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监狱男性罪犯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鲁南监狱男性罪犯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论文摘要

研究目的与意义:心理健康是个体能够依赖的最为重要的内在资源,是影响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罪犯改造中,心理因素既可以是有效的动力,也可以表现为顽固的阻力。目前,我国监狱系统虽然对服刑人员存在的心理问题有了重新认识,但没有进行较系统的测量分析。本研究调查了鲁南监狱男性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现状和人格特点,探索了心理特质与犯罪行为的相互关系及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以期为矫治和疏导罪犯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问题,改变和改善他们的行为方式提供依据和建议。该研究可帮助监管人员在监管改造工作中自觉遵循心理行为规律,科学有效地改造罪犯,为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研究对象和方法:在鲁南监狱以监区为单位以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正在服刑的男性服刑人员1305名,采用团体测试法自行填写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症状自评量表(SCL—90)问卷,了解在押服刑人员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收回有效答卷123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4.25%。以EPQ、SCL—90问卷全国男性常模作为对照评价罪犯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量表评分采用心理问卷分析程序。SPSS10.0版统计软件包进行q检验,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结果:1.EPQ测量结果:研究对象年龄在18~72岁之间,平均年龄((?)±s)为34.32±11.14岁。与全国常模相比,男性服刑人员在精神质(P)、内向-外向(E)、神经质(N)、掩饰性(L)人格维度方面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显示出其基本人格特征为外向不稳定、高神经质、高精神质、低掩饰性。不同年龄段、不同婚姻状况的服刑人员在L人格维度上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25岁的服刑人员在L维度上较35-45岁、≥45岁者低(P<0.01),随着年龄的增加,L维度得分也增加,各年龄段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婚者在L维度上低于已婚者(P<0.01)。不同文化程度的服刑人员在P维度上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发现,文盲组与小学组、初中组、高中及以上组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维度得分随着学历的增高逐渐减小。初犯与累犯的服刑人员在N人格维度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犯N人格维度低于累犯。不同犯罪类型间,人格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刑人员已服刑期不同,在P维度上的差别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发现,已服刑<1年的罪犯在P维度上低于≥10年的罪犯(P<0.01)。服刑人员极端个性类型比例和外向不稳定个性特征比例明显高于常模。2.SCL—90测量结果:以SCL—90任一因子分≥3为阳性,共发现阳性者743人,阳性检出率为60.4%。罪犯各项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服刑人员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婚姻状况不同的罪犯在躯体化方面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离婚或丧偶者程度高于其他。男性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程度与捕前职业有关,其中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和偏执四个因子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捕前职业为工人者,在躯体化程度上高于其他职业,而捕前从事商业者其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偏执三个因子的得分高于其他职业者。初犯和累犯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恐怖和偏执四个因子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这四个因子的得分均是累犯高于初犯。文化程度对服刑人员的躯体化因子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在躯体化因子方面较其他文化程度者低,且有统计学意义。年龄、已服刑期、犯罪类型、原判刑期不同的服刑人员SCL—90各因子方差分析未见差别有统计学意义。3.多因素分析结果: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职业和教育影响P,E得分,其中个体职业和教育程度与P分负相关,与E分正相关。累犯和余刑期影响N分,分析表明累犯者N分高于一般,是不稳定因素。余刑期与N分负相关,表明余刑期短者,可能因为面临回归社会等问题造成内心忐忑,表现为不稳定趋势。由相关分析可知,SCL-90各因子中阳性项目数、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恐怖、偏执因子与P维度相关;仅阳性项目数和E维度有负的线性相关关系;除总分、抑郁外所有项目均与N维度相关。离异与躯体化因子分呈正相关,抢劫罪与强迫症状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呈负相关,已服刑期与恐怖因子分呈负相关,年龄与恐怖因子分呈正相关。logistic分析表明影响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是E标准分、N标准分和余刑期。结论:1.服刑人员人格特征存在偏离,其基本人格特征为外向不稳定、高神经质、高精神质、低掩饰性。2.服刑人员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3.服刑人员的不健全人格和不健康心理主要在犯罪之前形成,监所环境对服刑人员人格和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是有限的。提示不健全的人格和不健康的心理是违法犯罪的危险因素。4.服刑人员的不健康心理表现是多方面的,SCL-90各因子的阳性率均高于常模。5.不同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捕前职业的服刑人员,极端个性类型分布有统计学差异。6.婚姻状况、捕前职业、累犯、文化程度等因素影响着罪犯的心理健康状态。7.年龄、已服刑期、犯罪类型、原判刑期不同的服刑人员SCL—90各因子分方差分析未见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这些因素对罪犯的心理健康没有明显影响。8.犯罪行为对罪犯本人的人格和心理健康有损害作用。9.文化教育、情绪稳定、良好的婚姻、职业因素是避免犯罪的因素,罪犯存在的恐怖因素可能无助于犯罪的预防。建议:1.完善罪犯心理健康评价和矫治体系,解决罪犯心理问题,提高罪犯改造质量、预防违法犯罪的发生。2.加强文化、职业教育,避免三课教育流于形式,培养罪犯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重点加强累犯、有离异史等罪犯的监管和心理矫治,避免狱内自伤、自残、自杀、伤害等事故的发生。4.开展狱内文体活动,活跃罪犯业余生活,改善罪犯生活环境。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论文正文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公共卫生硕士(MPH)研究生期间发表得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鲁南监狱男性罪犯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