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薄荷醇酯类衍生物经皮促透作用评价及其促透机理的初步研究

新型薄荷醇酯类衍生物经皮促透作用评价及其促透机理的初步研究

论文摘要

L-薄荷醇(MT)具有促透作用强、毒性低、刺激性小、对亲水性和亲脂性药物均有促透作用等优点,但MT易挥发,高浓度时味辛且具有一定的皮肤刺激性。为了提高MT的促透作用,降低挥发性、气味及刺激性,本论文设计合成新型薄荷醇酯类衍生物,并对该类化合物的经皮促透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将MT与饱和直链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己酸、庚酸、辛酸、壬酸、癸酸、十二酸、十四酸、十六酸、十八酸)及药用辅料有机酸(油酸、乳酸、水杨酸、肉桂酸)以酯键连接,合成了十七种薄荷醇酯类衍生物,并合成了文献报道促透能力较优的薄荷乙基醚(MET)作为参比促进剂。利用1H-NMR、MS确证了目标产物的结构。对合成的薄荷醇酯类衍生物的基本化学特征参数进行计算,包括溶解度参数(SP)、油/水分配系数(KO/W)以及极化率(PLB)。分别选定不同KO/W值和酸碱性的模型药物包括利多卡因(LD,碱性)、硝酸异山梨酯(ISDN,中性)、酮洛芬(KP,酸性)和具有较大KO/W的吲哚美辛(IM)及较小KO/W的5—氟脲嘧啶(5-FU),以大鼠皮肤为透过屏障采用水平双室扩散池,供给池一侧以肉豆蔻酸异丙酯(IPM)为溶剂,接收池一侧以PBS为接收液评价薄荷醇酯类衍生物的促透作用,结果表明:药物在IPM中的通透系数与药物和介质溶解度参数的差值正相关,且药物的稳态流量与其熔点成反比;直链饱和脂肪酸薄荷醇酯疏水链的长度对其促透作用有显著影响,对于亲水性药物5-FU而言,碳链长度与促透作用呈抛物线关系,长度为C14时促透效果最佳;而对于亲脂性药物当碳链长度为C6~C10时促透作用最强。乳酸薄荷醇酯(M-LA)可使高水溶性药物(5-FU、LD)的累积透过量(Q)显著增加,累积透过量的促透比值(ERQ)分别为3.74及4.19;肉桂酸薄荷醇(M-CA)对不同KO/W值的模型药物均无促透作用;水杨酸薄荷醇酯(M-SA)及油酸薄荷醇酯(M-OA)对低水溶性药物ISDN、KP、IM的促透作用显著强于高水溶性药物;除LD外四种模型药物的logKO/W值与辅料酸薄荷醇酯通透系数的促透比(ERP)间均呈抛物线关系{M-LA:r=0.989,(P=0.144);M-CA:r=0.965,(P=0.216);M-SA:r=0.786,(P=0.630):M-OA:r=0.996,(P=0.088)}。以双氯芬酸(DA)为模型药物引入烷胺或烷醇胺(二乙胺、乙醇胺、二乙醇胺、三乙醇胺及N-羟乙基哌啶)制备双氯芬酸有机胺盐,并以DSC及FT-IR确证目标产物的形成,考察离子对存在时对薄荷醇酯类衍生物的促透作用的影响。DA与二乙胺(DETA)形成离子对可以改变DA的脂溶性从而显著增加其经皮透过量,其ERQ值为为4.51;但结构中含有羟基的烷醇胺阳离子对DA的经皮透过均有抑制作用;M-TET对双氯芬酸二乙胺(D-DETA)有着最为显著的促透作用,M-TET与二乙胺的联合应用可使DA的累积透过量与对照组相比增加9.74倍。以托特罗定(TOL)为模型药物寻找在压敏胶分散型(DIA)贴剂中有显著促透作用的薄荷醇酯,结果表明,M-OA在IPM溶液及DIA贴剂中均有显著促透作用;大鼠单剂量尾静脉注射酒石酸TOL溶液,经DAS(?)2.0计算后该药—时曲线符合双隔室模型(r=0.993),TOL的中央室分布容积(Vd)及总清除率(CL)分别为3.57 L/kg和0.51L/h,药物代谢较快,6 h后血药浓度低于检测限。进行TOL贴剂的大鼠体内药动学实验,比较含有M-OA与MT及无促进剂贴剂在大鼠体内的稳态血药浓度(CSS)的差异并考察促进剂对药物在皮肤内储库作用的影响,并以贴剂体外稳态流量及静脉注射的CL值预测体内稳态血药浓度(CSSP)。经皮给药三种TOL贴剂后采用DAS(?)2.0以非隔室模型计算TOL的药动学参数,M-OA组的Cmax、CSS、AUC0-24以及AUC0-∞均显著高于MT组及无促进剂组(P<0.05);MT组及无促进剂组的Cmax、Tmax、AUC0-24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二者的AUC0-∞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停止给药后,三组贴剂TOL的血药浓度迅速消除,但消除速度均显著低于静脉注射(P<0.01);无促进剂组的消除速度常数明显大于M-OA及MT组(P<0.05),表明应用促进剂后可增强皮肤对TOL的储库作用。实验中测得无促进剂组、MT组及M-OA组贴剂的大鼠CSS值分别为0.89、0.84、1.47μg/mL;计算得到的对应的0~24 h的CSSP尸值分别为0.95、1.04和1.44μg/mL,实测值与预测值非常接近表明TOL贴剂具有良好的体内外相关性,体外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体内评价用于TOL经皮给药系统开发研究。采用SPSS(?)