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审美阅读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

文学审美阅读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

论文摘要

文学作品具有心药的作用,个体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治愈自己的心理疾病,文学作品的治疗功能早在古希腊时代便有所记载。随着心理治疗领域的发展和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对文学的治疗功能进行探讨,得到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并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阅读疗法。国外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心理学家在阅读疗法领域做了很多有意义的研究,并将其成果推广‘至各个领域。而我国大陆地区对阅读疗法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一些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后才开始关注该领域的研究。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文学对个体心理的治疗功能,但是多停留在理论思辨阶段,在这个领域的实证研究较少。目前,我国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突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训练已经引起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在学校实践中大力推行。因此,通过文学审美阅读活动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干预,在审美阅读中培养其积极的心理素质,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训练的有益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综合文学、美学、心理学、阅读学、图书馆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以个体的审美活动规律和阅读心理为主要依据,构建了一个基于心理干预目的的文学审美阅读模式。该模式分为纵向和横向两大系统。纵向系统主要以文学审美阅读的主体要素为主线,体现了文学审美阅读的实现过程,从阅读活动的开始持续到阅读活动的结束,包括阅读准备过程、阅读认知过程、审美赏析过程、问题鉴别过程和反思升华过程。横向系统主要以文学审美阅读的客体要素为主线,包括文学作品内容的审美特征、文学审美阅读遵循的审美原则、文学审美阅读指导操作的审美规范和文学审美阅读环境具备的审美特征四个部分。横向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在文学审美阅读的每一个过程和环节都会起到作用,对纵向系统中的各个部分起到影响作用。纵向系统和横向系统交错成一种立体的网状结构,通过文学审美阅读活动对个体的心理起到干预和影响的作用。其次,在文学审美阅读活动模式的指导下,本研究引进了团体心理辅导技术、阅读疗法技术等心理治疗技术,并在相关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理论的基础上,设计了可以提高学生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文学审美阅读活动。再次,本研究根据所设计的文学审美阅读活动,制定了相应审美阅读活动主题所需要的文学作品筛选标准,并以此标准筛选出了7个主题,共21篇文章,编制成《审美阅读手册》,供学生个体在文学审美阅读活动中使用。最后,按照所设计的文学审美阅读活动,利用编制成的《审美阅读手册》,对3个班,共157名初中生实施了为期两个月的文学审美阅读活动干预,探讨了文学审美阅读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本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本研究所建构的文学审美阅读模式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2)本研究设计的文学审美阅读活动干预计划,对调节和改善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3)本研究所制定的文学作品筛选标准和所选取的文学作品,对促进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是有效的,对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有一定指导意义。(4)总体上文学审美阅读活动能够显著提高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并促使其心理健康各因子发生了显著改善。(5)文学审美阅读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干预效果在性别、阅读喜爱程度、文学喜爱程度和语文成绩优异与否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提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价值
  • 2 研究现状
  • 2.1 文学审美阅读及其相关概念
  • 2.2 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
  • 2.3 文学审美阅读对个体心理健康影响的相关研究
  • 2.4 研究不足
  • 3 研究构想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思路
  • 3.4 研究假设
  • 3.5 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4 研究一: 文学审美阅读作品筛选标准的制定和文学作品的选取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方法
  • 4.3 研究程序
  • 4.4 结果阐释
  • 4.5 小结
  • 5 研究二: 文学审美阅读模式的建构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方法
  • 5.3 研究程序
  • 5.4 结果阐释
  • 5.5 小结
  • 6 研究三: 文学审美阅读活动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6.1 实验目的
  • 6.2 实验对象
  • 6.3 实验方法
  • 6.4 实验结果
  • 6.5 实验的反馈
  • 6.6 小结
  • 7 总讨论
  • 7.1 文学审美阅读模式
  • 7.2 初中生的阅读现状
  • 7.3 文学作品筛选标准的制定和作品的选取
  • 7.4 文学审美阅读活动的设计
  • 7.5 实验效应分析
  • 7.6 研究不足与展望
  • 8 总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后记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课题
  • 相关论文文献

    • [1].幼儿文学审美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探讨[J]. 知识文库 2019(23)
    • [2].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文学审美赏析模型的建构[J]. 中华辞赋 2019(09)
    • [3].日常梦境体验对于文学审美的意义[J]. 北方文学 2019(32)
    • [4].审美教育是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增长点[J]. 中国教师 2016(S2)
    • [5].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学审美的价值及其实施策略思考[J]. 课程教育研究 2017(38)
    • [6].孙犁小说的“荷花淀风韵”[J].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2016(01)
    • [7].文学AB角[J]. 安徽文学 2017(02)
    • [8].鲧的文学形象嬗变及原因探寻[J]. 北方文学 2016(17)
    • [9].文学AB角[J]. 安徽文学 2017(01)
    • [10].文学AB角[J]. 安徽文学 2017(09)
    • [11].神经美学视野下的文学审美机制研究[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 [12].中日文学审美差异性比较研究[J]. 才智 2015(26)
    • [13].接受美学视域下的文学审美教育[J]. 文学教育(上) 2011(07)
    • [14].文学审美活动与人的生存理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05)
    • [15].网络文学审美影响研究[J]. 语文建设 2015(23)
    • [16].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文学审美赏析模型的构建[J]. 山西青年 2019(22)
    • [17].图像时代文学审美空间的转变[J]. 艺苑 2014(04)
    • [18].文学审美的心理支持[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15)
    • [19].以“儒”为思想根基的曹植文学审美意识面面观[J]. 才智 2017(27)
    • [20].当代文学教学如何实现培养学生文学审美能力[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10)
    • [21].关于提高幼师专业学生文学审美能力的教学尝试[J]. 考试周刊 2010(40)
    • [22].数字文学审美理论及其新趋势[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6)
    • [23].网络文学审美问题研究[J]. 大众文艺 2013(01)
    • [24].意象与语言:文学审美的两个节点[J]. 湖南教育(中) 2010(03)
    • [25].略论文学审美作用的全心灵性特征[J]. 理论导刊 2010(04)
    • [26].历史的转折与文学审美[J]. 上海文学 2016(03)
    • [27].论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J]. 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 2009(09)
    • [28].异样国度 异样情怀——从《源氏物语》中探寻中日文学审美传统[J]. 作家 2008(12)
    • [29].传媒文化与中国文学审美思潮的流变[J]. 中外企业家 2014(06)
    • [30].论语文教学对学生文学审美素质的培养[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3)

    标签:;  ;  ;  

    文学审美阅读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