进料的产物分布相比,轻油产率提高5.01%。应用所建催化裂化结构导向集总动力学模型考察原料组成对轻油产率的影响,提出原料优化配置方案。模拟结果显示°,在反应温度520C、剂油比6.25、停留时间1.5s的催化裂化条件下,为保证较高的轻油产率及较低的汽油烯烃含量,较优的2#减压蜡油(VGO)掺炼2#减压渣油(VR)比为40%,比两种原料油单独裂化轻油产率的线性加和提高4.45%。这与该条件下小试试验轻油产率提高4.84%的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通过调整结构向量、新增36种分子集总及6条反应规则构建重油掺炼地沟油催化裂化结构导向集总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随掺炼地沟油比例的增大,干气、液化气产率增加,轻油产率先增加后降低。C02等非烃类气体产率随掺炼地沟油比例增加而增大,掺炼比高于10%时产率大于1%。为保证较高的轻油产率和较低非烃类气体产率,重油掺炼5%地沟油是比较适宜的掺炼比。为确保较优的汽油产率及性质,同时减少干气和焦炭的产率,重油搀炼地沟油催化裂化较优的反应温度为500°C,剂油比为6.25。采用小型提升管催化裂化装置在该较优条件下的小试实验表明,相较60%2#VG〇+40%VR进料催化裂化,掺炼5%地沟油后汽油产率提高0.64%,重油转化率提高0.82%,焦炭产率下降了0.49%。拷炼地沟油催化裂化后,汽柴油性质均无明显变化,硫含量有所降低。掺炼后的粗汽油可以生产符合国IV标准的车用汽油,粗柴油可以生产符合国IV标准的车用柴油。经济估算结果表明,重油掺炼地沟油催化裂化有利于提高催化裂化装置的经济效益。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催化裂化工艺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 1.1.1 催化裂化工艺的重要地位
  • 1.1.2 国内外催化裂化工艺的发展概况
  • 1.1.3 催化裂化原料种类及评价指标
  • 1.1.4 我国催化裂化的发展趋势
  • 1.1.5 提高催化裂化轻油产率及降低汽油烯烃的方案
  • 1.2 催化裂化反应机理
  • 1.2.1 正碳离子反应机理
  • 1.2.2 催化裂化基本反应
  • 1.3 催化裂化工艺动力学模型的研究
  • 1.3.1 经验模型
  • 1.3.2 传统集总动力学模型
  • 1.3.3 单事件动力学模型
  • 1.4 结构导向集总方法
  • 1.4.1 结构导向集总方法基本概念
  • 1.4.2 结构导向集总方法与传统催化裂化集总方法的比较
  • 1.4.3 结构导向集总方法研宄进展及发展趋势
  • 1.5 催化裂化工艺的热力学和动力学
  • 1.5.1 催化裂化热力学特征
  • 1.5.2 催化裂化反应动力学速率常数
  • 1.5.3 催化剂失活动力学
  • 1.6 化工模拟计算软件及优化算法
  • 1.6.1 化工模拟计算软件
  • 1.6.2 多目标优化算法
  • 1.7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与主要研宄内容
  • 1.7.1 技术路线
  • 1.7.2 主要研宂内容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主要原料及催化剂性质
  • 2.1.1 主要原料性质
  • 2.1.2 催化剂性质
  • 2.1.3 实验试剂
  • 2.2 主要试验装置和仪器
  • 2.2.1 小型提升管催化裂化装置
  • 2.2.2 其他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原料性质分析方法
  • 2.3.2 提升管催化裂化装置试验方法
  • 2.3.3 催化裂化产物性质分析及计算方法
  • 第3章 结构导向集总催化裂化原料分子组成描述
  • 3.1 原料油中烃类分子的结构向量表达
  • 3.1.1 单核分子的结构向量描述
  • 3.1.2 多核分子的结构向量描述
  • 3.1.3 结构向量矩阵的计算机识别
  • 3.2 催化裂化进料分子集总种类的选择
  • 3.2.1 集总种类的确定方法
  • 3.2.2 催化裂化进料分子集总的选择
  • 3.3 分子集总相对含量的求取方法
  • 3.3.1 重质油烃类分子详细组成分析方法
  • 3.3.2 优化算法获取分子集总的相对含量
  • 3.4 原料性质分析结果及模拟实例
  • 3.4.1 原料油的平均分子结构参数
