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治疗费用的多变量分析

糖尿病治疗费用的多变量分析

一、糖尿病治疗费用的多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力[1](2021)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及随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 颅内微小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情况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目的:从患者基本情况、动脉瘤情况、治疗方案、术后动脉瘤即刻情况分析纳入研究的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各项数据。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探讨临床可以规避的高危因素,从而降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1月至2018年5月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1.年龄≥18岁;2.经CTA和/或MRA、脑血管造影证实存在颅内动脉瘤;3.动脉瘤测量最大径线<3mm。排除标准为:1.非囊性动脉瘤,如梭形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外伤性动脉瘤、感染性动脉瘤;2.动脉瘤最小测量径线>3mm;3.合并除动脉瘤外其它血管异常,如血管畸形、动静脉瘘、Moyamoya病、恶性肿瘤所致动脉瘤;4.非破裂动脉瘤6个月内有颅内出血和/或症状性脑梗死;5.血管内介入治疗或开颅夹闭治疗后复发的动脉瘤;6.病例资料不完整的动脉瘤。所有纳入患者均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技术或同时应用不同辅助技术进行栓塞治疗。收集资料包括:1.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既往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症状性脑血管疾病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心血管病史。2.动脉瘤基本信息:是否动脉瘤形态不规则、动脉瘤瘤颈宽度、是否为宽颈或窄颈动脉瘤、是否为多发性动脉瘤、动脉瘤体积、动脉瘤位置。3.手术治疗干预信息:是否为单微导管栓塞(单纯弹簧圈栓塞)或应用不同辅助技术栓塞(如支架辅助栓塞、球囊辅助栓塞、微导管辅助栓塞、微导丝辅助栓塞、多微导管栓塞技术)。4.术后动脉瘤即刻效果信息。分析颅内囊性微小动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不同手术方法的效果并探讨神经系统并发症危险因素。结果:459例颅内微小囊性动脉瘤中,有高血压病史者208例(47.3%),糖尿病史41例(9.3%),吸烟史89例(20.2%),饮酒史99例(22.5%),症状性脑血管病史16例(3.6%),合并心血管病27例(6.1%)。动脉瘤颈宽度2.26±0.48mm,宽颈动脉瘤442个(96.3%),窄颈动脉瘤17个(3.7%)。破裂动脉瘤52个(52位患者)(11.3%);未破裂动脉瘤407个(388位患者X88.7%)。多发动脉瘤192例(43.6%),非多发动脉瘤267例(56.4%)。动脉瘤位置:大脑前动脉系统144个(31.4%。),大脑中动脉系统99个(21.6%),颈内动脉系统181个(39.4%),后循环动脉瘤35个(7.6%)。动脉瘤手术策略:单微导管栓塞动脉瘤231个(50.3%),支架辅助栓塞56个(12.2%)、球囊辅助栓塞51个(11.1%),多微导管保护35个(7.6%)、微导管保护63个(13.8%)、微导丝保护23个(5.0%)。整体术后即刻栓塞满意度Raymond分级:栓塞满意度Raymond Ⅰ级192例(41.8%)、栓塞满意度Raymond Ⅱ级230例(50.1%)、栓塞满意度Raymond Ⅲ级37例(8.1%)。单微导管组术后即刻满意度低于支架辅助组、微导管保护组、球囊辅助组、多微导管保护组(P=0.001),与微导丝组无差异(P=0.920),支架辅助组、微导管保护组、球囊辅助组、多微导管保护组、微导丝组成对比较术后即刻满意度无差异。459例颅内微小动脉瘤中共有41例(8.9%)发生了神经系统并发症,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组418例(81.1%);单因素分析结果:高血压病史(P=0.029)、吸烟史(P=0.033)、饮酒史(P=0.047)、动脉瘤形态不规则(P=0.019)、破裂动脉瘤(P=0.011)、动脉瘤体积(P=0.039)、位于颈内动脉系统(P=0.020)、应用支架辅助栓塞(P=0.045),术后即刻栓塞满意度评估Raymond Ⅲ级(P=0.009)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既往高血压病史(P=0.041,OR=2.340)、吸烟史(P=0.049,OR=1.996)、动脉瘤形态不规则(P=0.019,OR=3.005)、破裂动脉瘤(P=0.001,OR=3.873)、术后即刻栓塞满意度Raymond Ⅲ级(P=0.002,3.764)是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病史、吸烟史、动脉瘤形态不规则、破裂动脉瘤、术后即刻栓塞满意度Raymond Ⅲ级是颅内囊性微小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辅助技术栓塞(支架辅助栓塞、微导管保护、球囊辅助、多微导管保护)术后即刻栓塞满意度优于单微导管栓塞。第二部分 颅内微小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术中破裂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目的: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术中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临床可以规避的高危因素,从而降低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发生率,并为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风险评估提供佐证。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1月至2018年5月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收集资料包括:1.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既往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症状性脑血管疾病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心血管病史。2.动脉瘤基本信息:是否动脉瘤形态不规则、动脉瘤瘤颈宽度、是否为宽颈或窄颈动脉瘤、是否为多发性动脉瘤、动脉瘤体积、动脉瘤位置。3.手术治疗干预信息:是否为单微导管栓塞(单纯弹簧圈栓塞)或应用不同辅助技术栓塞(如支架辅助栓塞、球囊辅助栓塞、微导管保护技术、微导丝保护技术、多微导管保护技术)。4.术后动脉瘤即刻结果信息。分别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统计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研究颅内微小囊性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并发症危险因素。结果:459例颅内微小囊性动脉瘤中共有8例(1.7%)发生了神经系统出血并发症。术中发生破裂出血并发症组患者数为8例,无破裂出血并发症组患者数451例。破裂组患者平均年龄49.00±14.47岁,非破裂组患者平均年龄56.11±10.14岁。单因素分析结果:高血压病史(P=0.031)、破裂动脉瘤(P=0.008)、位于大脑前动脉系统动脉瘤(P=0.012)、动脉瘤形态不规则(P=0.001)、动脉瘤体积(P=0.057)、前交通动脉瘤(P=0.006)、支架辅助栓塞(P=0.017)、单个动脉瘤所用弹簧圈个数(P=0.098)与颅内微小囊性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相关。对比破裂组和未破裂组填塞弹簧圈的个数和长度,破裂组动脉瘤填塞弹簧圈平均个数为2.50±0.71个,多于未破裂组动脉瘤的1.79±0.74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破裂组弹簧圈平均长度为5.69±1.87cm,高于未破裂组的5.10±1.83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多因素统计分析结果:动脉瘤形态不规则(P=0.001,OR=7.248)、破裂动脉瘤(P=0.001,OR=5.738)、大脑前动脉系统(P=0.047,OR=2.806)、支架辅助栓塞(P=0.039,OR=3.490)是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对上述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其中支架辅助栓塞的AUC最大,为0.760,有更高的预测价值。4项独立危险因素(动脉瘤形态不规则、破裂动脉瘤、大脑前动脉系统、支架辅助栓塞)联合预测AUC为0.868,为最佳预测因子。结论:动脉瘤形态不规则、破裂动脉瘤、大脑前动脉系统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是颅内微小囊性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出现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支架辅助栓塞有更高的预测价值,而不规则形态、破裂动脉瘤、大脑前动脉系统、支架辅助栓塞联合为最佳预测因子。第三部分 颅内微小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目的: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术中出现血栓栓塞缺血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临床可以规避的高危因素,从而降低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为缺血并发症的风险评估提供佐证。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1月至2018年5月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影像学特点。分别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统计分析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可能的血栓栓塞性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459例颅内微小囊性动脉瘤中共有31例(6.8%)发生了血栓栓塞性缺血并发症。其中术中缺血并发症组患者数31例,无缺血并发症组患者数428例。缺血并发症组患者平均年龄53.65±10.26岁,非缺血并发症组患者平均年龄56.11±10.14岁。单因素分析结果:高血压病史(P=0.015)、破裂动脉瘤(P=0.002)、动脉瘤形态不规则(P=0.008)与缺血并发症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高血压病史(P=0.025,OR=2.625)、破裂动脉瘤(P=0.003,OR=4.502)、动脉瘤形态不规则(P=0.017,OR=3.086)是颅内微小囊性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发生缺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对上述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其中破裂动脉瘤的AUC最大,为0.764,有更高的预测价值。3项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病史、破裂动脉瘤、动脉瘤形态不规则)联合预测AUC为0.842,为最佳预测因子。结论:高血压病史、破裂动脉瘤、动脉瘤形态不规则是颅内微小囊性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出现缺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破裂动脉瘤有更高的预测价值,而上述独立危险因素联合为最佳预测因子。第四部分 颅内微小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目的: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术后临床和影像随访结果并研究影响颅内微小动脉瘤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降低颅内微小动脉瘤术后复发率提供参考,并为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复发风险预测及预后评估提供佐证。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1月至2018年5月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影像学特点。分别采用单因素统计和多因素统计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复发的危险因素。依据发现复发的时间,进行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探讨各危险因素对复发时间的影响。结果:459例颅内微小囊性动脉瘤中共有15例(3.3%)随访出现了复发。复发组患者数15例,非复发组患者数444例。复发组患者平均年龄55.98±10.49岁,非复发组患者平均年龄56.01±10.26岁。单因素分析结果:吸烟(P=0.041)、饮酒(P=0.037)、动脉瘤位置位于大脑前动脉系统(P=0.047)、破裂动脉瘤(P<0.001)、动脉瘤形态不规则(P<0.001)、单微导管栓塞(P=0.047)、栓塞满意度RaymondⅢ级(P<0.001)与颅内微小囊性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复发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多发性动脉瘤(P=0.019,OR=2.935)、形态不规则(P=0.002,OR=7.931)、破裂动脉瘤(P=0.007,OR=5.851)、栓塞满意度Raymond Ⅲ级(P=0.006,OR=6.032)是颅内微小囊性动脉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对上述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其中动脉瘤形态不规则的AUC最大,为0.768,有更高的预测价值。上述4项危险因素(多发性动脉瘤、形态不规则、破裂动脉瘤、栓塞满意度Raymond Ⅲ级)联合预测AUC为0.887,为最佳预测因子。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结果发现术后即刻栓塞满意度RaymondⅢ级的动脉瘤复发时间短于Raymond Ⅰ级+Ⅱ级的动脉瘤(P=0.04)。结论:多发性动脉瘤、动脉瘤形态不规则、破裂动脉瘤、术后即刻栓塞满意度Raymond Ⅲ级是颅内微小囊性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出现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动脉瘤形态不规则有更高的预测价值,而上述独立危险因素联合为最佳预测因子。术后即刻栓塞满意度Raymond Ⅲ级动脉瘤术后短时间内复发可能性大。

