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工作针刺伤现状及预防对策

护士工作针刺伤现状及预防对策

一、护士工作中针刺伤现状及预防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闻纯,朱蓓,卢玉仙,刘颖[1](2022)在《护理人员针刺伤职业暴露情况与防护对策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综述护理人员针刺伤职业暴露现状与危害、引起针刺伤职业暴露的不良行为、针刺伤防护教育及管理现状,提出建议与展望。方法检索2011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国内外关于护理人员针刺伤职业暴露与防护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检索到文献102篇,纳入46篇。研究显示,发达国家通过规范开展预防锐器伤相关培训,使用安全型输液工具,更新职业防护指南指导实践,使针刺伤发生率得到很好的控制。大多数针刺伤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其中护生发生率最高。目前,学校和医院针对针刺伤都已开展职业防护教育,护理管理者也对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索。结论在发展中国家,针刺伤已成为严重危害护理人员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应推广安全型输液工具,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构建医教联合体,开展规范、连贯、持续的职业防护培训,降低针刺伤发生率。

黄圣宴[2](2020)在《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行为量表的研制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研制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行为量表,并对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为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的现状调查提供评价工具。调查某市综合性医院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的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根据存在的具体情况提出合理建议,为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行为量表的研制(1)建立条目池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半结构式访谈结果,分析、整理收集的相关资料,经课题组讨论,初步确定条目池。(2)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根据专家纳入标准,选择相关领域专家共17名,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初步建立的条目池进行两轮专家咨询。采用专家积极程度、专家权威程度及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对问卷维度及各条目进行筛选和修改,形成预测试问卷。(3)预测试使用预测试问卷调查某市综合性医院临床工作的138名医护人员,采用相关系数分析法、区分度分析法及克朗巴赫系数分析法进行条目筛选,形成正式测试的问卷。(4)正式测试使用正式测试的问卷调查某市综合性医院临床工作的240名医护人员,采用结构效度、内容效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进行信效度检验,最终形成《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行为量表》。2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使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和《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行为量表》调查某市1所二级、2所三级综合性医院医护人员共637名。(1)采用均数±标准差、百分比描述医护人员的一般资料及问卷维度和条目的得分情况,分析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的现状。(2)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索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的影响因素。结果:1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行为量表的研制(1)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法,共收集49条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的相关内容,经课题组成员分析梳理,最终汇总成33个条目的条目池。(2)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专家权威系数为0.912、两轮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两轮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分别为0.378和0.403。根据专家意见,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和课题组讨论,剔除1个维度和11个条目,修改8个条目,保留1个条目,增加1个条目,形成5个维度共23个条目的预测试问卷。(3)通过预测试,根据相关系数分析法、区分度分析法、克朗巴赫系数分析法的筛选标准,将条目4、5、7予以删除,形成5个维度共20个条目的正式测试问卷。(4)通过正式测试,总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41,各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42、0.719、0.775、0.795、0.708;总量表的Spearman-Brown系数为0.805,各维度的Spearman-Brown系数为0.708、0.701、0.772、0.758、0.718;总量表内容效度指数为0.930,各条目内容效度指数为0.800~1.000;探索性因子分析共产生5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68.25%,各条目的因子载荷量为0.462~0.919;各维度间的相关系数为0.188~0.411,各维度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为0.373~0.739。最终形成《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行为量表》。2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1)调查某市1所二级、2所三级综合性医院临床工作的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总分为82.76±8.58分,得分范围为20~100分;标准预防维度得分为11.05±1.99分,得分范围为3~15分;锐器伤预防维度得分为21.43±2.73分,得分范围为5~25分;锐器盒使用维度得分为13.57±1.62分,得分范围为3~15;应急处理维度得分为20.91±2.93分,得分范围为5~25分;免疫预防维度得分为15.80±3.22分,得分范围为4~20分。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锐器盒使用”、“应急处理”、“锐器伤预防”、“免疫预防”、“标准预防”。(2)将医护人员的不同特征与职业防护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学历、职称、工作年限、所在科室、医院级别影响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得分。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工作年限与医院级别是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的主要影响因素。各项分析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研制的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行为量表,包括5个维度共20个条目。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测量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的评估工具,但仍需要在临床实践中做进一步的验证和完善。2调查分析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的总体水平良好,学历、职称、工作年限、所在科室、医院级别是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的影响因素,因此,对医护人员实施职业防护安全教育与培训时,应充分考虑医护人员职业防护的影响因素,从科学性、针对性的角度出发,提高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水平,将防护行为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率。

