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家礼研究

唐代家礼研究

论文摘要

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也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明有别于西方文明的重要标志,它涵盖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礼仪的适用范围,主要分两大类:一为国家礼仪,如国之宗庙祭祀、帝后皇子的死生废立等。另一种则通行于士大夫阶层家庭内部,多以家礼的形式表现。在礼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说国家礼仪更多地体现了政治秩序的建设,家礼则侧重于家庭内部的伦理规范,并延展至整个社会,形成社会公认的道德观念。对于唐代家礼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唐代家族内部的关系和伦理道德准则,理解唐代礼制在社会生活、传统文化传承中所起的作用,其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唐代家礼研究也是揭示中国从门阀社会走向官僚地主社会这一历史性转变极为关键的一环,对于研究唐宋时期中国社会转型有着重要的意义。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文献中所反映的“家法”、“家礼”、“家训”等名词进行了逐一探讨,并引用社会学的概念,对唐代家礼的定义作了界定。第二部分是对以家礼门风闻名的唐代柳公绰家族的个案研究。对柳氏家族及其家训著作《柳氏训序》作具体分析。第三部分总论唐代家礼与唐代士族阶层。通过对唐代其他以家礼著称的家族的勾勒,着重探讨唐代家礼与唐代士族家学传统的关系,以及唐代家礼在士族阶层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第四部分总论唐代家礼的内容。从唐代士族阶层的伦理道德及礼仪规范等方面,探讨唐代家礼的内容及表现形式。第五部分为余论,是在唐代家礼研究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几个问题。由于目前对唐代士族家庭礼仪门风的研究尚未深入展开,因此对其概念、名称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在唐代文献中“家礼”与狭义的“家法”等也均能反映唐代家庭礼仪规范、伦理观念等。因此,基于和研究界以往的宋代以后的家礼研究接轨,也便于研究中概念的统一,本文将唐代家礼定义为“指唐代士族家庭内部,用于协调家庭成员关系、明确各人身份地位、权利义务的一系列礼仪规范和伦理观念。”唐代家礼和士族阶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士族阶层是家礼的倡导者和积极实践者,其目的是就是为了传递士族阶层独特的文化传统,维系家族的生命力,这也是家礼产生的内在动力。在各士族家族内部传统的儒学经典教育,即士族的家学,是家礼产生并在家族内部世代相传的理论来源。家礼,正是凭借士族家族这种深厚的家学渊源,以醇厚的儒家伦理为本,采纳古礼或家族世代相传的仪注,参酌现实需要,从而形成了家族内部共同奉行的礼仪规范和伦理道德。唐代柳公绰家族在唐前期并不是河东柳氏的显房。从柳公绰、柳公权兄弟起,凭借其家族内部清俭的礼法,一跃而为士林典范,成为唐中后期最有社会名望的家族之一。反映其家族礼法的《柳氏家训》一直流传到宋代,为后人所钦羡。唐代家礼主要包括家庭内部的礼仪规范和伦理观念两方面内容。礼仪规范主要包括冠、婚、丧、祭等吉凶礼仪,以及日常家居生活中常用的居家杂仪,这些仪注在各士族家族内部通行,并用于协调亲友之间的关系。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等儒家“八义”,则是士族家族内部公认的伦理观念,指导着家族成员的日常生活。中唐以后,唐代家礼与国家礼仪制度、民间蒙书等一起构建了唐代礼仪的完整框架。礼仪文化逐渐由士族阶层向庶民世界的流传,既表明了平民阶层对高层次文化的一种向往,也符合在士族阶层逐渐消解的过程中,社会建立一种更广泛道德体系的需要。对比晚唐和宋代的书仪,可以发现宋代书仪呈现出强烈的向儒家经典回归的意味。宋代家礼的简化趋势,以及唐代内外族名目的消失,也揭示出中古社会士族阶层的彻底消亡。宋以后,士族阶层虽然彻底瓦解,但礼制中家礼的这一部分内容,却由于其与宗法、家庭的紧密关系,走入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左右了民间社会的思想主流,直至中国封建社会的彻底消亡。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探讨唐代家礼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一章 唐代家礼的定位
  • 一、唐代家礼研究的社会学意义
  • 二、唐代家礼的定义
  • 1、家礼溯源
  • 2、唐代家庭礼仪规范与伦理观念的主要表现形式
  • 第二章 唐代家礼的个案研究——柳公绰家族及《柳氏家训》
  • 一、柳公绰家族家礼研究的典型意义
  • 二、柳公绰家族谱系及其历史
  • 1、柳公绰家族谱系
  • 2、柳公绰家族简史
