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文献及其5年住院患者回顾性研究

肝硬化文献及其5年住院患者回顾性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归纳综述现阶段国内诊治肝硬化的方案;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探讨肝硬化的病因、分期、并发症、临床特点、治疗方案等,以冀对下阶段的诊断及治疗有所帮助。[方法]采用预制检索式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进行搜索,汇总相关文献并进行总结;同时,对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5年期间肝硬化住院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收集其社会学资料、诊断、治疗用药、疗效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对该病诊治方案进行探索性研究,初步总结归纳现阶段肝硬化的诊断及治疗措施。[结果]1.文献研究:肝硬化的发病以男性居多,男女比例为(3.6-8):1;病因欧美国家以酒精性肝硬化最多见,亚、非则以病毒性肝硬化为主;近年来,酒精性肝硬化发病率有所上升。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期开始积极抗纤维化治疗,针对病因给予相应的处理,阻止肝硬化进一步发展,后期积极防治并发症,及至终末期则只能有赖于肝移植。2.回顾性调查研究2.1流行病学资料特点:肝硬化病因以乙型病毒性肝炎为主,酒精性肝炎占第二位;发病年龄55.6±13.44岁,最小16岁,最大90岁,男女比例4.56:1,血型以O型Rh阳性多见。病人主要来源于广州,辐射至全省各地级市,省外有广西省、河南省、海南省、江西省、四川省、黑龙江省、云南省等,有5例外国病人。2.2诊断情况:肝硬化分期以失代偿期为主。本组病例住院期间首诊肝硬化患者69例(占28.87%),其有静脉曲张者23例(占首诊患者33.33%)。并发症以脾功能亢进症最常见(148例,占61.9%),其次为感染(58例,占24.2%)和上消化道出血(51例,占21.3%),并发肝肾综合征时死亡率高(36.8%)。在行胃镜检查患者中,有静脉曲张者占87.76%,有红色征者占62.79%,以食管静脉曲张多见。静脉曲张分级中轻度占11.6%,中度占11.6%,重度占76.7%。根据Child-pugh评分标准对本组病例进行评分,A级占9.2%,B级占37.2%,C级占53.1%。2.3治疗情况2.3.1西医治疗: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高热量、高纤维素、易消化食物为宜,同时给予护肝、营养支持等治疗。肝硬化的病因治疗力度尚不足,具体体现在抗病毒治疗与戒酒方面;在上消化道出血方面,患者多采用内科药物治疗,急诊内镜检查及治疗少见;由于三腔二囊管副作用多,如:痛苦大、窒息、食管破裂、吸入性肺炎等,本组病例只有7例采用。对于脾功能亢进症患者,本组病例的治疗率较低,处理不够积极。自发性腹膜炎者,在抗菌素选用方面,本组病例以喹诺酮类多见,共7例,其次为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各4例。肝性脑病者及早识别及去除诱因很重要,积极采取措施减少肠内氮源性毒物的生成及吸收,同时使用促进体内氨代谢药物;肝肾综合征方面,主要是积极防治诱发因素,如感染、上消化道出血、水电解质紊乱等,本院并无特利加压素、a2-受体拮抗剂米多君等药物,也无开展TIPS技术,故这方面的治疗略显不足;肝肺综合征目前无有效内科治疗,本组的相应治疗也只有给氧,肝移植为唯一治疗选择,但本院目前尚无条件开展,故出现肝肺综合征死亡率极高。2.3.2中医药治疗:本组病例修正证型后包括肝气郁结证(含肝胃不和、肝脾不调)、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湿热蕴结证、水湿内阻证、瘀血阻络证,以湿热蕴结证最多见,其次是水湿内阻证与肝气郁结证。本组病例有91.63%的患者服用中药汤剂,92.89%患者静脉滴注或口服中成药制剂。中药汤剂中涉及中药224味,可分为20类之多,其中利水渗湿药、补气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补阴药、止血药的使用频数居前7位;高频数药仍以以利水药、活血药、补气药、理气药、补血药、清热药为多。除了汤剂、静脉滴注或口服中成药以外,尚有局部外敷、穴位贴敷、灌肠、针灸等途径。[结论]本组病例肝硬化以男性多见,发病因素仍以病毒性肝炎(乙型、丙型)最常见,其次为酒精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的比例明显高于近年来的报道,应引起足够重视。对于患者来说,形成良好生活习惯是其避免以及预防肝硬化病发的重要手段;而临床工作者在接诊时,对慢性病毒性肝炎、长期大量饮酒者应长期密切随访,留意其肝脾情况及肝功能试验的变化,如发现肝硬度增加,或有脾大,或肝功能异常变化,B超检查显示肝实质回声不均等变化,应注意早期肝硬化,必要时肝穿刺活检可获确诊。近年来由于各种新型药物、中医中药等治疗方案及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其疗效以及生存质量产生了较大的变化。然而,肝硬化并发肝肾综合症、肝肺综合症等严重并发症时治疗手段有限,预后仍极不理想。在中医辨证论治方面,以“肝脾肾”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以“气滞、血瘀、水停”为病理产物,其辨证分型以湿热蕴结证最多见,其次是水湿内停证、肝气郁结证;用药使用频数最多的仍以利水药、活血药、补气药、理气药、补血药、清热药为主,符合肝硬化“攻补兼施”的中医治则及“气滞、血瘀、水停”的病理特点;中医药治疗手段除了本组病例的灌肠、局部外敷、穴位贴敷、针灸以外仍有离子导入等多种方法,其在肝硬化的治疗上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肝硬化的认识
  • 1.1 肝硬化的概念及流行病学特点
  • 1.2 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制
  • 1.3 肝硬化的诊断
  • 1.4 肝硬化的治疗现状
  • 2 中医对肝硬化的认识
  • 2.1 肝硬化病名和证型
  • 2.2 肝硬化的病因病机
  • 2.3 肝硬化的中医药治疗
  • 3 展望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6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3 研究结果
  • 3.1 流行病学资料
  • 3.2 临床表现
  • 3.3 辅助检查
  • 3.4 child-pugh评分
  • 3.5 诊断
  • 3.6 肝硬化的西医治疗
  • 3.7 肝硬化的中医药治疗
  • 3.8 疗效评价
  • 第3章 分析与讨论
  • 1 肝硬化的病因
  • 2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与并发症
  • 3 肝硬化的辅助检查
  • 3.1 肝功能
  • 3.2 凝血功能
  • 3.3 肝纤维化指标
  • 3.4 B超/彩超检查
  • 3.5 电子胃镜检查
  • 3.6 CT等其他检查
  • 4 Child-pugh分级与MELD分级
  • 5 诊断
  • 6 肝硬化的治疗
  • 6.1 西医治疗
  • 6.2 中医药治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肝硬化文献及其5年住院患者回顾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