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通货紧缩成因分析

我国当前通货紧缩成因分析

一、当前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薛涵予[1](2019)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既汲取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金融思想的精华,也继承了自中国革命时期至党的十八大前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同时结合现代金融理论,根据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与时俱进地创新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地将它运用到具体的金融工作当中。实践证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是推动新时代中国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将原理和现实相结合,使真理和价值相统一,以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强调稳中求进,守正创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以经济为本源,以改革促发展,以市场为机制,以人民为中心,以开放为重点,以治理为手段,以安全为底线,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它以原则,方法,对象,目标等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指导体系,它融合传统和现代,协调主体和客体,兼顾国内和国际,突出重点和难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主要欲解决金融安全和效率问题。为抵御金融风险,我国金融必须服务实体经济,始终将人民利益摆在第一位,加强对外开放与合作,完善监管与法治;为提高金融效率,我国金融必须深化体制改革,让市场为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本文试图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相关内容的阐述和论证,展现一个完整的思想形成过程,并且详细说明根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需要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指导我国金融工作,解决实际金融问题。我认为,当代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极其复杂,中国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国内推行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金融工作面临着重大的风险与挑战。在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金融体制也亟待全面深化改革,此时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姚瑶[2](2017)在《费雪与克鲁格曼的通货紧缩理论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是宏观经济中非常重要的现象,但是相比通货膨胀的老生常谈,学术界对通货紧缩的研究相对较少。经济思想史上对该问题的探讨主要经历了两次高潮,一次是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另一次是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之后,至今已有二十余年。分别处于这两个时代的经济学家欧文·费雪与克鲁格曼都对通货紧缩进行了非常细致的研究,但是在现有的文献中二者的理论却大多被一笔带过,更没有人将其进行比较。实际上,费雪和克鲁格曼通货紧缩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思想渊源、对通货紧缩成因的解释、通货紧缩的治理以及对经济现实的解释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共同之处,但更重要的是分歧。费雪从供给角度,以自己的“交易方程”为基础,系统分析了债务在加强通货紧缩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且建立了一个类似于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债务-通货紧缩螺旋,提出以通货再膨胀治理通货紧缩。克鲁格曼以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论和“流动性陷阱”理论为基石,从需求角度论证了通货紧缩的成因,并提出了激进的货币政策主张——提高通货膨胀预期,以“有管理的通货膨胀”治理通货紧缩。本文运用归纳总结法和理论比较法,系统梳理费雪和克鲁格曼的通货紧缩理论及其对经济萧条现实的解释,找出两位经济学家阐述问题的异同,并对其做了客观的评价,为面临下行压力的中国经济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的结论是,费雪与克鲁格曼的通货紧缩理论有三点共同之处和三点分歧。其共同之处,一是产生背景和思想渊源具有相似性;二是都肯定了过度负债对通货紧缩的作用;三是都主张用通货膨胀治理通货紧缩。在分歧方面,一是费雪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交易方程”,与凯恩斯相左,克鲁格曼则继承了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论和“流动性陷阱”理论;二是费雪从供给角度解释通货紧缩成因,而克鲁格曼则从需求的角度来解释,有本质区别;三是用通胀治通缩的操作方式不同,费雪主张用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增加货币供给量,而克鲁格曼的主张更为激进,建议央行制定一个具体的通货膨胀率,以提高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

李伟[3](2016)在《我国当前的通货紧缩风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尤其在进入2015年后更是跌破了7%,创下了近25年来的新低。我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的同时,物价水平也持续低位徘徊,2015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1.4%,较2014年回落了0.6个百分点。此外,截止2016年4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已经连续50个月保持负增长,未来转正仍然遥遥无期。新常态下,我国CPI增速的持续回落和PPI的连续下跌让我们不得不警惕通货紧缩风险的存在,如何评估当前我国的宏观金融形势、厘清当前我国通货紧缩风险的成因,制定系统的宏观经济政策以防范通货紧缩的发生,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首先对我国通货紧缩风险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研究了当前我国分别处于价格稳定、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三个通胀区间的概率。本文认为,我国经济虽然未陷入全面通货紧缩,但是潜在通货紧缩风险已经很高,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其次,本文运用VAR模型对可能引发通货紧缩风险的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有效需求不足、产能过剩是当前我国通货紧缩风险的根本性影响因素;资产价格、通货紧缩预期、货币是当前我国通货紧缩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外部传导性因素是构成当前我国通货紧缩的重要推手。最后,在厘清当前我国通货紧缩风险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本文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以缓解我国当前的通货紧缩风险,确保我国宏观经济在合理的区间内按照“新常态”稳健运行。

