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I生产循环溶剂中NCO脱除研究

TDI生产循环溶剂中NCO脱除研究

论文摘要

在甲苯二异氰酸酯(TDI)的重溶剂生产工艺中,间苯二甲酸二乙酯(DEIP)作为TDI合成中的高沸点惰性溶剂,既能在反应中起到分散作用,又能在分离过程中起到保护TDI的作用,而且与TDI混合均匀,反应副产物少,产品具有较高纯度。但是在其循环使用的过程中,因为副反应、分离不彻底等原因使得DEIP中存在未脱除的含有NCO基团的化合物,而在生产过程中NCO基团易于TDA反应形成固体副产物,降低TDI的收率,堵塞设备。本文通过加入可与NCO基团反应的物质(如PEG、乙醇),与含NCO基团物质反应生成高沸点物质,然后通过精馏脱除的方法来达到去除循环DEIP中NCO杂质的目的。通过小试和中试研究,获得如下结论:PEG反应速度快,反应生成物沸点高,与DEIP分离容易,且流动性好,便于后续处理。TDA与NCO基团生成絮状物,难以分离。所以处理剂选用PEG。采用先反应后蒸馏分离的处理方法。反应采取间歇式,将物料和PEG一次性投入反应釜。反应结束后将反应产物投入蒸馏装置进行分离,在塔顶得到纯净DEIP,塔釜得到被反应掉的NCO组分,以及原有的重组分。PEG投入量的配比越大,反应效果越好。在实验范围内配比1:0.5效果最好。对于低NCO原料(NCO%=2500~3900ppm),轻组分面积能降至0.03%以下,对于高NCO原料(NCO%=13000-14000ppm),轻组分面积能降至0.2%以下。反应温度在190℃到205℃范围内效果最好,对于低NCO原料(NCO%=2500~3900ppm),轻组分面积能降至0.02%,对于高NCO原料(NCO%=13000~14000ppm),轻组分面积能降至0.25%。高于205℃时随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和反应进行的程度大大降低。低于190℃时随温度降低,反应速度和反应程度也是越来越低。对比两组实验可以发现,对低NCO原料来说,配比1:0.5已经足以把原料中的轻组分降至相当低的水平;而对高NCO原料,用配比1:0.5反应后仍有一定量的轻组分存在。对反应后的物料进行蒸馏处理,在塔顶得到的DEIP达到要求。对于NCO%=14000ppm的原料经过反应和蒸馏处理后NCO%降至300ppm。对实验前后物料含水量进行检测,验证了PEG反应不会使体系中水分增加。CBC反应速度最快,TDI反应速度最慢,CLTDI介于两者之间,应尽量减少循环溶剂中TDI的含量。高沸物比较稳定,在浓缩到56.7%时流动性依然较好,不会发生聚合、堵塞设备现象。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TDI生产方法
  • 1.2.1 光气法生产
  • 1.2.2 非光气法合成TDI
  • 1.2.2.1 直接还原羰基化法
  • 1.2.2.2 卤仿β消去法
  • 1.2.2.3 氨基甲酸酯阴离子脱水法
  • 1.2.2.4 氨基甲酸酯热分解法
  • 1.2.2.5 碳酸二甲酯的氨解法
  • 1.3 重溶剂中NCO的影响
  • 1.4 NCO测量测定方法
  • 1.4.1 红外光谱法
  • 1.4.2 分光光度法
  • 1.4.3 化学分析法
  • 1.4.4 电位滴定法
  • 1.4.5 气相色谱法
  • 1.4.6 气相色谱-质谱
  • 1.4.7 液相色谱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小试研究
  • 2.1 实验目的
  • 2.2 实验原理
  • 2.3 实验仪器试剂及质谱定性
  • 2.3.1 实验装置
  • 2.3.2 实验试剂
  • 2.3.3 谱图定性
  • 2.3.3.1 仪器与色谱条件
  • 2.3.3.2 谱图以及定性分析
  • 2.3.3.3 气相色谱法测各组分峰面积变化
  • 2.4 外加物质的选择
  • 2.4.1 TDA沉降法
  • 2.4.2 TDA蒸馏法
  • 2.4.3 PEG法
  • 2.4.4 方法比较
  • 2.5 反应条件的考察
  • 2.5.1 综合实验1
  • 2.5.2 综合实验2
  • 2.6 蒸馏实验
  • 2.7 反应前后水分变化的考察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试研究
  • 3.1 概述
  • 3.2 中试目的
  • 3.3 中试试验流程与控制
  • 3.3.1 原料及中试能力
  • 3.3.1.1 原料
  • 3.3.1.2 中试能力及基准参数
  • 3.3.2 中试流程概述
