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动名述宾组配(1+2)的整合度高低及其熟语化倾向

汉语动名述宾组配(1+2)的整合度高低及其熟语化倾向

论文摘要

现代汉语述宾三字组是指汉语中三个音节的语音段落,以1+2的形式组合在一起,其内部结构关系为述宾,而外部整体功能却不一定就是动词性的,这完全取决于整合度的高低。近20年的研究成果对述宾三字组达成了一个共识:确认1+2(动名述宾)为自由短语的优选形式。但事实证明1+2(动名述宾)内部并不是同质的,在句法语义上表现出从松散到凝固的渐变序列,具有明显的熟语化倾向(通常称为”惯用语”)。我们在前贤研究的前提下,运用新的理论方法对述宾三字组的界定和层级分类标准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从词典中挑选出符合条件的词例,在这个基础上作了较为详细的穷尽的描写,并尝试用同类句法标志来区分鉴定述宾三字组内部成员的整合度高低。文章共有五个部分:第一章介绍了前贤对述宾三字组的研究状况,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以及研究范围。第二章首先对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在语言中的应用作了简单的介绍;其次探讨了概念整合是具有层级性的;研究发现在现代汉语述宾三字组中的整合度高低可以分为四个等级:A级(低整合度),B级(次低整合度),C级(次高整合度),D级(高整合度)。第三章先对助词“的”的研究作简要的回顾;其次认为功能标记“的”在语法功能上是具有同一性的,即确立某个认知域的某类成员。因此我们就选取“的””作为述宾三字组在句法形式上的主要鉴别依据,来论证各类述宾三字组整合度有高低级层级分布。第四章就述宾三字组中的A级(低整合度),B级(次低整合度),C级(次高整合度),D级(高整合度)进行了语义类型的研究,探讨述宾之间不同的语义关系和特征;同时选取功能标记“的”作为统一的句法表示来鉴别述宾三字组的整合度高低,有效地揭示出不同等级的三字组在句法形式上的特征。第五章对本论文所做出的结论进行总结归纳,并对一些相关问题做出必要的说明。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关于1+2和2+1对立形式的事实确认
  • 1.2.2 关于音节组合形式和句法结构类型的匹配性
  • 1.3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概念整合及其层级性
  • 2.1 概念整合理论
  • 2.1.1 概念整合理论
  • 2.1.2 概念整合理论的应用
  • 2.1.3 概念整合与概念组合
  • 2.2 概念整合的层级性
  • 2.2.1 概念整合的层级性
  • 2.2.2 述宾三字组中的整合层级
  • 第三章 助词"的"的语法功能同一性
  • 3.1 助词"的"语法功能的分类
  • 3.2 分类助词"的"语法功能的同一
  • 3.3 助词"的"语法功能的认知解释
  • 第四章 述宾三字组整合度高低及其层级分
  • 4.1 A级:低整合度
  • 4.1.1 语义分析
  • 4.1.2 句法论证
  • 4.1.3 小结
  • 4.2 B级:次低整合度
  • 4.2.1 语义分析
  • 4.2.2 句法论证
  • 4.2.3 非受事论元例
  • 4.2.4 小结
  • 4.3 C级:次高整合度
  • 4.3.1 语义分析
  • 4.3.2 句法论证
  • 4.3.3 小结
  • 4.4 D级:高整合度
  • 4.4.1 语义分析
  • 4.4.2 句法论证
  • 4.4.3 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5.1 结论
  • 5.2 说明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从概念整合视角看商务英语翻译知识的建构[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30)
    • [2].概念整合角度下符号网络语言的意义构建[J]. 企业导报 2010(02)
    • [3].从概念整合角度看诗歌的互文性——以李白的两首送别诗为例[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2(01)
    • [4].翻译整合网络意见和建议[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9(05)
    • [5].从概念整合的角度看翻译的普遍特征与策略[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3(03)
    • [6].叙事“隐性进程”层创性实时意义的建构[J]. 鸡西大学学报 2016(08)
    • [7].从概念整合看翻译的实现[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
    • [8].概念整合与汉语成语意义的在线构建[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08)
    • [9].概念整合在语义理解与分析中的“消极”和“积极”作用——以悖论和谜语为例[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 [10].概念整合视角下的隐喻探究[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12)
    • [11].从概念整合解读幽默言语的心理实现过程——以《燃情克里夫兰》中的幽默为例[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5)
    • [12].两视角下看言语幽默[J]. 青年文学家 2013(23)
    • [13].解可解,非常解——概念整合视角下网络词汇的解读[J]. 怀化学院学报 2012(01)
    • [14].概念整合中的类属空间及映射解析[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4)
    • [15].汉语“别提(有)多(么)X(了)”构式高程度义的产生机制[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 [16].概念整合视角下世界杯报道语篇的战争隐喻分析[J]. 传媒观察 2018(09)
    • [17].创新活动的概念整合分析[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
    • [18].概念整合视阈下译者的主题性研究[J]. 中国民族博览 2020(14)
    • [19].整合大学英语写作课堂研究[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 2015(09)
    • [20].说新词语“躺枪”[J]. 励耘语言学刊 2016(01)
    • [21].“微”族词意义生成的概念整合研究[J]. 海外英语 2012(08)
    • [22].基于中西文化整合下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模式初探[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1(09)
    • [23].隐喻的认知机制:概念整合及影响隐喻构成的因素[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 [24].概念整合视阈下的文学文本创造性翻译理据——以莫言《蛙》英译本为例[J].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15(04)
    • [25].概念整合与《红楼梦》惯用语中的隐喻和转喻现象分析[J]. 语文学刊 2012(03)
    • [26].概念整合视角下的英汉死亡委婉语对比研究[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0(01)
    • [27].概念整合视角下网络语言的解读[J]. 青年文学家 2018(06)
    • [28].从概念整合视角探析翻译过程[J]. 外语研究 2014(05)
    • [29].网络生造字的创意与生成:概念整合视角[J]. 陇东学院学报 2010(05)
    • [30].双域型概念整合下的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研究[J]. 文学教育(上) 2019(06)

    标签:;  ;  ;  ;  

    汉语动名述宾组配(1+2)的整合度高低及其熟语化倾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