周继燕[4](2016)在《新常态下中国通货紧缩风险成因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长河,经济增长大多伴随着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发生的次数屈指可数。因此,多数学者和政策制定者都对通货膨胀给予更大关注,研究通货紧缩者甚少。然而,相对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通常更加难以应付,因为通货紧缩一旦发生,带来的便是旷日持久的灾难。无论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大萧条,还是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经济陷入长期低迷,如今又一次处于通货紧缩的泥沼之中,抑或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建国以来发生的首轮通货紧缩,无不对经济产生严重冲击,至今令人心有余悸。继成功预言了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保罗·克鲁格曼(Paul R.Krugman)在获得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前夕再次预言,于《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一书中提到:"21世纪将发生严重的经济衰退,这是不可避免的,世界或将遭遇’失去的十年’,萧条经济学将重返历史舞台。"这究竟危言耸听还是会一语成谶?不得不令人反思,通货紧缩是否再度来袭?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通货紧缩呼声再次高起,为防止经济衰退,我国出台了四万亿投资计划,试图力挽狂澜,助推了新一轮经济的高速增长。随后,伴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宏观经济运行指标持续走弱,CPI增速在2012年7月低于2%的水平,并于2014年8月开始正式跌入" 1"时代,PPI自2012年3月份开始呈现负增长,且降幅不断扩大,截至2015年末,PPI已连续46个月负增长,同时,GDP跌破7%的目标,实现6.9%的增长速度。由此,再度引发关于当前中国是否面临通货紧缩风险的争论。然而,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通货紧缩不同,此轮通货紧缩风险是在中国经济迈入新常态时期发生的。新常态的主要特点是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是经济增长方式和人口结构转变的必然结果。根据人均GDP这一指标衡量,中国已在2010年跻身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按照世界银行的分类标准(以人均GDP为衡量指标),中国已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行列。此外,在2001年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后,中国适龄劳动人口(15-64岁)比重在2010年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总抚养比也于2010年开始上升。长期以来,人口红利支撑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人口结构的根本性转变意味着传统增长动力逐渐式微,从而导致潜在增长率下降,实际经济增速放缓。如果说经济增长减速是新常态的一个重要表现,通货紧缩风险则是新常态下结构性矛盾的产物。本文认为当前通货紧缩风险的形成原因主要来自供给侧的结构冲击,如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过度负债导致的债务-通货紧缩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选择新常态下中国通货紧缩风险的成因及对策作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分析和文献述评的基础上,首先对通货紧缩的甄别机制进行了阐述,并通过分析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物价水平变动趋势,对中国是否发生通货紧缩进行初步判定。其次,从通货紧缩风险形成的直接原因出发,分别从结构性因素、资源环境因素、货币因素和外部冲击因素角度,对通货紧缩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定性研究,并进一步通过实证分析检验各因素对通货紧缩风险的影响程度。再次,在对国内外通货紧缩治理政策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探寻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启示。最后,从供给侧结构改革和总需求管理政策及其他配套改革措施三个维度,提出应对通货紧缩风险的政策建议。本文分为七个部分,主要结构及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罗列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指出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为通货紧缩的理论探源和文献述评。对马克思的通货紧缩思想、供需失衡论、货币供给收缩论、费雪的债务-通货紧缩论等理论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和述评,主要从通货紧缩本质和成因两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在借鉴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本文将要深入探讨的研究方向和主要内容。第三部分为通货紧缩的甄别机制和初步诊断。从理论上对通货紧缩的界定范畴、判断标准、衡量指标进行分析,详细阐述由物价水平下降、货币供给不足和经济持续衰退三者分别或共同决定的单要素论、双要素论和三要素论。在此基础上,具体剖析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现状,着重分析物价水平、货币供给和经济增长三个经济层面的趋势和特点,厘清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对当前中国通货紧缩形势做出初步判定。第四部分为通货紧缩风险的成因及实证分析。从结构性因素、资源环境因素、货币因素和外部冲击因素四个角度对通货紧缩风险的成因进行定性分析。在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基础上,引入结构性因素及其他控制变量,得到扩展的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分析各因素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程度,并进一步建立三机制门槛回归模型,以通货膨胀率作为门槛变量,将样本期间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分为通货紧缩、低通货膨胀和高通货膨胀三个阶段,从而得到各因素对通货紧缩风险的影响程度。第五部分为国内外通货紧缩治理政策与经验借鉴。回顾中国历史上发生的通货紧缩的时代背景、形成原因及经济影响,对比分析美国、日本通货紧缩的特点及治理经验,并探索其对中国的启示。第六部分为应对通货紧缩风险的政策建议。在总结实证分析结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引发中国通货紧缩风险的根本原因,尤其是人口结构变化、产能过剩、过度负债等结构性因素的冲击,提出实施结构化改革和总需求管理政策以及多种政策的科学合理搭配策略,以有效应对中国的通货紧缩风险。第七部分为结论与展望。给出本文的主要结论,并提出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孙俐婧[5](2010)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的通货紧缩风险及应对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演变为一场国际性金融危机,从金融领域扩展到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蔓延到发展中国家,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经济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其原有运行轨迹发生了较大变化。从2008年9月开始,通货紧缩压力逐渐增强,至2009年2月通缩态势已经明朗,季节调整后的月度CPI同比增长率从2009年2月起至2009年10月连续9个月负增长,出现轻度通货紧缩。在此阶段,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经济体中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增加,深层次结构矛盾凸显。为应对此次通货紧缩和经济下滑,中国政府从2008年11月起实施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使中国经济在2009年底成功走出了通缩阴影,实体经济开始复苏,物价水平稳步回升,资产价格不断膨胀,通胀预期开始增强,但并未进入现实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在中国是新生事物,中国改革开放后真正经历的一次通货紧缩发生在1998-2003年初,与本轮通货紧缩相似,导火索都是外部冲击,并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负作用。本文在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针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特殊背景,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本轮通货紧缩的成因进行实证分析,并通过对国内外以往发生的通货紧缩进行经验分析,探讨应对策略。但本文并未局限于对通货紧缩的研究,而是针对后危机时代通货紧缩压力消退而通胀预期逐渐增强的特殊时期,为政府宏观调控提出政策建议。

贾庆军[6](2005)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的演变》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围绕制度创新这条主线,从思想史的角度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的演变轨迹。本课题的研究注重了对理论和文献的挖掘,涉及了一百多位学者的文章和着作。既评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者的思想观点,也整理了当时对一些热点问题的探讨。随着改革的进展,一些观点已被尘封,许多分歧也已化解于无形之中,然而正是这些的思想火花推动了中国货币政策实践的进步。在研究中本课题突出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显示了制度变迁对中国货币政策理论日臻成熟的重要影响。 为了使整个课题更具系统性,在研究中将有关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践分成了八个专题,前三个专题分别研究了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的演变。第四个专题则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货币供求机制的演变,为后面分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有效性奠定了基础。第五和第六个专题分别介绍和评述了通货膨胀理论和通货紧缩理论,揭示了中国在治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中经验积累的历程。第七个专题研究了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演变及相关理论。第八个专题探讨了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总结了货币政策发挥效用的机制与相互关系。

