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复合承载力研究

城市环境复合承载力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在吸收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城市环境复合承载力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首先,在分析城市普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特别是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现状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承载力概念的产生、演变与应用。根据城市生态学理论,对城市生态系统理论进行较全面的理论解析。通过城市生态系统基本问题、城市化发展趋势、城市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的理论解析,概括了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特征与功能以及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发展的主要源动力。其次,提出了城市复合承载力的概念,阐述其内涵、特征以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第三,建立了较实用、具有一定普适意义的、以现实环境容量为主要依据的城市复合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城市环境复合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以及城市环境复合承载系数的判别方法。第四,将城市复合环境承载力理论运用于西宁市的实证研究,充分利用我们自身以往对西宁市环境保护科研所取得的成果和长期、丰富的监测资料积累的基础上,通过对西宁市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系统分析,特别是在详细调查能源、资源、污染源以及对主要污染因子历史状况分析和现状监测的基础上对西宁市城市环境系统的主要影响因子和综合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价,明确了重要资源要素的质、量和时空分异特征,揭示了西宁市城市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梳理出了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环境制约因素,理清了环境污染产生的主要原因。第五,应用多种合理模式测算了西宁市的空气、地表水和土壤环境容量。同时,应用城市复合环境承载力测算模型计算分析了西宁市水、气、土壤的承载现状和城市环境复合承载状况,明确了生态支持系统的支撑能力。借助协调度模型测算和判断了西宁市环境资源、人口与经济协调的现实状况。最后,从环境复合承载力评价和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安全分析出发,通过对制约西宁市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的辨析,从解决目前西宁市生态安全存在的焦点问题入手,以提高城市环境复合承载力为目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城市环境复合承载力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 1.1.1 城市环境复合承载力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城市环境复合承载力的目的和意义
  • 1.1.3 环境承载力的产生背景
  • 1.2 承载力研究进展
  • 1.2.1 承载力的概念演变及其研究应用
  • 1.2.2 环境要素承载力的研究进展
  •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1.4 环境承载力研究趋势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论文研究方法和结构
  • 1.6.1 研究方法
  • 1.6.2 论文结构
  • 1.7 本章小结
  • 2. 城市生态系统理论解析
  • 2.1 城市的本质定义
  • 2.2 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涵义
  • 2.3 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
  • 2.3.1 城市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
  • 2.3.2 不完全性和脆弱性
  • 2.3.3 能流、物流、信息流高度集中
  • 2.3.4 环境问题的长期性、扩展性、积累性、重叠性
  • 2.3.5 地域限制性
  • 2.3.6 高度开放性
  • 2.4 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
  • 2.4.1 生活功能
  • 2.4.2 生产功能
  • 2.4.3 还原及污染净化功能
  • 2.5 城市与城市化的背景
  • 2.6 城市化的基本动力
  • 2.6.1 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源动力
  • 2.6.2 工业化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 2.6.3 产业结构的调整
  • 2.6.4 城市的辐射作用和城乡交流
  • 2.6.5 决策作用的驱动
  • 2.7 中国的城市化和发展趋势
  • 2.7.1 中国城市化历史沿革
  • 2.7.2 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状况
  • 2.7.3 中国城市化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
  • 2.8 城市环境问题和中国城市生态环境危机及表现
  • 2.8.1 城市环境问题由来
  • 2.8.2 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实质
  • 2.8.3 中国城市生态环境危机