王玉珍[3](2017)在《实习护生针刺伤后反刍性沉思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实习护生发生意外针刺伤后反刍性沉思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其发生针刺伤后的认知加工水平,为有针对性地实施认知干预提供有效的临床指导依据。方法:2015年7月至2017年3月期间,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山东省5家三级甲等医院中发生意外针刺伤的实习护生330例,利用自行编制的一般资料问卷与简体中文版事件相关反刍性沉思问卷(Chinese Version of Event Related Rumination Inventory,C-ERRI)进行调查,探讨实习护生意外针刺伤后的反刍性沉思水平及相关因素的可能相关性。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反刍性沉思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中实习护生发生意外针刺伤后,侵入性反刍性沉思得分为(14.79±5.60)分,目的性反刍性沉思得分为(16.13±5.07)分。通过对其各条目均分进行比较显示,实习护生发生针刺伤后的目的性反刍性沉思得分高于侵入性反刍性沉思得分(t=-4.672,P=0.000),提示实习护生侧重于分析针刺伤发生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调整心理影响,并开始积极探索针刺伤的防护措施。2.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显示,本次调查中实习护生发生意外针刺伤后侵入性反刍性沉思得分和目的性反刍性沉思得分在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距离针刺伤的时间和针刺伤发生的次数4个变量上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文化程度越高,护生的侵入性反刍性沉思得分越低,目的性反刍性沉思得分越高;家庭经济状况越差护生侵入性反刍性沉思得分越高,目的性反刍性沉思越低;距离针刺伤时间越长,护生侵入性反刍性沉思得分越低,目的性反刍沉思得分越高;针刺伤发生次数越多,护生侵入性反刍性沉思和目的性反刍性沉思得分越高。3.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经济状况和文化程度是侵入性反刍性沉思的主要影响因素,可解释其总变异的14.8%;家庭经济状况、文化程度、距离针刺伤的时间以及针刺伤的次数是目的性反刍性沉思的主要影响因素,可解释其总变异的21.9%。结论:1.目前山东省实习护生发生意外针刺伤后其目的性反刍性沉思水平高于侵入性反刍性沉思水平。2.影响山东省实习护生发生意外针刺伤后侵入性反刍性沉思水平的因素主要为其家庭经济状况与文化程度。3.影响山东省实习护生发生意外针刺伤后目的性反刍性沉思水平的因素主要为:家庭经济状况、文化程度、距离上次针刺伤的时间以及发生针刺伤的次数。

刘艳[4](2016)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临床护士针刺伤防护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调查、分析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发生及防护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现状;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管理模式对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及防护相关知识、态度、行为水平的干预效果。方法运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方法从系统层面分析易导致针刺伤发生的潜在因素、后果及防护干预措施,并运用该管理模式实现流程再造,建立标准化操作流程与规范,制定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管理模式的针刺伤防护对策。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及其分支医院应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150名临床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进行针刺伤防护管理,干预组实施为期6个月的基于FMEA管理模式的针刺伤防护对策干预,分别比较并分析干预前、干预后两组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及防护知信行状况,评价FMEA在预防护士针刺伤中的实施效果。结果1.本研究实际完成整个干预过程的临床护士共147名,干预组75名,对照组72名;男性2名,女性145名,平均年龄为(29.06±5.77)岁。2.在过去6个月中有36.73%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共发生77次针刺伤,人均1.43次;发生过1-2次针刺伤的共48例,占32.65%;发生过3-4次的共6名,达4.08%。在发生的针刺伤中,有53.71%的护士被已用于病人的针头刺伤,但有46.30%的护士不能确定该病人是否患有传染病。其次,确定病人患有乙肝的居多,占11.11%。3.在各项操作环节中,发生针刺伤次数最多的环节是整理用物,占22.08%;19.48%的针刺伤发生在回套针帽或安瓿环节;在拔针过程中发生的针刺伤占10.40%。而引起针刺伤的主要原因依次为有其他事情需马上处理占22.08%,注意力不集中占15.58%,病人躁动占12.99%。4.在过去6个月中护士针刺伤的上报率偏低,仅为12.96%。护士不上报的主要原因是认为“报了也没人管”,占38.30%,29.78%的护士则认为“太忙,没时间”。5.护士针刺伤防护相关知识平均得分(11.17±1.42)分,条目“手套可以降低被针刺伤的感染几率”回答正确率最低;针刺伤预防态度总得分(45.73±3.99)分,条目“不会由于针刺伤而畏惧护理工作”得分最低;针刺伤防护相关行为平均得分(44.39±2.63)分,条目“在平时工作中是否徒手分离使用过的针头”得分最低。6.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的人口学基本资料、过去6个月中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状况、针刺伤防护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7.将基于FMEA的针刺伤防护对策应用于临床后,干预组针刺伤关键环节危机值(RPN)与对照组相比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将基于FMEA的针刺伤防护对策应用于临床后,干预组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9.将基于FMEA的针刺伤防护对策应用于临床后,干预组针刺伤相关知识部分、态度部分、行为部分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护士针刺伤发生率仍较高,但上报率较低,提高护士的防范意识至关重要。2.操作后发生的针刺伤对护士造成的危害极大,可引起血源性感染,护士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避免针刺伤的发生。3.护士针刺伤预防知识知晓程度有待提高,预防态度不容乐观,且预防行为依从性较差。4.FMEA的临床应用实现操作流程再造、完善制度,以达到防护措施持续改进。5.基于FMEA的针刺伤防护对策的实施可减少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发生。6.基于FMEA的针刺伤防护对策可明显改善护士针刺伤防护相关知信行情况。

