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黄土高原地区地形支离破碎,土壤质量退化、水土流失等状况日益严重,为此国家大举开展对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在此过程中人工林解决现存环境问题的作用凸显。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在黄土高原人工林种植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人工林在黄土高原分布现虽不及刺槐人工林广泛,但以其生长快、成才早、产量高等优点,越来越受到黄土高原地区营造人工林的青睐。我国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但长期的人工林粗放型经营方式,使得人工林地力衰退,并面临明显的健康问题。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刺槐(8a)、毛白杨(8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等距土壤样品采集方法采集土样,每层土样取土深度为10cm,取样深度为60cm,研究共获取土壤分析样品324个,并分别测定了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计算不同层次、不同位置的测定指标,探讨人工林土壤养分空间分布规律,比较和评价不同人工林类型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科学有效地进行丰产人工林管理,防止人工林地力衰退,恢复其特有的生态系统功能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土壤养分含量分布规律在水平方向上分布特征因树种不同有所差异,距刺槐树干基部不同距离对钾素含量影响效应显著(P﹤0.05),距毛白杨林树干基部不同水平距离对有机碳、全氮含量影响效应显著(P﹤0.05),但是两林种有机碳、全氮含量均表现出距树干基部70cm土壤含量最大,距离30cm处全磷含量最小,距树干基部30cm处对全钾、速效氮总体影响效应较大;刺槐林距树干基部30cm速效磷消耗利用最多,速效钾净存含量最多,而毛白杨林刚好相反。认为刺槐、毛白杨对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为距离70cm处效应最大,其它的养分含量为距林木生长点越近影响越强烈,在距生长点110cm远距离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强度始终较小。2.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钾含量距树干基部各个距离均为刺槐林>毛白杨林,其中距离30cm处刺槐、毛白杨人工林对上述几种土壤养分含量影响差异性最大,并在表层表现得最明显;而距离70cm处两树种对全钾、速效磷含量影响差异性较大,且与其它水平距离作用方式不太一致或相反,表现为对养分含量分布重组性较强。3.对刺槐、毛白杨人工幼林研究发现,与造林前荒地相比,荒地与刺槐林在土壤有机碳、全钾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土壤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荒地与毛白杨林在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造林前荒地相比,两林种土壤有机碳、速效磷含量均较造林前降低,均提高了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刺槐林提高了土壤中速效氮、速效钾含量,而毛白杨林降低了其含量。各种土壤养分在垂直剖面中的含量分布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土壤深度与土壤养分含量回归均拟合为三次曲线,除全钾、速效磷含量表现为表层(0~10cm)含量最低,向下层逐渐增加外,其余元素都表现为由表层向下含量逐渐降低。研究区土壤养分含量为“很低”级别。根据土壤质量退化指数,刺槐林表现为对土壤质量改善的趋势,而毛白杨林表现出轻微退化的趋势。4.林木生长点不同水平距离对于土壤容重的影响较小,而对含水率影响较大,并且为距离树干基部越近含水率越大。距树干基部相同距离刺槐林、毛白杨林土壤容重和含水率比较表明,两林种在各个水平距离土壤容重、土壤含水率差异均显著(P﹤0.05),平均土壤容重均为刺槐林﹥毛白杨林且距离30cm处差异性最大,平均土壤含水率均为刺槐林﹤毛白杨林且距离70cm处差异性最大。营造两种人工林后均使土壤容重有所降低,且刺槐林比毛白杨林作用效果明显;与荒地比刺槐林含水率降低,毛白杨林含水率增加,刺槐林表层以下消耗土壤水分较多,毛白杨林0~30cm深度具有良好的保水能力。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引言1.1 研究目的和意义1.1.1 研究目的1.1.2 研究意义1.2 研究依据1.2.1 现实依据1.2.2 前期工作研究依据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现状2.1 国内外人工林经营现状2.2 刺槐、毛白杨人工林研究现状2.2.1 刺槐人工林研究现状2.2.2 毛白杨人工林研究现状2.3 国内人工林与土壤养分关系的研究概况2.3.1 人工林根系与土壤养分关系的研究2.3.2 人工林与土壤养分循环的研究2.3.3 人工林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养分的研究2.3.4 一种类型人工林对土壤养分影响的研究2.3.5 人工林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养分影响的对比研究2.3.6 不同类型人工林对土壤养分影响的对比研究2.4 国外人工林与土壤养分关系的研究概况2.5 国内外土壤取样方法概况第三章 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3.1 实验材料及研究主要内容3.1.1 实验材料3.1.2 研究主要内容3.2 研究区概况3.2.1 流域特征3.2.2 植被概况3.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3.3.1 样地设置和土壤样品采集3.3.2 土壤样品处理3.4 土壤样品实验分析方法3.4.1 土壤有机碳计算方法3.4.2 土壤全氮计算方法3.4.3 土壤速效氮计算方法3.4.4 土壤全磷计算方法3.4.5 土壤速效磷计算方法3.4.6 土壤全钾计算方法3.4.7 土壤速效钾计算方法3.5 技术路线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4.1 不同林地条件土壤物理性质比较分析4.1.1 距树干基部不同距离两种林分土壤容重和含水率的特征分析4.1.2 距树干相同距离两种林分比较分析4.1.3 两种林分对荒地造林后土壤容重和含水率的影响4.2 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4.2.1 距树干基部不同距离两种林分有机碳含量的特征分析4.2.2 距树干相同距离两种林分比较分析4.2.3 两种林分对荒地造林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4.3 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4.3.1 距树干基部不同距离两树种全氮含量的分析特征4.3.2 距树干相同距离两种林分全氮含量比较分析4.3.3 两种林分对荒地造林后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4.4 对土壤全磷含量的影响4.4.1 距树干基部不同距离两树种全磷含量的分析特征4.4.2 距树干相同距离两种林分全磷含量比较分析4.4.3 两种林分对荒地造林后土壤全磷含量的影响4.5 对土壤全钾含量的影响4.5.1 距树干基部不同距离两树种全钾含量的分析特征4.5.2 距树干相同距离两种林分全钾含量比较分析4.5.3 两种林分对荒地造林后土壤全钾含量的影响4.6 对土壤速效氮含量的影响4.6.1 距树干基部不同距离两树种速效氮含量的分布特征4.6.2 距树干相同距离两种林分速效氮含量比较分析4.6.3 两种林分对荒地造林后土壤速效氮含量的影响4.7 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4.7.1 距树干基部不同距离两树种速效磷含量的分析特征4.7.2 距树干相同距离两种林分速效磷含量比较分析4.7.3 两种林分对荒地造林后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4.8 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4.8.1 距树干基部不同距离两树种速效钾含量的分析特征4.8.2 距树干相同距离两种林分速效钾含量比较分析4.8.3 两种林分对荒地造林后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4.9 总体影响分析4.9.1 土壤养分含量分级评价4.9.2 土壤质量退化分析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5.1 结论5.1.1 距树干基部不同距离两种人工幼林对土壤养分影响分析5.1.2 距树干基部相同距离两种人工幼林对土壤养分影响差异比较分析5.1.3 荒地经人工造林后对土壤养分的影响5.1.4 营造两种人工林对土壤容重、含水率的影响5.2 讨论与待研究内容参考文献致谢作者简介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刺槐人工林论文; 毛白杨人工林论文; 土壤养分论文; 黄土高原论文;
黄土高原庙岭流域刺槐、毛白杨人工造林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