  • 2.9 城市化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2.9.1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2.9.2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 2.9.3 城市化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必要性
  • 2.9.4 承载力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2.10 本章小节
  • 3 城市环境复合承载力理论探索
  • 3.1 承载力的提出
  • 3.2 承载力概念的演化与发展
  • 3.3 不同角度的承载力定义
  • 3.4 城市环境复合承载力的特征
  • 3.4.1 客观性
  • 3.4.2 运动性
  • 3.4.3 主观性
  • 3.4.4 时空性
  • 3.4.5 以生命活动为核心
  • 3.4.6 可计量性
  • 3.4.7 脆弱性
  • 3.4.8 整体性
  • 3.4.9 层次性
  • 3.5 城市环境复合承载力的功能
  • 3.5.1 产品提供功能
  • 3.5.2 调节功能
  • 3.5.3 文化功能
  • 3.5.4 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维持功能
  • 3.5.5 净化与更新功能
  • 3.5.6 输送功能
  • 3.5.7 制约功能
  • 3.5.8 效益功能
  • 3.6 城市环境复合承载力的定义和内涵
  • 3.7 影响城市环境复合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 3.7.1 环境系统本底性能
  • 3.7.2 人类生活水平
  • 3.7.3 人为引起的城市物理环境变化
  • 3.7.4 科技创新水平
  • 3.7.5 环境系统祸合
  • 3.7.6 社会生产力水平与人类社会进步
  • 3.7.7 经济增长速度、指令等行为因素
  • 3.8 城市复合环境承载力与环境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 3.9 城市环境复合承载力的物质基础条件——城市资源承载力
  • 3.10 城市环境复合承载力的限制条件——城市环境容量与质量
  • 3.11 城市环境复合承载力假说
  • 3.11.1 多样性—稳定性假说
  • 3.11.2 铆钉假说
  • 3.11.3 冗余假说
  • 3.12 本章小结
  • 4 城市环境复合承载力定量化研究
  • 4.1 环境承载力主要定量方法综述
  • 4.1.1 专家调查法
  • 4.1.2 灰色系统分析方法
  • 4.1.3 层次分析法
  • 4.1.4 系统动力学方法
  • 4.1.5 模糊综合评价法
  • 4.1.6 生态足迹分析法
  • 4.2 评价指标体系与构建原则
  • 4.2.1 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结合
  • 4.2.2 充分考虑城市环境复合承载力的特点
  • 4.2.3 可比性
  • 4.2.4 自我维持性
  • 4.2.5 科学性
  • 4.2.6 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 4.2.7 相对独立性
  • 4.2.8 动态性与稳定性相统一
  • 4.2.9 适应性
  • 4.3 环境复合承载力评价方法和程序
  • 4.4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5 水环境容量核算
  • 4.5.1 水环境容量理论简析
  • 4.5.2 水环境容量测算技术流程
  • 4.6 大气环境容量测算
  • 4.6.1 大气环境容量测算因子确定
  • 4.6.2 控制区确定
  • 4.6.3 清洁对照点确定
  • 4.6.4 控制区网格化
  • 4.6.5 数据收集
  • 4.6.6 确定大气扩散模型
  • 4.7 土壤环境容量测算
  • 4.8 城市环境复合承载力模型
  • 4.8.1 城市环境复合承载力理论模型
  • 4.8.2 城市环境复合承载力计量模型
  • 4.9 城市环境复合承载力判别
  • 4.10 本章小结
  • 5 西宁市城市环境复合承载力研究
  • 5.1 西宁市概况
  • 5.1.1 自然环境
  • 5.1.2 城市行政区与人口状况
  • 5.1.3 国民经济构成
  • 5.1.4 城市基础设施
  • 5.2 西宁市城市能源结构分析
  • 5.2.1 西宁市能源消耗历史分析
  • 5.2.2 西宁市能源消耗现状
  • 5.3 西宁市环境质量(历年状况)
  • 5.3.1 1991年~2002年空气环境质量时空特征分析
  • 5.3.2 大气颗粒物源解析
  • 5.4 空气环境质量分析
  • 2、NOx、TSP、PM10降尘年平均浓度变化情况'>5.4.1 西宁市1991~2002年SO2、NOx、TSP、PM10降尘年平均浓度变化情况
  • 5.4.2 西宁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探析
  • 5.5 西宁市声环境分析
  • 5.5.1 1990~2002年西宁市交通干线噪声和区域噪声分析
  • 5.5.2 区域噪声声源构成
  • 5.6 西宁市酸雨时空分布
  • 5.7 1991~2002年地表水环境时空特征分析
  • 5.7.1 西宁市水环境点位布设与监测频次
  • 5.7.2 1991~2002年西宁市地表水环境质量
  • 5.7.3 水质污染特征分析
  • 5.7.4 水质污染趋势分析
  • 5.7.5 水环境污染总体特征及原因分析
  • 5.8 西宁市自然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 5.8.1 西宁市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 5.8.2 西宁市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空间评价
  • 5.9 西宁市固体废弃物污染分析
  • 5.10 西宁市防治污染的难点及其原因分析
  • 5.10.1 城市化快速发展与城市基础实施落后之间的矛盾
  • 5.10.2 环境保护投资困难很大
  • 5.10.3 历史遗留问题过多
  • 5.10.4 工业化起点低,工艺落后,技术改造难度大
  • 5.10.5 小企业面源性污染严重
  • 5.10.6 缺乏有预见性的总体规划
  • 5.11 环境容量测算基准年(2002年)环境空气质量基本状况
  • 5.11.1 2002年西宁市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空间分布分析
  • 5.11.2 2002年西宁市大气环境质量分析
  • 5.12 西宁市大气环境容量测算
  • 5.12.1 容量测算的数学模型的选择
  • 5.12.2 容量计算中城市及城区控制区本底浓度的确定