张晓剑[5](2015)在《医务人员职业意外伤害与危险因素现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职业意外伤害的危险种类及产生的主要原因,以探讨合理的防范措施,提高医务人员的危险意识,改善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方法设计调查表,对2004-2013年在苏南某三级医院工作中被锐器伤和经黏膜发生职业暴露的人员及原因逐一登记填表,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3年共收到锐器伤或黏膜职业暴露报告319人,其中锐器伤311人,黏膜暴露8人。人员构成中,护士、实习护士206人,占64.6%,其次是医师81人,占25.4%,其他人员32人占10%。工龄<6年共226人,占70.85%。通过对锐器伤发生人群、物品、操作等环节的分析,可以发现医务人员职业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主要为:1、护士输液针、注射等操作不当导致针刺伤,在本组319例中有151例,占47.34%,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2、供应室工人清洗器械时、护士处理输液空瓶、刺伤手指,医务人员未按规定放置利器造成刺伤等,在本组有72例,占22.57%,是另一重要的危险因素。3、医生在清创缝合、手术时不慎造成针刺伤,在本组有38例,占11.91%。4、护士给病人拔针后针头回套输液袋、处理采血针头时不慎刺伤手指,在本组有28例,占8.78%。5、医务人员皮肤破损时未戴手套,操作时不慎被血液污染等接触有8例,占2.51%。6、其他如传递器械、骨折复位等发生锐器伤有22例,占6.89%。结论临床一线医务人员,特别是临床低年资的临床护士较常发生职业暴露。减少其职业暴露的关键在于加强医务人员岗前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增强职业暴露防范意识,暴露后及时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可以避免传染病的发生。应制订和完善相应的职业卫生标准、作业规范和防护制度。

高秀娟[6](2014)在《临床护士针刺伤危险因素与防护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针刺伤是临床护理人员护理操作中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伤,其会造成皮肤深层损伤和出血,引起潜在的致病感染,为增加临床护士对针刺伤的危害以及防护状况的了解,本文就临床护士针刺伤现状、危害、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做一综述。

王汇平[7](2014)在《医务人员针刺伤的风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刺伤是一种由注射器针头、头皮针头、缝针等利器刺入皮肤深部,并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的意外伤害,是导致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病原体的主要的途径,占80%90%[1]。研究表明,有20多种血源性病原体通过污染的针头传播[2]。其中最常见的是HBV、HCV、HIV等,其感染的几率分别为:6.030.0%,0.46.0%,0.250.4%[3]。目前由针刺伤导致医务人员的职业危害日趋严重,已引起全球医疗界的广泛关注。为减少医务人员针刺伤的发生,保障医务人员的生命健康,