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当以M-OA及MT作为促进剂时,TOL在IPM中的Q8与贴剂中的Q8、贴剂的体外Q48与大鼠体内的AUC0-48间有良好的促透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41及0.993。应用扫描电镜(SEM)及衰减全反射红外(ATR-FTIR)技术,以猪耳背皮肤为模型初步探讨M-OA的促透作用机理。SEM观察经M-OA处理的皮肤发现,M-OA可抽提角质层中的脂质,造成皮表光滑度下降且皮肤表面角质间距离增大;ATR-FTIR结果显示,vSCH2及vasCH2均向高波数移动,分别从2849.5 cm-1及2919.4 cm-1移动到2851.1 cm-1及2920.9 cm-1;角蛋白的酰胺吸收峰Ⅱ带从1540.6 cm-1向低波数位移到1539.1 cm-1。M-OA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机理推测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1)M-OA可提取皮肤表面角质层中的脂质;2)可增加角质层中酰胺及亚甲基的自由度。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薄荷醇酯类衍生物的合成及表征
  • 1 试剂与仪器
  • 2 方法与结果
  • 2.1 直链脂肪酸薄荷醇酯及肉桂酸薄荷醇酯的合成以及结构确证
  • 2.1.1 直链脂肪酸薄荷醇酯及肉桂酸薄荷醇酯的合成方法
  • 2.1.2 直链脂肪酸薄荷醇酯及肉桂酸薄荷醇酯的结构确证
  • 2.2 水杨酸薄荷醇酯的合成以及结构确证
  • 2.2.1 水杨酸薄荷醇酯的合成方法
  • 2.2.2 水杨酸薄荷醇酯的结构确证
  • 2.3 乳酸薄荷醇酯的合成以及结构确证
  • 2.3.1 乳酸薄荷醇酯的合成方法
  • 2.3.2 乳酸薄荷醇酯的结构确证
  • 2.4 薄荷乙基醚的合成以及结构确证
  • 2.4.1 薄荷乙基醚的合成方法
  • 2.4.2 薄荷乙基醚的结构确证
  • 2.5 薄荷醇衍生物结构特征参数的计算
  • 2.5.1 溶解度参数的计算
  • 2.5.2 其他特征参数的计算
  • 3 讨论
  • 3.1 酯类衍生物的选择
  • 3.2 制备薄荷醇衍生物化学键的选择
  • 3.3 反应路线的选择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薄荷醇酯类衍生物体外经皮促透作用的筛选
  • 第一节 饱和直链脂肪酸薄荷醇酯促透作用的筛选
  • 1 试剂、仪器与动物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模型药物的选择及理化常数的计算
  • 2.1.1 模型药物的选择
  • 2.1.2 模型药物溶解度参数的计算
  • 2.2 模型药物体外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的建立
  • 2.2.1 模型药物的色谱条件
  • 2.2.2 模型药物的专属性考察
  • 2.3 平衡溶解度的测定
  • 2.4 薄荷醇酯类衍生物体外促透作用的评价
  • 2.4.1 供给液的制备
  • 2.4.2 离体鼠皮的制备
  • 2.4.3 体外经皮通透实验
  • 2.4.4 数据处理
  • 2.4.5 薄荷醇衍生物最佳促透浓度的筛选
  • 2.4.6 5-FU的体外经皮通透实验
  • 2.4.7 ISDN的体外经皮通透实验
  • 2.4.8 LD的体外经皮通透实验
  • 2.4.9 KP的体外经皮通透实验
  • 2.4.10 IM的体外经皮通透实验
  • 2.5 相关分析
  • 3讨论
  • 3.1 选择IPM作为供给池溶剂的优缺点
  • 3.2 IPM作为供给池溶剂对模型药物经皮吸收的影响
  • 3.3 薄荷醇衍生物溶解度参数对其促透作用的影响
  • 3.4 薄荷醇酯类衍生物促透作用与碳链长度的构效关系研究
  • 第二节 药用辅料有机酸薄荷醇酯促透作用的筛选
  • 1 试剂、仪器与动物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药用辅料酸薄荷醇酯类衍生物体外促透作用的评价
  • 2.2 5-FU体外经皮通透实验
  • 2.3 ISDN体外经皮通透实验
  • 2.4 LD的体外经皮通透实验
  • 2.5 KP的体外经皮通透实验
  • 2.6 IM的体外经皮通透实验
  • O/W值与辅料酸薄荷醇酯促透作用的相关分析验'>2.7 模型药物logKO/W值与辅料酸薄荷醇酯促透作用的相关分析验
  • 3 讨论
  • 3.1 药用辅料酸薄荷醇酯促透作用机理探讨
  • 3.2 脂溶性药物LD经皮透过的特殊之处
  • 3.3 辅料酸薄荷醇酯对极性及非极性通道的影响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离子对对薄荷醇酯衍生物促透作用的影响
  • 第一节 双氯芬酸有机胺盐的合成及表征
  • 1 试剂与仪器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双氯芬酸盐的合成方法