马天怡[2](2021)在《乳腺癌全乳切除后一步法与二步法植入物重建手术的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全乳切除后接受一步法(即刻假体植入)乳房重建手术和二步法(即刻扩张器-延迟假体植入)乳房重建手术的乳腺癌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种植入物重建手术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患者满意度,并对两种手术方式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为乳腺癌患者优选手术方案选择提供参考。方法:1、研究对象:对2018年9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乳腺病诊疗中心接受乳腺癌植入物乳房重建手术的患者进行筛选和随访。纳入标准是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无远处转移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行全乳切除后即刻植入假体或扩张器。排除标准包括乳房重度下垂、接受新辅助治疗以及有严重合并症或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2、数据收集和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入组患者分为一步法组和二步法组。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信息、手术相关信息;使用Clavien-Dindo分级系统评估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分析影响因素;通过患者术前和术后填写BREAST-Q量表比较两组患者乳房重建术后满意度并分析影响因素;使用成本效果分析方法对两种手术方法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3、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或Mann-Whitney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使用标准c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单因素分析中P<0.2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44例符合条件的患者,一步法组124例,二步法组120例。中位随访时间为18个月(3个月-32个月)。1、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一步法组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9.0%,二步法组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2.5%,两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1.359,P=0.244)。其中一步法组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为15.3%,二步法组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为3.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10.267,P=0.001)。其他并发症包括血肿/出血、血清肿、感染、皮瓣坏死和包膜挛缩等在两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9.4%患者的并发症属于Clavien-Dindo分级I-IIIa级,在门诊治疗即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用补片(OR=2.501,95%CI1.331-4.697)和预防性应用抗生素(OR=0.180,95%CI 0.093-0.346)是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吸烟史(OR=5.673,95%CI 1.138-28.270)和二步法重建手术(OR=0.188,95%CI 0.062-0.576)是患者发生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2、术后患者满意度及影响因素:患者术后BREAST-Q量表评分结果显示,二步法组的术后乳房满意度和社会心理健康程度均优于一步法组(P<0.05),且二步法组术后评分比术前评分的下降幅度均小于一步法组(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二步法重建手术(OR=0.489,95%CI 0.276-0.866)和保留乳头乳晕(OR=0.383,95%CI 0.177-0.827)是患者术后乳房满意度的独立影响因素;二步法重建手术(OR=0.449,95%CI 0.251-0.804)和发生术后并发症(OR=1.976,95%CI1.046-3.730)是患者术后社会心理健康的独立影响因素。3、卫生经济学评价:二步法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手术费、换药次数、换药费用以及生活受影响时间均多于一步法组患者(P<0.001),成本效果分析显示,一步法重建手术的成本-效果比低于二步法重建手术(36814.70比43460.00),即如果达到同样的手术效果,一步法组所需的医疗总成本仍低于二步法组。结论:植入物乳房重建手术在早期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是可行的。一步法手术患者与二步法手术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的发生率未发现不同,但其中二步法手术患者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低于一步法手术患者,且二步法患者术后乳房满意度和社会心理健康程度更好。成本效果分析显示一步法手术的经济效益更大。临床医生应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患者的意愿和经济水平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鄢文静[3](2021)在《老年慢性病患者失眠症的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型分布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老年患者的慢性病特征以及失眠症的发病特点,以明确老年常见慢性病类型与失眠症的关系;研究失眠症的独立相关因素,为防治老年患者失眠症提供临床依据;研究老年失眠症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特征以及PSQI中睡眠主症的差异,从而为准确辨证失眠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2月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老年病科门诊及住院部的患者844例。由经过培训的临床医师、研究人员对患者进行老年综合评估及常规医学评估。采集所有受试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根据PSQI分数分为失眠组(483例)和睡眠正常组(361例),并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失眠分型诊断标准中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及证候评分量表对483例失眠症受试者进行中医证型的判定,探讨不同中医证型失眠症患者的睡眠情况及PSQI主症差异。结果:1.失眠组与睡眠正常组在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体位性高血压、体位性低血压、ADL评分、IADL评分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吸烟史、饮酒史、1年内家庭重大变故史、HAMA评分、HAMD评分、MMSE总分以及匹兹堡睡眠量表评分间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失眠组与睡眠正常组在COPD、帕金森病、痛风、慢性肾病、前列腺增生、慢性胃炎的发病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高血压、脑梗塞、冠心病、2型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等慢性病种的患者中失眠的发病率均高于睡眠正常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老年慢性病中高血压、脑梗塞、冠心病、2型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可能是失眠症患病的危险因素。3.进一步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女性(P<0.001,95%CI:1.418,2.967)、HAMA焦虑评分(P=0.029)及抑郁评分(P=0.037)可能与睡眠质量下降有关。4.在本研究中,失眠组中有肝郁化火证172例(35.54%),痰热内扰证103例(21.28%),心脾两虚证91例(18.80%),心肾不交证69例(14.26%),心虚胆怯证49例(10.12%)。5.不同中医证型失眠在入睡时间(P<0.001)、睡眠时间(P<0.001)、睡眠习惯效应(P=0.006)上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研究发现失眠症在老年患者中高发,且慢性病种类及共病情况与失眠症发病情况具有相关性。2.女性、焦虑症、抑郁症可能是失眠症的独立相关因素。3.在老年人高发的慢性病中,高血压、2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塞、认知功能障碍可能是睡眠质量下降的独立相关因素。4.失眠症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为肝郁化火证型,不同中医证型的失眠症患者在PSQI的入睡时间(因子2)、睡眠时间(因子3)、睡眠习惯效应(因子4)上具有显着差异。

洪壮[4](2021)在《泰安市老年人睡眠与跌倒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期望寿命越来越长,当前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各项功能减退,包括骨密度的降低,反应能力的弱化,使得老年人更容易遭遇跌倒伤害,而且老年人跌倒会伴随严重的后果,包括影响身心健康,造成生活受限,增加家庭和社会负担,甚至会导致死亡。较短的睡眠时长与较差的睡眠质量等都会影响白天机体的功能状态,从而成为跌倒的危险因素,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存在着更普遍的睡眠问题。因此,重点关注容易发生睡眠问题的老年人群体,探讨老年人的睡眠情况与跌倒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了解泰安市老年人睡眠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了解泰安市老年人跌倒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泰安市老年人睡眠质量和跌倒的关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改善老年人睡眠质量,降低老年人跌倒伤害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化设计与策略完善—基于城乡供需双方的实证研究”(71974118)的数据库。选取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首先在泰安市6个区县进行按人口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概率抽样,在每个区(县)随机抽取三或四个街道(乡镇);其次,在每个乡镇或街道分别随机抽取8个村或居;最后,在每个样本村(居)中随机抽取50户。调查对象是15周岁以上的人群,在本研究中选取了 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研究问卷使用自行设计的问题、认知与精神状态简易量表(MMSE)和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收集数据。数据库建立以及数据录入均采用Epidata软件,数据的初步分析使用SPSS 24.0,使用Stata 14.0绘制限制性立方样线条。