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和合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

传统和合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

论文摘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关于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传统和合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者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在这里,必须防止以实用理性来代替逻辑内容的错误做法。这一问题的真正解决,有赖于两方面工作的完成:一是我们必须对传统和合思想有一个客观、准确、全面的认识;一是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伟大实践的现实需要有着深入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相比较而言,第一方面的工作相对比较薄弱。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思路,本文尝试先对传统和合思想进行解读,包括它的涵义、演变脉络和它的理路;然后,对传统和合思想与中国历史发展之间的关联进行考察,企图把握两者之间关联的机制;最后,着眼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探索和合思想起作用的空间和条件以及我们可能的对策。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写作的目的、课题的研究现状和本文的研究方法。指出:研究传统和合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我们应避免简单地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把某些不属于和合思想本身的观念塞入传统和合思想的作法,而应该客观地把握它的本质。目前的研究在这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在探讨和合思想与中国历史发展之间的关联方面也不够深入。论文想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第一章主要论述和合思想的含义及其历史演变脉络。指出:传统和合思想是中国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关于天与人相通、人与人共处的一种思想体系。相应地,它的核心范畴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天人关系,另一个是人与人的关系。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是传统和合思想的主要内容,然而,人与人的关系的处理要遵从天与人的关系(天人合一)中所体现出的原则。传统和合思想的演变脉络大致是:“天命”的思想一直贯穿着和合思想的始终,但是,“人”的能动性不断得到肯定和加强;由于祖先崇拜与至上神崇拜的不断结合,皇权成了“天命”的化身,“天人合一”中的“人”由早先的一般人过渡为“王”、“皇帝”之类的人,他们取得了人间秩序的控制权。第二章对传统和合思想的世界观、社会观和和合思想思维方式的特征进行了疏理和分析。传统和合思想的本体论基础是它的世界观,它的社会观建立在其世界观之上并由其决定。传统和合思想认为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天地万物总是处于不断变易之中,宇宙是一个变易不息的大流。“天”、“地”、“人”是这一本体论中的核心范畴,它们相通互动,但从根本上说,“人之道”从属于“天之道”和“地之道”。因此,人间秩序的安排要遵从天上秩序的模式。这种秩序模式的特征是讲究等级差别、各安其位以达到天人合一。其思维方式的特征主要是:宏观层面上具有浓厚的原始思维特征;不重视概念的内在规定;从事物外部要求事物达到和合的结果;求善的思维,而非求真的思维。第三章论述传统和合思想在历史上曾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过的影响。这一章首先对和合思想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的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传统和合思想是通过对社会主体的行为产生影响来最终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在传统和合思想影响下,历史上中国社会主体的一般行为特征主要有两个:一个讲究尊卑贵贱,各安其位;一是讲究“做人”。和合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包括:它强化了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使专制社会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很长时间;它使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受到了严重压抑,中国人的个性得不到自由发展;它是近代以前中国科学不发达的重要原因;它使中国社会发展缺乏动力;它使中国在处理对外关系时不能正视外国。第四章分析传统和合思想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文章先指出传统和合思想仍然在当代中国发挥着作用这一事实,并选取了新中国历史上两个特殊时期的历史作为考察、分析对象,它们分别是建国初到大跃进运动的十年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在这个基础上分析传统和合思想仍然在中国延续其作用的机理,这些机理主要包括:传统和合思想本身具有的相对独立性使它在当代仍然具有相当大的惯性作用;近代以来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范围主要限于社会的上层和知识分子,一般民众受西方现代思想观念的影响十分有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不利于人们培养发展个人的独立自主人格。文章最后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传统和合思想的关系,指出这一问题的合理解决应以辩证的否定观为指导。改革开放以来,传统和合思想发生作用的空间和条件虽逐步缩小,但没有最终消失,因此仍然要求我们谨慎应对。文章提出的应对措施主要有: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推动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各类民间组织的建立和展开活动;进一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把实现党的领导和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机地统一起来。