朱军勇[7](2004)在《通货紧缩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尤其是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受到了通货紧缩的困扰,通货紧缩在全球不断发展的趋势十分明显,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将面临通货紧缩的严峻挑战。在我国,自1997年下半年以后,通货紧缩产生并不断发展,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2年底。由此,通货紧缩在国内外继1929—1933年世界性的大萧条以后再次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通货紧缩是怎样形成的、它有哪些特点、如何去治理、不同治理对策的效果如何等一系列问题在理论界有着不尽相同的观点。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全文共由七章组成。 第一章为导论,主要介绍了研究的缘起,对学术界关于通货紧缩的研究文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述评,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创新和不足所在。 第二章主要从理论的高度对通货紧缩的定义和测度作了界定,并对通货紧缩的全球背景作了一个概括,对通货紧缩的成因和危害进行了分析。 第三章回顾了通货紧缩在世界主要国家的历史表现,同时总结了各家学派对其形成原因的解释。对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和新加坡等国具有非常典型意义的通货紧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第四章介绍了关于通货紧缩成因的各种理论解释。重点介绍了Fisher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和Krugman的通货紧缩自我强化的模型,对其他从货币金融和非货币金融角度分析通货紧缩成因的理论,论文也作了概括。本章还对通货紧缩的国际传导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传导的过程。 第五章讨论了通货紧缩的经济影响。论文认为通货紧缩会引起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重新分配,这种再分配对社会生产活动一般来说是不利的;通货紧缩易于带来经济衰退,使企业生产和经营环境恶化和失业率上升;不同的产业结构受到通货紧缩的影响是不同的,从而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影响;通货紧缩通过对投资倾向的影响和影响资本的形成从而对投资产生影响,其通过资产价格变化对投资产生间接的影响;通货紧缩对消费的影响是直接的,消费者会推迟消费从而减少消费需求,厂商会压低商品的价格销售,导致消费者进一步预期物价会更低,进而形成需求进一步减少,产生恶性结果。 第六章研究了治理通货紧缩政策的效率问题。文章认为扩张的货币政策无助于经济走出萧条。而用财政政策治理通货紧缩比货币政策要有效,只要总供给曲线不为水平状态,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施就会引起物价水平的上升,用其治理通货紧缩就是有效率的。论文同时讨论了使用收入再分配政策和对外贸易政策治理通货紧缩的效率。 第七章讨论了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和治理政策的效率。对于我国通货紧缩的形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度博士学位论文成原因给予了详细的分析。认为我国以治理通货紧缩为目的的扩张的货币政策实施在实际中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这主要是由于在通货紧缩时期,货币政策效率的发挥受到一定的制约。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持续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刺激了消费的增长,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从2003年开始,我国通货紧缩的局面得到缓解。但是,扩张的财政政策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带动民间投资方面不足等。论文还就治理我国通货紧缩的政策,如经济结构调整政策、收入政策、消费政策等进行了研究。

鄢红星[8](2004)在《我国通货紧缩的影响因素及其治理的政策取向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为分析问题的理论基础,以实证的研究方法,着重研究了我国通货紧缩形成的主要机理,对经济的影响以及相应的治理对策,这项研究对我国经济在以后的市场化道路上遇到同样问题时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从考察凯恩斯、费雪、克鲁格曼等西方经济学家对通货紧缩的解释入手,提出了本文作者对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即认为:本文认为通货紧缩是和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是经济状况的货币反映,具体特征表现为商品和劳务价格持续普遍下跌、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速度相对下降和减缓,以及经济增长乏力。我国通货紧缩的形成是受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双重作用、相互影响所形成的,并给出了图形模型和实证研究。进而论证通货紧缩给生产者、消费者、银行、政府等不同的市场主体造成的影响。在治理对策上,主张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的货币政策,并运用蒙代尔的政策配合说和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着重论证了采取“双松政策”的理论依据,从经济学原理上说明为什么要采取双松政策。另外,还吸取供给学派的观点,提出减税政策;依据理性预期学派理论提出造成通货膨胀预期,来刺激有效需求的增加。最后,提出了通货紧缩之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问题。

杨琪章[9](2003)在《论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文中指出事物总是联系的,经济现象之间也总是互相缠结的。基于普遍联系的观点,本文认为,通货紧缩不是货币现象,而是经济状况的综合反映,是货币经济时代的经济现象。因此,在一共三章的篇幅里,本文试图将我国近年出现的通货紧缩现象与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结合起来作一系统性的研究,从中探寻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进而求索消除通货紧缩、恢复经济快速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政策途径。第一章从货币的职能入手,说明了货币在执行不同的职能时对经济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引起通货紧缩的是执行价值贮藏职能的那部分货币。在解释通货紧缩的概念后,文章运用AD-AS模型对其进行分析,描述了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的机理,说明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和货币供应之间的关系。通过使用宏观分析框架,本文较为详细地陈述了造成通货紧缩的各方面的原因。其中,消费、投资、政府购买行为和净出口的不足导致了有效需求的萎缩;生产力提高、结构相对过剩的生产力和放松管制会造成供给的大量积压;而金融活动因素,如金融体系的低效率运作、货币政策失灵等也会导致通货紧缩的出现。此外,通货紧缩还可以由于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的发展而在国际间互相传播。随后,阐述了通货紧缩对社会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通货紧缩,货币相对于其他资产升值,社会的持币意愿增强。投资者的成本和收益都趋于下降,因而投资倾向收缩;对消费者来说,尽量把消费推延到未来是明智的选择,这些都伤害到经济的发展。通货紧缩还可以通过收入效应,影响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甚至由于债务的原因而侵蚀银行体系。在第二章,首先介绍了国内学者关于当前我国通货紧缩成因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是研究者从各自的视点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其中,供需失衡论较为切合本文的分析倾向,其他的观点或远或近地都解释了供给、需求、价格的关系。供需失衡论包括供给过剩论和需求不足论。前者批判了我国一段时期以来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这种盲目跟风导致了结构性生产能力过剩。后者强调了由于收入失衡、分配不公和市场开发滞后的影响而导致产品供应与消费需求结构的脱节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直接原因。货币紧缩论则认为通货紧缩是由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造成的,信贷的收缩导致了经济不活跃,价格总水平随之走低。制度变革说指出国家近年的体制改革的结果是把计划经济的不足之处转移给了居民,老百姓承担了新旧制度交替中的改革成本,实际福利下降,消费能力减弱。结构矛盾说阐述了经济中的金融结构性矛盾、产业结构性矛盾、宏观总量结构性矛盾未能及时完成调整以及金融改革滞后导致国有企业亏损严重,成为通货紧缩的病因。紧缩惯性说认为当前的通货紧缩是沿着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轨道走上来的,伴随着抑制通货<WP=6>膨胀的成功,物价一步步滑向低谷。接着,文章引用详实的统计数据说明了我国当前通货紧缩的现状。在长达5年的通货紧缩中,我们的经济仍然是增长的,只是我们进入了增长型衰退阶段,投资、消费的增长速度持续低迷。在分析我国通货紧缩成因的特殊性时,本文强调我国目前存在的收入差别是影响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非常严重的因素。我国的收入差别表现在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行业差别,等等。造成差别扩大的原因,既有合法的,也有非法的。由于我们的差别不遵从一种合理的正态分布,不管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都会抑制国内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同样需要严正面对的是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在人口庞大、农村劳动力大量结存、城市失业攀高、就业弱势群体持续扩大等问题面前,我们对就业的政策扶持和投入严重不足,因而不稳定就业和失业的大面积存在客观地带来有效需求的严重不足。国际通货紧缩的传导和景气预期也影响到我国通货紧缩的徘徊不去。第三章讨论了治理我国通货紧缩的政策建议。作为治理通缩的一般手段,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通常是首选。增加货币供应量可以促进价格总体水平的提高;削减税率和增加公共支出能够刺激投资、带动消费。为使经济走出通货紧缩的困扰,管理当局应考虑采取灵活的汇率制度,健全金融体系,并运用宣示效应,引导预期行为,辅之以鼓励消费的措施。针对我国的情况,专家们在上述国际流行的认识框架内提出了众多的建议。一要着重财政政策操作方式的创新,重点倾向农村公共投资,合理安排社会保障,增加对基础性事业,如教育、基础设施和农林水利等的投入,努力使财政资金发挥拉动投资的作用,提升消费水平;二是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改革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制度等货币政策手段,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适当的时候还可以考虑引入盯住物价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三是采取稳定物价的收入政策,引导人们对经济前景的良好预期;四是整顿和保护国内市场,规范市场秩序,鼓励消费;五是促进对国际经贸规则的学习和交流,加强对外贸的监管和服务,积极支持扩大出口;六是抓好对内开放,启动民间投资。在统括上述认识后,本文依然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指出治理我国当前通货紧缩应该从大局出发,实施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向关键环节入手,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为促进当前形势下的就业,根据我国的比较?