首先,选取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完成单因素分析,之后,采纳多元线性回归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别对睡眠情况和跌倒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探讨睡眠情况和跌倒之间的关联。使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展示睡眠质量与跌倒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研究一共纳入3864名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总体的睡眠平均得分为(5.66±4.49)。单因素分析显示,与睡眠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有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水平,自评经济状况,吸烟状况,饮酒状况,多吃蔬菜水果的习惯,锻炼情况,喝茶习惯,是否患有高血压,是否患有糖尿病,听力水平,视力水平,认知状态,是否孤独(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显着差异的变量纳入到多因素分析中,结果表明性别为女,无配偶,自评经济状况差,没有多吃蔬菜水果的习惯,没有喝茶习惯,自评身体状况差,高血压患病,视力水平差,感到孤独,认知状态差的老年人睡眠得分更高,更容易有睡眠问题(P<0.05)。泰安市老年人的跌倒发生率为6.26%,单因素分析显示与老年人的跌倒发生有关的因素有年龄,婚姻情况,文化水平,自评经济情况,多吃蔬菜水果的习惯,自评健康状况,是否患有高血压,是否患有糖尿病,听力水平,视力水平,认知状态,孤独感(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显着差异的变量纳入到多因素分析中,结果显示年龄大(P<0.05),自评经济状况差(P=0.016),自评身体状况差(P=0.001),感到孤独(P=0.001)的老年人更容易发生跌倒。睡眠质量与跌倒之间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01),睡眠障碍与跌倒之间的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1),共线性诊断显示容差值均小于1,且值均大于0.1;VIF值均小于10,表明模型中变量不存在共线性问题,模型较为稳定。PSQI得分与跌倒的剂量反应关系显示随着PSQI得分的增加,跌倒的比值比增大,发生跌倒的风险增加(p<0.05)。睡眠质量与跌倒之间呈非线性相关(P<0.05)。结论与建议:泰安市老年人睡眠情况和跌倒之间的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剂量反应关系显示睡眠越差,跌倒发生的风险越大。为提升老年人的健康水平,降低老年人跌倒的发生,为老年生活提供更全面的保障,应采取下列几点措施:(1)改善老年人睡眠状况,定期对老年人进行睡眠专题的健康教育,提高老年人对睡眠问题所引发健康危害的认识;(2)预防老年人跌倒的发生,增强老年人对跌倒的防范意识,对于高危老年人进行重点预防;(3)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对高龄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

李一章[5](2021)在《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探讨高龄产妇睡眠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症状管理理论调查高龄产妇睡眠质量现状,对可能影响高龄产妇睡眠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确定抑郁在疲劳和睡眠质量间的中介效应。为提升高龄产妇的睡眠质量并保障身心健康提供有效指导。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0月在济南市某4家三甲医院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产后四十二天回院复查的高龄产妇作为调查对象。基于症状管理理论调查高龄产妇睡眠质量状况。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高龄产妇的一般人口学资料资料、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疲乏量表。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相关、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应用PROCESS插件计算中介作用的95%可信区间。结果:1,高龄产妇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本研究共调查研究对象212人,高龄产妇的平均年龄为36.8±1.63。文化程度方面,高中-大专106名(50%)占比最高。在家庭人均月收入方面,大于3500元179名(84.4%)占比最高。在城镇居住者居多170名(80.2%)。职业方面,职员86名(40.6%),占比最多。在休假方式方面,带薪休假者占比高于无薪休假者。在医疗支付方面,使用医疗保险者占比最高。经产妇所占比例高于初产妇。胎儿为单胎产妇占比最高。在分娩方式方面,剖宫产比例最高(65.1%)。在喂养方式方面,纯母乳喂养所占比例高于其他喂养方式。无饮酒和吸烟者所占比例分别为99.1%和98.6%。2,高龄产妇睡眠质量的单因素分析结果高龄产妇PSQI总分为8.87±3.52。家庭人均月收入小于2000的睡眠总分得分高(F=14.013,P<0.001)。无薪休假比有薪休假睡眠总分高(t=-3.024,P=0.02)。自费者比有医疗保险者睡眠总分高(t=-3.59,P<0.001)。剖宫产比顺产的睡眠总分高(F=5.917,P=.003)。乳制品喂养睡眠总分最高(F=7.314,P=0.001)。Pearson相关分析所显示的结果表明,高龄产妇的睡眠总分与抑郁、焦虑、疲劳呈正相关(r=0.651,P<0.001;r=0.669,P<0.001;r=0.575,P<0.001),提示抑郁越严重,焦虑越严重,疲劳越严重,睡眠总分的得分越高,其睡眠质量越不佳。高龄产妇的睡眠总分与社会支持水平呈负相关(r=-0.349,P<0.001)。3,高龄产妇睡眠质量的多因素分析结果家庭人均月收入的水平与睡眠总分的关系为负相关,家庭人均月收入越多,睡眠总分越低,睡眠质量越好。剖宫产与睡眠总分呈正相关。抑郁得分与睡眠得分的关系为正相关,焦虑总分与睡眠总分的关系为正相关,提示焦虑和抑郁程度越严重,睡眠总分的得分越高,睡眠质量不佳。疲劳与睡眠总分呈正相关,疲劳越严重,睡眠质量越差。睡眠质量55.3%的变异被5个变量所共同解释,调整后R2=0.553。4,高龄产妇的抑郁状况在疲劳和睡眠质量间的中介作用PROCESS插件分析结果显示,中介效应占比:间接效应/总效应(%)=0.3302/0.6335=52.1%。高龄产妇的抑郁在疲劳和睡眠质量间的间接效应为0.3302,对效应贡献率52.1%,95%的可信区间为(0.2204-0.4544)。结论:1,在高龄产妇人群中睡眠质量不佳较为常见,其睡眠质量有待改善,提示临床医护工作者应该重视高龄产妇的睡眠问题。2,焦虑、抑郁、疲劳、家庭人均月收入、分娩方式均是高龄产妇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提示临床医护工作者应该关注影响高龄产妇睡眠的因素并及时干预,以便提升高龄产妇的睡眠质量。3,高龄产妇的抑郁水平在疲劳和睡眠质量关系间存在中介作用,在高龄产妇这一人群的睡眠质量问题上,提示我们关注疲劳对睡眠质量产生直接影响的同时,也要注意疲劳对抑郁水平造成的影响,通过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改善高龄产妇所存在的睡眠问题。

张娇[6](2021)在《供需视角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研究 ——基于离散选择实验》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维护居民健康为宗旨,以全科医生为主要载体,为居民提供综合、连续、便捷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证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新形势下保障和维护群众健康的重要途径。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我国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体系,形成了一些有地方特色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签约服务工作的推进。已有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际签约率与有效利用率均有待提高。鉴于此,除了从宏观层面完善配套措施及保障机制之外,优化设计签约服务方案是全面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质增效的关键环节,而这其中的重要前提是明确居民(需方)与基层医务人员(供方)对签约服务的需求与偏好。然而,由于签约服务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不完美的委托代理关系以及外部环境变化的多重影响,测量供需双方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真实偏好比较复杂且困难。因此,如何科学地评估供需双方的潜在偏好与意愿,探索符合双方需求与偏好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国内外文献综述发现,国外对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的评估起步较早,相关研究已较为成熟,但对供需双方偏好差异的相关研究与报告仍不足。而国内关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与意愿等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大多是描述性统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很难对各因素的重要性进行科学量化。尽管已有极少数研究采用如离散选择实验方法评估偏好,但仅从需方角度出发,尚缺乏针对供方以及供需双方偏好的对比研究;且现有研究样本人群较为单一、样本量较小,难以发现其真实需求偏好与意愿。因此,本研究拟从供需两个视角进行研究设计,利用离散选择实验,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进行全面而系统的量化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山东省泰安市为例,从供需双方(居民与基层医务人员)视角出发,在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分析基础上,利用离散选择实验科学测量双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与意愿,为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优化设计和策略完善提供数据支持与决策参考。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分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2)测量与评估供需双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3)模拟不同签约服务情景并预测选择概率;(4)提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设计优化与策略完善的对策建议。资料来源与研究对象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化设计与策略完善-基于城乡供需双方的实证研究(71974118)。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泰安市六个县市区抽取调查样本。其中,(1)需方调查:以户为单位,调查对象为15周岁及以上居民。(2)供方调查:调查对象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下属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全科医生、乡村医生以及家庭医生团队成员。(3)供需双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调查:①离散选择实验设计:通过文献回顾、定性访谈以及专家咨询等方法确定了六个属性(服务费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类型、药品可及性、医生团队诊疗水平)及其水平,采用D-efficiency设计方法,并通过添加一致性检验问题以及可视化元素等方法形成实验调查问卷。②调查对象:需方偏好调查对象为孕产妇、慢性病患者以及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供方偏好调查对象为参与本次调查的所有基层医务人员。研究内容与方法(1)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分析,初步了解目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不足。(2)基于现场调查数据从供需双方视角分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供需双方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认知与满意度现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影响双方认知水平以及满意度的可能因素。(3)利用离散选择实验评估供需双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构建混合Logit模型分析供需双方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具体偏好;基于混合Logit模型与潜类别Logit模型分别探究供需双方不同特征以及不同类别人群的偏好异质性;量化分析供需双方对签约服务属性与水平的边际支付意愿和供给意愿。(4)基于参概率(Uptake rate)方程模拟不同签约服务方案组合,并预测在不同服务情景下供需双方的选择概率及其变化趋势;根据双方需求与供给偏好特点,模拟本研究中的最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方案。