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雾中山—莲花山地区上三叠统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川西雾中山—莲花山地区上三叠统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论文摘要

在含油气系统理论的指导下,以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储层地质学等学科为手段,针对龙门山南段雾中山—莲花山地区发现的上三叠统油气藏和油气显示井进行研究,以研究区天然气、凝析油和岩心等样品的大量实验分析资料为基础,开展了烃源岩评价、天然气成因分析、气水层的地化判识、油气运聚模式等油气成藏地球化学研究,同时结合野外露头地质调查、测井曲线对比、地震剖面追踪等新技术,重点开展储层沥青和储层沉积展布、储层对比、圈闭评价等研究工作,综合分析勘探得失、油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揭示该区油气的运移聚集规律,并切合实际的建立了雾中山—莲花山地区须家河组油气成藏模式,系统评价了该区的成藏条件,总结并预测了有利勘探目标,为下一步井位的部署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通过研究主要取得如下主要成果: (1)系统的分析和描述了雾中山—莲花山地区的沉积、储层分布特征,并为勘探实践所证实; (2)通过对川西地区须家河组各层段十余口井的天然气组成、碳同位素、凝析油、储层沥青等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对比分析,发现须一、三、五等三套烃源岩有较为明显的判识标志,确认了上三叠统不同层位油气的成因和主力源岩; (3)通过对火井构造须二油藏的解剖,认为现今发现的轻质油藏的油属于早期聚集的凝析油气藏中天然气散失破坏残存的凝析油,这一新认识新观点对指导下一步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全面的解剖了川西南部地区油气成藏规律,系统的总结了油气藏形成的主控因素,并建立了符合该地区实际的油气成藏模式; (5)在综合研究油气藏形成主控因素基础上,对储层有利区带和圈闭进行预测,优选钻探目标,提出了建议井位3口。

论文目录

  • 前言
  • 第一章 区域地质特征及勘探简况
  • 第一节 区域地质概况
  • 第二节 勘探简况
  • 第二章 研究区须家河组主要储层研究
  • 第一节 沉积相分析及层序地层划分
  • 第二节 储层特征
  • 第三章 烃源岩评价
  • 第一节 烃源岩性质及展布
  • 第二节 烃源岩热演化史
  • 第三节 III型干酪根生烃模式
  • 第四章 天然气成因研究
  • 第一节 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
  • 第二节 天然气组分特征
  • 第三节 天然气研究小结
  • 第五章 凝析油轻烃及中分子量烃研究
  • 第一节 轻烃地球化学特征
  • 第二节 中分子量烃地球化学特征
  • 第三节 轻烃和中分子量烃研究小结
  • 第六章 生物标志化合物及碳同位素特征
  • 第一节 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 第二节 白马松华地区储层沥青甾萜烷特征
  • 第三节 平落坝地区储层沥青甾萜烷特征
  • 第四节 大兴西地区储层沥青甾萜烷特征
  • 第五节 邛西平西地区储层沥青甾萜烷特征
  • 第六节 储层沥青及油的碳同位素特征
  • 第七节 研究小结
  • 第七章 气水层的地球化学判识
  • 第一节 理论依据
  • 第二节 典型井段的气水层地球化学判识结果
  • 第八章 油气运移聚集研究
  • 第一节 根据烃源岩演化史确定运移聚集时间
  • 第二节 运移聚集期次的储层沥青地球化学证据
  • 第三节 油气运移聚集过程分析
  • 结论及勘探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勘探部署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说明
  • 图版
  • 相关论文文献

    • [1].雾中山行[J]. 中华辞赋 2018(01)
    • [2].春别雾中山[J]. 晚霞 2018(17)
    • [3].找油雾中山[J]. 国企管理 2017(02)
    • [4].米嘉迎作品[J]. 中国老年 2018(09)
    • [5].沉默的时光(组诗)[J]. 诗林 2016(04)
    • [6].秋松(外二首)[J]. 参花(下) 2020(03)

    标签:;  ;  ;  ;  ;  ;  ;  

    川西雾中山—莲花山地区上三叠统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