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增产增效潜力及其实现策略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增产增效潜力及其实现策略

论文摘要

受到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等因素的驱动,我国对粮食及能源需求正在快速增长。而耕地等资源是有限的,提高粮食作物单产已经成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化肥在粮食作物生产上起着重要作用,但化肥的过量或不合理施用,会导致土壤养分失衡、养分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使得大量养分的进入环境,造成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影响空气和水体质量,引起环境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如何实现作物大面积高产高效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研究试图利用2005年开始的全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中大量的田间试验和示范试验数据以及相关的农户调研数据,通过产量差、效率差等指标,对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优势主产区域的增产增效潜力进行定量化分析,从而探讨三大粮食作物不同区域增产增效的实现策略,以期为进一步提高粮食作物产量、化肥养分利用效率以及优化化肥区域配置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我国小麦、玉米和水稻具有较大产量差,增产潜力大,区域间存在差异。全国小麦农户平均产量与施肥区产量、高产农户产量和高产纪录之间差值分别相当于农户平均产量的5.6%、21.2%和77.7%。其中,西北区增产潜力高于长江中下游区,黄淮海区增产潜力最小。全国玉米农户平均产量与施肥区产量、高产农户产量和高产纪录之间差值分别相当于农户平均产量的12%、20.4%和117.8%。其中,西南区增产潜力高于黄淮海区和东北区。全国水稻农户平均产量与施肥区产量、高产农户产量和高产纪录之间差值分别相当于农户平均产量的7.2%、16.4%和69.3%。其中,东北水稻增产潜力最小,西南单季稻表现出较大的增产潜力。作物间比较,玉米增产潜力大于小麦和水稻。(2)与应达到潜力值和可实现潜力值相比,农户化肥养分农学效率明显偏低,表现出较大的增效潜力。距离应达到潜力值,氮肥增效潜力玉米(131.3%)>水稻(125.0%)>小麦(59.8%);磷肥增效潜力水稻(201.2%)>小麦(139.0%)>玉米(95.9%);钾肥增效潜力水稻(96.4%)>小麦(23.6%)>玉米(0%);氮、磷肥增效潜力均高于钾肥。区域间差异明显,西北区小麦、西南区玉米和单季稻表现出较大的氮肥增效潜力;西北区小麦、西南区玉米和东北水稻表现出较大的磷肥增效潜力;黄淮海区小麦、南方早稻和晚稻表现出较大的钾肥增效潜力。(3)在满足2015年我国小麦、玉米和水稻需求的同时,实现应达到农学效率潜力值,除玉米钾肥需要增加之外,氮磷钾均具有一定的减肥潜力,其中氮肥减肥幅度为137~275万吨;磷肥为0~121万吨;钾肥为0~75万吨。氮肥增效减肥潜力最大,磷肥次之,钾肥相对最小。如果分别以高产农户产量水平和应达到农学效率潜力值为高产高效目标,则小麦、玉米和水稻化肥调控策略分别为“降氮,增磷、增钾肥”、“降氮、平磷、增钾肥”和“平氮磷,增钾肥”。总之,在维持或降低现有化肥养分投入水平的同时,通过优化综合管理措施增加三大粮食作物产量是实现高产高效的有效策略。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提高粮食作物单产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
  • 1.1.2 化肥是粮食作物增产的重要物资保障
  • 1.1.3 化肥养分利用效率已为世界范围所关注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作物产量差的研究
  • 1.2.2 养分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
  • 1.2.3 化肥养分利用效率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1 研究思路
  • 2.2 区域选择
  • 2.3 数据来源
  • 2.4 数据处理
  • 2.5 潜力的定量化
  • 2.5.1 产量潜力的定量化
  • 2.5.2 化肥养分利用效率潜力的定量化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中国小麦主要优势产区增产增效潜力及其实现策略
  • 3.1.1 不同区域小麦产量现状及增产潜力
  • 3.1.2 不同区域小麦化肥养分农学效率现状及潜力
  • 3.1.3 不同区域小麦高产高效潜力的实现策略
  • 3.2 中国玉米主要优势产区增产增效潜力及其实现策略
  • 3.2.1 不同区域玉米产量现状及增产潜力