(5)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以及供需双方偏好分析结果,探讨与总结目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设计优化与策略完善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分析①需方:共纳入8500名居民,其中5950人已签约家庭医生服务,总体签约率为70.00%。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总体知晓度得分中位数为3.00(1.00,4.00),态度得分为4.50(4.00,5.00);相对于未签约人群,已签约人群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度与态度得分均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已签约人群对家庭医生签约总体满意度得分中位数为5.00(4.00,5.00),表明总体上签约人群对签约服务比较满意。②供方:共纳入835名基层医务人员,其中有754人已加入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占90.30%。基层医务人员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总体知晓度得分中位数为4.50(4.00,5.00),总体态度得分为4.20(3.60,4.60);相比于未加入签约团队组,已签约的医务人员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度得分更高(4.50 vs 4.25,P=0.002)。基层医务人员的总体工作满意度得分中位数为3.17(2.67,3.83),已加入签约团队的医务人员的总体工作满意度得分低于未签约组(3.17 vs 3.50,P=0.001)。(2)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分析结果①需方偏好分析中共纳入2226人,经分析排除未通过一致性检验者,最终纳入混合Logit模型分析的共2159人。回归结果显示,服务费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类型、药品可及性以及医生团队诊疗水平六个属性对居民的签约选择均有显着影响。居民偏好于选择服务费用低、基础包、上门服务、中西医结合、药品可及性更高以及医生团队诊疗水平更高的签约服务。②供方偏好分析中共纳入816人,经分析排除未通过一致性检验者,最终纳入混合Logit模型分析的共729人。回归结果显示,服务费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类型、药品可及性以及医生团队诊疗水平六个属性对基层医务人员的供给选择均有显着影响。医务人员偏好于提供服务费用高、基础包、门诊就诊、药品可及性更高以及医生团队诊疗水平更高的签约服务。③通过对供需双方签约偏好比较发现,供需双方在服务费用与服务方式属性的偏好上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居民偏好于选择费用低、上门服务的签约服务,而医务人员偏好费用高、门诊就诊的签约服务;同时,供需双方也存在偏好共性,居民与医务人员均对个性包服务均有显着的消极偏好;对中西医结合、药品可及性高以及医生团队诊疗水平高的签约服务均有明显的积极偏好;其中,医生团队诊疗水平是影响供需双方选择偏好的最重要的服务属性。(3)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异质性分析①居民签约偏好异质性分析:60~69岁以及70岁及以上老年人、居住在农村地区以及收入相对低的居民偏好于选择费用更低的签约服务;不同人群特征居民均倾向于选择药品可及性以及医生团队诊疗水平较高的签约服务。此外,基于潜类别Logit模型将居民分为三个潜在类别:经济型(类别Ⅰ)、综合型(类别Ⅱ)以及高质量型(类别Ⅲ)。其中,不同性别、年龄以及受教育程度特征可能会对不同类别居民签约需求偏好产生影响。②医务人员签约偏好异质性分析:农村地区以及收入相对低的医务人员更倾向于选择服务费用高的签约服务。受教育年限相对低者(≤12年)对提供个性包服务有显着的消极偏好。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专业技术职称较低以及工作年限较高的医务人员均偏好于提供费用高的签约服务。不同人群特征以及不同工作特征的医务人员均偏好于提供医生团队诊疗水平较高的签约服务。此外,基于潜类别Logit模型对医务人员的偏好异质性分析发现,不同类别医务人员的供给选择偏好有明显差异,根据其偏好特点分为普通型(类别Ⅰ)、诱导型(类别Ⅱ)以及利他型(类别Ⅲ)。其中,女性、城镇地区以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更有可能属于普通型。(4)边际支付意愿与供给意愿分析①需方边际支付意愿分析结果显示,居民对医生团队诊疗水平属性的支付意愿最高,如果将医生团队诊疗水平从Ⅰ级提高到Ⅲ级水平,居民愿意为此支付约490.4元;其次,居民对中西医结合的服务支付意愿较高,如果将服务类型从中医转为中西医结合,居民愿意支付约183.9元。就不同特征人群的分析结果来看,70岁及以上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较高、家庭年收入较高以及患有慢性病人群对其偏好的签约服务的支付意愿更高。②供方边际供给意愿分析结果显示,如果服务内容从基础包转为个性包,则医务人员要就此收取约45.5元的服务费用。对于其他签约服务属性和水平,如果转变为偏好水平,医务人员愿意牺牲一定的服务费用来提供偏好的签约服务。就不同特征医务人员的边际供给意愿分析来看,低收入组对个性包服务的边际供给意愿最低,中等收入、专业技术职称较高的医务人员愿意牺牲更多的服务费用以提供其偏好的签约服务。(5)情景预测分析结果显示,与基线水平相比,如果签约服务改为“服务费用10元+基础包+上门服务+中西医结合+药品可及性一般+医生团队诊疗水平-Ⅲ级”,居民的选择概率将提高0.848,签约选择概率达到最高(0.880)。如果将签约服务改为“服务费用100元+基础包+门诊就诊+中西医结合+药品可及性-很高+医生团队-Ⅱ级”的组合服务,则医务人员的选择概率预计将提高0.572,此时,供给选择概率达到最高(0.629)。经综合分析,在“服务费用50元+基础包+门诊就诊+中西医结合+药品可及性-很高+医生团队-Ⅱ级”的签约组合下,需方的签约选择概率为0.642,供方的供给选择概率为0.580,此时双方选择概率差值达到最小(0.062),可以确定为本研究的最优签约服务方案。结论与建议研究结论(1)居民总体签约率达70.00%,签约满意度较高;同时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持有较强的支持与信任态度,但对签约服务具体内容的知晓度仍有待提高。(2)基层医务人员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整体认知度与接受度较高,但工作满意度偏低,尤其是签约团队人员。(3)供需双方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偏好存在共性;首先,居民和基层医务人员最看重医生团队诊疗水平属性,对其支付意愿和供给意愿均最高;其次,两者共同偏好于中西医结合以及基础包服务。(4)供需双方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偏好存在差异;基层医务人员偏好于传统的门诊就诊服务方式,而居民对上门服务的支付意愿较高。此外,供需双方在服务费用属性上存在反向偏好差异。(5)供需双方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偏好存在异质性,不同人群特征以及不同类别居民与医务人员的需求与供给偏好均有所不同;同时,医务人员的供给选择行为存在利他的社会偏好。(6)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设计与优化既要符合供需双方的偏好与意愿,也要结合当地实践环境,以达到相对最优的签约服务模式。政策建议:(1)贯穿知-信-行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理念,提高供需双方认知水平;(2)提高签约团队人员工作满意度,充实基层卫生人才队伍;(3)提升签约团队诊疗服务水平,增强签约服务的连续性与全面性;(4)发挥中西医结合服务优势,拓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涵;(5)提高签约服务吸引力,推进个性化有偿签约服务;(6)探索多层次签约服务方式,提升上门服务规范化水平;(7)合理制定签约服务收费标准,完善签约费用筹资与分配机制;(8)缩小城乡签约服务差异,推进签约服务供给公平。研究创新与不足创新点:(1)目前关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的研究多是从需方角度,本研究以供需双方视角出发,通过对供需双方偏好与意愿的综合分析,模拟最优签约服务方案,并预测双方对最优方案的需求与供给概率,丰富了国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相关领域的实证研究,为进一步优化设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与方案、提高供需双方签约积极性与满意度提供了更详实的数据支持与决策依据。(2)本研究首次通过构建潜类别Logit模型分别评估了不同类别居民与基层医务人员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需求和供给偏好,且验证了基层医务人员的供给服务行为存在利他型社会偏好。研究结果为卫生相关部门对供需双方制定和实施多类别、多层次的干预与管理策略提供了参考依据。不足之处:(1)离散选择实验调查的陈述性偏好与实际签约服务选择行为是否一致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验证;(2)受离散选择实验方法本身限制,本研究仅纳入了六个认为最重要的签约服务属性,无法反映其他属性对供需双方选择偏好的可能影响。(3)本研究的样本人群仅来源于山东省泰安市,研究结论在山东省以及全国其他地区的外推性受到一定限制。

母凤婷[7](2021)在《HIV/AIDS患者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接受ART的HIV/AIDS患者健康及卫生服务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了解其健康及卫生服务利用现状,并对其公平性进行评价,分析公平性的影响因素,为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参考,进一步改善HIV/AIDS患者健康和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促进其健康。[方法]本研究是横断面研究。选取定点医院接受ART且满足纳入排除标准的HIV/AIDS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面对面共调查921人。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描述,两组比较用t检验,多组比较用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描述,组间比较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构成比或率描述,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影响因素分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和Hurdle模型。公平性用集中指数评价,公平性的贡献大小用集中指数分解分析。[结果]1.本次共调查921人,合格问卷899份。本文以899份问卷资料为分析数据。调查对象年龄最小16岁,最大81岁,平均年龄38.99±11.24;女性比重为38.2%,男性比重为61.8%;民族以汉族为主(82.8%);一半以上婚姻状况为在婚(53.2%),其次是未婚(29.6%)和离异及丧偶(17.2%);文化程度偏低,主要集中于高中及以下(74.9%);职业中除农民、企事业公务人员和自由职业外其他职业占34.3%,自由职业占31.5%。2.调查对象两周患病率为21.5%。两周患病存在“倾贫”不公平。两周患病集中指数为-0.0282,水平不公平指数为-0.0285,说明去除需要变量的影响后仍存在“倾贫”不公平,其绝对值相差不大,提示需要变量对集中指数的贡献不大。其中影响不公平的主要贡献因素有个人年收入和职业。3.调查对象慢性病患病率为18.6%,所患慢性病排前三位的分别是慢性肝炎(5.3%)、高血压(3.6%)和慢性胃炎(1.3%)。慢性病患病影响因素为性别和年龄:女性患病率低于男性;年龄越大,患病的可能性越大。慢性病患病存在“倾贫”不公平。慢性病患病集中指数为-0.0632,水平不公平指数为-0.0961,说明去除需要变量的影响后仍存在“倾贫”不公平,且不公平程度增加。其中影响不公平的主要贡献因素有性别、文化程度、年龄和个人年收入。4.调查对象应住院率为14.5%。应住院影响因素为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和慢性病是否患病:中专及高中应住院率低于小学及以下;在婚者高于离异及丧偶;患慢性病者高于没有患慢性病者。应住院存在“倾贫”不公平。应住院集中指数为-0.0478,水平不公平指数为-0.0625,说明去除需要变量的影响后仍存在“倾贫”不公平,且不公平程度增加。其中影响不公平的主要贡献因素有个人年收入、婚姻状况、性别、文化程度和年龄。5.调查对象两周就诊率为9.9%。两周就诊和两周就诊次数的共同影响因素为是否患慢性病:患慢性病者两周就诊率和就诊平均次数高于没有患慢性病者。两周就诊存在“倾富”不公平。两周就诊集中指数为0.0636,水平不公平指数为0.0521,说明去除需要变量的影响后仍存在“倾富”不公平,且不公平程度稍有降低。其中影响不公平的主要贡献因素有个人年收入、婚姻状况、职业、年龄、是否贫困户和文化程度。6.调查对象慢性病就诊率为9.6%。慢性病就诊影响因素为性别和年龄:男性就诊率高于女性;年龄越大,就诊的可能性越大。慢性病就诊存在“倾贫”不公平。慢性病就诊集中指数为-0.0405,水平不公平指数为-0.1091,说明去除需要变量的影响后仍存在“倾贫”不公平,且不公平程度增加。其中影响不公平的主要贡献因素有年龄、个人年收入、婚姻状况、性别、文化程度、是否贫困户和家庭人口数。7.调查对象住院率为13.5%。住院和住院次数的共同影响因素为文化程度:文化程度越高,住院和住院平均次数多的可能性越低。婚姻状况是住院的影响因素:在婚者住院率高于离异及丧偶者。住院存在“倾贫”不公平。住院率集中指数为-0.0544,水平不公平指数为-0.0712,说明去除需要变量的影响后仍存在“倾贫”不公平,且不公平程度增加。其中影响不公平的主要贡献因素有个人年收入、性别、婚姻状况和文化程度。8.调查对象两周患病就诊率为46.6%。两周患病就诊存在“倾富”不公平。