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SVA模型的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及在北京平原区的应用

基于RSVA模型的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及在北京平原区的应用

论文摘要

地下水是我国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合理开发与保护地下水资源,成为全国各个地区尤其是北方地区面临的重大课题。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是在现有水文地质研究的基础上,评价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的可能性,是合理开发保护地下水的有效手段。本次研究总结了目前国内外脆弱性评价的定义、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及常用的评价方法,对比分析了各个方法的特点、适用条件及其各自的局限性。本文结合脆弱性评价参与评价因素多等特点,以北京市平原区为例,使用了传统DRASTIC模型以及与模糊数学方法结合的DRASTIC评价模型进行了研究,得到北京市平原区DRASTIC评价结果图和模糊评价结果图。结合北京平原区的地质特点,构建RSVA模型。新模型选取补给量、地表特征、包气带、含水层4个一级指标,下设大气降水量、农田灌溉量、城市管网渗漏量、土地利用类型、河道、地形坡度、包气带粘性土厚度、包气带结构分区、含水层综合渗透系数9个二级指标,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为0.09、0.06、0.04、0.03、0.09、0.04、0.25、0.14、0.26。最终使用迭置指数法得到北京市平原区RSVA模型评价结果图。评价结果对比分析,采用模糊数学方法使的评价资料使用程度更为细致,评价结果较传统方法有所改善;RSVA模型选取指标更多,使用的水文地质资料更丰富,评价结果较理想。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本次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 1.3 技术路线及方法
  • 第2章 地下水脆弱性研究综述
  • 2.1 地下水脆弱性的概念
  • 2.2 脆弱性评价方法
  • 2.2.1 迭置指数法
  • 2.2.2 过程模拟方法
  • 2.2.3 统计方法
  • 2.3 脆弱性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2.3.1 迭置指数法的问题
  • 2.3.2 过程模拟方法、统计方法存在的问题
  • 2.4 脆弱性评价发展的趋势
  • 第3章 北京市平原区水文地质条件
  • 3.1 研究区范围
  • 3.2 气象和水文
  • 3.2.1 降水
  • 3.2.2 水系分布
  • 3.3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 3.3.1 研究区地貌概况
  • 3.3.2 第四系空间结构和含水层分布规律
  • 3.3.3 含水层赋水特征
  • 3.3.4 地下水循环特征
  • 第4章 基于DRASTIC 模型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
  • 4.1 模糊数学及模糊数学方法简述
  • 4.1.1 模糊数学的基本概念
  • 4.1.2 模糊识别
  • 4.2 基于DRASTIC 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4.3 评价结果及分析
  • 4.3.1 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
  • 4.3.2 评价结果比较
  • 4.3.3 比较结果的分析
  • 第5章 基于都市平原区特点的RSVA 模型评价方法及应用
  • 5.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5.1.1 补给量R
  • 5.1.2 地表特征S
  • 5.1.3 包气带V
  • 5.1.4 含水层A
  • 5.2 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新模型的权重
  • 5.3 各分项指标的评分标准及成图
  • 5.3.1 补给量
  • 5.3.2 地表特征
  • 5.3.3 含水层
  • 5.3.4 包气带
  • 5.4 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基于RSVA模型的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及在北京平原区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