  • 5.12.3 西宁市污染气象状况分析
  • 5.12.4 西宁市大气环境容量计算结果
  • 5.13 环境容量测算基准年(2002年)水环境质量基本状况
  • 5.13.1 西宁市水资源状况分析
  • 5.13.2 2002年污染源分析与环境质量评价
  • 5.14 西宁市水环境容量测算
  • 5.14.1 水容量测算中的主要参数确定
  • 5.14.2 污染源调查分析与结论
  • 5.14.3 西宁市水环境容量测算结果
  • 5.14.4 西宁市水环境容量结果分析
  • 5.15 西宁市土壤环境容量测算结果
  • 5.16 西宁市城市复合环境承载力计算结果和判别
  • 5.17 西宁市环境和资源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分析
  • 5.17.1 发展、限制、协调之间的辨证关系
  • 5.17.2 西宁市城市发展压力指数分析
  • 5.17.3 协调度分析
  • 5.18 本章小结
  • 6 提高西宁市城市环境复合承载力的策略研究
  • 6.1 自然环境支撑力维护措施
  • 6.1.1 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 6.1.2 生态环境环境综合整治
  • 6.2 生态系统的维育和管理
  • 6.2.1 建立专门的生态安全与维育联席办公机制
  • 6.2.2 建立生态安全监控预警系统
  • 6.2.3 坚持对重要生态资源优先保护的原则和落实具体措施
  • 6.2.4 增加对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投入
  • 6.2.5 加强污染控制的科学研究
  • 6.3 提高承载力的社会经济协调措施
  • 6.3.1 经济发展协调性策略
  • 6.3.2 社会调控策略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己发表和录用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国内外海岛承载力研究综述与展望[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4(12)
    • [2].环境承载力研究方向[J]. 能源与节能 2015(07)
    • [3].人口承载力研究的演进、问题与展望[J]. 人口研究 2012(05)
    • [4].城市土地承载力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05)
    • [5].矿区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J]. 矿业研究与开发 2009(03)
    • [6].基于元分析的旅游承载力研究[J].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04)
    • [7].人类承载力研究面临的困境与原因[J]. 生态学报 2009(02)
    • [8].城市承载力研究进展浅析[J]. 技术与市场 2009(10)
    • [9].土地承载力研究进展[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2)
    • [10].承载力研究的时空演进述评[J]. 统计与管理 2015(06)
    • [11].长江经济带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J]. 经济地理 2017(01)
    • [12].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土地承载力研究进展[J]. 江西建材 2014(01)
    • [13].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现状与发展[J]. 湖南农业科学 2011(22)
    • [14].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综述[J]. 城市问题 2009(05)
    • [15].我国承载力研究的阶段性特征及展望[J]. 科技创新导报 2009(26)
    • [16].土地承载力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综述[J]. 江西农业学报 2008(10)
    • [17].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区域水生态承载力研究[J]. 低碳世界 2017(03)
    • [18].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现状[J]. 宜宾学院学报 2014(12)
    • [19].云南省水资源可持续承载力研究[J]. 人民长江 2010(03)
    • [20].承载力理论的起源、发展与展望[J]. 生态学报 2009(02)
    • [21].经济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基本方法探析[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4)
    • [22].城市人口承载力研究的新问题及其治理[J]. 西北人口 2011(04)
    • [23].波形钢腹板支架结构的稳定承载力研究[J]. 中国金属通报 2020(07)
    • [24].从承载力的属性分析承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3(08)
    • [25].城市环境承载力研究[J].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11(16)
    • [26].盘锦市县域地表水水质要素承载力研究[J]. 东北水利水电 2020(03)
    • [27].铝合金偏压构件高温下整体弯扭承载力研究[J].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20(02)
    • [28].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08(05)
    • [29].张家口市饮用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2)
    • [30].基于突变级数法的矿区环境承载力研究——以西山矿区为例[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4(01)

    标签:;  ;  ;  ;  

    城市环境复合承载力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