  • 3.4.2 原料组成分析结果
  • 3.4.3 催化裂化原料分子矩阵模拟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催化裂化结构导向集总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 4.1 催化裂化反应
  • 4.1.1 催化裂化反应机理
  • 4.1.2 催化裂化反应规则的制定
  • 4.2 反应器模型求解
  • 4.3 反应网络的求解
  • 4.3.1 反应网络的生成
  • 4.3.2 改进龙格库塔法求解反应网络
  • 4.4 动力学因子求取
  • 4.4.1 速率常数理论计算方法
  • 4.4.2 分层法估算速率常数
  • 4.4.3 遗传算法优化模型动力学参数
  • 4.5 基团贡献法对产物中的分子进行分类
  • 4.6 模型的调试与优化
  • 4.6.1 反应网络循环次数的调节
  • 4.6.2 原料矩阵中集总数目的调节
  • 4.7 催化裂化结构导向集总模型工艺包的构建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小型提升管催化裂化装置可靠性验证
  • 5.1 小型提升管催化裂化装置介绍
  • 5.2 小型提升管催化裂化装置与工业装置的对应性考察
  • 5.3 小型提升管催化裂化装置评价实验
  • 5.3.1 反应平行性实验考查
  • 5.3.2 反应温度对产物分布的影响
  • 5.3.3 剂油比对产物分布的影响
  • 5.3.4 停留时间对产物分布的影响
  • 5.3.5 与工业数据的比对性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催化裂化结构导向集总模型的评价
  • 6.1 结构导向集总方法与传统集总方法的比对
  • 6.1.1 传统集总方法模拟结果
  • 6.1.2 结构导向集总方法模拟结果
  • 6.1.3 结构导向集总方法获取产物分子组成信肩
  • 6.2 SOL模型对小试实验装置的适用性考察
  • 6.2.1 模型对不同进料预测的准确性
  • 6.2.2 模型对反应温度的适应件
  • 6.2.3 模型对剂油比的适应性
  • 6.2.4 模型对停留时间的适应性
  • 6.2.5 模型对产品性质的预测
  • 6.2.6 模型对产物分子组成预测的准确性
  • 6.3 模型计算结果与工业数据的比对
  • 6.3.1 模型参数与1:业装置对应件
  • 6.3.2 模型计算结果与工业实验结果的比对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构导向集总模型考察工艺条件及进料组成优化
  • 7.1 模型考察优化工艺条件提高轻油产率
  • 7.1.1 高轻油产率目标的工艺条件优化
  • 7.1.2 不同生产目标工艺条件优化模型的建立
  • 7.1.3 优化工艺条件下的试验考察
  • 7.2 模型考察进料组成改变对轻油产率的影响
  • 7.2.1 饱和分含量对产物分布的影响
  • 7.2.2 分子量对产物分布的影响
  • 7.2.3 金属含量对产物分布的影响
  • 7.3 原料组成计算机调优
  • 7.3.1 模型计算合适的掺渣比
  • 7.3.2 优化掺炼比试验考察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构导向集总模型考察重油掺炼地沟油催化裂化效果
  • 8.1 掺炼地沟油进行催化裂化技术探讨
  • 8.1.1 现有地沟油的加工方案
  • 8.1.2 掺炼地沟油催化裂化的基本依据
  • 8.2 结构导向集总模型预测重油掺炼地沟油催化裂化效果
  • 8.2.1 地沟油分子集总的选择及含量计算
  • 8.2.2 重油掺炼地沟油后模型的改进
  • 8.2.3 从模型角度考察重油与地沟油合适的掺炼比
  • 8.2.4 反应条件对重油掺炼地沟油催化裂化产物的影响
  • 8.3 重油掺炼地沟油催化裂化实验考察
  • 8.3.1 掺炼地沟油前后产物产率对比
  • 8.3.2 掺炼前后产物性质的变化
  • 8.4 掺炼地沟油催化裂化经济效益估算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创新点及不足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结构导向集总新方法构建催化裂化动力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