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树岗地区扶余油层储层评价

杏树岗地区扶余油层储层评价

论文摘要

杏树岗地区位于大庆长垣上,上部含油层系均为构造成因油藏,且已投入开发多年,随着开发的不断深入,逐渐发现了下部扶杨油层的工业价值,成为近年来评价工作的重点,扶杨油层属低孔、低渗性储层,孔隙结构复杂,油水分异不明显,没有明显的油水界面。本论文利用地质、测井及生产测试等资料,运用沉积学、测井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层序地层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对研究区扶余油层储层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取得了以下几点成果:1.结合前人小层划分结果,选取杏78井为标准井,建立覆盖全区的连井剖面,以岩性曲线为主要对比划分依据,进行精细的小层划分对比,建立研究区的地层格架。2.根据岩心相-测井相分析研究,在岩心精细描述和室内大量岩心薄片的观察和研究基础上,划分沉积微相,确定研究区扶余油层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并确定砂体展布规律。3.通过测井资料处理、测井二次解释、岩心观察、薄片分析及压汞等资料研究储层的物性展布、孔隙类型、岩石学特征、孔喉类型、微观孔隙结构等,得知研究区扶余油层属于物性较差的低孔、低渗透储层。4.在讨论储层特征及储层主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研究区的实际情况优选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和有效厚度4项评价参数,以压汞曲线分型特征为约束,对研究区各小层进行评价对储层进行了综合评价。5.分流河道为杏树岗扶余油层组最有利沉积微相, FⅠ2、FⅠ3、,FⅠ5、FⅠ6、FⅡ2为主力小层。随着储层埋深的增加储层品质逐渐变差,Ⅰ类储层的层数和面积相对减小,Ⅲ类储层的层数和面积相对增加。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的来源和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5 完成的工作量
  • 1.6 主要成果及认识
  • 第2章 基本地质概况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基本地质概况
  • 2.2.1 区域地质概况
  • 2.2.2 构造特征
  • 2.2.3 储层特征
  • 2.2.4 油藏特征
  • 第3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 3.1 油层对比的基础工作
  • 3.1.1 油层、砂组和小层
  • 3.1.2 基础资料
  • 3.2 地层划分的原则
  • 3.2.1 高分辨层序地层原理
  • 3.2.2 沉积旋回对比
  • 3.3 杏树岗地区扶余油层地层划分
  • 3.3.1 油组单元地层划分对比
  • 3.3.2 小层精细划分对比
  • 第4章 沉积特征研究
  • 4.1 沉积背景及沉积体系
  • 4.1.1 古构造格局及沉积体系
  • 4.1.2 古气候及古物源分析
  • 4.1.3 杏树岗地区古海岸线的确定
  • 4.2 岩心沉积相标志
  • 4.2.1 颜色与沉积环境
  • 4.2.2 成分、结构与沉积环境
  • 4.2.3 沉积岩构造与水动力条件
  • 4.3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4.3.1 三角洲平原亚相
  • 4.3.2 三角洲前缘亚相
  • 4.3.3 滨浅湖亚相
  • 4.4 沉积演化特征
  • 4.4.1 典型井纵向沉积演化分析
  • 4.4.2 平面微相分布及沉积演化特征
  • 4.4.3 沉积演化规律
  • 4.5 砂体特征研究
  • 4.5.1 砂岩组砂体特征
  • 4.5.2 砂体剖面特征
  • 4.5.3 砂体平面特征
  • 第5章 储层岩石学及成岩作用研究
  • 5.1 储层矿物岩石学特征
  • 5.1.1 储集层矿物组成及对物性的控制作用
  • 5.1.2 储集层骨架碎屑组成
  • 5.1.3 储集层填隙物特征
  • 5.1.4 储集岩结构特征
  • 5.1.5 岩石类型
  • 5.2 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 5.2.1 机械压实作用
  • 5.2.2 化学胶结作用
  • 5.2.3 溶蚀作用
  • 5.3 碎屑岩储层成岩阶段划分
  • 5.3.1 早成岩期
  • 5.3.2 晚成岩期
  • 第6章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描述
  • 6.1 储层微观孔喉结构特征
  • 6.1.1 孔隙喉道类型
  • 6.1.2 孔隙结构特征
  • 6.1.3 压汞曲线分型特征
  • 6.2 储层孔隙结构主控因素对应分析
  • 第7章 储层物性特征
  • 7.1 储层物性特征
  • 7.2 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特征相关特征
  • 7.3 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纵向展布特征
  • 7.4 储层物性平面分布特征
  • 第8章 储层综合评价
  • 8.1 储层发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 8.1.1 沉积特征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 8.1.2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 8.2 分类评价参数的优选