赵静[8](2014)在《拉萨市三级医院护士锐器伤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了解拉萨市临床护士锐器伤现状并分析其主要特点和相关因素。(2)为提高整个拉萨市护士的职业安全知识水平,降低锐器伤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调查研究,调查拉萨市三级综合医院护士的基本资料、锐器伤发生情况、工作环境与状态、锐器伤的知识与态度、情绪与压力管理等,将研究数据录入SPSS19.0,应用统计描述、χ2检验、秩和检验、皮尔森相关分析和层次回归分析来分析锐器伤发生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参加本次调查的521名护士工作以来锐器伤发生率为94.2%,发生频率以3-5次居多。近一个月锐器伤发生率为54.3%,发生频率以1次居多。污染锐器伤达46.8%。(2)发生锐器伤的时机以双手回套针帽(无体液污染)最多。发生锐器伤的场所最多是在普通病房。发生锐器伤的器具以一次性注射器和安瓿瓶最多。发生锐器伤后每次都上报的仅5.9%。(3)不同民族、护龄、职称、科室、工作习惯、规范操作、工作环境情况、对锐器伤的知识与态度、对压力和情绪的管理等锐器伤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拉萨市三级综合医院护士锐器伤发生率高,护士锐器伤防护知识缺乏,防护意识薄弱,锐器伤发生后处理措施不规范。(2)锐器伤的影响因素主要和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一是不同的人口学特征:民族、护龄、职称、科室。二是工作的环境与状态:侵入性操作较多、护理对象有较多不合作病人、工作空间拥挤噪杂、工作环境光线不够;护理单元缺乏团结协作的氛围。三是缺乏相关知识:缺乏预防锐器伤的知识;认为锐器伤不可避免、认为回套针帽可以预防锐器伤的发生;四是情绪与压力管理不到位:情绪耗竭、去人性化;一般自我效能感低;工作紧张;来自病人和管理者的压力过大。

陈燕[9](2013)在《健康促进格林模式促进护生职业防护知信行的效果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运用格林模式构建系统问卷,评估护生在实习期间的职业暴露和防护现状,探讨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职业防护的教育需求;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运用格林模式制定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计划对护生在实习前和实习中进行职业防护健康教育干预研究并进行效果评价。从而为探索高职护生的职业防护强化教育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1)采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方便抽样抽取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11护理3+21班护生(50人),11护理3+22班护生(49人)为研究对象,共2个班99名学生。运用格林模式构建系统问卷,描述护生在中专实习期间的职业暴露现状、职业防护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职业防护的教育需求,并比较两组护生干预前有无显着性差异。(2)采用类实验性研究的方法。将上述护生通过抽签法分为试验组(1班)和对照组(2班)。对试验组护生在实习前1个月进行系统的职业防护教育,在实习期间,研究者提供进一步的职业防护指导,对照组仅发放书面材料供翻阅。在干预4个月(即护生实习后3个月)和7个月(护生实习后6个月)进行效果评价。通过比较两组护生干预前、干预后4个月和干预后7个月自我防护知识、态度、行为问卷得分,干预后4个月和干预后7个月知识考卷得分,行为他评得分,以及职业暴露问卷得分和锐器伤发生情况来评价干预效果。结果1.护生职业暴露及防护现状(1)对在实习期间发生各项职业危害因素的暴露的护生人数作统计,结果发现:职业危害因素的暴露率最高10项依次为消毒剂100%、抗生素100%、值夜班100%、麻醉废气97.0%、抗肿瘤药94.9%、工作压力93.9%、血液等体液90.9%、锐器伤90.9%、手无保护折断安剖88.9%、辐射87.9%;护生在实习期间对健康危害最大的职业因素排序依次为感染血液传播性疾病(79.8%)、接触锐器(76.8%)、细菌感染(67.7%)、值夜班(60.6%)、工作强度大(58.6%)、接触抗肿瘤药物等(58,6)、病人/家属的压力(41.4%)、与同事的关系(13.1%)。(2)调查结果发现护生的职业防护知识部分得分率为77.5%,且最低分仅为8分,在化学性和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方面的认知得分率较低;护生的职业防护态度的得分率较高,为90.4%,在物理性和心理社会性职业危害因素的职业防护态度得分率较低,分别为89.2%和87.6%;护生在职业防护方面的行为依从性得分率仅为76.3%,在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的防护行为得分率最低,仅为67.03%。(3)在职业防护教育现状和需求方面,调查显示:70.7%的学生表示没有参加过职业防护培训,而29.3%的学生表示参加过职业防护培训,99.0%的学生表示有必要且愿意参加职业防护培训,仅有1.0%表示没必要且不愿意参加职业防护教育。(4)干预前两组护生的一般资料、护理职业暴露现状、职业防护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教育现状和教育需求等经过t检验、卡方检验、秩和检验分析,提示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护生职业防护强化教育的实施及评价(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问卷知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生问卷知识得分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P<0.001),时间和分组这两个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01);多元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干预后4个月和干预后7个月试验组护生的问卷知识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检验的结果显示,干预后4个月和干预后7个月试验组知识考卷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和P<0.05)。(2)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问卷态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护生问卷态度得分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P<0.001),时间和分组这两个因素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多元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干预后4个月和干预后7个月试验组护生的问卷态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和.1P<0.05)。(3)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问卷行为得分,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问卷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生问卷行为得分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P<0.001),时间和分组这两个因素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多元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干预后4个月和干预后7个月试验组护生的问卷行为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和P<0.05);t检验的结果显示,干预后4个月和干预后7个月试验组行为他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职业暴露问卷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职业暴露得分没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P>0.05),时间和分组这两个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多元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干预后4个月和7个月试验组护生职业暴露问卷得分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和P<0.01)。(5) Kruskal Waliis分析的结果显示,试验组护生实习3个月内和6个月内锐器伤的发生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卡方检验的结果显示,实习6个月内试验组护生发生针刺伤的人数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高职护生的职业防护知识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乏,职业防护态度较积极,但职业防护行为依从性较差。其中知识方面的缺乏主要体现在化学性职业和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方面,职业防护态度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和心理社会性职业危害因素,行为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2.运用格林模式对护生进行职业防护强化教育能提高护生的职业防护知识、态度水平、促进护生的职业防护行为。3.护生的个人职业防护行为是职业暴露发生的其中一个影响因素,学校和医院应该合力创造一个良好的职业防护环境,以有效减少其实习期间的职业损伤。

