斡旋受贿问题研究

斡旋受贿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88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以受贿论处。”这是我国刑法对受贿罪增加的新规定,在理论上称之为斡旋受贿,亦称间接受贿或居间受贿。 比较国内外刑法关于斡旋受贿立法规定,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罪状意思表达上,都是利用本人地位或影响通过其他公务员职务行为为请托人谋取利益,都没有对其他公务员职务上的行为是否正当作限制,是否实际谋取到利益不影响犯罪成立。不同之处在于:是否具有独立罪名方面,斡旋受贿在我国现行刑法中只作为一般受贿罪的特殊情形,没有规定为独立罪名,国外大多数国家都把斡旋受贿作为独立犯罪。犯罪构成方面,我国刑法要求斡旋受贿罪主体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而其他国家斡旋受贿犯罪主体更广泛。犯罪客观方面,我国刑法规定必须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受贿行为仅限于索取和收受贿赂两种,贿赂内容仅限于财物,而其他国家刑法对贿赂方式和内容大多没有限制。法定刑方面,我国采取交叉式法定刑,而国外大部分国家采取多罪名单罪刑。我国斡旋受贿犯罪应作为一个独立罪名,因为其具有区别于一般受贿罪的罪状,且与一般受贿各有其独立的构成要件,两者之间有严格而明确的界限,属于贿赂犯罪中相互并列而不是属种或者交叉的犯罪形式。 “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如何理解问题,目前理论界存在四种主要观点:制约关系说、制约影响说、制约关系否定说、横向制约关系说。第二种观点与第三种观点无本质差异,第四种观点是第一种观点的修正,上述争论实际上就是“制约关系论”与“制约关系否定说”之争,但因为“制约关系论”难以解说相关条文含义的实质差别,把纵向制约关系纳入其中,混淆了刑法第388条与385条界限,无法分清一般受贿与斡旋受贿。其他国家工作人员与行为人之间应是横向制约或存在影响作用。离退休人员利用原有职务便利形成的便利条件不属于斡旋受贿犯罪的形式,行为人利用工作之便、职务之便或单纯利用亲友关系也不属于斡旋受贿犯罪形式。

论文目录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斡旋受贿罪名独立性问题
  • (一) 斡旋受贿立法之比较
  • (二) 斡旋受贿应独立成罪
  • 二、“利用本人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的理解与认定
  • (一) 对“利用本人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的理解
  • 1、理论界主要观点
  • 2、观点评价
  • 3、“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理解
  • (二) “利用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的认定
  • 1. 与利用亲友关系之便区别
  • 2、与利用工作之便区别
  • 3、与利用职务之便的区别
  • (三) 离退休人员与斡旋受贿
  • 三、不正当利益
  • (一) “不正当利益”界定
  • (二) “不正当利益”要件质疑
  • 四、斡旋受贿罪的犯罪形态
  • (一) 斡旋受贿罪预备
  • (二) 斡旋受贿罪中止
  • (三) 斡旋受贿罪未遂
  • (四) 斡旋受贿罪既遂
  • 五、斡旋受贿中行为人行为性质的认定
  • (一) 对斡旋行为人行为性质的认定
  • (二) 对请托人行为性质的认定
  • (三) 对相对国家工作人员行为性质的认定
  • 结束语
  • 参考书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严查国家工作人员“假离婚”[J]. 理论与当代 2019(12)
    • [2].大数据在国家工作人员学法平台的应用探析[J]. 中国新通信 2019(24)
    • [3].刑法中国家工作人员定义的个别化解释[J]. 清华法学 2019(01)
    • [4].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从基层国家工作人员的视角来理解和把握[J]. 法制与社会 2018(25)
    • [5].国家工作人员定向高息放贷应如何定性[J]. 中国检察官 2017(06)
    • [6].宪法宣誓以后[J]. 方圆 2017(05)
    • [7].宪法宣誓制度应遵循“四个统一”[J]. 时代主人 2014(11)
    • [8].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阳市人民政府任命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实施细则的通知[J]. 贵阳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6(13)
    • [9].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实施办法》的通知[J]. 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7(01)
    • [10].国家工作人员作风建设初探[J]. 知音励志 2016(21)
    • [11].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实施办法的通知[J]. 天津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6(21)
    • [12].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实施办法的通知[J]. 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7(02)
    • [13].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实施方案的通知[J]. 武汉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6(13)
    • [14].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办法的通知[J]. 青海政报 2016(17)
    • [15].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人民政府及省人民政府各部门任命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J]. 湖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6(08)
    • [16].热点[J]. 新民周刊 2017(27)
    • [17].时事点击[J]. 江淮法治 2017(13)
    • [18].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人民政府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J]. 山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7(25)
    • [19].浅谈国家工作人员能否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J]. 青年文学家 2010(13)
    • [20].浅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J]. 大家 2011(24)
    • [21].投资入股型受贿的认定[J]. 人民司法 2019(20)
    • [22].如何认定国家工作人员指定请托人捐款的行为[J]. 法制与社会 2020(09)
    • [23].国家工作人员的刑法认定[J]. 法制与社会 2018(36)
    • [24].“国家工作人员”认定范围的再解释[J]. 法学 2019(05)
    • [25].国家工作人员涉黑犯罪案件的侦查对策[J]. 法制与社会 2018(30)
    • [26].关于中介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事先预谋后送钱的行为应该如何定性[J]. 法制博览 2017(08)
    • [27].在优秀村干部中选拔国家工作人员政策的施行与完善[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6(09)
    • [28].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16(23)
    • [29].国家工作人员与亲属共同受贿问题研究[J]. 法制博览 2015(11)
    • [30].浅析国家工作人员离职后受贿的认定[J]. 犯罪研究 2014(02)

    标签:;  ;  ;  ;  ;  

    斡旋受贿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