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鸡隐孢子虫和巨型艾美耳球虫生物学特性及对雏鸡致病性研究

火鸡隐孢子虫和巨型艾美耳球虫生物学特性及对雏鸡致病性研究

论文摘要

隐孢子虫病(Cryptosporidiosis)是由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感染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原虫病,能导致人及哺乳类、鸟类、鱼类、爬行类等260种以上的动物感染并引起不同程度的腹泻或隐性感染。火鸡隐孢子虫(C. meleagridis)是新出现的可感染人的肠道寄生虫病原及人类最常见的隐孢子虫之一;近年来,有关鸡隐孢子虫的研究日渐增多,对火鸡隐孢子虫的关注也越来越高,但其生物学特性一直处于探索中。为了解C. meleagridis的生物学特性,为其致病性、分子生物学等研究奠定基础,建立了C. meleagridis雏鸡感染模型;以1.0×102个·mL-1、1.0×103个·mL-1、1.0×104个·mL-1、1.0×105个·mL-1和1.0×106个·mL-1 C. meleagridis卵囊接种5日龄雏鸡。结果:低剂量C. meleagridis卵囊(1.0×102个·mL-1、1.0×103个·mL-1)感染的雏鸡不表现明显临床症状,剖检未见病变,光镜和电镜检查均未见虫体寄生。1.0×106个·只-1C. meleagridis卵囊感染的5日龄雏鸡潜隐期1 d,显露期12 d,感染后第5 d及第8 d出现两个排卵囊高峰;雏鸡表现精神沉郁,饮食欲下降,腹泻、血便等症状;小肠出血、肠壁变薄;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可见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有虫体寄生。雏鸡增重随感染剂量增大而减少。以1.0×106个·mL-1 C. meleagridis卵囊分别接种5、15、25日龄雏鸡对其致病性等进行了比较和研究,5日龄雏鸡潜隐期1 d,显露期12 d;在15日龄组雏鸡体内卵囊呈一过性感染,但未查到组织内卵囊;25日龄感染组雏鸡鸡粪中未检测到卵囊,未见明显症状及病变。结果表明不同剂量C. meleagridis卵囊对雏鸡致病性存在差异,1.0×105个·mL-1即可引起明显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C. meleagridis卵囊对5日龄雏鸡较易感染,15日龄以上不易感。鸡球虫病(Coccidiosis)是由艾美耳属(Eimeria)球虫寄生于鸡的肠上皮细胞而致肠道损伤的一种原虫病。巨型艾美耳球虫(E. maxima)是被公认的7个有效种之一,致病性较强,寄生于小肠中段,急性感染可引起出血性肠炎和肠壁增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腹泻。鸡球虫病多为几种球虫混合感染,纯种球虫卵囊的分离、鉴定和纯种体系建立,对球虫致病性、药效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单卵囊分离技术从E. maxima阳性雏鸡分离卵囊并进行雏鸡感染试验,结果于感染后130 h在粪便中查到卵囊,显露期为9~10 d。对每株感染成功并获得的卵囊进行鉴定,卵囊大小为32.4~39.3μm×25.1~32.4μm,平均为35.7μm×28.4μm,卵囊指数为1.26;呈卵圆形,卵囊壁为浅黄色,原生质呈黄褐色;孢子化最短时间为32 h;孢子化卵囊内含1-2个极粒和4个孢子囊,孢子囊有斯氏体,内包含2个子孢子,其大、小折光体清晰可见。依据潜伏期、孢子化时间和卵囊形态结构等生物学特征判定,所分离虫株为E. maxima。之后进行了5次单卵囊传代与扩增试验,获得大量纯种E. maxima卵囊,为今后开展鸡球虫致病性、药效考核、耐药性和免疫学研究奠定研究基础。为研究C. meleagridis和E. maxima混合感染与各自单独感染对鸡的致病性差异,将120只5日龄雏鸡平均分为4组,分别为1.0×106个·只-1C. meleagridis组、5.0×104个·只-1 E. maxima组、同剂量2种原虫卵囊混合液组和同体积蒸馏水组(对照组),分别经嗉囊依次接种,结果显示:混合感染组雏鸡排出2种卵囊的潜隐期与单虫种感染组雏鸡一致。混合感染组雏鸡排C. meleagridis卵囊的高峰期在感染后第5~10 d,第7 d达峰值,比单独感染C. meleagridis组雏鸡排卵囊最高峰(感染后第8 d)提前1 d;混合感染组排C. meleagridis卵囊峰值期每克粪便中的卵囊数(OPG值)为6.0×104个,比单独感染C. meleagridis组的OPG值(6.5×104个·g-1)有所减少。混合感染组雏鸡排E. maxima卵囊仅在感染后第6~12 d出现一个高峰期,而单独感染E. maxima组分别于感染后第6~9 d和第12~14 d出现两次排卵囊高峰;混合感染组排E. maxima的峰值期在感染后第6 d,较单独感染E. maxima组提前1 d(感染后第7 d);混合感染组排E. maxima卵囊峰值期OPG(1.9×105个)稍大于E. maxima单独感染组(1.5×105个)。C. meleagridis感染组、E. maxima感染组和混合感染组雏鸡均表现精神沉郁、腹泻等临床症状,其中以混合感染组雏鸡较严重,消瘦,出现血便,剖检可见小肠出血,肠壁增厚;组织学观察巨型艾美耳球虫感染组雏鸡肠道可见球虫内生发育阶段虫体形态,混合感染组雏鸡肠道有2种虫体寄生;扫描电镜可见空肠、回肠均有火鸡隐孢子虫虫体寄生。空白对照组未检测到卵囊排出,组织学观察未见虫体寄生。结果提示C. meleagridis和E. maxima混合感染雏鸡后,临床症状明显,2种寄生虫共同感染后其致病性增强。本研究通过建立C. meleagridis雏鸡感染模型和E. maxima单卵囊分离、感染和继代扩增纯种体系,为今后开展鸡球虫病和隐孢子虫病致病性、药效考核、耐药性和免疫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在两种模型建立的基础上,用2种原虫单独感染和混合感染雏鸡,从临床症状、排卵囊规律、体重和免疫器官指数等方面比较研究了2种肠道致病原虫对雏鸡的致病性及其相互影响;结果显示,混合感染加重雏鸡精神沉郁、腹泻等临床症状和小肠出血、肠绒毛萎缩、肠壁增厚等病变,减少雏鸡增重,致病性增强;排卵囊规律因相互影响而与单独感染不一致。为正确评价鸡球虫病和隐孢子虫病的危害及临床诊断和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具有公共卫生学意义。

