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灾害信息的传播机制及策略研究

技术灾害信息的传播机制及策略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以技术灾害学、STS研究与传播学理论的交叉视角,将成都地区的受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技术灾害信息传播的过程、价值及效果的分析,发现技术灾害信息传播中存在的影响因素,探讨解决这些影响因素的策略,通过构建合理的技术灾害信息传播机制与模式,以求技术灾害信息实现有效的传播。从而为技术灾害的防治和风险评价;提高企业和政府部门的技术灾害管理水平;实现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技术灾害损失;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中,创造健康、安全的生产环境提供决策依据。本研究在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从传播过程、传播环境、传播效果三个方面对技术灾害信息传播机制的相互作用关系上,提出本论文的研究假设:1.技术灾害信息传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信息的来源不同,其传播过程可分为常规和非常规两种主要的形式。2.影响和制约技术灾害信息传播效果的机制和因素应从综合宏观的层面上考虑,传播主体、传播技巧和受众都会对传播效果产生影响。3.技术灾害信息在成都地区传播效果的具体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政治因素、经济条件、婚姻状况、人口结构、受教育程度、媒介素养及科技素养等。4.影响技术灾害信息在成都地区传播的各个因素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关系。5.技术灾害信息传播是一个系统的模式,不但系统内部各要素(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整个传播系统的运行还受到外部大环境中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制约。研究结果显示:一、技术灾害信息传播在具体操作中,由于信息的来源,即信息的发现者不同,因此技术灾害信息的传播过程可划分为常规传播过程和非常规传播过程两种主要的路径;二、传播的效果受到传播主体自身素质、受众的心理认知及传播技巧运用是否恰当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三、影响成都市区技术灾害信息传播效果的具体因素主要包括:政治因素、经济条件、婚姻状况、人口结构、受教育程度、媒介素养及科技素养等;四、各影响因素在影响力度上存在差异,且影响因素之间各自也存在相关关系,对各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正确的疏导,有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以促使所有因素都能向促进技术灾害信息传播效果的方向发展;五、技术灾害信息传播具有系统性,不但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如:受众之间、受众与媒体之间、受众与传播主体之间等要产生相互的影响,整个传播系统的运行还会受到外部大环境中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制约,比如,各个国家由于自身政治体制、经济建设及国情制度有所不同,其技术灾害信息传播的特点也会有所不同,但都会受到整个世界范围内技术灾害信息传播模式的制约。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技术灾害
  • 2.1.2 技术灾害信息传播
  • 2.2 “技术灾害”研究
  • 2.2.1 “技术灾害”研究的缘起
  • 2.2.2 国外“技术灾害”研究的现状
  • 2.2.3 国内“技术灾害”研究的现状
  • 2.3 “灾害信息传播”研究
  • 第3章 研究假设、内容与方法
  • 3.1 研究假设与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第4章 技术灾害的生成与演化机制
  • 4.1 技术灾害的生成机制
  • 4.1.1 关于技术灾害成因的理论观点
  • 4.1.2 技术灾害的致灾因子—技术系统故障
  • 4.2 技术灾害的演化机制
  • 第5章 技术灾害信息传播的意义及价值分析
  • 5.1 技术灾害信息传播的意义
  • 5.2 技术灾害信息传播的价值分析
  • 5.2.1 我国技术灾害信息传播的价值
  • 5.2.2 西方技术灾害信息传播的价值
  • 5.2.3 技术灾害信息传播的价值创造
  • 第6章 技术灾害信息传播的过程及功能
  • 6.1 技术灾害信息传播的过程
  • 6.1.1 常规的技术灾害信息传播过程
  • 6.1.2 非常规的技术灾害信息传播过程
  • 6.2 技术灾害信息传播的功能
  • 6.2.1 技术灾害信息传播的基本要素
  • 6.2.2 技术灾害信息传播的功能
  • 第7章 技术灾害信息传播系统的要素分析
