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畸高货币化问题 ——基于麦金农最优货币化理论框架的探讨

论中国畸高货币化问题 ——基于麦金农最优货币化理论框架的探讨

论文摘要

我国的畸高货币化问题曾经或正在困扰着众多理论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诸多学者试图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解释,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这一方面是由于货币化本身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是由于以往研究缺乏一个能够统领货币化进程中各方面推动因素的理论框架,从而注定发现不了我国畸高货币化演进的内在逻辑。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评判后,认为麦金农最优货币化理论框架的实质功能是货币化水平的决定,并且这一框架蕴涵着货币化演进的内在机制。因此,麦氏框架本身就是货币化演进的逻辑空间。本文从麦氏框架中发掘出可能导致“高”货币化水平的所有四种逻辑,并从中甄别出我国畸高货币化的演进逻辑。认为畸高货币化问题源自麦氏框架中“货币实际余额持有收益”曲线和银行体系的“边际投资效率”曲线两方面相辅相成的推动。然而,上述两方面的主导驱动力并非来自传统金融深化理论所认为的利率因素,而是来自于我国原有体制瓦解和新体制构建过程所内生的各种不确定性以及政府干预型金融剩余运用的制度安排,从而导致我国货币化的演进既不是沿着上述两条曲线推进,也不是两条曲线本身形状的变动,而是得自于两条曲线向右侧的大幅平移。同时,政府为牢牢控制金融剩余必然对银行体系进行补贴,从而使得银行体系的部分成本得以外部化,这一政府干预行为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货币化水平的提高。但本文通过逻辑推演认为,这一提高的幅度有限,它只可能是我国畸高货币化演进逻辑的细枝末节;更深入一步,笔者认为我国经济赶超的“强化”一定程度上“倒逼”了我国的体制变迁,从而内生出我国畸高货币化的演进逻辑。进而,从更深层次上证实了畸高货币化根源于我国经济赶超的“强化”。货币化进程是一个客观的历史必然,其注定会对整个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而畸高货币化演进逻辑作为一种非传统的货币化演进模式,其对经济的影响又必然具有与生俱来的特殊性。推进麦氏框架中两条曲线右移的两方面因素是相对独立的,因此我国的货币化演进历程难以内生出一个类似利率的单一可控变量。这极大地增加了货币政策的实施难度,从而导致我国长期出现货币政策的弱有效性问题;基于同样的思维,我国银行体系也必然会出现较大的存贷失衡,从而导致巨大的福利损失。基于上述推理,本文认为要解决畸高货币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就必须对我国货币化演进逻辑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使其内生出能够综合反映推动货币化演进各因素的单一可控变量。从这个角度说,利率市场化就是必然的选择。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框架及力图做出的创新
  • 一、研究框架
  • 二、可能做出的创新
  •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评判
  • 第一节 货币化相关理论简述
  • 一、经济货币化的含义和衡量
  • 二、经济货币化的作用与影响
  • 第二节 畸高货币化文献评判
  • 一、融资结构论
  • 二、收入分配差距论
  • 三、强迫储蓄假说
  • 四、(传统)货币化假说
  • 五、储蓄难以转化为投资假说
  • 六、银行不良资产过高论
  • 七、金融市场不发达论
  • 八、金融资产囤积假说
  • 九、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说
  • 十、货币浅化论
  • 第三章 我国畸高货币化问题的由来
  • 第一节 货币化演进的一般规律
  • 第二节 中国货币化演进轨迹描述
  • 第三节 中外货币化差异的内涵
  • 第四章 畸高货币化演进逻辑
  • 第一节 麦金农最优货币化理论框架简介
  • 第二节 麦氏框架的适用性
  • 一、麦氏框架的功能实质—货币化水平的决定
  • 二、麦氏框架对分析我国畸高货币化问题的适用性
  • 第三节 货币化演进逻辑与畸高货币化
  • 一、货币化逻辑甄别之一:麦氏简单货币化模型与畸高货币化
  • 二、货币化逻辑甄别之二:政府补贴驱动模型与畸高货币化
  • 三、货币化逻辑甄别之三:高利率弹性驱动模型与畸高货币化
  • 四、货币化逻辑甄别之四:多因素驱动模型—畸高货币化演进之逻辑主体
