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北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及储层特征研究

子北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及储层特征研究

论文摘要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陆相含油气盆地油气勘探与开发研究中已成为重要的理论热点,它以其全新的理论、概念和技术方法有效的指导了隐蔽油气藏勘探、储层精细对比及特征研究。本文从油田开发中后期对油藏精细描述的实际需要出发,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子北油田延长组储层描述研究中,通过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研究小层砂体在层序地层格架下沿剖面和平面的展布规律,同时应用沉积学、储层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和油气测井等理论及方法,系统研究子北油田延长组沉积相特征、储层特征、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分析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储层非均质性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子北油田随后的油藏数值模拟、剩余油分布状况分析和注采工艺调整提供可靠的地质模型。论文首次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观点,将子北油田延长组长6—长1油层组划分出1个超长期、3个长期、15个中期、28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识别出3类7个亚类的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基本类型。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等时对比法则,在油田范围内对延长组进行高时间精度分辨率的地层划分与等时对比,建立了相应的层序地层格架,在地层格架下进行了砂体在剖面和平面上展布规律研究。研究表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能很好地适用于陆相含油气盆地。该研究不仅解决了油田的实际生产需要,同时也验证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广泛适用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系统的储层研究表明,研究区延长组长6—长1储层成因类型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辫状河河道砂体等;储集岩经受了压实、胶结、溶蚀等成岩作用的改造,成岩演化经历了早期成岩机械压实和化学压溶的孔隙缩小期、晚成岩早期的胶结作用孔隙缩小期、晚成岩晚期的溶蚀作用孔隙扩大期等三个成岩—孔隙演化阶段;孔隙类型主要为残余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孔隙,其中尤以残余粒间孔最发育,裂缝不发育。喉道类型以细喉占主要,孔喉连通性较差。储集岩排驱压力、中值压力较高,孔隙结构较差。储层总体上为低孔低渗储层,其中长2油层组物性最好。储层控制因素的综合分析得出,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是控制延长组储层发育及其储集性能的主要地质因素。沉积环境控制沉积微相分布进而控制储层砂体分布,辫状河河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等微相中砂体最发育,它们决定了储集岩的发育、分布及原始物性条件,其中河道砂岩储集物性最好,分流河道、河口坝次之;岩性上中—细粒砂岩属于好储层,细粒砂岩属于中等储层,粉细砂岩、粉砂岩属于较差储层。成岩作用中的较晚期溶蚀作用对岩石的储集性能有所改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表明,研究区长23(MSC9)、长22(MSC10)、长21(MSC11)层间为弱非均质性,长63(MSC2)、长62(MSC3)、长61(MSC4)层间为较强至强非均质性,长4+5下部(MSC5+MSC6+MSC7)层间为强非均质性。延长组各小层间储层孔隙度差异明显,渗透率差异很明显,渗透率非均质参数差异较明显。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储层发育及其非均质性关系研究表明,在子北油田延长组层序地层格架中,储集砂体主要发育于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的分界面两侧,其中河道砂体、分流河道砂体主要分布在中期基准面旋回上升半旋回的下、中部,河口坝砂体分布在中期基准面旋回下降半旋回的中、上部。建立了5种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准面旋回有关的储层非均质模式即:物性向上变差模式;物性向上变好模式;物性均匀变化模式;物性向上变差又变好模式;物性变化复杂的复合变化模式。它们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准面旋回关系密切。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 1.3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意义及优势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方法
  • 1.5 研究内容及完成的工作量
  • 1.5.1 研究内容
  • 1.5.2 完成工作量
  • 1.5.3 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盆地构造演化
  • 2.2 研究区地质概况
  • 2.2.1 研究区地理位置和构造特征
  • 2.2.2 地层特征
  • 第三章 储层沉积相研究
  • 3.1 延长组岩石相类型
  • 3.2 沉积相类型
  • 3.3 各类沉积相特征
  • 3.3.1 河流相
  • 3.3.2 三角洲相
  • 3.3.3 湖泊相
  • 第四章 子北油田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
  • 4.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基础及基本原理
  • 4.1.1 沉积基准面原理
  • 4.1.2 沉积物体积分配及相分异原理
  • 4.1.3 旋回对称性及地层叠加样式
  • 4.1.4 等时对比法则
  • 4.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研究方法
  • 4.3 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
  • 4.3.1 层序划分标志
  • 4.3.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
  • 4.4 延长组基准面旋回层序结构及叠加样式
  • 4.4.1 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分析
  • 4.4.2 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分析
  • 4.4.3 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分析
  • 4.4.4 超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分析
  • 4.5 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 4.6 层序地层格架下砂体剖面对比及展布特征
  • 4.6.1 层序地层格架下砂体剖面对比
  • 4.6.2 砂体剖面展布特征
  • 4.7 层序地层格架下沉积微相及砂体的平面展布规律
  • 第五章 延长组储层特征研究
  • 5.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5.1.1 储层砂岩组成成分
  • 5.1.2 储层岩石结构特征
  • 5.2 不同油层组储层岩石学特征
  • 5.3 成岩作用及其特征
  • 5.3.1 成岩作用类型及其特征
  • 5.3.2 成岩作用阶段及成岩演化序列
  • 5.4 储层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特征
  • 5.4.1 主要孔隙类型
  • 5.3.2 孔隙结构特征
  • 5.5 物性特征
  • 5.5.1 主要含油层段的物性分布特征
  • 5.5.2 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
  • 5.6 储层分类及评价
  • 5.6.1 储层分类
  • 5.6.2 储层评价
  • 第六章 延长组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及其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关系
  • 6.1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参数选择
  • 6.2 层间非均质性
  • 6.3 各小层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 6.3.1 各小层之间储层孔隙度差异明显
  • 6.3.2 各小层之间储层渗透率差异很明显
  • 6.3.3 各小层储层渗透率非均质参数差异较明显
  • 6.4 延长组储层非均质性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关系
  • 6.4.1 优质储层砂体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关系
  • 6.4.2 储层非均质性模式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基准面旋回关系
  • 结论与建议
  • 1. 主要认识与结论
  • 2. 主要创新
  • 3.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图版说明及图版
  • 相关论文文献