梁培荣[10](2013)在《运用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式探讨临床护士针刺伤预防的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苏州市临床护士的针刺伤发生现状,描述临床护士针刺伤相关知识、预防动机、自我效能以及防护行为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分析针刺伤预防行为影响因素间的关系,为护理管理者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的抽样方法。于2012年5月至2012年11月对苏州市8所综合医院和7家社区医院1200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一般资料问卷和自行设计的针刺伤调查表、针刺伤相关知识问卷、预防动机问卷、防护行为问卷以及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问卷结果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本次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1141份。1012名(88.7%)护士表示参加工作以来发生过针刺伤。有370名(36.6%)护士针刺伤次数多达10次以上。在过去的一年内,735名(64.4%)护士至少发生过一次针刺伤,63.5%的调查者表示自己曾被污染的针头刺伤过。2.针刺损伤部位以手部为主,占93.4%。97.7%护士发生意外刺伤时为轻至中度伤害,伤口有出血现象;40.2%的刺伤发生在接触患者后,刺伤主要发生在白班(72.2%),地点以病房(43.7%)为主。针刺伤发生的主要环节中,操作前(21.9%)、操作中(40.7%)、操作后(31.7%)以及医疗废物处理(3.8%)各环节刺伤发生率较高。针头或锐器使用后,处理前(如丢弃、清洁或分类时)发生率最高(占22.2%)。导致针刺伤发生的主要物品中,以注射器针头和头皮针输液器针头为主,占76.2%,其他针具也包括缝合针、真空采血针、套管针芯/导管丝、特殊穿刺针、针灸针等。68.0%护士认为无安全保护设计的针具引发了针刺伤的发生。3.护士针刺伤相关知识得分为6~24分,其主要影响因素有科室、针刺伤经历;预防动机得分为30~100分,其主要影响因素有针刺伤经历、知识得分;自我效能均分为2.67±0.53,科室、职务、针刺伤经历是其主要影响因素。4.护士针刺伤防护行为总分为59.85±11.47。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护龄、科室、针刺伤相关知识、预防动机、自我效能进入回归方程,共解释变异的31.5%。5.经Pearson相关和Kendall等级相关检验,护士针刺伤相关知识、预防动机、自我效能与防护行为呈正相关。针刺伤相关知识是防护行为的间接影响因素,预防动机、自我效能是防护行为的直接影响因素,自我效能在知识、预防动机与防护行为之间具有中介作用。结论:1.苏州市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率和发生频次均处于较高的水平,相较其他地区高。2.针刺伤损伤部位主要是手部,大多数护士发生意外刺伤时伤口有出血现象;接触患者过程中和接触患者后是针刺伤发生的最多;针刺伤主要发生在白班,以病房为主;护理操作各环节均易受到伤害,针头或锐器使用后、处理前发生率最高;注射器针头和头皮针输液器针头是引起针刺伤的主要器械。3.科室、针刺伤经历是针刺伤相关知识的影响因素;知识、针刺伤经历是预防动机的影响因素;科室、职务、针刺伤经历是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4.护龄、科室、针刺伤相关知识、预防动机、自我效能是护士针刺伤预防行为的影响因素。5.针刺伤防护行为的影响因素间存在相关性,自我效能在知识、预防动机对防护行为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二、护士工作中针刺伤现状及预防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护士工作中针刺伤现状及预防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护理人员针刺伤职业暴露情况与防护对策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针刺伤职业暴露现状
    1.1 针刺伤多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1.2 护生发生针刺伤的比例较高
2 针刺伤的危害
    2.1 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
    2.2 造成心理伤害
3 引起针刺伤职业暴露的不良行为
4 针刺伤防护教育现状
    4.1 学校教育
    4.2 医院岗前培训
5 针刺伤防护管理现状
    5.1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5.2 开展品管圈活动
6 建议和展望

