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小流域人居生态单元及安全模式——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与应用

黄土高原小流域人居生态单元及安全模式——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与应用

论文题目: 黄土高原小流域人居生态单元及安全模式——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与应用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建筑历史与理论

作者: 刘晖

导师: 刘加平

关键词: 黄土高原,小流域,人居生态单元,安全模式,景观格局

文献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黄土高原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非凡的水土治理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黄土土质的疏松,风力强劲,暴雨频骤,新构造运动活跃,是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而千百年来人们为了生存不断地利用、改造及抗争,加剧了生态环境脆弱,使得水土流失严重,经济发展落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增长,城镇化建设的速度加快,加之国家1999年来退耕还林生态建设的广泛实施,使得黄土高原的人居环境正面临其重要的发展变化时期。规划设计领域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乡村环境建设,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活动功能需求的同时,又面临如何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论文以景观学理念为出发点,以人居环境生态安全为目标,应用景观格局的分析方法,在黄土高原村镇聚落、农业和自然环境所构成的镇域尺度上,以小流域自然土地空间的范围为对象,进行景观调查和分析,分析不同类型人居环境土地空间中,各种景观要素在土地空间的构成特征及其演进,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从生态安全的评价方法,判断其景观格局的安全意义及内容,建构不同类型人居生态环境的安全模式,探讨黄土高原人居环境景观生态安全的评价理论体系,为土地空间的人居生活品质和生态安全,在规划设计在提供一种理论支持,以及规划原则和对策。 论文首次建构以小流域土地空间单元为核心的“黄土高原人居生态单元”的科学理论模型,提出黄土高原人居生态单元模型构成的三个系统,即人居建设系统、人居支持系统和自然支撑系统。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中“山地型”小流域理论研究成果和经验为基础,依据黄土高原地貌类型及村镇聚落的分布特征,根据案例调查和分析成果,针对单元土地空间的景观格局构成中不同土地生态功能类型,建立并论证了“川道型”和“台塬型”人居环境生态单元的科

论文目录:

1 导论

1.1 现状问题

1.1.1 黄土高原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

1.1.2 水土流失与治理

1.1.3 人居环境规划建设

1.2 选题主旨

1.2.1 学科发展意义

1.2.2 乡土环境规划建设面对的挑战

1.3 研究背景

1.3.1 人居环境科学

1.3.2 生态安全与景观生态学

1.3.3 黄土高原人居环境研究

1.4 框架设计

1.4.1 研究目标

1.4.2 基本思路

1.4.3 主要内容

1.4.4 研究方法

1.4.5 关键问题

1.5 基本范畴

1.5.1 概念解释

1.5.2 学科定位

2 景观格局分析程式与方法

2.1 引言

2.2 景观与人居环境

2.2.1 对土地认知的理念

2.2.2 生态主义的土地空间规划

2.2.3 农业景观保护的兴起

2.3 景观格局

2.3.1 土地空间与景观格局

2.3.2 景观格局的演进

2.4 景观调查分析

2.4.1 景观调查

2.4.2 景观分析与表达

2.5 小结

3 黄土高原小流域人居生态单元的构成及其特征

3.1 引言

3.2 “小流域”与土地空间单元

3.2.1 自然及水土保持特征

3.2.2 地貌空间构成特征

3.3 人居聚落分布特征

3.3.1 典型聚落分布特征

3.3.2 土地空间单元与人居、经济和行政单元

3.4 小流域人居生态单元的建立

3.4.1 小流域人居环境“土地空间单元”

3.4.2 小流域人居生态单元

3.4.3 单元建立及其构成的三个系统

3.4.4 单元建立对人居环境建设的意义

3.5 小结

4 类型划分与单元理论研究模型

4.1 引言

4.2 划分原则与方法

4.3 聚落类型划分

4.3.1 聚落结构形态

4.3.2 聚落功能

4.3.3 景象空间

4.3.4 聚落文化

4.4 景观格局类型划分

4.4.1 土地空间格局

4.4.2 生态过程

4.4.3 聚落分布

4.4.4 农业布局

4.5 单元模型建构

4.5.1 山地末梢尽端式

4.5.2 川道廊道穿越式

4.5.3 台塬岛屿环绕式

4.6 小结

5 单元安全评价准则及其理论框架

5.1 引言

5.2 安全模式的景观生态方法

5.2.1 承载力

5.2.2 极限环境阈值

5.2.3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5.2.4 景观恢复

5.3 人居生态安全准则

5.3.1 人居环境生态安全的三个准则

5.3.2 单元三个系统的安全意义

5.4 单元安全模式评价

5.4.1 建构思路

5.4.2 安全模式的四个层次

5.4.3 安全模式的评价

5.4.4 安全模式的评价指标

5.5 小结

6 单元的安全模式

6.1 引言

6.2 黄土高原人居环境的生态安全

6.2.1 生态安全

6.2.2 安全和不安全

6.2.3 土地利用与覆盖与生态安全

6.2.4 黄土高原生态安全特征

6.3 山地型单元的“尽端环抱生态先决型”

6.3.1 景观格局安全描述

6.3.2 山地型安全模式

6.3.3 安全模式评价体系建构

6.4 川道型单元的“人居生态串珠交叉型”

6.4.1 景观格局的安全描述

6.4.2 川道型安全模式

6.4.3 安全模式评价体系建构

6.5 台塬型单元的“人居生态岛状并列型”

6.5.1 景观格局的安全描述

6.5.2 台塬型安全模式

6.5.3 安全模式评价指标建构

6.6 小结

7 人居生态安全的规划设计对策

7.1 引言

7.2 单元建构的规划设计理念

7.2.1 人居生态土地空间单元的规划理念

7.2.2 同一边界和系统重构的生态规划方法

7.3 单元安全模式的规划设计原则

7.3.1 自然系统自我恢复原则

7.3.2 支持系统动态协同原则

7.3.3 人居建设极限阈值原则

7.3.4 景象文化保护持续原则

7.4 安全模式下的规划设计实践

7.4.1 山地型人居生态单元——一个村落的形态和规模安全性研究

7.4.2 川道型人居生态单元——城市聚落的景观空间构成

7.5 基于黄土高原小流域人居生态单元的多维规划方法

7.5.1 综合规划流程

7.5.2 多学科融合的规划原则

7.6 小结

8 典型案例剖析

8.1 引言

8.2 案例一 延安雷鼓川小流域——山地型小流域人居生态单元

8.2.1 基本情况及现场调查

8.2.2 雷鼓川小流域人居生态单元的构成分析

8.2.3 景观格局分析

8.3 案例二 延安南川河小流域——川道型小流域人居生态单元

8.3.1 基本情况及现场调查

8.3.2 南川河小流域人居生态单元的构成

8.3.3 景观格局分析

8.4 案例三 洛川凤栖塬——台塬型小流域人居生态单元

8.4.1 基本情况及现场调查

8.4.2 洛川凤栖塬小流域人居生态单元的构成

8.4.3 分析和论证

8.5 小结

9 结论与思考

9.1 结论

9.2 研究展望

9.3 对景观和黄土高原的思考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 2005-07-19

标签:;  ;  ;  ;  ;  

黄土高原小流域人居生态单元及安全模式——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