李依凭[10](2003)在《中国通货紧缩成因假说辨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对于中国通货紧缩成因的研究讨论虽然很多 ,因其一般都散见于各报刊杂志 ,且众说纷纭 ,有章无类 ,至今没有形成比较权威或者经典的成因说 ,从而给通货紧缩的治理及政府决策带来一定的难度。本文对出现的各种成因说加以梳理分类 ,提出了五种成因假说并分别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辨析 ,指出一些所谓的成因实际只是表象 ,而商业银行的信贷紧缩和货币供给内生化才是导致中国这一轮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

二、当前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前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的缘由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
        (三)研究的实际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综述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逻辑推理论证法
        (三)定性分析法
        (四)比较分析法
    五、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一)本文的研究重点
        (二)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金融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根本依据
        一、马克思的金融思想
        二、恩格斯的金融思想
        三、列宁的金融思想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历史发展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历史资源
        一、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1925-1949)
        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1949-1978)
        三、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1978—1992)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的金融思想(1992-2002)
        五、进入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2002 年—2012 年)
    第三节 现代金融理论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重要的理论借鉴
        一、货币基础理论
        二、信用理论
        三、利息与利率理论
        四、货币均衡论
        五、货币政策理论
        六、开放金融理论
        七、金融危机理论
        八、金融创新理论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金融工作
        一、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工作(1925-1927 年)
        二、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工作(1928-1934 年)
        三、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工作(1937-1945 年)
        四、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工作(1945-1949 年)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党的金融工作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年)党的金融工作
        二、社会主义改造至改革开放前(1953-1978 年)党的金融工作
    第三节 改革开放至十八大以前党的金融工作
        一、金融体制的初步改革和金融业务的初步改组
        二、金融体系的加强和巩固
        三、金融行业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第四节 十八大以来党的主要金融工作
        一、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
        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三、加大金融开放程度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国内背景
        一、经济结构亟待转型升级
        二、金融业“脱实向虚”问题日益严重
        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三大攻坚战
        四、为实现金融强国梦需做好战略规划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
        一、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
        二、美元霸权局面仍然持续
        三、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
        四、国际金融体系现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
    第一节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我国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
        一、关于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论述
        二、关于发展普惠金融的论述
        三、关于发展绿色金融的论述
        四、关于发展科技金融的论述
        五、关于金融安全的论述
        六、关于深化金融改革的论述
        七、关于国际金融的论述
        八、关于必须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的论述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金融要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思想
        二、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思想
        三、正确处理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的思想
        四、积极发展普惠金融的思想
        五、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的思想
        六、完善全球金融治理的思想
        七、维护金融安全的思想
        八、必须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的思想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主要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基本特征和重要价值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金融宏观与微观相配合
        二、金融以经济为基础,以政治为导向
        三、金融以实体经济为主,虚拟经济为辅
        四、金融改革与开放相结合
        五、金融供给与需求相平衡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重要价值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理论价值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实践价值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的有关研究积累和研究成果
致谢