  • 7.1 技术灾害信息传播的媒介
  • 7.1.1 大众传播媒介
  • 7.1.2 新媒介
  • 7.1.3 媒介融合
  • 7.2 技术灾害信息传播的受众
  • 7.2.1 受众的基本情况分析
  • 7.2.2 技术灾害信息传播受众的心理特征及媒介素养分析
  • 7.2.3 受众对技术灾害信息传播的认知能力及特征分析
  • 7.2.4 技术灾害信息传播受众研究的信度分析
  • 7.3 技术灾害信息传播的效果
  • 7.3.1 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 7.3.2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 7.3.3 受众与传播效果
  • 第8章 技术灾害信息传播的模式构建与策略研究
  • 8.1 技术灾害信息传播模式的构建
  • 8.1.1 技术灾害信息传播模式构建的参照系统
  • 8.1.2 技术灾害信息传播系统模式
  • 8.1.3 技术灾害新闻传播模式
  • 8.2 技术灾害信息传播的策略研究
  • 8.2.1 技术灾害信息传播的经验与问题
  • 8.2.2 技术灾害信息传播的策略探讨
  • 结论与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附录:问卷调查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灾害信息传播中的媒介融合[J]. 新闻爱好者 2015(06)
    • [2].我国灾害信息管理现状与发展分析[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30)
    • [3].日本社区广播的灾害信息学观照[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20(08)
    • [4].灾害信息传播概念及应注意的问题[J]. 新闻爱好者 2012(23)
    • [5].灾害信息传播的研究对象、方法和意义[J].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0(03)
    • [6].灾害信息的沟通困境与国家治理[J]. 学术论坛 2008(12)
    • [7].灾害信息传播中的媒体合作研究[J]. 青年记者 2014(35)
    • [8].论灾害信息传播的背景、维度与价值[J]. 新闻爱好者 2012(07)
    • [9].“整体政府”治理理念下灾害信息资源协同共享途径研究[J]. 理论与改革 2015(02)
    • [10].电视媒介灾害信息传播考察[J]. 重庆社会科学 2014(10)
    • [11].灾害信息传播要做到“四个有利于”[J]. 新闻研究导刊 2013(08)
    • [12].日本灾害信息系统及其运作:经验与启示[J]. 东南亚纵横 2009(02)
    • [13].媒介竞争背景下的纸媒灾害信息传播策略[J]. 新闻知识 2015(06)
    • [14].宋代灾害信息的传播与管控[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9(02)
    • [15].灾害信息传播的阶段性特征分析[J]. 新闻爱好者 2011(11)
    • [16].灾害信息公开的规范分析[J]. 理论界 2009(01)
    • [17].浅谈我国灾害信息传播[J].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08(03)
    • [18].浅析电视媒体在灾害信息发布中的几个问题[J]. 新西部(下旬.理论版) 2012(Z2)
    • [19].论整合灾害信息的传播[J]. 新闻爱好者 2011(01)
    • [20].媒介整合:构建灾害信息传播新平台[J]. 新闻爱好者 2010(09)
    • [21].基层灾害信息管理有待加强[J]. 中国减灾 2008(04)
    • [22].灾害信息传播效果评价标准研究[J]. 新闻爱好者 2013(09)
    • [23].兼容VGI与众包的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研究[J]. 测绘科学 2017(03)
    • [24].基层灾害信息管理有待加强[J]. 中国民政 2008(06)
    • [25].生命与灾害信息服务平台浅议[J]. 上海信息化 2014(09)
    • [26].基于J2EE架构的输电线路灾害信息综合展示系统设计与实现[J]. 新余学院学报 2016(05)
    • [27].国外公共档案馆灾害信息在线公共获取服务简析[J]. 兰台世界 2017(22)
    • [28].我国综合档案馆灾害信息获取服务的现状与问题[J]. 办公室业务 2017(19)
    • [29].学科交叉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原则——以《灾害信息传播学》为例[J]. 学周刊 2011(34)
    • [30].国内自然灾害信息分类与组织研究综述[J]. 科技创新导报 2014(30)

    标签:;  ;  ;  

    技术灾害信息的传播机制及策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