(2)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行为量表的研制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前言
    1.研究背景
    2.国内外研究现状
    3.研究意义
    4.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行为量表的研制
    1.研究方法
        1.1 建立条目池
        1.2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1.3 预测试
        1.4 正式测试
        1.5 统计学方法
        1.6 质量控制
    2.研究结果
        2.1 建立条目池
        2.2 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
        2.3 条目分析
        2.4 量表信效度检验
    3.讨论
        3.1 量表的信度检验
        3.2 量表的效度检验
    4.小结
第三部分 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4.1 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水平
        4.2 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的影响因素
    5.小结
第四部分 结论
    1.研究结论
    2.创新点
    3.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实习护生针刺伤后反刍性沉思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工具
        2.2 资料收集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果
    1 实习护生发生意外针刺伤后的反刍性沉思现状
    2 实习护生发生意外针刺伤后两维度反刍性沉思得分比较
    3 实习护生意外针刺伤后反刍性沉思的多因素分析
讨论
    1 实习护生意外针刺伤后其反刍性沉思现状分析
    2 针刺伤发生后实习护生心理变化
    3 实习护生发生意外针刺伤后其反刍性沉思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家庭经济状况
        3.2 文化程度
        3.3 距离上次针刺伤的时间
        3.4 针刺伤的次数
    4 针对实习护生意外针刺伤后心理变化的指导建议
        4.1 减轻因家庭经济状况带来的压力及应对策略
        4.2 协助不同文化程度的护生进行心理调整
        4.3 及时介入意外针刺伤后实习护生的认知加工过程
        4.4 关注多次发生针刺伤的实习护生的心理变化
    5 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实习护生针刺伤的心理变化与反刍性沉思水平的研究进展
    1 国内外实习护生针刺伤的现状
        1.1 护理工作容易发生针刺伤
        1.2 实习护生易发生针刺伤
        1.2.1 实习护生易发生针刺伤的因素
        1.2.2 实习护生针刺伤发生率高
        1.3 针刺伤对实习护生的影响
    2
        2.1 反刍性沉思定义
        2.2 反刍性沉思的测量工具
    3 反刍性沉思的相关因素
    4 反刍性沉思认知加工机制
        4.1 创伤后成长模型
        4.2 认知加工理论
        4.3 机体成长估值理论
        4.4 Janoff-Bulman图式模型
    5 意外针刺伤后实习护生进行反刍性沉思的意义
        5.1 意外针刺伤对实习护生的消极影响
        5.2 目的性反刍性沉思有利于实习护生针刺伤后的创伤成长
    6 反刍性沉思对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意义
        6.1 针对实习护生反刍性沉思的水平进行专业化指导
        6.2 引导实习护生进行目的性反刍性沉思的策略
    7 思考与展望
        7.1 加强创伤后个体对认知过程的理解程度,扩大研究领域
        7.2 扩大研究领域,研制符合我国国情的量表
        7.3 反刍性沉思的变化中了解个体反刍性沉思的发生规律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临床护士针刺伤防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索引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1.1 研究对象
        1.2 样本量的确定
        1.3 抽样方法与分组原则
    2 方法