论文目录

  • 致谢
  • 中文摘要
  • 文献综述
  • 1 引言
  • 2 禽类隐孢子虫
  • 2.1 禽类隐孢子虫的种类及形态特征
  • 2.2 禽类隐孢子虫生活史
  • 2.3 禽类隐孢子虫病流行病学
  • 2.4 禽类隐孢子虫致病性
  • 3 鸡球虫
  • 3.1 鸡球虫的种类及形态特征
  • 3.2 鸡球虫生活史
  • 3.3 鸡球虫病流行病学
  • 3.4 鸡球虫致病性
  • 4 禽类隐孢子虫和球虫混合感染
  • 5 结语
  • 第一部分 鸡巨型艾美耳球虫单卵囊分离及继代扩增试验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动物
  • 2.2 主要试剂
  • 2.3 主要器材
  • 2.4 感染用卵囊
  • 2.5 试验设计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巨型艾美耳球虫卵囊的鉴定
  • 3.2 巨型艾美耳球虫卵囊单卵囊传代
  • 3.3 巨型艾美耳球虫卵囊传代扩增
  • 3.4 临床症状观察
  • 4 结论与讨论
  • 4.1 鸡球虫单卵囊分离方法的改进
  • 4.2 纯种巨型艾美耳球虫卵囊分离鉴定
  • 4.3 孢子囊逸出卵囊
  • 4.4 无球虫鸡的饲养
  • 第二部分 火鸡隐孢子虫雏鸡感染模型建立及其致病性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动物
  • 2.2 主要试剂
  • 2.3 主要器材
  • 2.4 感染用卵囊
  • 2.5 感染方法与剂量
  • 2.6 试验设计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排卵囊情况
  • 3.2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3.3 体重变化
  • 3.4 免疫器官指数
  • 3.5 扫描电镜观察
  • 4 结论与讨论
  • 4.1 临床症状及寄生部位
  • 4.2 排卵囊规律比较
  • 4.3 致病性
  • 第三部分 火鸡隐孢子虫和巨型艾美耳球虫混合感染试验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动物
  • 2.2 主要试剂
  • 2.3 主要器材
  • 2.4 感染用卵囊
  • 2.5 感染方法与剂量
  • 2.6 试验设计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卵囊形态
  • 3.2 排卵囊情况
  • 3.3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3.4 体重变化
  • 3.5 组织学观察
  • 3.6 脾脏指数和法氏囊指数
  • 4 结论与讨论
  • 4.1 临床症状及寄生部位
  • 4.2 排卵囊规律变化
  • 4.3 致病性研究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火鸡隐孢子虫和巨型艾美耳球虫生物学特性及对雏鸡致病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