  • 8.2.1 评价参数优选原则
  • 8.2.2 评价参数优选
  • 8.3 储层综合分类评价研究
  • 8.3.1 定量分类评价原理
  • 8.3.2 储层类型分布特征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运移形式及其控油差异性[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18(04)
    • [2].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J]. 地质学报 2018(01)
    • [3].松辽盆地宋芳屯油田扶杨油层孔隙结构及其影响因素[J]. 上海地质 2008(01)
    • [4].松辽盆地龙西地区扶杨油层原油特征[J]. 西部探矿工程 2009(01)
    • [5].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河道砂体地震识别方法[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8(11)
    • [6].松辽盆地汪南地区扶杨油层构造精细解释[J]. 当代化工 2014(11)
    • [7].新立油田扶杨油层油藏特征研究[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34)
    • [8].三肇凹陷青一段油气向扶杨油层“倒灌”运移的最小超压及其研究意义[J].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010(03)
    • [9].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扶杨油层地层水化学特征及其与油气运聚关系[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0(02)
    • [10].反演技术在汪南地区扶杨油层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 当代化工 2014(11)
    • [11].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断裂密集带样式及有利成藏部位[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3(06)
    • [12].基于储层构型的流动单元划分——以扶余油田东5-9区块扶杨油层为例[J]. 石油实验地质 2013(02)
    • [13].三肇凹陷尚2区块扶杨油层断裂特征及对油藏的控制作用[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13(06)
    • [14].提高扶杨油层水平井初期产量的实践探索[J]. 中外能源 2018(03)
    • [15].低渗透储层的微观特征对其宏观性质的影响规律——以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为例[J].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2012(04)
    • [16].新立油田扶杨油层裂缝常规测井定量识别方法研究[J]. 复杂油气藏 2010(01)
    • [17].大庆长垣东部地区扶杨油层高分辨层序地层应用研究进展[J]. 科技信息 2010(18)
    • [18].石油天然气加工工业[J]. 中国石化文摘 2008(09)
    • [19].大庆油田长垣外围特低渗透扶杨油层综合分类[J]. 岩性油气藏 2018(01)
    • [20].扶杨油层地质特征的认识及产能预测研究[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2(01)
    • [21].浅谈推动油气“倒灌”运移的动力计算方法——以松辽盆地三肇地区扶杨油层为例[J]. 非常规油气 2014(03)
    • [22].松辽盆地某区断裂带油气特征及差异性研究[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5(04)
    • [23].新立油田扶杨油层裂缝特征及对开发影响[J]. 复杂油气藏 2010(03)
    • [24].扶杨油层超前注水试验[J].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14(07)
    • [25].大庆外围扶杨油层组低孔渗储层饱和度计算方法[J].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011(06)
    • [26].大庆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CO_2驱油试验[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15(01)
    • [27].大庆州201区块开发试验取得成功[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8(05)
    • [28].长垣外围特低渗透油藏扶杨油层分类界限[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16(06)
    • [29].卫星油田扶杨油层概况分析[J]. 河南科技 2013(23)
    • [30].杏树岗油田扶杨油层油水层识别方法研究[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1(05)

    标签:;  ;  ;  ;  

    杏树岗地区扶余油层储层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