(2)费雪与克鲁格曼的通货紧缩理论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框架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论文的创新
        1.4.2 论文的不足
第2章 费雪与克鲁格曼通货紧缩理论历史背景及思想渊源比较
    2.1 费雪与克鲁格曼通货紧缩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2.1.1 费雪通货紧缩理论的产生
        2.1.2 克鲁格曼通货紧缩理论的产生
        2.1.3 二者通货紧缩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之异同
    2.2 费雪与克鲁格曼通货紧缩理论产生的思想渊源
        2.2.1 费雪通货紧缩理论产生的思想渊源
        2.2.2 克鲁格曼通货紧缩理论产生的思想渊源
        2.2.3 二者通货紧缩理论产生的思想渊源之异同
第3章 费雪与克鲁格曼关于通货紧缩成因的比较
    3.1 费雪对通货紧缩成因的解释:债务-通货紧缩
        3.1.1 债务-通货紧缩理论概述
        3.1.2 债务-通货紧缩理论的传导机制
        3.1.3 债务-通货紧缩螺旋
    3.2 克鲁格曼对通货紧缩成因的解释:总需求不足与流动性陷阱
        3.2.1 解释总需求不足的跨期消费模型
        3.2.2 流动性陷阱下的通货紧缩
        3.2.3 通货紧缩的自我加强及“死亡螺旋”
    3.3 二者关于通货紧缩成因的分歧与共同之处
第4章 费雪与克鲁格曼关于通货紧缩治理的比较
    4.1 费雪关于通货紧缩治理的政策主张
        4.1.1 自由放任,破产后的强制恢复
        4.1.2 控制价格水平,用通胀治通缩
    4.2 克鲁格曼关于通货紧缩治理的政策主张
        4.2.1 否定结构性改革的作用
        4.2.2 否定凯恩斯“流动性陷阱”下财政政策的有效性
        4.2.3 提高通胀预期:以“有管理的通货膨胀”治理通缩
    4.3 二者关于通货紧缩治理的分歧与共同之处
第5章 费雪与克鲁格曼通货紧缩理论对经济萧条现实的解释
    5.1 费雪对 1929~1933 年经济大萧条的解释
        5.1.1 费雪对大萧条成因的分析
        5.1.2 费雪为大萧条提出的政策建议
    5.2 克鲁格曼对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之后通货紧缩的解释
        5.2.1 克鲁格曼对日本通货紧缩成因的解释
        5.2.2 克鲁格曼为日本摆脱通货紧缩开出的“药方”
第6章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我国当前的通货紧缩风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关于通货紧缩理论研究的现状
        1.2.2 国内关于通货紧缩理论的研究现状
        1.2.3 关于现有通货紧缩理论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特色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特色及创新之处
第2章 通货紧缩概述
    2.1 通货紧缩相关概念界定
        2.1.1 通货紧缩定义
        2.1.2 通货紧缩风险的界定
    2.2 通货紧缩的形成机理
        2.2.1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2.2.2 费雪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
        2.2.3 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论
        2.2.4 克鲁格曼的流动性陷阱理论
        2.2.5 格林斯潘的资产泡沫论
        2.2.6 人口老龄化
    2.3 通货紧缩的危害
        2.3.1 通货紧缩对企业的危害
        2.3.2 通货紧缩对居民消费的抑制
        2.3.3 通货紧缩对金融业的危害
        2.3.4 通货紧缩对宏观层面的危害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通货紧缩风险的现状分析及测度
    3.1 我国通货紧缩风险的现状分析
        3.1.1 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
        3.1.2 价格水平增速持续低位徘徊
        3.1.3 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放缓
        3.1.4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前瞻性指标分析
    3.2 我国当前通货紧缩风险的测度——基于Ordered Probit模型
        3.2.1 模型介绍与设定
        3.2.2 数据选取与处理
        3.2.3 我国发生通货紧缩风险的测度
        3.2.4 实证结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当前通货紧缩风险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 我国当前通货紧缩风险成因的复杂性
    4.2 我国当前通货紧缩风险影响因素的初步定性分析
        4.2.1 供需失衡因素
        4.2.2 货币性因素
        4.2.3 企业债务累积因素
        4.2.4 资产价格因素
        4.2.5 国际市场的传导性因素
        4.2.6 居民通货紧缩预期因素
        4.2.7 其他因素
    4.3 基于VAR的我国通货紧缩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4.3.1 模型介绍与设定
        4.3.2 数据处理与变量选取
        4.3.3 VAR模型的建立与实证分析
        4.3.4 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4.3.5 实证结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政策建议及措施
    5.1 积极调整宏观经济政策,预防通货紧缩风险
        5.1.1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5.1.2 实施稳中偏松、更加注重效率的货币政策
    5.2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5.3 稳步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降低全社会的负债率
    5.4 稳定资产价格,防止楼市与股市出现大起大落
    5.5 稳步推进国内能源改革,推进能源价格市场化
    5.6 加强与公众间沟通,稳定市场预期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研究结果总结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新常态下中国通货紧缩风险成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安排
        1.2.2 研究方法
    1.3 创新与不足
        1.3.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3.2 研究的不足之处
2 通货紧缩的理论探源和文献述评
    2.1 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的通货紧缩思想
        2.1.2 供需失衡论
        2.1.3 货币供给收缩论
        2.1.4 债务-通货紧缩理论
    2.2 文献述评
        2.2.1 关于通货紧缩本质的争论
        2.2.2 关于通货紧缩成因的研究综述
3 通货紧缩的甄别机制与初步诊断
    3.1 通货紧缩的甄别机制
        3.1.1 通货紧缩与通货紧缩风险
        3.1.2 通货紧缩的判断标准
        3.1.3 通货紧缩的衡量指标
        3.1.4 通货紧缩的分类
        3.1.5 通货紧缩的经济效应
    3.2 把脉中国通货紧缩风险现状
        3.2.1 物价水平呈下跌态势
        3.2.2 宏观经济下行趋势明显
        3.2.3 货币供应量高位增长
    3.3 中国通货紧缩初步诊断
        3.3.1 当前是否发生通货紧缩的争论
        3.3.2 通货紧缩风险的初步判定
4 通货紧缩风险的成因及实证分析
    4.1 通货紧缩风险的形成原因
        4.1.1 通货紧缩风险的直接原因
        4.1.2 通货紧缩风险的结构性因素
        4.1.3 通货紧缩风险的资源环境因素
        4.1.4 通货紧缩风险的货币因素
        4.1.5 通货紧缩风险的外部冲击因素
    4.2 通货紧缩风险成因的实证分析
        4.2.1 模型设定
        4.2.2 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4.2.3 实证检验
        4.2.4 实证结果分析
5 国内外通货紧缩治理政策与经验借鉴
    5.1 美国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通货紧缩
        5.1.1 大萧条的经过
        5.1.2 通货紧缩治理政策及效果评价
    5.2 日本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通货紧缩
        5.2.1 日本通货紧缩的背景
        5.2.2 通货紧缩治理政策及效果评价
    5.3 中国20世纪90年代末的通货紧缩
        5.3.1 通货紧缩的状况描述
        5.3.2 通货紧缩的原因分析
        5.3.3 通货紧缩治理政策及效果评价
    5.4 通货紧缩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5.4.1 警惕资产价格泡沫引发金融危机
        5.4.2 总需求管理政策并非万能解药
        5.4.3 注重供给端的调整和结构性改革
6 应对通货紧缩风险的政策建议
    6.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1.1 化解产能过剩,促进产业优化重组
        6.1.2 调整融资结构,促进直接融资发展
        6.1.3 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6.1.4 发展绿色经济,从量变到质变
    6.2 总需求管理政策
        6.2.1 适度灵活的货币政策
        6.2.2 积极的财政政策
    6.3 其他配套改革措施
        6.3.1 行政体制改革
        6.3.2 要素价格改革
        6.3.3 财税体制改革
        6.3.4 金融体制改革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5)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的通货紧缩风险及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发展趋势