两周患病就诊集中指数为0.0971,水平不公平指数为0.0798,说明去除需要变量的影响后仍存在“倾富”不公平,且不公平程度稍有下降。其中影响不公平的主要贡献因素有个人年收入、年龄、婚姻状况和职业。两周患病就诊机构主要集中在省级医院,其次是个人诊所和州市级医院。其中两周未就诊的原因主要是自己买药(63.1%)、病情轻(18.4%)和经济困难(9.7%)。9.调查对象慢性病患病就诊率为51.5%。慢性病患病就诊存在“倾富”不公平。慢性病患病就诊集中指数为0.0295,水平不公平指数为0.0141,说明去除需要变量的影响后仍存在“倾富”不公平,且不公平程度稍降低。其中影响不公平的主要贡献因素有个人年收入、婚姻状况、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和民族。慢性病患病就诊机构主要集中在州市级医院和省级医院。其中未就诊的主要原因是自己买药(35.8%)、病轻(28.4%)和经济困难(22.2%)。10.调查对象需住院者住院率为92.3%。需住院者住院存在“倾贫”不公平。需住院者住院集中指数为-0.0084,水平不公平指数为-0.0095,说明去除需要变量的影响后仍存在“倾贫”不公平,绝对值相差不大,提示需要变量对集中指数的贡献不大。其中影响不公平的主要贡献因素有职业和年龄。住院机构主要集中在州市级医院,其次是省级医院。其中未住院的原因主要是病情没必要(50%)和经济困难(40%)。[结论]1.HIV/AIDS患者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和利用公平性整体尚可,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公平,公平性有待进一步改善。2.两周患病呈现“倾贫”的不公平,两周就诊和两周患病就诊均呈现“倾富”的不公平。两周患病就诊不公平程度最大,其次是两周就诊,两周患病最低。3.慢性病患病和慢性病就诊均呈现“倾贫”的不公平,慢性病患病就诊呈现“倾富”的不公平。慢性病患病不公平程度最大,其次是慢性病就诊,慢性病患病就诊最低。4.应住院、住院、需住院者住院均呈现一定的“倾贫”不公平。住院不公平性程度最大,其次是应住院,需住院者住院最低。5.慢性病患病是两周就诊、两周就诊次数、应住院、住院次数的共同危险因素,应加强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提高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6.人均收入是不公平性的首要贡献因素,与国内外研究结果一致,但也不应忽视文化程度、性别、婚姻状况、年龄、职业等因素的影响。应加强偏向低收入、离异及丧偶、文化程度低、男性、高龄等人群的关注,促进公平和健康。

罗蝶[8](2021)在《新余市渝水区成人超重肥胖的流行现状及相关疾病关系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新余市渝水区18岁以上社区居民进行横断面调查,掌握新余市渝水区社区居民超重肥胖患病率流行病学现状、影响因素,摸清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的关联;为当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高血压等肥胖相关疾病个性化干预提供支撑;为当地制定超重肥胖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了新余市渝水区18岁及以上的社区常驻居民3039例进行调查及部分生理指标测量。居民调查的内容包括基本情况、生活行为方式、饮食情况,测量的主要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血压。调查由经培训的调查员采用面对面询问方式完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超重、肥胖及中心性肥胖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超重肥胖及中心性肥胖与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的关联。资料组间的比较还使用了χ2检验、趋势检验等统计方法。结果:(1)新余市渝水区18岁及以上社区居民超重流行特征。粗超重率为25.47%(95%CI:23.92~27.02),标化超重率为24.88%。城区居民超重率22.24%,低于农村的28.31%(χ2=14.679,P<0.001);女性超重率(23.81%)低于男性(27.42%)(χ2=5.163,P<0.05);45岁~59岁年龄组超重率最高为30.73%,18岁~44岁年龄组超重率最低为21.85%(χ2=19.082,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的超重风险低于男性(OR=0.184,95%CI:0.690~0.960),农村超重风险是城区居民的1.332倍(OR=1.332,95%CI:1.125~1.577)。与18~44岁年龄组相比,45~59岁年龄组的人更容易超重(OR=1.622,95%CI:1.243~2.116)。摄入蔬菜量越大,超重风险越低(OR=0.687,95%CI:0.495~0.953;OR=0.641,95%CI:0.458~0.898)。(2)新余市渝水区18岁及以上社区居民肥胖流行特征。肥胖率为5.40%(95%CI:4.59~6.20),标化肥胖率为4.66%。城区居民肥胖率为4.57%,低于农村的6.12%(χ2=3.353,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月收入≥3000元的人群肥胖风险低于月收入<3000元(OR=0.549,95%CI:0.336~0.897)。与摄入蔬菜不足的人群相比,摄入蔬菜适量的人群更容易肥胖(OR=2.151,95%CI:0.928~4.985)。(3)新余市渝水区18岁及以上社区居民中心性肥胖流行特征。中心性肥胖率为25.27%(95%CI:23.73~26.82),标化中心性肥胖率为18.84%。中心性肥胖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χ2趋势=25.080,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45-59岁年龄组和60岁~年龄组患中心性肥胖的危险分别是18-45岁年龄组的1.617倍(95%CI:1.191~2.195)和1.794倍(95%CI:1.340~2.402),与已婚/同居人群相比,离婚/分居/丧偶人群更容易患中心性肥胖(OR=1.597,95%CI:1.267~2.013)。月收入≥3000元的人群中心性肥胖风险低于月收入<3000元(OR=0.612,95%CI:0.481~0.799)。与每天食油量≤25g的人群相比,每天食油量>25g的人群更容易中心性肥胖(OR=1.587,95%CI:1.304~1.932)。与摄入蔬菜不足的人群相比,摄入蔬菜适量和充足的人群更不容易中心性肥胖(OR=0.594,95%CI:0.425~0.829;OR=0.521,95%CI:0.371~0.732)。(4)新余市渝水区18岁及以上社区居民肥胖与相关慢性病的关系。高血压和糖尿病总患病率分别为37.94%和6.80%。超重人群患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风险分别是体重正常组的1.692倍和1.420倍;肥胖人群患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风险分别是体重正常组人群的2.563倍和1.442倍;中心性肥胖患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风险是非中心性肥胖组的1.444倍和1.381倍。结论:新余市渝水区18岁以上人群的超重流行现状不是很严重,呈现农村高于城区居民,男性高于女性的特点,且超重率随年龄升高呈现先增加再下降的趋势。肥胖率患病率呈现农村高于城区居民的特点。渝水区居民腹型肥胖的流行现状并不严重,患病率呈现男性高于女性,城区居民低于农村的特点,且随着年龄升高,中心性肥胖率随之增加。无论是中心性肥胖还是全身性肥胖均与高血压和糖尿病高度相关,相较于体重正常人群,肥胖患者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风险更高;相较于腰围正常人群,中心性肥胖患者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风险更高。相关部门应制定应建立有利于群众选择低脂、低能量的健康食品生产和销售政策,提倡健康低脂饮食。社区防控工作应将肥胖纳入慢性病防治工作的一部分,多角度完善肥胖的防控策略,重点关注中老年中心性肥胖人群,降低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生。

李娜娜[9](2021)在《经胸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的临床效果及影响患者住院费用的多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室间隔缺损行经胸微创封堵术的治疗效果及影响患者住院费用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行经胸封堵或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直视修补室间隔缺损的259例学龄前儿童的临床资料,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输血率、监护室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抗生素使用费用及总住院费用;采用相关性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影响住院费用的因素。结果匹配后共112例病例纳入研究(封堵组56例,直视修补组56例)。封堵组在输血率(23%vs91%,P<0.001)、机械通气时间(3.00/3.88h vs10.00/16.75h,P<0.001)、监护室持续时间(1.00/1.00天vs3.00/3.00天,P=0.001)、术后住院时间(7.16±4.43天vs10.32±3.89天,P<0.001)、总住院时间(14.07±6.68天vs18.77±6.25天,P<0.001)、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3.00/0.75天vs3.00/3.75天,P<0.001)、抗生素花费(1037.92/1686.51元vs1345.13/2839.21元,P=0.050)均低于直视修补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总住院花费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853.97±22620.18元vs56615.47±16418.24元,P=0.461);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体重、性别、肺动脉压、NYHA心功能分级、室间隔缺损大小、心胸比、手术方式、是否合并肺炎、就诊年份与住院花费具有显着相关性(P<0.05),而射血分数与住院花费无显着相关性(P>0.05);根据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就诊年份、体重、NYHA心功能分级、肺动脉压、心胸比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肺动脉压、就诊年份、NYHA心功能分级、心胸比与住院花费呈正相关,体重与住院花费呈负相关;根据本文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就诊年份、体重、NYHA心功能分级、肺动脉压与住院花费具有显着相关性。其中肺动脉高压对患者住院费用影响最大,其次为体重、就诊年份,NYHA心功能分级对住院费用影响最小。结论经胸微创封堵室间隔缺损可以有效降低血制品及抗生素的使用,同时减少了患儿机械通气时间、监护室持续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更有利于患儿快速康复;肺动脉高压、就诊年份、体重、NYHA心功能分级是影响住院费用的主要因素。

张哲[10](2021)在《新疆放射诊疗作业职业卫生与职业健康现状及其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新疆地区放射诊疗机构、放射设备、放射防护用品、放射质量控制设备及放射工作人员的分布、配置公平性和职业卫生监护现况进行调查,获得新疆地区现有医疗放射资源及利用现况,以期为放射诊疗作业职业卫生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同时,研究新疆地区不同放射工种的医务工作人员的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和工作能力状况,分析探讨影响医务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心理健康的有关因素,根据职业心理健康因素探索促进医务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心理健康的干预措施并进行干预效果评价,最终为改善医务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医务放射工作人员工作能力及提升职业健康管理水平提供参考依据和工作对策。方法:1)采用普查方法,调查新疆地区14个地州768个放射诊疗机构的放射诊疗资源分布及职业卫生现状,使用洛伦兹曲线(Lorenz Curve)和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评价配置公平性;2)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新疆地区75个放射诊疗机构共计3372名医务放射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3089份,剔除填写内容不足90%的或连续勾选相同选项超过10项的问卷,最终有效问卷2992份,有效率为88.73%;3)采用付出-回报失衡问卷(Effort-Reward Imbalance,ERI)、中式职业倦怠量表(Chines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CMBI)、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工作能力指数问卷(Work Ability Index,WAI),调查一般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婚姻状况、高血压、糖尿病)和行为习惯特征(吸烟、饮酒)对医务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和工作能力的影响因素;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获得一般人口学特征和行为习惯特征基线一致的研究对象,调查职业特征(岗位类别、放射工种、放射工龄、甲状腺疾病、视觉损害)对医务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和工作能力的影响因素;4)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乌鲁木齐市3个三级放射诊疗机构的625名医务放射工作人员作为干预对象,分为无干预组(140人)、健康教育干预组(126人)、工作场所干预组(161人)和健康教育+工作场所干预组(198人)。