  • 3.4 中试操作步骤
  • 3.5 主要设备
  • 3.6 实验内容与项目
  • 3.6.1 反应测试记录项目
  • 3.6.2 粗蒸塔精馏记录项目
  • 3.6.3 实验内容
  • 3.6.3.1 实验一
  • 3.6.3.2 实验二
  • 3.6.3.3 实验三
  • 3.6.3.4 实验四
  • 3.6.3.5 实验五
  • 3.7 中试试验结果讨论
  • 3.7.1 水分变化分析
  • 3.7.2 各组分反应速率的比较
  • 3.7.3 温度、配比对反应进程的影响
  • 3.7.4 反应效果分析
  • 3.7.5 精馏分离效果分析
  • 3.7.6 高沸物物性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低共熔溶剂性质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 应用化工 2019(12)
    • [2].高性能环保溶剂开发用于农化配方制备[J]. 世界农药 2020(07)
    • [3].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辣椒油中的溶剂红52[J]. 食品安全导刊 2020(25)
    • [4].超纤革无溶剂技术开发及应用探究[J]. 皮革与化工 2020(05)
    • [5].药品生产中回收溶剂的管理[J]. 机电信息 2016(08)
    • [6].氯唑沙宗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的测定与关联[J]. 化学工程 2020(01)
    • [7].从水溶液中萃取乙酸的溶剂及厌氧微生物发酵生产乙酸的工艺(续)[J]. 乙醛醋酸化工 2019(09)
    • [8].从水溶液中萃取乙酸的溶剂及厌氧微生物发酵生产乙酸的工艺(续)[J]. 乙醛醋酸化工 2019(10)
    • [9].环保法规严格刺激世界溶剂业向绿色转化[J]. 石化技术与应用 2014(01)
    • [10].降低顺酐溶剂吸收工艺溶剂消耗因素分析与控制[J]. 中国井矿盐 2014(04)
    • [11].浅谈环境友好溶剂和无溶剂有机合成途径及特点[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24)
    • [12].原料及溶剂[J]. 涂料技术与文摘 2011(04)
    • [13].溶剂效应对2-乙酰呋喃在16种溶剂中的红外光谱的影响[J]. 浙江化工 2016(04)
    • [14].无溶剂绝缘浸渍硅树脂的应用研究进展[J]. 山东科学 2016(04)
    • [15].低毒环保溶剂在过氯乙烯漆中的应用研究[J]. 现代涂料与涂装 2015(05)
    • [16].无溶剂复合:市场渐入佳境[J]. 包装财智 2013(12)
    • [17].无溶剂复合 复合车间的“绿行侠”[J]. 印刷技术 2013(08)
    • [18].无溶剂复合混胶设备的探索和研发[J]. 印刷技术 2013(22)
    • [19].原料及溶剂[J]. 涂料技术与文摘 2011(07)
    • [20].国内外无溶剂复合设备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 包装工程 2010(17)
    • [21].溶剂吸收法顺酐装置工艺介绍[J]. 甘肃科技 2010(19)
    • [22].无溶剂复合的实际应用技术[J]. 塑料包装 2008(05)
    • [23].溶剂对磺胺甲基嘧啶溶剂化合物形成的影响[J]. 化工学报 2020(02)
    • [24].低共熔溶剂的分子模拟研究进展[J]. 齐鲁工业大学学报 2019(05)
    • [25].鹅去氧胆酸重结晶纯化及溶剂对其结晶形态影响研究[J]. 化学试剂 2020(11)
    • [26].关于化工企业溶剂损耗的削减之我见[J]. 化工管理 2015(20)
    • [27].溶剂浸析法制备硝化棉基微孔球形药[J]. 含能材料 2015(11)
    • [28].具有类液体行为的无溶剂纳米流体[J]. 高分子通报 2013(09)
    • [29].14家欧洲纸企与荷兰大学联合研发新型溶剂[J]. 纸和造纸 2014(04)
    • [30].无溶剂复合的优势及最新研究进展[J]. 粘接 2014(10)

    标签:;  ;  

    TDI生产循环溶剂中NCO脱除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