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浅谈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何松青1赵永忠2

(1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广西桂林541001;2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广西桂林541001)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5-0385-03

【摘要】研究生教育的精髓在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的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匮乏。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受到教育模式、生源质量、导师队伍、培养条件、学术风气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从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表现入手,分析制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个主要因素,并进一步从改革教学模式、优化导师队伍、改善培养条件和营造学术氛围等方面阐述培养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导师

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任。研究生教育的精髓在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Innovation)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包含三种含义,一是更新;第二指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是改变。创新能力是指能够敏锐的发现问题,并综合运用现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等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发达国家的研究生培养相比较,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自主创新能力的匮乏[1]。在全球信息化、医学科学飞速发展的21世纪,如何加强我国医学研究生的创新教育突破其发展瓶颈的任务迫在眉睫。本文重点分析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解决方法。

1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令人堪忧

学位论文制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主要制度。研究生在培养阶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最终通过以学位论文的形式来具体体现。因而学位论文的优劣可用于反映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当前,医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令人堪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4]:第一,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质量普遍不高,原创性成果少,缺乏创新性是其主要的薄弱环节。绝大部分研究论文内容缺乏新意,观点陈旧,方法简单,基本上是低水平的重复,终被国际顶尖学术杂志接受发表的学术论文只有极少数;即使在评选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送选论文中,体现创新性的“理论方法上的创新”和“创新性成果及效益”两项指标得分均在低分数段。第二,学风欠严谨,存在学术不规范现象,甚至有弄虚作假和抄袭行为,一稿多投的现象屡禁不止。第三,缺乏规范的学术监管制度。目前的学术监管制度多流于形式,缺少必要的实质性内容审查与监管制度。论文答辩走过场,缺少论文盲审、外审制等,评价制度不够健全。上述问题集中凸显了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匮乏的现状。

2研究生创新能力匮乏的主要内在原因

刨根寻底,造成研究生创新能力匮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传统的教学模式限制了研究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长期以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及穷于应试的教育方式严重阻碍了研究生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培养,深刻负面影响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生们习惯于被动接受现有的知识结构,在固定的框架中思考问题,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研究生院缺乏应有的开放、浓厚的开拓性学术氛围。这些都不利于医学研究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2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导师负责制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制度,是由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品德和生活等多方面进行针对性指导并全面负责的教学管理制度。因此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水平直接影响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导师需要投入相当多的精力在学习和生活上对研究生给予精心的关怀和指导,在研究领域内与研究生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并给予耐心的指导,热心帮助研究生解决多方面可能遇到的困难。目前,大多数研究生导师由在学术上有较深造诣的(副)教授担任,有些甚至是学术或学科带头人,能够胜任指导研究生的工作。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部分学术不够格的人员也混进了研究生导师队伍,他们广泛存在知识结构陈旧、业务落后、学术发展停滞、不注重理论学习和知识更新等问题,有些甚至缺少基本的科研项目,无法开展基本的科学研究,不能对研究生进行一定层次上的学术指导。此外,有些导师由于责任心不强,对学生的学业和生活关心不够,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因师生交流障碍导致学生对导师失去了信心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更有甚者,极少数导师昧心把学生当成自己学术发展和赚钱的工具,将师生的研究合作关系异化为雇佣关系,导致师生反目成仇。这些不融洽的师生关系,严重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3研究生培养规模的盲目扩大与培养条件的相对滞后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受此影响,研究生规模也迅速扩大,研究教育也逐渐偏离了“精英教育”的轨道。有关数据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在世界上位居前列[5]。毫无疑问,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了学员素质的参差不齐,生源整体素质的下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有些高校普遍存在研究生培养的软件和硬件均不到位的困境,其中尤其突出的是软件问题。通过增加资金投入,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实验平台建设和创新基地建设等渠道,可以相对容易初步解决硬件问题。但是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等软环境的改变绝非朝夕之功,不能一蹴而就。此外,现有的学术环境与落后的培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些研究生培养点缺乏高学术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或缺少结构合理的研究梯队;有些培养点则属于临时拼凑,实际上并不具备带研究生的实力;更有甚者,一些学校办学方针不明确,不是把研究生教育作为知识创新和学术发展的关键渠道,而是将其作为学校地位、社会关系和经济创收的主要途径,无视自身的培养能力和学术条件,盲目扩大招生,导致研究生招生人数增加了,但培养质量堪忧。此外,由于导师队伍建设的速度跟不上学生人数增长的速度,导致研究生培养难以实现精品化管理和精英化教育。诸如存在一名导师带十几名甚至几十名研究生,管理松散、混乱;有些研究生课程授课内容过于陈旧,跟不上科学技术和时代的发展,忽视了研究生课程教学所必须的系统性、前沿性和创新性等特点。