  • 2.2 双氯芬酸及其盐的DSC测定
  • 2.3 双氯芬酸及其盐的红外光谱测定
  • 2.4 双氯芬酸及其盐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2.5 双氯芬酸及其盐的溶解度测定
  • 3讨论
  • 3.1 制备双氯芬酸有机胺盐的可行性
  • 3.2 有机胺盐对双氯芬酸经皮吸收的潜在影响
  • 第二节 离子对及薄荷醇酯对双氯芬酸经皮透过的影响
  • 1 试剂、仪器与动物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双氯芬酸及其盐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2.1.1 双氯芬酸及其盐的色谱条件
  • 2.1.2 专属性考察
  • 2.2 薄荷醇酯衍生物体外促透作用的评价
  • 2.2.1 薄荷醇酯衍生物最佳促透浓度的筛选
  • 2.2.2 DA的体外经皮通透实验
  • 2.2.3 D-K的体外经皮通透实验
  • 2.2.4 有机胺阳离子对DA经皮通透的影响
  • 2.2.5 薄荷醇酯对DA有机胺盐经皮通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供给池溶剂选择与形成离子对的关系
  • 3.2 薄荷醇酯对DA及其盐促透作用的初步探讨
  • 3.3 离子对DA经皮透过的影响
  • 3.4 氢键对DA有机胺盐经皮透过的影响
  • 3.5 DA有机胺盐熔点对其经皮透过的影响
  • 3.6 有机胺种类对DA盐经皮透过的影响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薄荷醇酯类衍生物对托特罗定经皮促透作用的体内外相关性研究
  • 第一节 薄荷醇酯对托特罗定在溶液及贴剂中透过量的影响
  • 1 试剂、仪器与动物
  • 2 方法与结果
  • 2.1 TOL游离碱的制备方法
  • 2.2 酒石酸TOL及TOL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 2.3 酒石酸TOL及TOL溶解度的测定
  • 2.4 TOL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2.4.1 TOL的色谱条件
  • 2.4.2 专属性考察
  • 2.5 TOL及酒石酸TOL体外经皮透过实验
  • 2.5.1 TOL及酒石酸TOL供给液的制备
  • 2.5.2 TOL压敏胶分散型贴剂的制备
  • 2.5.3 薄荷醇酯衍生物体外促透作用的评价
  • 2.5.4 不同薄荷醇酯对TOL在IPM系统中透过的影响
  • 2.5.5 不同类型压敏胶对TOL通透性的影响
  • 2.5.6 促进剂对TOL在贴剂中通透性的影响
  • 2.5.7 MT及M-OA对TOL皮肤储库作用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压敏胶中不同功能基团对TOL透过量的影响
  • 3.2 药物与M-LA及压敏胶相互作用对TOL透过量的影响
  • 3.3 揭去贴剂后TOL累积透过量突然增大原因的分析
  • 第二节 托特罗定贴剂大鼠体内药动学及M-OA促透作用体内外相关性研究
  • 1 试剂、仪器与动物
  • 2 方法与结果
  • 2.1 TOL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 2.1.1 TOL的色谱条件
  • 2.1.2 血浆样品的处理
  • 2.1.3 方法专属性考察
  • 2.1.4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1.5 回收率的测定
  • 2.1.6 精密度的测定
  • 2.2 TOL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 2.2.1 尾静脉注射用溶液的制备
  • 2.2.2 血浆样品的制备
  • 2.2.3 尾静脉注射TOL的血药浓度及药动学参数
  • 2.2.4 TOL贴剂给药后的血药浓度及药动学参数
  • 2.2.5 TOL贴剂给药后稳态血药浓度的预测
  • 2.3 促透作用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大鼠静脉注射药动学参数计算的意义
  • 3.2 皮肤储库作用对TOL消除的影响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油酸薄荷醇酯促透作用机理初步研究
  • 1 试剂、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5%促进剂溶液的配制
  • 2.2 离体猪皮肤的制备
  • 2.3 扫描电镜用皮肤的制备
  • 2.4 ATR-FTIR用角质层的制备
  • 2.5 扫描电镜的观察结果
  • 2.6 ATR-FTIR光谱研究结果
  • 3 讨论
  • 3.1 对照液溶液的选择
  • 3.2 促进剂对皮肤表面形态的影响
  • 3.3 ATR-FTIR应用于角质层测定的原理与优势