        2.1 基于FMEA的针刺伤预防对策研究
        2.2 基于FMEA的针刺伤预防对策的实施
        2.3 评价指标及测评工具
    3 质量控制
        3.1 选择性偏倚的控制
        3.2 信息偏倚的控制
        3.3 混杂偏倚的控制
    4 统计学方法
    5 伦理原则
结果
    1 临床护士一般资料
    2 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及防护知信行(KAP)现状
        2.1 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现状
        2.2 临床护士针刺伤防护知信行现状
    3 两组临床护士基线资料的均衡性比较
        3.1 两组临床护士人口学基本资料比较
        3.2 两组临床护士过去6个月针刺伤发生状况比较
        3.3 两组临床护士针刺伤防护KAP得分比较
        3.4 FMEA干预前两组针刺伤关键环节危机值(RPN)比较
    4 基于FMEA的针刺伤防护对策与常规临床护士针刺伤管理的干预效果评价
        4.1 FMEA干预后两组研究对象针刺伤发生率比较
        4.2 FMEA干预后两组研究对象针刺伤防护KAP得分比较
        4.3 FMEA干预后两组针刺伤关键环节危机值(RPN)比较
讨论
    1 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现状分析
        1.1 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率仍处于较高水平
        1.2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是减少针刺伤的重要环节
        1.3 临床护士针刺伤上报率处于较低水平
    2 临床护士针刺伤防护相关知信行现状分析
        2.1 临床护士针刺伤防护相关知识有待提高
        2.2 临床护士针刺伤预防态度不容乐观
        2.3 临床护士针刺伤防护行为未达到较好水平
    3 基于FMEA的针刺伤防护对策对临床护士针刺伤预防的干预效果
        3.1 FMEA的应用实现操作流程再造,持续改进防护措施
        3.2 基于FMEA的针刺伤防护对策的实施可降低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率
        3.3 基于FMEA的针刺伤防护对策可明显改善临床护士针刺伤防护知信行情况
    4 本研究的创新性与不足
        4.1 研究的创新性
        4.2 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医务人员职业意外伤害与危险因素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前言
    一、职业暴露的定义
    二、医院常见的职业暴露
        1.生物性危害
        2.化学性危害
        3.物理性危害
        4.心理性危害
        5.机械损伤
    三、常见职业暴露的科室和人群
        1.手术室
        2.口腔科
        3.妇产科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五、预防职业暴露的防范措施
        1.就相关研究技术数据显示
        2、根据职业暴露的经过有以下原因
        3.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实施局部处理措施
        4.针对职业暴露,可以考虑的对策
        5.推荐的标准预防的措施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资料整理与分析
结果
    一、职业暴露情况
    二、发生锐器伤的物品种类
    三、发生职业暴露的相关操作环节
    四、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五、处理措施
讨论
    一、锐器损伤现状
    二、引起锐器伤常见的原因
    三、锐器刺伤的危害
    四、锐器伤防护措施
        1.普及锐器刺伤的标准预防
        2.加强职业安全教育
        3.安全使用锐器
        4.锐器伤的处理
        5.培养风险意识,保护自身生命安全
结论
    一、护士与医师为职业意外伤害的高危人群
    二、低年资人员锐器伤发生率高
    三、注射针及输液针是锐器伤的主要物品来源
    四、输液、注射拔针及整理使用后的器械时是发生锐器伤的主要环节
    五、锐器伤与暴露后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六、对医务人员职业意外伤害的教育培训
    七、管理部门应有针对性的制定对策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
致谢