    第三节 论文的结构框架
第二章 通货紧缩的理论综述
    第一节 国外有关通货紧缩的理论综述
        一、费雪的通货紧缩理论
        二、凯恩斯的通货紧缩理论
        三、弗里德曼的通货紧缩理论
        四、加利·西林的通货紧缩理论
        五、克鲁格曼的通货紧缩理论
        六、对国外通货紧缩理论研究的评价
    第二节 国内有关通货紧缩的理论综述
        一、生产能力过剩论
        二、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论
        三、债务紧缩论
        四、对国内通货紧缩理论研究的评价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金融危机背景下通货紧缩的历史经验分析
    第一节 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通货紧缩
        一、大萧条的历史背景
        二、大萧条时期通货紧缩的国内影响
        三、大萧条时期通货紧缩的国际影响
        四、大萧条时期通货紧缩的治理及对中国的启示
    第二节 日本90年代的通货紧缩
        一、日本通货紧缩的时代背景
        二、日本通货紧缩产生的国内因素
        三、日本通货紧缩产生的国外因素
        四、日本通货紧缩的治理及对中国的启示
    第三节 亚洲金融危机下的通货紧缩
        一、亚洲金融危机下通货紧缩的国际影响
        二、亚洲金融危机下通货紧缩的国际传导途径
        三、世界各国对通货紧缩的治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及中国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次贷危机的爆发及扩散
    第二节 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冲击
        一、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
        二、导致全球经济衰退
        三、抑制全球贸易发展
        四、加剧全球物价水平波动
    第三节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对物价稳定的影响
        三、对就业的影响
        四、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五、对中国通货紧缩风险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通货紧缩风险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本轮通货紧缩的判定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通货紧缩判断标准的界定
        二、本轮通货紧缩的背景分析
        三、本轮通货紧缩的判定
        四、本轮通货紧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第二节 本轮通货紧缩成因的实证分析
        一、对本轮通货紧缩成因的定性分析
        二、对本轮通货紧缩成因的VAR及脉冲响应分析
        三、实证研究结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治理通货紧缩及通缩过后的政策选择
    第一节 1998-2003年初中国的通货紧缩及治理经验
        一、通货紧缩概况
        二、通货紧缩的成因
        三、应对通货紧缩的政策措施
        四、治理通缩政策的经验总结
    第二节 中国应对通胀预期的政策建议
        一、通胀预期的现状
        二、通胀预期产生的原因
        三、应对通胀预期的政策建议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本课题的研究主题和选题依据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题和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的时间范围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改革开放早期对货币政策理论的研究
        二、1984~1992年中国货币政策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
        三、1993~1996年中国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的特点
        四、1997~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的新高潮
    第三节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二、本课题的创新点
    第四节 本课题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 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演变及评述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演变
        一、1977~1983年的货币政策目标
        二、1984年的宏观失控到1987年的双紧方针
        三、1988~1992年货币政策目标逐步成熟
        四、1993~1996年适度从紧的反通货膨胀货币政策
        五、1997~2002年反通货紧缩的货币政策目标
    第二节 对经济增长优先论的评述
        一、经济增长优先的理论依据
        二、对经济增长优先观点的评述
    第三节 对双重目标论的评述
        一、1996年以前双重目标论的主要观点
        二、1996年以后的双重目标理论
        三、对双重目标论的探讨
    第四节 稳定币值优先观点的成熟
        一、稳定币值优先的代表性观点
        二、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理论的成熟
    第五节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一、中央银行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二、中央银行独立性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影响
第三章 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实践和理论
    第一节 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化
        一、中介目标的定义
        二、改革前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三、改革开放以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化
    第二节 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理论探讨
        一、主张以货币供应量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理论探讨
        二、反对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声音
        三、对信贷规模的讨论
        四、对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讨论
        五、对现金作为中介目标的批判
    第三节 对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理论和实践的评价
        一、对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评价
        二、对M_1和M_2的评价
第四章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理论和实践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演变
        一、中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
        二、中国的再贴现政策
        三、中国的再贷款政策
        四、公开市场操作
        五、政策性金融债
        六、中央银行债券
        七、利率管理
        八、综合信贷计划
    第二节 郑先炳的货币政策工具理论
        一、郑先炳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研究
        二、郑先炳对公开市场业务的探讨
        三、郑先炳对再贷款的研究
        四、对郑先炳货币政策工具理论的评价
    第三节 刘光第对中国转轨时期货币政策工具的研究
        一、刘光第对再贴现政策的研究
        二、刘光第对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研究
        三、刘光第对公开市场业务的研究
        四、刘光第对中央银行再贷款和贷款限额的评价
        五、对刘光第货币政策工具理论的评价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货币供求机制的演变与探讨
    第一节 中国货币层次的划分与探讨
        一、中国货币层次的划分
        二、对中国货币层次划分的一些探讨
        三、对王素珍、谢平、程建胜货币层次划分的商榷
    第二节 基础货币投放方式的变化
        一、关于中国基础货币的构造与计量
        二、关于中国基础货币的内生性与软约束问题
        三、外汇储备变化对基础货币投放的影响
        四、对基础货币管理的探讨
    第三节 货币乘数的演变和研究
        一、货币乘数的表达式
        二、对货币乘数中各变量的分析
        三、货币乘数的内生性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中国货币流通速度持续下降之谜
        一、周策群和郑先炳的货币供给超前增长规律论
        二、易纲的货币化假说
        三、夏德仁货币广泛化与货币深化说
        四、刘明志对中国M_2/GDP上升(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解释
        五、戴金平、阮君对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分析
        六、对货币流通速度持续下降的解释的评述
第六章 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的联系研究
    第一节 信用膨胀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一、信用膨胀问题的提出
        二、信用膨胀的定义与判断