3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对策

面对以上诸多问题,以下几个方面的针对性策略有利于摆脱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困境。

3.1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鼓励新型研讨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研究生课程设置上应保证教学课程的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样化,敢于摈弃陈旧落后的研究生课程,及时设立反映时代特色的专业技术课,传授先进的科学技术,帮助研究生通过合理的选课获得优化的知识结构。导师应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对研究生的选课起指导和引导作用,并为其创造宽松的研究环境,使研究生逐渐掌握主动学习的方法。鼓励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跨专业、跨学科,甚至跨院校选课。在教学方法上,摆脱传统的教师一言堂与填鸭式的授课形式,鼓励采用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意识的启发学生采取主动学习的方式和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在研究生课程阶段宜采用专题讲座的教学方法,内容重点介绍学科发展的前沿。专题课上以学员为演讲的主体,有方向性的指导研究生通过广泛的阅读,有的放矢的收集、分析资料,以学术报告的形式轮流汇报、其他学员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主动参与学习,教师针对一些疑难问题加以提示和深入讲解,发表自己看法,并从讨论中获取新的知识。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意识的培养研究生就某一专题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学习撰写医学综述的能力。课题阶段研究生在开展课题前应有开题报告,报告人须在会上介绍题目的背景,国内外以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本研究研究的目的、使用的方法与技术路线、可行性分析、创新性、预期成果等。要求研究生在选题方面力求新颖和独创。导师应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到会听取报告并就其可行性和创新性进行审查、分析,提出指导性意见。研究生根据指导意见修改和完善课题计划。课题进行期间应借鉴国外研究室广泛采用的定期试验室会议形式,每周由研究生轮流在研讨会上汇报课题研究的进展,提出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下一步的工作设想,指导教师和其他相关成员都参与讨论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帮助解决问题和提供合理化建议,有利于课题研究的交流和改进。通过试验室会议的方式,研究生可以得到宝贵的锻炼机会,提高自己的综合表达能力,主动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了解本试验室的研究动态,扩大彼此的研究视野,提高科研技能和研究能力,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导师则可以检查研究生的工作,掌握研究的进展情况,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利于调控研究目标和方向,更重要的是发现和培养有创新能力的接班人。

临床型医学研究生有其特殊性。应注重对临床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培养,纠正研究生重临床轻科学研究的错误思维。科学研究水平不仅是反映一个医院、一个学科以及一个团队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判断其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决定性因素。应针对临床型研究生设立临床技能培训的课程,通过对典型临床病例的分析与讨论,帮助研究生系统掌握临床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进入专业领域,激发他们的兴趣、进取精神、探索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科研和临床工作能力。