论文目录

  •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正确认识传统和合思想
  •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
  • 二、传统和合思想能够发挥何种作用
  • 第二节 传统和合思想的研究现状
  • 一、和合思想作为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之一得到普遍认可
  • 二、对和合思想与中国历史发展之间关联的探讨不够深入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任务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任务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传统和合思想的视域及其历史演变
  • 第一节 和合思想的视域
  • 一、和合的含义
  • 二、和合思想的核心范畴
  • 第二节 从万物有灵到崇祖敬天
  • 一、远古先民的万物有灵意识
  • 二、夏商的崇祖敬天思想
  • 三、西周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 第三节 从天命到道德
  • 一、中国的轴心时代:“致道”的兴起
  • 二、道家的复“朴”反“真”
  • 三、儒家的弘“仁”成“乐”
  • 四、墨家的“背周道而用夏政”
  • 五、法家的范天下以归于一
  • 六、阴阳家的“五德转移”
  • 第四节 皇权控制社会
  • 一、国人的家天下思想
  • 二、从“内圣外王”到“存天理,灭人欲”
  • 三、钳制思想,消灭异端
  • 第二章 传统和合思想的理路
  • 第一节 传统和合思想的世界观
  • 一、大化流行的宇宙
  • 二、天地人三材观
  • 三、天圆地方
  • 四、天上之秩序
  • 第二节 传统和合思想的社会观
  • 一、天命与道德
  • 二、人间之秩序,以天下奉一人
  • 第三节 传统和合思想所设想的理想社会之模式
  • 一、儒家的大同世界与小康社会
  • 二、道家的“小国寡民”
  • 三、道教的“成仙长生”
  • 四、佛家的“一切皆空”
  • 第四节 思维方式之特点
  • 一、宏观层面上具有浓厚的原始思维特征
  • 二、不重视概念的内在规定
  • 三、从事物外部要求事物之和合结果
  • 四、思维注重求善,而不注重求真
  • 第三章 和合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影响
  • 第一节 传统和合思想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的机理分析
  • 一、文化对主体行为的影响
  • 二、传统中国社会主体之结构特点
  • 三、传统社会主体之一般行为特征
  • 第二节 和合思想强化中国社会之超稳定结构
  • 一、天不变道亦不变:大一统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 二、皇权思想对中国专制社会的延续作用
  • 第三节 和合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其他影响
  • 一、民之主体意识被严重压抑,人的个性不自由
  • 二、社会发展动力不足
  • 三、科学不发达
  • 四、处理对外关系时不能正视外国
  • 第四章 传统和合思想与当代中国社会
  • 第一节 传统和合思想在当代的延续
  • 一、和合思想在当代延续之重大表现
  • 二、传统和合思想何以延续之机理分析
  •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传统和合思想
  •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新要求
  •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传统和合思想的承继与超越
  • 三、传统和合思想仍将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 四、如何应对传统和合思想
  • 结束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和合思想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研究[J]. 科技展望 2014(22)
    • [2].传统和合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研究述评[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2)
    • [3].“一带一路”倡议:中华民族和合思想的当代价值[J]. 唐都学刊 2018(06)
    • [4].浅论王船山和合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 船山学刊 2013(02)
    • [5].传统和合思想与爱国统一战线研究[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02)
    • [6].中国古代的和合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 法制与社会 2009(14)
    • [7].论王夫之和合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04)
    • [8].和合思想:中国方案的文化渊源[J]. 领导科学 2018(12)
    • [9].基于和合思想的高校合并问题的对策思考——以云南省合并高校为例[J]. 云南电大学报 2011(02)
    • [10].和合思想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运用[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1(06)
    • [11].孔孟为体,孙吴为用——兵家和合思想的形态、建构与内涵[J]. 滨州学院学报 2010(05)
    • [12].赛珍珠中西文化和合思想探究[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 [13].基于和合思想探讨艾滋病免疫重建的效应机制[J]. 中医研究 2019(10)
    • [14].传统和合思想本质含义探析[J]. 宜春学院学报 2010(02)
    • [15].论叶适的和合思想[J]. 语文学刊 2015(22)
    • [16].论中华和合思想的起源[J]. 吕梁学院学报 2011(04)
    • [17].中国传统和合思想及其对建设和谐文化的启迪[J]. 岭南学刊 2008(04)
    • [18].从“和合”思想来理解中国目前的政党制度与协商民主[J].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03)
    • [19].李瑞环和合思想述论[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12(05)
    • [20].论传统和合思想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7)
    • [21].古琴文化中的和合思想探微[J]. 明日风尚 2018(05)
    • [22].传统和合思想的旅游审美启示[J]. 广西社会科学 2011(01)
    • [23].浅议和合思想下的园林设计——以南昌艾溪湖湿地公园为例[J]. 作家 2015(14)
    • [24].薛伯寿和合思想精髓探析[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8(02)
    • [25].传统和合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J]. 理论导报 2011(07)
    • [26].运用和合思想引领教育集团发展——以浙江省宁海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为例[J]. 人民教育 2010(18)
    • [27].传统和合思想对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时代作用[J]. 滨州职业学院学报 2008(04)
    • [28].“和合”视角下的师生关系之我见[J]. 内蒙古教育 2015(09)
    • [29].儒家和合思想对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价值[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 [3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的时代价值[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7)

    标签:;  ;  ;  ;  ;  ;  

    传统和合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