        三、信用膨胀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第二节 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一、财政赤字必然导致通货膨胀的观点
        二、财政赤字未必导致通货膨胀的观点
    第三节 关于通货膨胀能否促进经济增长的争论
        一、杨晓达的“适度通货膨胀”论
        二、王松奇的适度通货膨胀理论及其局限性
        三、朱苏臻对杨晓达的商榷
        四、丁鹄的通货膨胀“促退论”
        五、陈观烈对通货膨胀危害性的分析
    第四节 李拉亚的粘性预期理论
        一、粘性预期理论的提出
        二、粘性预期理论的假设条件
        三、粘性预期理论的特点
        四、粘性预期与通货膨胀
第七章 通货紧缩理论
    第一节 通货紧缩的定义之争
        一、通货紧缩定义之争的背景
        二、国内学者关于通货紧缩的三种定义
        三、对通货紧缩定义的评判
    第二节 中国通货紧缩的特点
        一、中国通货紧缩的基本情况
        二、通货紧缩下的高失业问题
        三、胡鞍钢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中国通货紧缩的成因分析
        一、宏观成因论
        二、微观成因论
        三、消费滞后和生产能力过剩引发通货紧缩论
        四、北大宏观组提出的“债务——通货紧缩”模型
        五、关于通货紧缩原因的总结
    第四节 中国治理通货紧缩的政策主张
        一、采用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
        二、建立市场经济制度,实行扩大内需的供给政策
        三、黄泰岩的收入政策建议
        四、增加货币供应,推动经济增长
        五、对反通货紧缩政策主张的评价
第八章 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第一节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历史沿革
        一、货币政策严重压制时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二、货币政策作用释放阶段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三、货币政策逐步深化阶段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四、货币政策进入间接调控时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第二节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货币投放渠道狭窄
        二、金融市场发育不健全
        三、经济运行环境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第三节 利率在中国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
        一、利率非市场化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二、王召对投资的利率弹性分析
        三、魏革军对实际利率和金融资产价格的研究
    第四节 利率市场化与货币政策传导
        一、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主张
        二、利率市场化的道路选择和改革步骤
        三、赵海宽的利率市场化过渡模式
第九章 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研究
    第一节 关于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讨论
        一、认为货币政策有效的理论依据
        二、货币政策无效论的主要观点
        三、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案例
    第二节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一、倒逼机制与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二、货币乘数与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三、基础货币投放的内生性特征
        四、银行信贷的内生性特征分析
        五、关于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几点结论
    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时滞和有效性
        一、宋海林和刘澄对中国货币政策时滞演变的研究
        二、刘军善、王松奇对中国货币政策时滞特点的研究
        三、对中国货币政策时滞的实证研究
        四、针对中国货币政策时滞研究提出的政策建议
    第四节 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一、曾康霖对中国财政货币政策效应的研究
        二、关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矛盾分析
        三、关于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7)通货紧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的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文献概述
        一、 关于通货紧缩研究的主要成果
        二、 论文的不足和创新之处
    第三节 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 通货紧缩的定义
    第一节 通货紧缩的定义
        一、 关于通货紧缩定义的争论
        二、 对物价水平的不同观点
    第二节 全球背景下的通货紧缩
        一、 通货紧缩的全球背景
        二、 通货紧缩在我国的情况
    第三节 通货紧缩的分类、成因和危害
        一、 通货紧缩的基本类型
        二、 通货紧缩的成因
        三、 通货紧缩的危害
    第四节 通货紧缩的认定及测度
        一、 以价格总水平为通货紧缩的测度标准
        二、 价格指数的选择
        三、 认定通货紧缩的价格水平起点和时间标准
        四、 价格指数的计算方法
第三章 通货紧缩在世界主要国家的历史表现
    第一节 美国历史上的通货紧缩
        一、 1865-1896年的通货紧缩
        二、 1929-1933年的通货紧缩
    第二节 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的通货紧缩
        一、 日本通货紧缩形成的国际原因
        二、 日本的经济泡沫及破灭
        三、 日本长期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
    第三节 通货紧缩在其他国家的主要情况
        一、 德国历史上的通货紧缩
        二、 法国历史上的通货紧缩
        三、 英国历史上的通货紧缩
        四、 新加坡80年代的通货紧缩
第四章 通货紧缩的成因
    第一节 有关通货紧缩形成的主要理论
        一、 Irving Fisher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
        二、 纯货币的通货紧缩理论
        三、 通货紧缩的金融结构理论
        四、 非货币金融的通货紧缩理论
        五、 Wicksell的累积过程理论
    第二节 通货紧缩的自我强化模型
        一、 分析宏观经济的标准模型
        二、 Krugman的通货紧缩标准模型
        三、 动态调整趋势分析
        四、 流动性陷阱分析
        五、 干预时机的选择
    第三节 国内通货紧缩形成的原因
        一、 生产力的提高是国内通货紧缩形成的重要原因
        二、 货币因素的作用
        三、 有效需求不足
        四、 金融体系方面的原因
    第四节 通货紧缩的国际传导
        一、 IS-LM模型在通货紧缩国际传导中的运用
        二、 Mckinnon关于通货紧缩国际传导的模型
        三、 通货紧缩国际传导的理论分析
        四、 国际资本流动影响通货紧缩国际传导的途径
第五章 通货紧缩的经济影响
    第一节 通货紧缩的效应
        一、 Keynes效应和Pigou效应
        二、 真实余额效应
        三、 财富再分配效应
        四、 债务加重效应
        五、 预期效应
        六、 金融风险效应
    第二节 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影响
        一、 通货紧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 通货紧缩对投资的影响
        三、 通货紧缩对消费的影响
    第三节 通货紧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 通货紧缩对企业的影响
        二、 通货紧缩使企业、银行和财政之间的债务关系恶化
        三、 失通货紧缩使业率不断上升
        四、 通货紧缩的其他影响
第六章 通货紧缩的治理
    第一节 治理通货紧缩的货币政策及其效率分析
        一、 通货紧缩的事先预防:通货膨胀目标制述评与通货紧缩
        二、 通货再膨胀政策和效果分析
        三、 治理通货紧缩的利率政策与流动性陷阱
    第二节 治理通货紧缩的财政政策及其效率分析
        一、 财政政策的主要作用和措施
        二、 流动性陷阱条件下的财政政策
        三、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四、 治理通货紧缩的财政政策的效率
    第三节 治理通货紧缩的其他政策
        一、 收入分配政策
        二、 消费政策
        三、 对外贸易政策
    第四节 世界各国治理通货紧缩的对策
        一、 美国治理通货紧缩的对策
        二、 日本治理通货紧缩的对策
第七章 中国通货紧缩的成因和治理政策分析
    第一节 中国通货紧缩的成因分析
        一、 中国通货紧缩的特点
        二、 中国通货紧缩的形成原因
        三、 中国通货紧缩的实证研究
    第二节 中国治理通货紧缩的货币政策及效率分析
        一、 货币供应的增加和通货紧缩的治理
        二、 利率的下调和通货紧缩的治理
        三、 货币政策治理通货紧缩低效率的原因
    第三节 中国治理通货紧缩的财政政策及效率分析
        一、 财政政策治理通货紧缩的机制
        二、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通货紧缩的治理
        三、 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率和完善建议
    第四节 中国治理通货紧缩的其他政策选择
        一、 治理通货紧缩的经济结构调整政策
        二、 治理通货紧缩的收入政策
        三、 治理通货紧缩的消费政策
参考文献
致谢