  • 3.2.2 不同区域玉米化肥养分农学效率及潜力
  • 3.2.3 不同区域玉米高产高效潜力的实现策略
  • 3.3 中国水稻主要优势产区增产增效潜力及其实现策略
  • 3.3.1 不同区域水稻产量现状及增产潜力
  • 3.3.2 不同区域水稻化肥养分农学效率及潜力
  • 3.3.3 不同区域水稻高产高效潜力的实现策略
  • 4 讨论
  • 4.1 区域粮食作物产量差及增产潜力
  • 4.2 化肥养分利用效率的增效潜力
  • 4.3 施肥量、产量和农学效率三者之间的关系
  • 4.4 粮食作物增产增效的实现策略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介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2016爱利思达黄淮海区域种子交流会在郑州召开[J]. 营销界(农资与市场) 2016(16)
    • [2].时政资讯[J]. 农家书屋 2017(02)
    • [3].黄淮海区域循环农业发展的认识与思考[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1(02)
    • [4].黄淮海区小麦玉米双机收籽粒模式探索与实践[J]. 中国农技推广 2017(11)
    • [5].气候变化情景下黄淮海区域热量资源及夏玉米温度适宜度[J]. 大气科学学报 2016(03)
    • [6].国审玉米新星—秀青73-1[J]. 河北农业科技 2008(03)
    • [7].国审玉米新星——秀青73-1[J]. 河北农业科技 2008(07)
    • [8].基于模型和物质流分析方法的食物链氮素区域间流动——以黄淮海区为例[J]. 生态学报 2009(01)
    • [9].国审玉米新星—秀青73-1[J]. 河北农业科技 2008(05)
    • [10].河北科润种业2008年玉米棉花主推品种[J]. 河北农业科技 2008(21)
    • [11].黄淮海区域现代夏玉米品种产量与养分吸收规律[J]. 作物学报 2019(11)
    • [12].黄淮海区域夏玉米生育期水分供需矛盾与抗旱种植技术研究[J]. 园艺与种苗 2012(02)
    • [13].国审玉米新品种黎乐66夏播高效栽培技术[J]. 中国种业 2014(08)
    • [14].河北科润种业2008年玉米棉花主推品种[J]. 河北农业科技 2008(23)
    • [15].黄淮海区域花生生产与品质现状及发展对策[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14)
    • [16].黄淮海区域花生生产与品质特征的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06)
    • [17].黄淮海区域小麦、玉米双机收籽粒:实施措施及建议[J]. 农学学报 2016(08)
    • [18].玉米新品种——鹰丰6号高产栽培技术[J]. 河南农业 2013(15)
    • [19].黄淮海区部分主栽玉米品种主要农艺性状比较研究[J]. 中国种业 2013(06)
    • [20].高产夏大豆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J].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09(19)
    • [21].黄淮海区玉米育种的思考[J]. 玉米科学 2008(01)
    • [22].衡玉321[J]. 现代农村科技 2019(05)
    • [23].地神种业:自主培育新品种通过河南审定[J].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15(11)
    • [24].黄淮海区玉米青枯病的田间自然筛选及接种鉴定[J]. 安徽农业科学 2017(07)
    • [25].浚单518最佳种植密度试验研究[J]. 农业科技通讯 2017(08)
    • [26].秸秆还田方式对黄淮海区域小麦-玉米轮作制农田土壤周年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 土壤与作物 2019(03)
    • [27].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黄淮海夏季区域降水异常的影响[J]. 干旱区研究 2015(03)
    • [28].黄淮海区夏玉米高产稳产规范化栽培技术[J].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09(01)
    • [29].黄淮海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的影响[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5(03)
    • [30].先玉335的选育经验对辽宁省玉米育种的启示[J]. 种子世界 2011(04)

    标签:;  ;  ;  ;  ;  ;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增产增效潜力及其实现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