实施干预8个月后再次使用ERI、CMBI、SDS和WAI问卷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调查区域内768个放射诊疗机构均可开展放射诊断项目,42家开展介入放射项目,12家开展放射治疗项目,8家开展核医学项目;2018年共计开展常规X射线诊断686.76万人次,CT诊断249.46万人次,其他X射线诊断21.89万人次,介入治疗7.22万人次,放射治疗9.05万人,核医学诊断10.68万人次,核医学治疗4560人;2)调查区域内每万平方千米放射诊疗机构拥有量为4.63个,每百万人口放射诊疗机构拥有量为35.28个,基于地区面积和人口数量的放射诊疗机构基尼系数分别为0.47和0.43;每万人口医用放射设备拥有量为0.87台,设备类型主要以DR和口内牙片机居多;基于地区面积和人口数量的放射诊断类设备和CT的基尼系数小于0.30,基于人口数量的介入放射类设备和DSA的基尼系数在0.30~0.40之间,基于地区面积和人口数量的核医学类和放射诊疗类设备的基尼系数大于0.50;3)调查区域内每台放射诊断类设备平均配有3.82件放射防护用品,介入放射类设备为23.89件/台,核医学类设备为13.97件/台;除阿克苏地区外,其他地区每家放射诊疗机构配置的放射质控设备远低于1台;4)本次调查医务放射工作人员共计5038人,每万人口的医务放射工作人员拥有量为2.31人,基于地区面积和人口数量的医务放射工作人员基尼系数分别是0.29和0.22;2018年职业健康体检率为92.28%,个人剂量监测率为97.41%,放射防护培训率为94.27%;5)新疆地区医务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紧张发生率为44.20%,不同年龄、性别、职称、学历、婚姻状态、糖尿病、饮酒、工作岗位、放射工种、放射工龄、甲状腺疾病和视觉损害间的职业紧张水平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30岁及以上、男性、中级及以上职称、本科及以上学历、离异或丧偶、患糖尿病、护士、介入放射学、放射工龄5年及以上、患甲状腺疾病和视觉损害的医务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紧张水平较高(P<0.05);护士、技师和其他岗位职业紧张的风险分别是医师的1.623倍、1.421倍和1.643倍,介入放射学、牙科放射学、核医学和放射治疗工种职业紧张的风险分别是诊断放射学的1.444倍、0.193倍、0.484倍和0.716倍,5~9年放射工龄和10~20年放射工龄的职业紧张风险是放射工龄小于5年的1.560倍和2.226倍,视觉损害的职业紧张风险是无损害的2.233倍;6)新疆地区医务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倦怠发生率为57.2%,其中29.6%为轻度职业倦怠,22.6%为中度职业倦怠,5.0%为重度职业倦怠;不同年龄、学历、糖尿病、工作岗位、放射工种、甲状腺疾病和视觉损害间的职业倦怠水平有显着差异(P<0.05);30~39岁、本科学历、患糖尿病、护士、诊断放射学、患甲状腺疾病和视觉损害的医务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倦怠水平较高;牙科放射学、核医学和放射治疗工种职业倦怠的风险分别是诊断放射学的0.532倍、0.578倍和0.655倍,5~9年放射工龄的职业倦怠风险是放射工龄小于5年的1.278倍,患甲状腺疾病和视觉损害的医务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倦怠的风险是未患病者的1.553倍和2.233倍;7)医务放射工作人员普遍存在不同水平的抑郁(63.17%),51.70%为轻度抑郁,10.23%为中度抑郁,1.24%为重度抑郁;患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的医务放射工作人员抑郁水平高于未患病人群(P<0.05);患甲状腺疾病者的抑郁风险是未患病的1.429倍;8)医务放射工作人员工作能力中下的占比为42.08%,工作能力优良的占比为57.92%;不同年龄、性别、学历、职称、婚姻状态、糖尿病、放射工种、放射工龄、甲状腺疾病和视觉损害间的工作能力水平有显着差异(P<0.05);30岁以下、男性、初级及以下职称、研究生学历、未婚、牙科放射学、放射工龄小于5年、无甲状腺疾病和无视觉损害的医务放射工作人员工作能力水平最好(P<0.05);牙科放射学、核医学、放射治疗和其他放射工种工作能力中下的风险分别是诊断放射学的0.449倍、0.603倍、0.611倍和0.697倍,10~20年放射工龄和大于20年放射工龄的工作能力中下的风险分别是放射工龄小于5年的1.373倍和0.676倍;9)不同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和抑郁等级间的工作能力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职业紧张的放射人员工作能力低下的风险是无职业紧张者的1.855倍;轻度、中度和重度倦怠的医务放射人员工作能力低下的风险分别是无倦怠者的2.225倍、3.734倍和13.355倍;(10)不同干预组间的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抑郁和工作能力水平有显着差异(P<0.05),不同学历、工作岗位、放射工种和放射工龄的医务放射工作人员对心理健康干预的效果不同(P<0.05);工作场所干预和健康教育干预对缓解医务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抑郁和提高医务放射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有效,且以同时实施工作场所干预和健康教育干预对降低职业紧张和抑郁水平、提高工作能力的效果最佳。结论:1)新疆地区的放射诊疗资源在服务区域面积和服务人口数量的分布均较不公平,整体以北疆在数量和结构上优于南疆为主要特点,其中乌鲁木齐市的放射医疗资源明显优于其他地州;放射诊断类设备在各地区之间的配置达到绝对公平,介入放射类设备在各地区之间的配置达到基本公平,核医学类和放射治疗类设备因费用、操作要求高,难以实现配置的相对公平;放射防护用品配置基本达到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基本要求,但放射质量控制设备配置明显不足;医务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测指标基本达到国家职业病防治监测相关标准;2)医务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和抑郁水平较高;工作岗位、放射工种、放射工龄和职业暴露敏感器官疾病和机能改变等因素均对医务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心理健康有影响,工作岗位护士、放射工种诊断放射学和介入放射学、放射工龄5年及以上、患甲状腺疾病和有视觉损害的医务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心理健康风险较高,职业紧张和职业倦怠水平的加剧严重影响了医务放射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水平,建议用人单位在持续做好职业健康监测的同时重视心理健康管理工作,通过优化管理流程、加强职业健康教育、提高防护意识等措施,缓解不良职业心理情绪,促进医务放射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3)工作场所的管理重点为放射场所防护性能、个人防护用品配备和电离辐射警示标识,职业健康教育的重点为放射防护基础知识、放射卫生监督工作及法规概述、各放射工种放射防护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需根据职业特点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地制定工作场所安全促进和职业健康教育的干预方案有利于促进医务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心理健康。

二、糖尿病治疗费用的多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尿病治疗费用的多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颅内微小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及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综述 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
    1 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检出率及其特点
        1.1 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检出率
        1.2 颅内微小动脉瘤的特点
    2 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
        2.1 CTA、MRA检查
        2.2 DSA检查
    3 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治疗
        3.1 治疗概述
        3.2 开颅显微夹闭手术治疗
        3.3 血管内介入治疗
    4 总结
第一部分 颅内微小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情况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1.1 资料与方法
        1.1.1 临床资料
        1.1.2 脑血管造影
        1.1.3 血管内治疗
        1.1.4 围手术期药物应用
        1.1.5 并发症及其处理
        1.1.6 临床结局与随访
        1.1.7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临床基线资料及临床特征
        1.2.2 颅内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方案
        1.2.3 血管内介入治疗并发症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1.3 讨论
        1.3.1 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一般临床情况
        1.3.2 高血压病史和吸烟史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关系
        1.3.3 动脉瘤形态不规则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关系
        1.3.4 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瘤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关系
        1.3.5 破裂动脉瘤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关系
        1.3.6 术后即刻栓塞满意度Raymond分级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关系
第二部分 颅内微小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术中破裂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1.1 临床资料
        2.1.2 危险因素
        2.1.3 统计学处理
    2.2 结果
        2.2.1 患者基线资料及单因素分析
        2.2.2 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并发症的多因素分析
        2.2.3 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并发症患者的临床特点
    2.3 讨论
        2.3.1 破裂动脉瘤与术中出血并发症的关系
        2.3.2 位于大脑前动脉系统动脉瘤与术中出血并发症的关系
        2.3.3 动脉瘤形态不规则与术中出血并发症的关系
        2.3.4 支架辅助栓塞技术与术中出血并发症的关系
        2.3.5 易发生破裂出血的微小动脉瘤的识别
        2.3.6 术中破裂出血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置
    2.4 附图
第三部分 颅内微小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3.1 资料与方法
        3.1.1 临床资料
        3.1.2 危险因素
        3.1.3 统计学处理
    3.2 结果
        3.2.1 患者基线资料及单因素分析
        3.2.2 缺血并发症的多因素分析
        3.2.3 缺血并发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3.3 讨论
        3.3.1 高血压病史与缺血并发症的相关性
        3.3.2 不同部位微小动脉瘤与缺血并发症的相关性
        3.3.3 瘤颈宽度与缺血并发症的相关性
        3.3.4 破裂动脉瘤与缺血并发症的相关性
        3.3.5 动脉瘤形态不规则与缺血并发症的相关性
        3.3.6 缺血并发症的处理
        3.3.7 预防缺血并发症的注意事项
    3.4 附图
第四部分 颅内微小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4.1 资料方法
        4.1.1 临床资料
        4.1.2 危险因素
        4.1.3 颅内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治疗
