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空间组合模式对疏散效率贡献度差异研究

公共建筑空间组合模式对疏散效率贡献度差异研究

论文摘要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中,人们面临了越来越多的不确定安全因素,直接关系到亿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稳定。这就对建筑学科的要求相对较高,除了建筑本身的美观、实用、文化底蕴承载方式,还有建筑中空间与人流的科学规划和引导,其中公共建筑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经济社会作用,不安全因素对公共建筑的社会影响较大,因此对公共建筑的疏散应急要求也非常高。城市化快速发展也大大改变了公共建筑和城市形态。如何提高这些快速发展的建筑空间的功能布局科学性一直以来都是建筑学所关注的核心间题,但是面对越来越多的不确定安全因素,人们越来越重视公共建筑的疏散效率。公共建筑的疏散效率则与空间建筑的空间布局有密切的关系,需要达到功能组合使用和疏散需求之间的协调统一,形成科学合理的公共建筑空间组合分析理论与方法,这也就构成了建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急迫的研究间题。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建筑学科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比如:今天的建筑设计师需要面临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快速变化,传统的设计方法缺乏科学的分析数据支撑,无法快速跟上这些步伐,亟需在建筑设计完成之前,用一些积极的、科学的、有效的方法来探究建筑设计之后的运行效果。本文面向新形势下公共建筑空间中人员安全的现实需求,本文立足于多学科交叉角度,综合建筑学设计理论与方法、计算机模拟、地理学时空理论等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针对公共建筑空间组合模式,开展疏散效率贡献差异的研究。本文以此为一个重要研究契合点,向公共建筑的数字化设计与自动化评估发展趋势和方向进行一个初步的积极探索和努力。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包括:(1)研究了公共建筑空间的精细化疏散评价指标。在充分分析公共建筑空间设计、公共建筑疏散这两方面国内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比较了公共建筑的空间要素和疏散要素、多种组合模式空间特点,提炼了这些模式空间特点给人员疏散带来的可能影响;系统化地分析公共建筑疏散效率评价指标,包括:疏散时间、疏散距离、疏散时空利用率等,并依此为基础,从被疏散个体的疏散时空路径集合的角度,提出新的支持人员自由超越的公共建筑空间疏散时空利用率这一疏散评价指标,可以统一对通道、房间和空间组合等进行疏散效率评价;并构建了从疏散时空路径到疏散效率精细化评价指标的自动化计算思路与方法。(2)研究了基于时空轨迹的公共建筑空间组合的疏散模拟评估方法。本文基于被疏散个体的时空可达势能理论思路,定义了三维元胞自动机疏散模拟模型规则,提出了公共建筑空间疏散效率的三维元胞自动机疏散模拟模型、框架、算法,可以方便实现公共建筑空间的疏散过程进行模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被疏散个体时空轨迹集合与疏散效率评价指标的映射方法,最终提出了基于被疏散个体时空轨迹集合的公共建筑空间疏散效率自动化评估方法。(3)研究了公共建筑空间组合模式对疏散效率的贡献度量方法。本文针对公共建筑设计中对空间组合模式的数值化分析需求,提出公共建筑空间的组合层次结构图概念,用于表达公共建筑空间组合模式的层次间隶属关系以及相互关联关系。然后,基于所提出的公共建筑空间组合层次结构图概念,建立了被疏散个体时空轨迹与公共建筑空间组合层次结构图的映射匹配机制,提出了公共建筑空间组合模式的疏散效率贡献度、疏散效率贡献主路径以及疏散效率贡献均衡等概念或指标,可直接用于刻画公共建筑空间组合模式对疏散效率的贡献作用,为公共建筑空间组合模式在疏散效率方面的对比分析提供计算依据。形成面向公共建筑空间组合模式的疏散效率贡献差异的新定量化评估方法。(4)结合单一空间组合模式、一般简单建筑设计方案、国际竞标大型建筑设计方案等三个层次的试验例子,对所提出的模型、方法进行了实验与分析。本文具体研发了公共建筑空间疏散效率分析实验原型系统,可以实现公共建筑空间的自动导入,公共建筑空间内被疏散个体的疏散过程模拟,从而导出所有被疏散个体的疏散时空路径集合、以及各通道、房间对应的所提出疏散评估指标值,为空间组合模式的对比分析提供实验数据。然后,结合模拟出来的公共建筑空间内被疏散个体的疏散时空路径集合以及所提出疏散评估指标值,分别对单一空间组合模式、一般简单建筑设计方案、国际竞标大型建筑设计方案等,分析这些实验案例的疏散效率、疏散效率贡献度、疏散效率贡献主路径及其均衡指标等,证实了所提出概念与方法的正确性和合理性。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为新安全形势下的公共建筑空间人员疏散提供模拟与分析方法,为公共建筑空间组合模式的设计提供定量化的分析对比数据支撑,为建筑学研究中的空间组合布局理论与规则提供科学分析方法依据;为建筑设计师们的公共建筑空间设计提供实用的疏散效率分析技术手段,提高建筑理论与方法在疏散方面的适应能力和满足能力,进而最终促进公共建筑空间组合模式设计的科学化发展。