(8)我国通货紧缩的影响因素及其治理的政策取向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言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框架结构
2 国内外学术界对通货紧缩的研究综述
    2.1 国际上通货紧缩研究的理论概述
    2.2 国内关于通货紧缩研究的理论综述
    2.3 本文对通货紧缩概念的认识
3 我国通货紧缩的状况分析
    3.1 商品和劳务价格持续下跌的情况
    3.2 货币供应数量增长率的持续下降情况
    3.3 货币流通速度的减缓情况
    3.4 经济增长乏力的表现
4 我国通货紧缩成因的理论分析和影响因素分析
    4.1 我国通货紧缩成因的理论分析
    4.2 我国通货紧缩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5 通货紧缩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
    5.1 通货紧缩对生产者的影响
    5.2 通货紧缩对消费者的影响
    5.3 通货紧缩对银行的影响
    5.4 通货紧缩对政府的影响
6 治理通货紧缩的政策取向分析
    6.1 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理论依据
    6.2 具体宏观经济政策措施的选择
    6.3 其它相关配套政策的选择
7 通货紧缩之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分析
    7.1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调整
    7.2 对内经济政策取向分析
    7.3 对外经济政策取向分析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论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通货紧缩的成因
    第一节 通货紧缩概述
        一、 货币与货币的职能
        二、 通货紧缩的概念
        三、 通货紧缩的AD-AS模型分析
        四、 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五、 通货紧缩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
    第二节 通货紧缩的成因
        一、 有效需求不足
        二、 总供给过剩
        三、 其它可能导致通货紧缩的原因
    第三节 通货紧缩的影响
        一、 通货紧缩对投资的影响
        二、 通货紧缩对消费的影响
        三、 通货紧缩对分配的影响
        四、 通货紧缩对银行体系的影响
第二章 我国当前的通货紧缩
    第一节 国内关于当前通货紧缩成因的争鸣
        一、 供需失衡论
        二、 货币紧缩论
        三、 理性预期说
        四、 制度变革说
        五、 结构矛盾说
        六、 紧缩惯性说
    第二节 我国当前通货紧缩的特征
        一、 我国正处在通货紧缩之中
        二、 我国通货紧缩的特征
    第三节 我国当前通货紧缩的成因
        一、 收入分配不合理
        二、 失业率居高不下
        三、 国际通货紧缩的传导影响
        四、 其他因素
第三章 关于治理我国通货紧缩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治理通货紧缩的一般对策
        一、 稳健的货币政策
        二、 积极的财政政策
        三、 灵活的汇率制度
        四、 健全金融体系
        五、 引导预期行为
        六、 鼓励消费
    第二节 国内关于治理我国通货紧缩的争议
        一、 财政政策
        二、 货币政策
        三、 收入政策
        四、 鼓励消费
        五、 扩大出口
        六、 启动投资
    第三节 系统地治理我国的通货紧缩
        一、 实施“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
        二、 理顺收入分配制度
参考文献

(10)中国通货紧缩成因假说辨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通货紧缩成因假说分类假说之一:货币沉淀说
二、对上述假说的辨析
三、 结论

四、当前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研究[D]. 薛涵予. 兰州大学, 2019(02)
  • [2]费雪与克鲁格曼的通货紧缩理论比较研究[D]. 姚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7(11)
  • [3]我国当前的通货紧缩风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李伟. 华侨大学, 2016(02)
  • [4]新常态下中国通货紧缩风险成因及对策研究[D]. 周继燕. 东北财经大学, 2016(06)
  • [5]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的通货紧缩风险及应对策略研究[D]. 孙俐婧. 黑龙江大学, 2010(11)
  •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的演变[D]. 贾庆军. 复旦大学, 2005(07)
  • [7]通货紧缩问题研究[D]. 朱军勇. 华东师范大学, 2004(04)
  • [8]我国通货紧缩的影响因素及其治理的政策取向分析[D]. 鄢红星. 西北大学, 2004(04)
  • [9]论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D]. 杨琪章.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3(03)
  • [10]中国通货紧缩成因假说辨析[J]. 李依凭. 社会科学战线, 2003(04)

标签:;  ;  ;  ;  ;  

我国当前通货紧缩成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