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恐怖与恐怖艺术的审美接受

论恐怖与恐怖艺术的审美接受

论文摘要

针对恐怖艺术在中国悄然兴起,文艺美学研究者对此鲜有论及,却存在把恐怖直接当作美学范畴的现状,本文选取了恐怖艺术中发展最为成熟的恐怖电影为例,以中、西方相关研究为学术背景,本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采取由具体到抽象的思路,通过分析恐怖电影审美接受中出现的恐怖与愉悦的悖论性关系,比较恐怖艺术的恐怖审美经验与其他类型审美经验的异同,从而达到对恐怖艺术的恐怖审美经验的把握。 在导论部分,本文针对国内研究现状,提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对恐怖艺术、恐怖电影进行初步界定的基础上,解释以恐怖电影为例来分析问题的原因。通过分析国内外研究者对恐怖艺术审美接受的研究现状,提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两大问题:一,研究的分裂论思路把恐怖艺术的审美经验切割成不同的独立运转的领域;二,学者们习惯把恐怖艺术的审美接受同悲剧作比、以现有美学概念来框范这种审美经验,见不出在新的文化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审美经验的特殊性。鉴于此,本文把理论基点放在审美接受的情感本身,吸收当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认为情感既是认知的结果、又组织认知、促使行动,是一种动力机制。情感的产生既包括进化过程中本能反应的一面,又包含对具体情境的利害关系的衡量,有评价的成分,情感在从感觉到意识、从情绪状态到人格特质的多级水平上并存,以此为基础,确定了论文框架。 在第一章中,着重解决恐怖艺术如何让人产生恐怖感的问题。本章共分五节,第一节区分了在中国学界一直混淆的两个不同概念:“terror”与“horror”,指出在西方理论语境下,前者主要同不确定的事物有关,后者主要同可见的事物有关。本文认为在叙事性恐怖艺术的审美接受中,二者不能截然分开,由于恐怖电影的媒介特殊性,其审美接受中的恐怖感以“horror”为基础。 在此基础上,第二节中分析了恐怖电影激发的恐怖情感与现实、现实的恐怖的关系。恐怖电影激发恐怖情感的情境、关系、人物等是源于现实生活中激起恐怖情感的情境、关系、人物的,但不需要摹仿物质现实,而是可以变形、夸张、使之陌生化,建构类似于现实中的关系情境,激发恐怖情感。恐怖电影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恐怖艺术、恐怖电影的界定
  • 二、问题的提出
  • 三、恐怖电影审美接受的研究现状及问题
  • 四、论文的思路与框架
  • 第一章 恐怖艺术审美接受中的恐怖感
  • 第一节 两种恐怖的区分
  • 第二节 恐怖与现实
  • 第三节 恐怖与生存
  • 第四节 恐怖与社会文化
  • 第五节 恐怖与意识形态
  • 第二章 恐怖与愉悦的多维关系
  • 第一节 愉悦与认知
  • 第二节 愉悦的多元路径
  • 第三节 愉悦与社会心理
  • 第三章 从恐怖到愉悦—不同美学范畴中的恐怖
  • 第一节 恐怖与悲剧
  • 第二节 恐怖与崇高
  • 第三节 恐怖与怪诞
  • 第四节 恐怖与丑
  • 结论 恐怖—审美经验的现代扩张
  • 一、恐怖与现代性
  • 二、恐怖与后现代性
  • 三、恐怖艺术在中国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论戏曲观众审美接受研究——以地方戏的发展看观众的审美接受心理[J]. 戏剧之家 2020(20)
    • [2].审美接受视角下的《洛丽塔》翻译美学[J]. 语文建设 2015(36)
    • [3].浅析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接受[J]. 大众文艺 2016(13)
    • [4].谈观众的审美接受[J]. 戏剧之家 2015(07)
    • [5].何谓行为艺术之美——以行为艺术受众的审美接受为视野[J]. 艺术品鉴 2017(01)
    • [6].国内动漫受众的审美接受特征[J]. 明日风尚 2017(14)
    • [7].试探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 考试周刊 2017(86)
    • [8].《西游·伏妖篇》的受众审美接受[J]. 电影文学 2017(21)
    • [9].在高年级书写教学中实施审美接受[J].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2018(07)
    • [10].审美接受中个体经验的优化[J].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7(10)
    • [11].明清审美接受思想的更新与转变对邢侗书史的影响[J]. 作家 2013(02)
    • [12].技术进步下电影声音媒介的审美接受特征——从感知到沉浸[J]. 电影文学 2012(13)
    • [13].浅论艺术的审美接受[J]. 社会科学战线 2008(02)
    • [14].审美接受不确定性的理论探析[J]. 山花 2013(08)
    • [15].浅谈俳句汉译时的审美接受[J]. 科技信息 2012(24)
    • [16].论江苏文学影视化的审美接受[J]. 大众文艺 2019(15)
    • [17].成人对卡通角色审美接受的变化及趋势[J]. 美术学报 2009(03)
    • [18].论红歌的审美接受心理[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1(03)
    • [19].孔子与柏拉图审美接受思想比较[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1)
    • [20].“《泰囧》现象”与本土观众的审美接受心理[J]. 美与时代(下) 2014(03)
    • [21].戏剧表演艺术的审美情趣[J]. 福建艺术 2015(06)
    • [22].中西方文化视野下的审美心理与审美接受之差异——以电影《迷雾》为例[J]. 传播与版权 2016(08)
    • [23].积极正向的心理真实——有选择地遗忘客观的真实[J]. 电影评介 2013(20)
    • [24].“恶”的宣扬,还是“美”的毁灭——以《甄嬛传》为例分析电视剧审美接受的偏差与误读[J]. 艺术广角 2014(04)
    • [25].论触觉、质感与审美接受——以米开朗基罗雕塑作品为例[J]. 美与时代(上) 2019(06)
    • [26].从审美接受的角度论“卡塔西斯”[J]. 大观(论坛) 2018(08)
    • [27].试探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 新课程(中) 2018(05)
    • [28].浅谈观众审美接受的意义——以豆瓣电影为例[J]. 电影评介 2013(Z2)
    • [29].墨文化审美心理初探[J]. 新闻爱好者 2010(14)
    • [30].信息技术对教育过程审美接受的影响研究[J]. 中小学电教 2008(03)

    标签:;  ;  ;  ;  

    论恐怖与恐怖艺术的审美接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