3.2优化研究生导师队伍

由于导师对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首先,要严格导师的遴选制度和培训工作。研究生导师的遴选要引入竞争制和淘汰制,制定相当水平的遴选标准。遴选工作执行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原则,严格把关,要求遴选的导师德才兼备,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以确保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新遴选的研究生导师应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请有德才兼备的优秀研究生导师传授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导师的相应规章制度、考核和奖励机制。建立完整的研究生导师档案,内容包括具体的研究生指导时间,指导内容、学生情况、工作考评等。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明确考核标准、程序,规范指导教师的工作;考核结果可作为职称晋升、评选先进等的评选依据之一;鼓励符合条件的人员承担研究生导师工作;要采取奖励措施激励优秀的研究生导师脱颖而出。反过来,对考核不过关者要采取相应的惩处措施,严重者甚至取消或暂停研究生导师资格。要不断改善导师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管理部门尽可能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为导师减轻负担,使导师能潜心于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研究生的培养。通过一系列的管理、考核和激励机制,使研究生导师队伍得到优化和提升,从而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借鉴导师组模式,优势互补,发挥研究生导师的协同作用,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6]。目前,医学研究生培养的主要模式是采取一师一生甚至一师多生的单一导师制。这种单一导师制因密切交往有利于建立深厚的师生关系,但在另一方面又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目前医学学科的飞速发展使得医学向广深发展,单一导师容易出现在其研究领域或方向上积累了精而深的知识和经验,而对非兴趣领域了解甚少,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同时,个人的知识面、思维方式易受到单一学科的限制,很难适应当前跨学科发展的要求。导师组培养模式可以凝聚多学科的力量,发挥医院多学科联合的综合优势,从而攻克医疗和科研上的重大课题,有利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高学科的综合竞争能力,有利于人才梯队培养。这种博采众长的培养方式更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3加强学科建设,改善研究生培养条件,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成长环境

高水平的学科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学科建设为依托,只有形成了良好的学科结构,稳定发展的学科方向,比较齐备的科研设施,才能为研究生科研创新提供学术环境和物质条件。学科建设必须强调系统性、前沿性和交叉性。首先要增加资金投入,大力加强学科实验平台等基础建设,解决研究生培养的硬件问题,同时注重广纳贤才,有计划的引进或培养人才梯队,优化研究生导师队伍、建立一系列规范化的研究生管理制度等软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是培养高水平创新能力研究生的前提。采用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针,一方面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会议,这是获得专业领域内最新研究成果及发展动态的捷径,还可以有机会直接与本专业的著名专家切磋交流,得到他们的言传身教。另一方面是邀请国内外的名师大家来校开展专题讲座,让研究生有机会接受到不同风格的学术思想熏陶。通过这些学术活动,不仅能使研究生学习本领域的前沿工作,提高其专业水平和表达能力,而且有利于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启迪思维,激发研究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培养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及团队精神,这些对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研究生培养要回归精英教育,鼓励拔尖,完善创新激励机制,通过创新中心、学术年会和科技论坛等平台,加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严格研究生培养过程和质量控制。要求研究生分阶段制定学习和研究计划,导师和管理部门要定期对研究生各阶段的任务进行指导、督促、检查和考核,及时掌握研究生课题研究和学位论文进展情况,督促和帮助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行鼓励导向制度,设立研究生课题申请制度和奖励制度,加大对研究生创新项目的资助,并定期对研究生的科研成果进行鉴定,评价优秀的研究生将得到物质和精神奖励。资助优秀研究生到国内外重点实验室进行学习交流,实现校际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为有潜力研究生提供创新培优的国际平台。

参考文献

[1]阎威,吴萍,陈改清.关于我国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2):241-243.

[2]鲁峰.关于加强医学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9,(02):7-8.

[3]闫育周,薛惠锋,管兴华,寇晓东.论新形势下博士研究生的综合培养[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0(1):71-74.

[4]吴宏翔,熊庆年,顾云深.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09):32-35.

[5]章大海,王君,刘仁桓,郝木明.论研究生教育中学术独创意识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0,(04):16.

[6]周欣,张志毅,倪超.医学院校以导师组模式培养研究生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02):107-109.

标签:;  ;  ;  

浅谈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