  • 3.4 根据ATR-FTIR结果探讨M-OA的促进作用机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1 研究工作与成果
  • 2 研究工作的创新点
  • 3 研究工作的不足
  • 缩略语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发表的文章
  • 相关论文文献

    • [1].薄荷醇及其衍生物对漆皮遗迹表面的影响[J]. 文博 2020(01)
    • [2].薄荷醇差异化产品研发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20(16)
    • [3].L-薄荷醇生产现状及市场分析[J]. 安徽化工 2018(01)
    • [4].L-薄荷醇的合成[J]. 广东化工 2016(17)
    • [5].薄荷醇酯香料的合成研究进展[J]. 化学通报 2013(12)
    • [6].l-薄荷醇的合成工艺研究[J]. 精细化工 2019(08)
    • [7].L-薄荷醇的升级产品L-薄荷基-α-D-葡萄糖苷[J]. 香料香精化妆品 2018(04)
    • [8].薄荷醇对磷酸川芎嗪微乳透皮性质的影响[J].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5(03)
    • [9].合成L-薄荷醇产业化的研究进展[J]. 三明学院学报 2012(06)
    • [10].l-薄荷醇的合成研究进展[J]. 化工进展 2011(10)
    • [11].一类潜香型酚酸薄荷醇酯的合成及其热稳定性研究(英文)[J]. 化学研究 2020(02)
    • [12].手性薄荷醇酯衍生物对美托洛尔经皮促渗透作用的考察[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18(03)
    • [13].左旋异胡薄荷醇的催化合成[J]. 香料香精化妆品 2010(02)
    • [14].苯薄荷醇衍生物和萘薄荷醇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J]. 化学试剂 2009(03)
    • [15].薄荷醇香烟易上瘾很难戒[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5(05)
    • [16].L-薄荷醇的氯化反应研究[J]. 安徽化工 2012(02)
    • [17].溴苯薄荷醇衍生物和联苯薄荷醇衍生物的合成表征[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6)
    • [18].(1S,2S,5R)-1-苯基薄荷醇的合成[J]. 精细化工中间体 2008(03)
    • [19].档案修复中易扩散字迹的控洇无损研究[J]. 机电兵船档案 2020(03)
    • [20].薄荷醇抑制β淀粉样蛋白聚合保护神经细胞的实验研究[J]. 中国医药 2018(02)
    • [21].薄荷醇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迁移及IL-8,CXCL-12,VEGF表达的影响[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9(21)
    • [22].薄荷醇合成关键酶基因的克隆[J]. 食品工业科技 2012(08)
    • [23].固定化脂肪酶催化制备L-薄荷醇[J]. 生物加工过程 2010(04)
    • [24].1-苯基新薄荷醇α,β-不饱和羧酸酯的合成[J].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0(03)
    • [25].薄荷醇与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及热分解动力学研究[J].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19(07)
    • [26].薄荷中L-薄荷醇的抗惊厥活性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18(15)
    • [27].薄荷醇及其衍生物对彩绘遗迹表面的影响[J]. 文博 2013(04)
    • [28].聚甲基丙烯酸薄荷醇酯手性高分子的控制合成及表征[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3)
    • [29].人气道上皮细胞感知冷刺激的受体机制[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4(20)
    • [30].左旋溴化N-丁基-4-吡啶甲酸薄荷醇酯离子液体合成方法的研究[J]. 化学试剂 2010(09)

    标签:;  ;  ;  ;  ;  ;  ;  

    新型薄荷醇酯类衍生物经皮促透作用评价及其促透机理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