        4.1.4 影像随访动脉瘤复发情况
        4.1.5 统计学处理
    4.2 结果
        4.2.1 患者基线资料及单因素分析
        4.2.2 术后复发的多因素分析
        4.2.3 术后复发的时间
    4.3 讨论
        4.3.1 吸烟饮酒与术后复发的关系
        4.3.2 破裂动脉瘤与术后复发的关系
        4.3.3 动脉瘤形态不规则、多发动脉瘤与术后复发的关系
        4.3.4 治疗策略与术后复发的关系
        4.3.5 术后即刻栓塞满意度与术后复发的关系
        4.3.6 动脉瘤位置与术后复发的关系
    4.4 附图
第五部分 结论
创新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乳腺癌全乳切除后一步法与二步法植入物重建手术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治疗过程
    3 研究指标
    4 数据收集和患者随访方法
    5 卫生经济学评估方法
    6 相关诊断标准及定义
    7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 入组病人的基本信息
    2 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与影响因素
    3 患者满意度评估
    4 卫生经济学评价
讨论
    1 植入物乳房重建手术的术后并发症
    2 植入物乳房重建手术的满意度
    3 植入物乳房重建手术的卫生经济学
    4 植入物乳房重建手术方式的选择
    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乳腺癌患者乳房重建手术的应用与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3)老年慢性病患者失眠症的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型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方案设计与实施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
    1.4 各种筛查量表
    1.5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慢性病患病情况
    2.3 慢性病老年患者的睡眠状况分组
    2.4 多病共存老年慢性病患者共病及睡眠情况
    2.5 老年慢性病与失眠症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2.6 其他因素与失眠症相关性分析
    2.7 老年慢性病患者不同中医证型分布及PSQI分项比较
3 讨论
    3.1 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多病共存特征及失眠症患病情况
    3.2 慢性病与失眠症
    3.3 影响老年慢性病患者总体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
    3.4 老年失眠症的中医证型分布的探讨及中医治疗失眠临床应用体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老年人失眠中西医研究进展
    综述一 西医对老年人失眠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中医关于老年失眠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泰安市老年人睡眠与跌倒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睡眠
    1.3 跌倒
    1.4 睡眠与跌倒的关系
2 研究目的
3 资料与方法
    3.1 资料来源
    3.2 调查对象与抽样方法
        3.2.1 调查对象
        3.2.2 抽样方法
    3.3 资料收集方法
    3.4 调查内容与调查工具
        3.4.1 调查内容
        3.4.2 调查工具
    3.5 数据处理分析
    3.6 技术路线
    3.7 质量控制
4 结果
    4.1 基本情况
        4.1.1 人口统计学基本情况
        4.1.2 健康行为因素
        4.1.3 健康状况
    4.2 老年人睡眠的影响因素研究
    4.3 老年人跌倒的影响因素研究
    4.4 老年人睡眠与跌倒的相关性研究
    4.5 老年人睡眠与跌倒的剂量反应关系
5 讨论
    5.1 睡眠的影响因素
        5.1.1 社会人口学因素
        5.1.2 健康行为相关因素
        5.1.3 自评身体状况因素
        5.1.4 经济状况因素
    5.2 跌倒的影响因素
        5.2.1 社会人口学因素
        5.2.2 健康行为相关因素
        5.2.3 自评身体状况因素
        5.2.4 经济状况因素
    5.3 睡眠与跌倒的相关性
    5.4 睡眠与跌倒的剂量反应关系
    5.5 研究展望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附录: 调查问卷(摘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探讨高龄产妇睡眠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内容
    4 研究意义
    5 理论模型
第二章 文献综述
    1 睡眠与健康
    2 产妇睡眠现状及影响因素
        2.1 产妇睡眠现状
        2.2 高龄产妇睡眠现状
        2.3 产妇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
        2.3.1 生理因素对睡眠的影响
        2.3.2 心理因素对睡眠的影响
        2.3.3 社会支持对睡眠的影响
        2.3.4 疲劳对睡眠的影响
    3 问题提出
    4 测量工具
        4.1 睡眠质量测量工具
        4.2 心理因素的测量工具
        4.3 社会支持的测量工具
        4.4 疲劳的测量工具
    5 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工具
    3 资料收集与伦理考究
    4 数据分析
    5 技术路线图
第四章 结果
    1 调查对象一般人口学资料
    2 调查对象的相关指标得分
    3 调查对象睡眠质置各维度情况与基本资料的差异比较
        3.1 调查对象睡眠质量各维度情况
        3.2 调查对象睡眠质量总分及各维度与一般人口学资料差异比较
        3.3 调查对象的抑郁与睡眠质量各维度的相关性分析
        3.4 调查对象的焦虑与睡眠质量各维度的相关性分析
        3.5 调查对象的社会支持与睡眠质量各维度的相关性分析
        3.6 调查对象的疲劳与睡眠质量各维度的相关性分析
    4 调查对象睡眠各维度的多因素分析
        4.1 调查对象睡眠总分的多因素分析
        4.2 调查对象日间功能障碍维度的多因素分析
        4.3 调查对象睡眠障碍维度的多因素分析
        4.4 调查对象入睡时间维度的多因素分析
        4.5 调查对象睡眠效率维度的多因素分析
        4.6 调查对象睡眠时间维度的多因素分析
        4.7 调查对象催眠药物维度的多因素分析
        4.8 调查对象睡眠质量维度的多因素分析
    5 调查对象抑郁在疲劳与睡眠质量关系间的中介作用
第五章 讨论
    1 调查对象睡眠质量情况
    2 调查对象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一般人口学资料对调查对象睡眠质量的影响
        2.1.1 家庭人均月收入
        2.1.2 休假方式和医疗费用支付方式
        2.1.3 分娩方式
        2.1.4 喂养方式
    3 其他指标对调查对象睡眠质量的影响
        3.1 焦虑、抑郁对调查对象睡眠质量的影响
        3.2 社会支持对调查对象睡眠质量的影响
        3.3 疲劳对调查对象睡眠质量的影响
    4 高龄产妇的抑郁在疲劳和睡眠质量之间的中介作用
第六章 结论
第七章 创新性与局限性
    1 创新性
    2 局限性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供需视角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研究 ——基于离散选择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现状与研究问题的提出
    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4. 研究意义
    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1. 文献综述
        1.1 卫生服务领域的偏好测量
        1.2 离散选择实验及其在卫生服务领域的应用研究
        1.3 基于离散选择实验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研究动态
        1.4 小结
    2. 理论基础
        2.1 知-信-行理论
        2.2 随机效用最大化理论
        2.3 社会偏好理论
第三章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 资料来源
        1.1 定性资料
        1.2 定量资料
    2. 现场调查
        2.1 需方家庭健康调查
        2.2 供方基层医务人员调查
        2.3 供需双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调查
    3. 研究方法
        3.1 离散选择模型构建
        3.2 相对重要性
        3.3 边际支付意愿与供给意愿
        3.4 情景预测
    4. 数据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3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4.4 离散选择模型回归分析
    5. 质量控制
        5.1 研究设计阶段
        5.2 调查员培训
        5.3 现场调查阶段
        5.4 数据录入与清洗阶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研究
    1. 需方家庭医生签约现状分析
        1.1 调查对象基本特征
        1.2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知情况
        1.3 签约满意度分析
    2. 供方家庭医生签约现状分析
        2.1 调查对象基本特征
        2.2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知情况
        2.3 工作满意度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研究
    1. 需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
        1.1 需方偏好调查对象基本特征
        1.2 一致性检验分析
        1.3 基于混合Logit模型的需求偏好估计
    2. 供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
        2.1 供方偏好调查对象基本特征
        2.2 一致性检验分析
        2.3 基于混合Logit模型的供给偏好估计
    3. 供需双方偏好比较
        3.1 供需双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比较
        3.2 供需双方对签约服务属性的积极与消极偏好比较
        3.3 供需双方对签约属性相对重要性评价比较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异质性研究
    1. 需方偏好异质性分析
        1.1 不同人群特征的偏好异质性分析
        1.2 基于潜类别Logit模型的偏好异质性分析
    2. 供方偏好异质性分析
        2.1 不同人群特征的偏好异质性分析
        2.2 不同工作特征的偏好异质性分析
        2.3 基于潜类别Logit模型的偏好异质性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边际支付意愿与供给意愿研究
    1. 边际支付意愿分析
        1.1 居民边际支付意愿分析
        1.2 不同特征人群的边际支付意愿分析
    2. 边际供给意愿分析
        2.1 医务人员边际供给意愿分析
        2.2 不同人群特征的边际供给意愿分析
        2.3 不同工作特征的边际供给意愿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情景预测研究
    1. 需方情景预测分析
        1.1 不同情景下居民的签约选择概率变化
        1.2 不同服务费用下居民的签约选择概率
    2. 供方情景预测分析
        2.1 不同情景下医务人员的供给选择概率变化
        2.2 不同服务费用下医务人员的供给选择概率
    3. 供需双方签约服务最优方案模拟
    本章小结
第九章 讨论
    1. 关于方法学的讨论
        1.1 离散选择实验方法学讨论
        1.2 混合Logit模型与潜类别Logit模型应用讨论
    2.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讨论
        2.1 需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知与签约满意度情况讨论
        2.2 供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知与工作满意度情况讨论
    3. 供需双方偏好共性讨论
        3.1 医生团队诊疗水平是影响供需双方偏好最重要的属性