(6)临床护士针刺伤危险因素与防护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护士针刺伤的现状及主要危害
    1.1 临床护士针刺伤的现状
    1.2 针刺伤的主要危害
2 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及原因
    2.1 临床护士的工作性质、特点
    2.2 临床护士护理操作不规范
    2.3 护士对针刺伤危险性认识不足, 标准预防意识淡漠
    2.4 护理对象的不合作
    2.5 护理人力资源不足, 工作紧张繁忙
    2.6 与针刺伤发生密切相关的医疗器械
3 针刺伤的防护
    3.1 规范护理操作行为, 执行安全操作标准
    3.2 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教育, 提高护士自我防护意识
    3.3 合理安排人力资源, 改善护患比例失调状况
    3.4 加强职业防护管理, 建立有关规章制度
    3.5 提高护理器材的安全性能, 减少针刺伤的发生率

(8)拉萨市三级医院护士锐器伤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护理职业安全认知现状
    1.2.2 锐器伤发生现状及相关因素
    1.2.3 锐器伤的危害
    1.2.4 锐器伤后的处理及上报
    1.2.5 锐器伤有关政策法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的
1.5 名词释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总体和样本
    2.1.2 样本的选择
2.2 研究方法
2.3 测量工具
    2.3.1 人口学因素
    2.3.2 工作环境与状态
    2.3.3 知识与态度
    2.3.4 情绪与压力管理
2.4 研究过程
    2.4.1 查阅文献
    2.4.2 预调查
    2.4.3 知情同意
    2.4.4 收集资料
    2.4.5 统计方法
2.5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样本的一般情况
    3.1.1 医疗机构样本的基本情况
    3.1.2 护士样本的一般情况
    3.1.3 护士样本的工作习惯情况
3.2 护士样本锐器伤的发生概况
    3.2.1 锐器伤的一般认知情况
    3.2.2 锐器伤发生情况
3.3 研究样本工作倦怠、自我效能、工作紧张、职业压力源得分情况
3.4 研究样本锐器伤发生情况的单因素分析
    3.4.1 是否发生锐器伤的人口学单因素分析
    3.4.2 锐器伤发生次数的工作习惯的单因素分析
    3.4.3 锐器伤发生次数的知识与态度方面的单因素分析
    3.4.4 情绪与压力和锐器伤发生的相关分析
    3.4.5 各影响因素和锐器伤发生情况的层次分析 4 讨论
4.1 拉萨市三级医院护士的一般资料分析
4.2 拉萨市三级医院护士锐器伤发生现状的分析
    4.2.1 锐器伤发生概况
    4.2.2 发生锐器伤的污染情况分析
    4.2.3 发生锐器伤的时机、场所与器具分析
    4.2.4 发生锐器伤后的上报及处理措施分析
4.3 拉萨市三级医院护士发生锐器伤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人口学因素
    4.3.2 工作环境与状态
    4.3.3 知识与态度
    4.3.4 情绪与压力管理
4.4 锐器伤防护建议小结
4.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健康促进格林模式促进护生职业防护知信行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理论框架
    1 格林模式介绍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格林模式在本研究中的应用设计
第三章 相关概念
    1 职业暴露
    2 行为的倾向性因素
    3 行为的促成性因素
    4 行为的强化性因素
    5 知信行理论模式
第四章 研究目的
第五章 研究设计
第六章 “护生实习期间职业性危害因素的暴露及防护现状”问卷的构建
    1 问卷构建的必要性
    2 问卷构建的过程
    3 问卷的结构、条目和信效度
第七章 基线调查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讨论
第八章 干预性研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讨论
第九章 结论
第十章 研究的创新点、局限性和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10)运用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式探讨临床护士针刺伤预防的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理论框架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 针刺伤概述
    2.2 针刺伤防护现状及影响因素
    2.3 理论依据
第三章 材料和方法
    3.1 研究设计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指标、工具及工具的检测
    3.4 资料收集方法
    3.5 统计分析
    3.6 质量控制
    3.7 伦理考量
    3.8 技术路线
第四章 结果
    4.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4.2 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现状
    4.3 临床护士针刺伤相关知识情况及影响因素
    4.4 临床护士针刺伤预防动机情况及影响因素
    4.5 临床护士自我效能状况及影响因素
    4.6 临床护士针刺伤预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第五章 讨论
    5.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分析
    5.2 研究对象针刺伤的发生现状
    5.3 针刺伤相关知识得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5.4 针刺伤预防动机得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5.5 一般自我效能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5.6 临床护士针刺伤预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第六章 小结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四、护士工作中针刺伤现状及预防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护理人员针刺伤职业暴露情况与防护对策研究进展[J]. 闻纯,朱蓓,卢玉仙,刘颖. 卫生职业教育, 2022(03)
  • [2]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行为量表的研制及应用研究[D]. 黄圣宴. 承德医学院, 2020(02)
  • [3]实习护生针刺伤后反刍性沉思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D]. 王玉珍.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1)
  • [4]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临床护士针刺伤防护中的应用[D]. 刘艳. 宁夏医科大学, 2016(03)
  • [5]医务人员职业意外伤害与危险因素现状研究[D]. 张晓剑. 苏州大学, 2015(08)
  • [6]临床护士针刺伤危险因素与防护的研究进展[J]. 高秀娟. 微创医学, 2014(06)
  • [7]医务人员针刺伤的风险因素及预防对策[A]. 王汇平. 第十七届西南地区消化病学术会议暨2014贵州省消化病及消化内镜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2014
  • [8]拉萨市三级医院护士锐器伤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 赵静. 中南大学, 2014(03)
  • [9]健康促进格林模式促进护生职业防护知信行的效果研究[D]. 陈燕. 复旦大学, 2013(03)
  • [10]运用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式探讨临床护士针刺伤预防的影响因素[D]. 梁培荣. 苏州大学, 2013(11)

标签:;  ;  

护士工作针刺伤现状及预防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