    • [1].黄骅坳陷孔南地区沙河街组井震基准面旋回匹配[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2(04)
    • [2].基准面旋回控制下储层评价[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17)
    • [3].松辽盆地朝阳沟油田基准面旋回控制下储层非均质性[J].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009(04)
    • [4].应用粒度成因单元划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基准面旋回[J]. 沉积学报 2008(03)
    • [5].基准面旋回级次及与地层单位的对应关系[J]. 四川地质学报 2008(03)
    • [6].海相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基准面旋回划分及砂体叠置样式分析:以西江W油田珠江组为例[J]. 现代地质 2018(05)
    • [7].琼东南盆地渐新世崖城组基准面旋回划分与转换机制[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1(04)
    • [8].浅水湖盆河控三角洲短期基准面旋回结构样式与沉积演化:以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南部扶余油层为例[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8)
    • [9].基准面旋回格架控制下储层的非均质性特征[J]. 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 2018(02)
    • [10].基准面旋回与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的关系——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山2段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1(03)
    • [11].靖边气田陕200井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J]. 四川地质学报 2014(01)
    • [12].基准面振荡次旋回的识别及其科学意义[J]. 地质学刊 2012(04)
    • [13].准噶尔盆地玛18井区百口泉组基准面旋回及其对砂体的控制[J]. 高校地质学报 2019(02)
    • [14].准噶尔盆地红车地区克拉玛依组基准面旋回结构样式与沉积微相展布[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5(11)
    • [15].鄂尔多斯盆地中山川地区延长组长2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J]. 地下水 2013(03)
    • [16].陆相断陷湖盆基准面旋回对沉积砂体的控制——以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贝西地区为例[J]. 沉积学报 2019(04)
    • [17].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地层基准面旋回数学模型[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08(05)
    • [18].菏泽地区含煤地层基准面旋回与成煤作用研究[J]. 山东国土资源 2018(06)
    • [19].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录井随钻对比中的应用[J]. 特种油气藏 2018(02)
    • [20].勒3区块七克台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及沉积演化特征[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 2009(01)
    • [21].S油田储层描述及三维表征研究[J].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18(01)
    • [22].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三角洲前缘短期基准面旋回构成样式及砂体成因[J]. 地质科技情报 2009(04)
    • [23].基准面旋回对冲积扇沉积演化及储层质量的控制作用——以百口泉油田百21井区百口泉组为例[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8(03)
    • [24].渤海P油田L60油组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及对储层的控制[J]. 海洋石油 2018(03)
    • [25].北非撒哈拉地台三叠系TAGI组基准面旋回充填样式及有利储层预测[J]. 地质科技情报 2018(02)
    • [26].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第四纪含水层划分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16(03)
    • [27].松辽盆地齐家地区高台子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沉积特征研究[J]. 当代化工 2015(03)
    • [28].基准面旋回理论在油藏评价阶段的应用——以渤海东部P9-1含油构造为例[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3(02)
    • [29].苏里格气田召30区块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旋回划分与对比方法[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1)
    • [30].应用小波变换结合Fischer图解识别长期基准面旋回——以中国东部某油田X油层为例[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6(05)

    标签:;  ;  ;  ;  ;  ;  

    子北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及储层特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