  • 三、《柳氏家训》
  • 1、《柳氏家训》的纂修时间
  • 2、《柳氏家训》的纂修目的
  • 3、《柳氏家训》涉及的内容
  • ① 传递儒家基本的家庭伦理
  • ② 传达家族的传统礼仪
  • ③ 告诫子孙需有忧患意识,修身保家
  • 四、柳公绰家族家礼的特征
  • 1、重儒学、重礼法
  • 2、家中尊长以身作则
  • 3、善待宗族,敦睦内外
  • 第三章 唐代家礼与士族阶层
  • 一、家礼与士族的家学传统
  • 1、唐代官学教育的衰微和家学、私学教育的兴盛
  • 2、礼学及礼仪制度是士族家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 二、家礼与士族阶层的关系
  • 1、唐代士族家礼是具有强烈实践性的礼仪制度
  • 2、士族阶层是家礼的主要载体,也是家礼的主要履行者
  • 崔便家族
  • 崔沔家族
  • 裴守真家族
  • 韩皋家族
  • 郑余庆家族
  • 穆宁家族
  • 3、唐代士族家族编纂了大量的成文家礼
  • 三、家礼对于士族家族的现实意义
  • 第四章 唐代家礼的内容
  • 一、唐代家礼包含的礼仪规范
  • 1、吉凶之礼
  • 2、居家杂仪
  • 二、唐代家礼中所包含的伦理观念
  • 第五章 余论
  • 一、唐代家礼与国家礼典、书仪及民间蒙书的关系
  • 二、从宋代家礼的角度考察唐宋之际家礼嬗变的几个特征
  • 1、和晚唐书仪相比,宋代家礼带有强烈的向儒家思想回归的意味
  • 2、宋代家礼中对礼仪制度的简化及内外族诸礼名目的消失,意味着传统士族家族彻底消亡,礼仪制度全面走向庶民化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朋友书仪》“辩秋夏春冬年月日”研究[J]. 今古文创 2020(03)
    • [2].从敦煌写本《朋友书仪》看盛唐气象[J]. 文教资料 2013(32)
    • [3].关于唐五代书仪传播的一些思考——以中原书仪的西行及传播为中心[J]. 敦煌学辑刊 2018(02)
    • [4].司马光《书仪》的撰作及现代启示[J]. 唐都学刊 2016(01)
    • [5].“隆兴和议”后的宋金“受书仪”之争[J]. 北京社会科学 2019(04)
    • [6].敦煌文献中的游艺资料研究——以敦煌书仪所见中古大族游艺为中心[J]. 图书与情报 2012(05)
    • [7].中村不折旧藏吐鲁番出土《朋友书仪》研究——兼论唐代朋友书仪的版本与类型问题[J]. 西域研究 2012(04)
    • [8].史笔诗心见真淳——么书仪研究员访谈录[J]. 文艺研究 2020(03)
    • [9].书仪——中古时代简便实用的“礼经”[J]. 河北学刊 2015(02)
    • [10].敦煌写卷表状笺启书仪类释文校勘举例[J]. 散文百家(理论) 2020(04)
    • [11].评吴丽娱著《敦煌书仪与礼法》[J].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 2016(00)
    • [12].敦煌书仪与日本《云州消息》敬语的比较研究[J]. 敦煌研究 2014(02)
    • [13].尺牍书疏 千里面目——《明人尺牍》序[J]. 中国书法 2012(07)
    • [14].从吐鲁番地区出土家书看唐代书仪的使用[J]. 地方文化研究 2015(04)
    • [15].敦煌写本S.1438背《书仪》残卷与吐蕃占领沙州的几个问题[J]. 中国史研究 2010(01)
    • [16].唐代书仪与王羲之尺牍之关系[J]. 中国书法 2015(11)
    • [17].信札:私人话语与公共空间[J]. 艺术学研究 2009(00)
    • [18].宗经与从俗:论司马光家礼的创制原则——以司马光《书仪》为研究中心[J]. 文教资料 2020(07)
    • [19].光盘行动[J]. 小雪花(小学快乐作文) 2019(10)
    • [20].南宋时期的“进书”与“进书仪”[J]. 宋史研究论丛 2018(01)
    • [21].惊喜[J]. 小雪花(小学快乐作文) 2019(06)
    • [22].司马光《书仪》与《朱子家礼》之比较[J]. 河南社会科学 2012(10)
    • [23].专门性类书校注的一次有益尝试——评《婚礼新编校注》[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 [24].洪荒(12)[J]. 班组天地 2017(07)
    • [25].《敦煌所出唐宋书牍整理与研究》评介[J].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5)
    • [26].从敦煌书仪看中国中古社会[J]. 丝绸之路 2010(02)
    • [27].从“偏向经注”到“实用仪注”:《司马氏书仪》与《家礼》之比较——兼论两宋私修士庶仪典的演变[J]. 孔子研究 2014(02)
    • [28].洪荒(7)[J]. 班组天地 2017(02)
    • [29].洪荒(50)[J]. 班组天地 2020(09)
    • [30].敦煌所出唐宋书札封缄方法的复原[J]. 文献 2011(03)

    标签:;  ;  ;  

    唐代家礼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