        3.2 中西医结合服务是供需双方共同偏好的服务类型
        3.3 基础包服务是供需双方共同偏好的服务内容
    4. 供需双方偏好差异讨论
        4.1 供需双方在签约服务方式上的偏好差异
        4.2 供需双方在签约服务费用上的偏好差异
    5. 供需双方偏好异质性讨论
    6. 供需双方在不同情景下的选择概率讨论
第十章 结论与建议
    1. 研究结论
    2. 政策建议
    3. 研究创新与不足
        3.1 创新点
        3.2 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HIV/AIDS患者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核心概念
    4 研究意义、目的和内容
        4.1 研究意义
        4.2 研究目的
        4.3 研究内容
对象与方法
    1 调查对象
        1.1 调查地点
        1.2 调查对象
        1.3 样本量
    2 调查内容
        2.1 个人及家庭基本信息
        2.2 感染及治疗情况
        2.3 过去两周患病及就诊情况
        2.4 过去一年住院情况
        2.5 过去一年慢性病患病及就诊情况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回顾法
        3.2 专家咨询法
        3.3 定量研究法
    4 评价指标和分析方法
        4.1 健康和卫生服务利用指标
        4.2 公平性评价指标
        4.3 分析方法
    5 质量控制
        5.1 前期准备
        5.2 预调查
        5.3 调查员培训
        5.4 现场调查
        5.5 数据录入
结果
    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1.1 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
        1.2 调查对象家庭及个人经济状况
        1.3 调查对象居住地构成情况
        1.4 调查对象户籍类型
        1.5 调查对象家庭经济贫困情况
        1.6 调查对象医疗保险购买情况
    2 HIV/AIDS患者感染及治疗情况
        2.1 HIV/AIDS患者感染情况
        2.2 HIV/AIDS患者治疗情况
    3 HIV/AIDS患者卫生服务需要影响因素分析和公平性评价
        3.1 HIV/AIDS患者两周患病影响因素分析和公平性评价
        3.1.1 HIV/AIDS患者两周患病单因素分析
        3.1.2 两周患病多因素分析
        3.1.3 两周患病公平性评价
        3.2 HIV/AIDS患者慢性病患病影响因素分析和公平性评价
        3.2.1 HIV/AIDS患者慢性病患病单因素分析
        3.2.2 慢性病患病多因素分析
        3.2.3 慢性病患病公平性评价
        3.3 HIV/AIDS患者应住院影响因素分析和公平性评价
        3.3.1 HIV/AIDS患者应住院单因素分析
        3.3.2 应住院多因素分析
        3.3.3 应住院公平性评价
    4 HIV/AIDS患者卫生服务需求影响因素分析和公平性评价
        4.1 HIV/AIDS患者两周就诊影响因素分析和公平性评价
        4.1.1 HIV/AIDS患者两周就诊单因素分析
        4.1.2 两周就诊多因素分析
        4.1.3 两周就诊公平性分析
        4.2 HIV/AIDS患者慢性病就诊影响因素分析和公平性评价
        4.2.1 HIV/AIDS患者慢性病就诊单因素分析
        4.2.2 慢性病就诊多因素分析
        4.2.3 慢性病就诊公平性评价
        4.3 HIV/AIDS患者住院影响因素分析和公平性评价
        4.3.1 住院单因素分析
        4.3.2 住院多因素分析
        4.3.3 住院公平性评价
    5 HIV/AIDS患者卫生服务利用影响因素分析和公平性评价
        5.1 HIV/AIDS患者两周患病就诊影响因素分析和公平性评价
        5.1.1 两周患病就诊情况和单因素分析
        5.1.2 两周患病就诊多因素分析
        5.1.3 两周患病就诊公平性评价
        5.2 HIV/AIDS患者慢性病患病就诊影响因素分析和公平性评价
        5.2.1 慢性病患病就诊单因素分析
        5.2.2 慢性病患病就诊多因素分析
        5.2.3 慢性病患病就诊公平性分析
        5.3 HIV/AIDS患者需住院者住院影响因素分析和公平性评价
        5.3.1 需住院者住院情况
        5.3.2 需住院者住院公平性分析
    6 就诊次数影响因素分析
        6.1 两周就诊次数多因素分析
        6.2 住院次数多因素分析
讨论
    1 HIV/AIDS患者卫生服务需要影响因素分析和公平性评价
    2 HIV/AIDS患者卫生服务需求影响因素分析和公平性评价
    3 HIV/AIDS患者卫生服务利用影响因素分析和公平性评价
结论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HIV/AIDS患者卫生服务公平性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新余市渝水区成人超重肥胖的流行现状及相关疾病关系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超重、肥胖的判定标准
        1.2.2 超重、肥胖的流行现状
        1.2.3 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
        1.2.4 超重、肥胖的社会、经济和疾病负担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抽样方法
        2.3.1 样本量的估计
        2.3.2 抽样方法
    2.4 现场调查方法
        2.4.1 体格检查
        2.4.2 问卷调查
    2.5 指标定义
    2.6 质量控制
        2.6.1 调查前质量控制
        2.6.2 调查时质量控制
        2.6.3 调查后质量控制
    2.7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3.3.1 性别、年龄构成情况
        3.3.2 民族构成情况
        3.3.3 城乡分布情况
        3.3.4 文化程度构成情况
        3.3.5 婚姻状况构成情况
        3.3.6 职业构成情况
        3.3.7 经济收入构成情况
    3.2 研究对象吸烟与饮酒行为现状
    3.3 研究对象饮食行为现状
    3.4 研究对象运动行为与睡眠行为现状
    3.5 不同特征研究对象超重流行现状
        3.5.1 超重的城乡分布
        3.5.2 不同人群超重的分布
        3.5.3 研究对象吸烟行为、饮酒行为与超重
        3.5.4 研究对象饮食行为与超重
        3.5.5 研究对象运动行为与超重
        3.5.6 研究对象睡眠行为与超重
        3.5.7 影响18岁以上人群超重的多因素分析
    3.6 不同特征研究人群肥胖流行现状
        3.6.1 肥胖的城乡分布
        3.6.2 不同人群的肥胖分布
        3.6.3 研究对象吸烟行为、饮酒行为与肥胖
        3.6.4 研究对象饮食行为与肥胖
        3.6.5 研究对象运动行为与肥胖
        3.6.6 研究对象睡眠行为与肥胖
        3.6.7 影响18岁以上人群患肥胖的多因素分析
    3.7 不同特征研究人群中心性肥胖流行现状
        3.7.1 中心性肥胖的城乡分布
        3.7.2 不同人群的中心性肥胖分布
        3.7.3 研究对象运动行为与中心性肥胖
        3.7.4 研究对象吸烟行为、饮酒行为与中心性肥胖
        3.7.5 研究对象饮食行为与中心性肥胖
        3.7.6 研究对象睡眠行为与中心性肥胖
        3.7.7 影响18岁以上人群中心性肥胖的多因素分析
    3.8 肥胖与相关疾病的关系
        3.8.1 不同BMI、WC水平相关疾病的患病率
        3.8.2 不同BMI、WC水平相关疾病的危险性
第4章 讨论
    4.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4.2 研究对象超重患病流行现状分析
        4.2.1 超重患病流行现状分析
        4.2.2 超重患病影响因素分析
    4.3 研究对象肥胖患病流行现状分析
        4.3.1 肥胖患病流行现状分析
        4.3.2 肥胖患病影响因素分析
    4.4 研究对象中心性肥胖现状分析
        4.4.1 中心性肥胖流行现状分析
        4.4.2 中心性肥胖影响因素分析
    4.5 肥胖与相关疾病的关系
    4.6 建议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本次研究的特色
    5.3 本次研究的不足
    5.4 进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肥胖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9)经胸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的临床效果及影响患者住院费用的多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临床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手术过程
        2.2.1 经胸封堵组
        2.2.2 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组
    2.3 观察指标
    2.4 随访
    2.5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两组患儿倾向性评分匹配前后基线资料
    3.2 匹配后两组患者住院期间观察指标比较
    3.3 匹配后两组患者术后抗生素使用种类及分布情况
    3.4 匹配后两组患者术后随访结果
    3.5 影响住院花费的相关性分析
    3.6 影响住院花费的多元线性回归及逐步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临床观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
    4.2 相关性分析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经胸微创治疗室间隔缺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10)新疆放射诊疗作业职业卫生与职业健康现状及其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新疆地区放射诊疗资源及职业卫生现况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新疆地区医务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心理健康的现况调查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医务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心理健康干预及效果评价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放射诊疗工作者职业健康调查问卷
综述 低剂量暴露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卫生及健康管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四、糖尿病治疗费用的多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颅内微小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及随访研究[D]. 张力. 吉林大学, 2021(01)
  • [2]乳腺癌全乳切除后一步法与二步法植入物重建手术的比较[D]. 马天怡. 青岛大学, 2021(02)
  • [3]老年慢性病患者失眠症的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型分布研究[D]. 鄢文静.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泰安市老年人睡眠与跌倒的相关性研究[D]. 洪壮. 山东大学, 2021(11)
  • [5]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探讨高龄产妇睡眠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 李一章. 山东大学, 2021(09)
  • [6]供需视角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研究 ——基于离散选择实验[D]. 张娇. 山东大学, 2021(10)
  • [7]HIV/AIDS患者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研究[D]. 母凤婷.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8]新余市渝水区成人超重肥胖的流行现状及相关疾病关系的调查研究[D]. 罗蝶. 南昌大学, 2021(01)
  • [9]经胸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的临床效果及影响患者住院费用的多因素分析[D]. 李娜娜. 兰州大学, 2021(12)
  • [10]新疆放射诊疗作业职业卫生与职业健康现状及其干预研究[D]. 张哲.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糖尿病治疗费用的多变量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