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逆力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

抗逆力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

论文摘要

贫困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一直是社会各界非常关注的问题。当前,我国对贫困大学生的研究主要有贫困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心理健康现状、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以及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等方面,研究中倾向于指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关注他们的消极方面,而很少关注贫困大学生自身潜在的优势,从而把贫困大学生定位在了“问题”学生的刻板印象上,这种用消极的方式来看待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教育上必然得不到积极的效果,或只能起到治标不治本的成效,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模式得出的结论也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人们研究的方向开始由“问题”转向“优势”,抗逆力的研究在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影响下,得到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成为当前心理学研究的热点。抗逆力是个体在面临或身处危险情境之下,凭借个人天生或学习而来的特质或能力,经过与家庭、学校、社会等资源互动的历程,而发展出正向的解决危机的策略,并良好适应于危机情境之中,它是一种流动的过程,也是一种不断发展的能力。贫困大学生面对着复杂的世界,有着多方的竞争和巨大的压力,再加上自身以及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很容易在遇到挫折、困难和困境时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如自卑、抑郁、敏感、焦虑、嫉妒、自我封闭等,影响了自身的心理健康,阻碍了其正向发展的道路。这个时候提升贫困大学生的抗逆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抗逆力这一角度出发来谈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贫困大学生抗逆力的培养,不仅对他们顺利地进行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帮助,而且能促进他们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使他们在身处逆境时能积极应对,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强化这种能力,对其一生的发展非常有益,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与终身的幸福奠定基础。因此,我们要挖掘和激发贫困大学生的优势和潜能,发现优化并利用贫困大学生的内在资源和外在资源,使贫困大学生在面对人生中各种逆境时更有力量!本文主要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前言,主要介绍了研究抗逆力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背景、相关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本论文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二部分是抗逆力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主要介绍了抗逆力的源起、定义、内涵及其运作模式,介绍了贫困大学生的界定及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并在两者的基础上阐述了抗逆力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这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基础和论述的依据。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当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如自卑、焦虑等。第四部分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方面分析了贫困大学生抗逆力的不良表现及影响因素。第五部分是贫困大学生抗逆力的提升策略,这是本文的重点、难点内容,同时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从培养内在保护因素和发展外部保护因素这个角度来提出策略,其中发展外在保护因素主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来谈,希望通过提升保护性因素来增强贫困大学生的抗逆力,促进其心理健康。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研究背景
  • 1. 贫困大学生群体日益扩大,其身心发展引起社会的重视
  • 2. 心理学界的新思潮——积极心理学
  • (二) 研究现状
  • 1. 关于抗逆力的研究
  • 2.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
  • 3. 抗逆力和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的研究
  • (三)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现实意义
  • 一、抗逆力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 (一) 抗逆力的概述
  • 1. 研究抗逆力的源起
  • 2. 抗逆力的定义
  • 3. 抗逆力的内涵
  • 4. 抗逆力的运作模式
  • (二)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 1. 贫困大学生的界定
  • 2. 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 (三) 抗逆力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 1. 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 2. 抵御劣性刺激
  • 3. 减少不幸经历后的负性连锁反应
  • 4. 完善人格品质
  • 5. 提高自尊和自我效能感
  • 二、当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焦虑心理
  • (二) 自卑心理
  • (三) 忧郁心理
  • (四) 内心敏感
  • (五) 偏激心理
  • (六) 嫉妒心理
  • (七) 掩饰心理
  • (八) 自我封闭心理
  • (九) 人际交往困难
  • (十) 生活中的无奈心理
  • 三、贫困大学生抗逆力的不良表现及影响因素
  • (一) 内部因素上的不良表现
  • 1. 人格特征方面
  • 2. 自我概念方面
  • 3. 自尊和自我效能感方面
  • 4. 应付和防御风格方面
  • 5. 情绪方面
  • 6. 归因风格方面
  • (二) 外部因素上的不良表现
  • 1. 家庭因素方面
  • 2. 学校因素方面
  • 3. 社会因素方面
  • 四、贫困大学生抗逆力的提升策略
  • (一) 培养内在保护因素策略
  • 1. 转变对逆境的信念系统
  • 2. 形成正确的归因风格
  • 3. 建构幽默的语言及行为
  • 4. 增强自信和自我效能感
  • 5. 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 (二) 发展外在保护因素策略
  • 1. 发展家庭保护因素
  • 2. 发展学校保护因素
  • 3. 发展社会保护因素
  • 结束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企业应对危机事件的抗逆力模型的探索研究[J]. 人力资源管理评论 2010(00)
    • [2].家庭抗逆力生成研究——以自闭症儿童家庭个案为例[J]. 都市社会工作研究 2017(01)
    • [3].高抗逆力的家庭结构与生效机制研究——基于对长期患病家庭的质性分析[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01)
    • [4].社会工作视域下受灾家庭抗逆力培育路径研究[J]. 社会与公益 2020(02)
    • [5].校领导如何在学校抗逆中发挥作用:教师工作满意的中介作用[J]. 教育发展研究 2020(06)
    • [6].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下家庭抗逆力的应激过程研究[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7].抗逆力理论在提高高职学生实习期适应性中的运用[J]. 丽水学院学报 2020(04)
    • [8].疫情背景下中国经济抗逆力分析[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16)
    • [9].做“佛系”家长,让孩子“逆境而上”——社区视角下青少年抗逆力培养[J]. 中国社会工作 2020(25)
    • [10].家庭抗逆力实践干预项目的研究进展及启示[J]. 护理学杂志 2020(18)
    • [11].类型比较与抗逆力建设的内部差异性研究——以渝东M镇105户易地扶贫搬迁移民为例[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5)
    • [12].公共突发事件中城市社区抗逆力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以沈阳市C社区为例[J]. 辽宁经济 2020(10)
    • [13].高危青少年抗逆力模式干预研究——基于西北困境儿童的质性分析[J]. 社会科学研究 2020(05)
    • [14].小组工作介入中小学生抗逆力提升的优势[J]. 国际公关 2019(04)
    • [15].民办养老机构抗逆力探究[J]. 理论月刊 2017(12)
    • [16].青少年抗逆力社会工作的社会学分析[J]. 青少年学刊 2018(03)
    • [17].小学流动儿童抗逆力特点及其干预的研究——以朝阳某项目为例[J]. 科技资讯 2018(09)
    • [18].家庭抗逆力:理论分辨、实践演变与现实镜鉴[J]. 人文杂志 2018(11)
    • [19].运用抗逆力减少德育问题[J]. 中国德育 2016(24)
    • [20].青年军人家庭抗逆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04)
    • [21].社区抗逆力:基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视角[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7(04)
    • [22].教师抗逆力研究的三个模型:比较与借鉴[J]. 比较教育研究 2017(08)
    • [23].西方家庭抗逆力理论的发展与未来趋势[J]. 价值工程 2017(35)
    • [24].巨灾风险经济抗逆力评价及分布特征分析[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 [25].从拔根到扎根:家庭抗逆力视角下失独家庭的养老困境及其干预[J]. 社会保障研究 2015(04)
    • [26].力量与信任:抗逆力运作的两个支点及应用建议——基于98例困境青少年的访谈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 2015(11)
    • [27].抗逆力,孩子不可或缺的能力[J]. 父母必读 2020(06)
    • [28].培育抗逆力,从积极的自我认知开始[J]. 父母必读 2020(08)
    • [29].农村小学生抗逆力小组实践反思[J]. 青年与社会 2019(09)
    • [30].从“抗逆力”角度看成瘾[J]. 心理与健康 2019(08)

    标签:;  ;  ;  ;  

    抗逆力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