  • 五、畸高货币化演进逻辑之补充—政府补贴与畸高货币化
  • 第四节 畸高货币化问题再探讨—经济赶超与畸高货币化
  • 一、经济赶超的强化一定程度上“倒逼”了我国的体制变迁
  • 二、畸高货币化演进逻辑与经济赶超的强化
  • 第五章 畸高货币化演进逻辑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 第一节 相关观点评判
  • 第二节 畸高货币化的负面影响
  • 一、畸高货币化演进逻辑必然导致货币政策的弱有效性
  • 二、畸高货币化演进逻辑阻碍融资体制转轨
  • 三、畸高货币化演进逻辑导致金融过剩及福利损失
  • 第六章 研究结论、政策含义与展望
  • 一、基本结论
  • 二、政策含义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棚改货币化热潮中的居民决策[J]. 东方企业文化 2019(S2)
    • [2].货币化率的直接测算及土地与住房的货币化——中国经济改革中的货币化进程再思考[J]. 财经研究 2018(06)
    • [3].征地拆迁中从建房安置向货币化安置转变的约束条件分析——以成都为案例的研究[J].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16(06)
    • [4].高货币化率的非货币化解释[J]. 国际金融研究 2016(12)
    • [5].北京市货币化安置的特殊内涵和原则[J]. 中国房地产 2017(13)
    • [6].公共债务货币化的宏观调控效应[J]. 经济管理 2017(01)
    • [7].清代财政的畸形货币化[J]. 史学月刊 2017(08)
    • [8].从数字货币化到无现金货币化的探讨[J]. 中国商论 2016(10)
    • [9].辽宁:推进创新型货币化安置 适应棚户区改造新要求[J]. 城乡建设 2015(03)
    • [10].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安市棚户区改造货币化房票安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J]. 西安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6(09)
    • [11].棚改和货币化安置的那些事儿[J]. 中国经济信息 2017(12)
    • [12].阜新:以货币化安置助推棚改[J]. 共产党员 2017(15)
    • [13].中国高货币化影响因素的协整分析[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1(02)
    • [14].渐进决策视角下对我国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的思考[J]. 现代经济信息 2019(24)
    • [15].教育非货币化收益研究的起源及发展[J]. 教育学术月刊 2016(03)
    • [16].棚改货币化安置研究与推进建议[J]. 城乡建设 2016(04)
    • [17].政府非货币化再分配特点分析[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5(11)
    • [18].从与美日对比中看中国高货币化率未来出路[J]. 中国证券期货 2013(09)
    • [19].中国的货币化率与物价水平:1985~2007[J]. 上海经济研究 2009(04)
    • [20].中国货币需求函数模型的实证分析——基于货币流动性分类的“高货币化”解释[J]. 华东经济管理 2018(12)
    • [21].棚改货币化安置渐“退潮”的影响[J]. 城市开发 2018(14)
    • [22].中国高货币化率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 [23].湖南:积极实行货币化安置 丰富棚改安置形式[J]. 城乡建设 2015(03)
    • [24].棚改货币化安置研究与推进建议[J]. 中国民商 2018(11)
    • [25].中国高货币化的原因与对策[J]. 中国市场 2013(19)
    • [26].我国高货币化的原因、表现及后果[J]. 经济研究参考 2013(45)
    • [27].高速货币化进程中的家庭理财策略探析[J]. 商业时代 2012(16)
    • [28].金融危机中的“伪货币化”现象对我国通货膨胀走势的影响分析[J]. 中国证券期货 2012(06)
    • [29].渐进式改革思路下的高货币化分析[J]. 学习与探索 2012(09)
    • [30].对我国经济高货币化现象的研究[J]. 科技资讯 2011(16)

    标签:;  ;  ;  

    论中国畸高货币化问题 ——基于麦金农最优货币化理论框架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