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至抗战:文学英雄叙事的当代阐释

左翼至抗战:文学英雄叙事的当代阐释

论文题目: 左翼至抗战:文学英雄叙事的当代阐释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作者: 王寰鹏

导师: 朱德发

关键词: 左翼文学,抗战文学,英雄叙事,阐释

文献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的学术追求和价值期待是:以文本重读新解为基础,在新的理论视野下,对左翼至抗战文学英雄叙事进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探索,旨在把握英雄叙事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确立英雄主义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地位,研究英雄叙事的形态类别、叙事特征和叙事模式,找出隐含在文本中的叙事结构以及叙事结构所包含的最本质的意义,从而发现英雄主义在文本显现中的内在逻辑,揭示英雄叙事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发展规律。关注英雄叙事是对左翼至抗战文学进行再解读、再认识、再反思的有效视角。本文分绪论、上编、下编、结论四大部分,共有四章,十四节。在绪论中,进行了概念的厘定、研究范围的限定和相关史学线索的简要回溯。上编为总论篇,主要讨论左翼至抗战文学英雄叙事的文化语境、英雄叙事的嬗变轨迹、审美特征、形态类别。下编为个案篇,主要通过对典型文本的重新解读,把握英雄叙事文本的细部特征,尤其要看清英雄理念在文本中的显现特征、文本的美学特点、叙事动力、叙事模式,从而感悟英雄叙事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第一章,从文化语境、嬗变轨迹、形态类型三方面来总体把握英雄叙事的特征和风貌。首先,左翼至抗战时期的文化语境制约着英雄叙事的发展走势和英雄叙事的某些本质特征。其次,以英雄形象的发展变化为线索,梳理出此间英雄叙事的嬗变轨迹,描述出英雄叙事的大致走势,廓清了左翼至抗战文学英雄叙事的基本的轮廓。再次,左翼文学英雄叙事的主要审美特点是:强调文学叙事的“时代性”,注重文学超时代的功能建构;在写实主义旗帜下的浪漫叙事;文本与现实间具有超短的审美距离。抗战文学英雄叙事的总体审美特点是:抗战初期文学英雄叙事的纪实性要素增多;抗战中后期的英雄叙事文本游移于写实性与传奇性之间;抗战后期英雄叙事的象征性、隐喻性增强,这在历史小说和历史剧中表现尤为突出。第二章,梳理了左翼至抗战英雄叙事的主要形态类型。从大的叙事形态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阶级对立与革命斗争的英雄叙事形态;展现民族战争画卷的英雄叙事形态;立足现实反思历史的英雄叙事形态。在阐述上述叙事形态时,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上编:总论篇

第一章 左翼至抗战文学英雄叙事综论

第一节 左翼至抗战文学英雄叙事的文化语境

第二节 左翼至抗战文学英雄叙事的嬗变轨迹

第三节 左翼至抗战英雄叙事的审美特征

第二章 左翼至抗战文学英雄叙事的形态类型

第一节 表现阶级对立与革命斗争的英雄叙事形态

第二节 展现民族战争画卷的英雄叙事形态

第三节 立足现实反思历史的英雄叙事形态

下编:个案篇

第三章 左翼时期文学英雄叙事的个案剖析

第一节 鲁迅的英雄理念及其历史小说的英雄叙事

第二节 蒋光慈普罗小说英雄叙事的当代阐释

第三节 英雄的“群化”与“群化”的英雄

第四节 英雄隐喻与良知形态

第四章 抗战时期文学英雄叙事的个案剖析

第一节 植根大地的雄心与原始活力

第二节 堂·吉诃德的“雄心”和“铁腕”

第三节 “女兵”:女性自觉与英雄主义的合体

第四节 “土匪”与“英雄”的距离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著作

发布时间: 2005-09-26

参考文献

  • [1].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文学空间[D]. 佘爱春.南京大学2011

相关论文

  • [1].民间英雄叙事与当代小说[D]. 罗兴萍.上海大学2008
  • [2].超越幻想的锁链[D]. 贾振勇.山东师范大学2002
  • [3].中国现代战争小说创作论[D]. 徐文广.山东师范大学2003
  • [4].现代性中的阶级和民族[D]. 毛丹武.福建师范大学2004
  • [5].红色理性与革命战争文学[D]. 马立新.山东师范大学2004
  • [6].革命历史图景与民族国家想象[D]. 杨厚均.华中师范大学2004
  • [7].现代中国家族叙事文学研究[D]. 叶永胜.华东师范大学2005
  • [8].中国当代文学的英雄主题研究[D]. 胡克俭.兰州大学2008

标签:;  ;  ;  ;  

左翼至抗战:文学英雄叙事的当代阐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