论文目录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公共建筑空间设计
  • 1.2.2 公共建筑疏散研究
  • 1.2.3 国内外研究问题总结
  • 1.3 论文内容及特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公共建筑空间的组合模式与疏散效率
  • 2.1 公共建筑空间要素与疏散要素
  • 2.2 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模式
  • 2.3 公共建筑空间的疏散效率评价指标
  • 2.4 支撑人员自由超越的疏散时空利用率评价指标
  • 2.5 本章小结
  • 3 公共建筑空间疏散效率的三维元胞自动机评估方法
  • 3.1 基于时空可达势能的三维元胞自动机疏散模拟模型
  • 3.1.1 基本思路
  • 3.1.2 元胞自动机模型规则
  • 3.2 三维元胞自动机疏散模拟框架及其算法
  • 3.2.1 模拟框架
  • 3.2.2 模拟算法
  • 3.3 基于时空轨迹的公共建筑空间疏散效率评估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4 公共建筑空间组合模式的疏散效率贡献度及其分析方法
  • 4.1 公共建筑空间的组合层次结构图
  • 4.1.1 概念与特征
  • 4.1.3 层级的连通度
  • 4.2 基于公共建筑空间组合层次结构图的疏散效率贡献度分析方法
  • 4.2.1 时空轨迹与空间组合层次结构图的映射
  • 4.2.2 疏散效率贡献度
  • 4.3 公共建筑空间组合模式的疏散效率贡献主路径
  • 4.4 公共建筑空间组合模式的疏散效率贡献均衡指标
  • 4.5 本章小结
  • 5 公共建筑空间组合模式的疏散效率及贡献度实验分析
  • 5.1 实验平台的开发
  • 5.2 实验数据
  • 5.3 疏散效率贡献度的实验与对比分析
  • 5.3.1 单一空间组合模式间的疏散效率实验对比分析
  • 5.3.2 针对建筑设计方案的疏散效率贡献度实验分析
  • 5.3.2.1 一般简单建筑设计方案的疏散效率贡献度分析
  • 5.3.2.2 国际竞标大型建筑设计作品疏散效率贡献主路径及其均衡指标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6.3 后续研究展望
  • 附表
  • 参考文献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科研项目与发表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关于建筑空间组合的分析[J]. 门窗 2014(12)
    • [2].关于建筑空间组合分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5(06)
    • [3].关于建筑空间组合分析[J]. 科技致富向导 2015(03)
    • [4].住宅建筑设计中的空间组合与户型配置分析[J]. 砖瓦 2020(05)
    • [5].关于建筑空间组合分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07)
    • [6].公共建筑空间组合分析——以黄山市城市展示馆为例[J]. 西部皮革 2018(24)
    • [7].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空间组合探析[J]. 科技视界 2016(17)
    • [8].浅析建筑空间组合设计原则[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5(17)
    • [9].浅议现代住宅建筑空间组合及设计[J]. 黑龙江科学 2014(03)
    • [10].现代建筑空间组合设计分析[J]. 住宅与房地产 2019(21)
    • [11].现代住宅建筑空间组合设计问题思考[J]. 门窗 2019(16)
    • [12].浅析大学公共教学建筑空间组合设计及其组织布局[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18)
    • [13].为空间原理写教材[J]. 世界建筑导报 2008(03)
    • [14].英国城市空间之处理法[J]. 中华民居(上旬版) 2014(02)
    • [15].关于现代住宅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探讨[J]. 今日科苑 2010(06)
    • [16].试谈冯纪忠“空间原理”的建筑教学实践——以华东水利学院工程馆为例[J]. 住宅科技 2019(11)
    • [17].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组合方式分析及应用——以西北地区为例[J]. 冶金与材料 2019(04)
    • [18].老年建筑空间组合形式新思考[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9(01)
    • [19].建筑方案设计及平面组合设计探讨[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36)
    • [20].数据中心建筑设计探析[J]. 山西建筑 2013(05)
    • [21].建筑空间限定要素分析[J].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08(10)
    • [22].苏州古典私家园林建筑向心性研究[J]. 山西建筑 2013(28)
    • [23].发现细胞生长的脉络: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生命科学学院教学楼设计[J]. 华中建筑 2020(03)
    • [24].浅谈现代住宅建筑空间组合设计[J]. 现代物业(上旬刊) 2013(03)
    • [25].动静交织·情景交融——浅谈无锡文化艺术学校建筑设计[J]. 中外建筑 2017(06)
    • [26].建筑单一空间与组合空间的设计分析[J]. 信息化建设 2015(09)
    • [27].建筑与城市的复合——厦门海沧CBD一号地块项目设计实践[J]. 中外建筑 2017(06)
    • [28].城市救助站建筑空间组合设计探析[J]. 华中建筑 2015(07)
    • [29].记忆中的共生——探究当代城市核心区设计[J]. 唐山学院学报 2008(04)
    • [30].谈建筑单一空间与组合空间的设计[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16)

    标签:;  ;  ;  ;  ;  ;  

    公共建筑空间组合模式对疏散效率贡献度差异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