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可视化方法的社科期刊计量分析

基于信息可视化方法的社科期刊计量分析

田文霞1姜春林2

收稿日期:2011-09-01

作者简介:1、田文霞(1968-),女,大连民族学院科技处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社会科学管理、民族问题研究;2、姜春林(1970-),男,大连理工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中心WISELab副教授,研究方向:科学计量学。(大连/11660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基于制度经济学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系统的制度分析与路

径选择》(10YJA630144)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大连理工大学自主科研项目《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中同

行评议与科学计量相结合的机理分析和对策研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DUT11RW302)。

摘要:以《民族研究》为对象,利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1998-2009年共计12年数据,基于文献计量和信息可视化方法,借助CiteSpaceⅡ软件,对该刊载文、作者、研究热点和学术影响进行简洁而直观的可视化展示,为同类民族学期刊和民族学学术研究提供信息支持,为学术期刊评价和发展提供重要启发。

关键词:《民族研究》;文献计量;信息可视化

《民族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主办的民族学专业期刊。多次入选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多家期刊计量与评价机构核心期刊和来源期刊,在我国民族学研究中发挥着聚集高水平成果、引领学术方向、培养优秀人才的作用。

从文献计量学角度探讨并厘清刊物作者群、载文规模、期刊影响等特点,通过比较分析和内容分析,来全面把握刊物的综合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对于办刊人和学术共同体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情报学界和出版界曾对包括民族学在内的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做过大量系统的研究,得出了一些极有价值的研究结果。尤其是谢穗芬曾撰文对《民族研究》1999至2004年的载文和引文状况进行了计量研究,分析了这一时间段的一些计量指标的分布特点。严明、徐莉、华涛等人则用统计列表的方式对民族学期刊影响、机构分析和研究热点等方面作了研究。本文则主要将传统文献计量学与信息可视化技术相结合,来直观展现刊物近十多年来的载文特点和办刊特色。

一、数据来源

进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来源文献索引检索界面,在期刊名称检索项输入“民族研究”,选择检索时间范围为1998至2009,得到检索结果961篇,将下载的结果保存为文本格式。每个文本文件均包含了篇名、机构、基金、标引词、参考文献等题录信息。这些文本文件作为计量分析的数据集。

二、研究方法

主要利用美国德雷克塞大学教授陈朝美博士研究团队开发的CiteSpaceⅡ信息可视化软件。该软件是开放的在线软件,该软件不仅可实现传统文献计量学主要指标的统计排序,而且基于社会网络的概念,展示重要聚类和关键节点,以突显数据集的网络特征。具体使用方法,可见CiteSpaceⅡ网站和陈朝美博士在科学网的博客。

三、结果与分析

(一)载文分析

论文数1011篇,独立作者的870篇,两人合著123篇,三人合著16篇,三人以上合著3篇。作者总人次1173。合作度为1.13,合著率为13.95。基金论文243篇,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23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3篇,教育部基金17篇。

(二)作者分析

这里对1998-2009年发表论文中的前三位作者进行统计,作者人数不足三位的按实际署名人数统计,并采取作者平权方式,得到作者发文状况。排名前4位的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学者。这标明作为国家级民族学研究单位,研究实力强,科研平台较高,学科发展团队优势明显。科研合作是当代科学研究的重要组织方式,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领域如果缺少了合作,将很难实现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科研成果署名人数呈现多人化是当代科学研究的重要特点之一。民族学作为一个社会科学学科门类,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并不能称得上是一个大学科。但是从民族学研究尤其是实证研究要求看,科学合作是应该值得倡导的科研模式。为了了解《民族研究》的合作状况,利用CiteSpaceⅡ可视化软件,绘制了作者合作知识图谱。从图1中可以看出,该刊的合作规模较小,整个合作网络的“均质性”鲜明。除了郝时远等人构成的合作聚类较为明显外,其他聚类均不是十分突出。这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合作差异较大。另外,从合作模式看,大部分呈多边形合作,较少有放射型合作。这说明每个聚类的核心效应还不突出。

(三)论文地域分布

论文的地域分布研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研究成果的省区间差异。北京作为我国的文化中心,是我国民族学研究实力最强的地区,发文量远超过其他省份,排名第一。其他发文量较多的省区,大多数属于少数民族众多、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中西部丰富的多民族特性,为民族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而广泛的“问题域”,这说明除了北京外,我国民族学研究的主要力量在中西部。而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省份是民族研究力量的重要补充。

(四)论文机构分布

《民族研究》的论文机构分布研究主要从中观层面探析不同机构科研产出的差异。按第一作者所属机构统计发现,12年来,社会科学院系统和高等学校成为《民族研究》的两大主要力量。中国社会科学及民族学专门研究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是主要的论文产出机构。而中央民族大学和兰州大学作为国家985重点高校,并列发文第二位,是高校系统中民族学研究较强的高校。其他排名靠前的高校大多数属于国家重点高校,这标明这些高校在民族学研究方面有着人才和学术资源的强大优势,研究成果质量较高。而专门性的民族高校尽管在民族学研究方面有自己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但是成果产出能力相对较弱,这有待国家今后在研究资源布局方面进一步倾斜。

(五)关键词分布

关键词是一篇学术论文研究主题的浓缩。通过分析某一期刊载文的关键词词频,大致可以廓清该刊的主要研究领域、方向及其研究热点。关键词词频分析在探测期刊的报道热点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一般地,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他所代表的问题被学术界关注度越大。12年《民族研究》共使用了2892个关键词,出现20次以上的词共有9个。表4是次数为5以上的高频关键词列表。这些关键词中除了书评、调查报告、图书评论等表征文献类型没有实质学科内容含义外,其他词汇基本反应了这些年来,民族学研究的主要研究领域及其子领域。

为了更清晰展示12年来《民族研究》载文的主要研究领域,通过共词分析方法并利用信息可视化方法来直观表示这些领域。共词分析是通过建构关键词共现次数较高的共现矩阵,并利用降维和聚类技术,来表达知识结构的一种文献计量学方法。利用CiteSpaceⅡ最小生成树算法,调整参数,绘制出《民族研究》关键词知识图谱,见图2。图中节点之间连线颜色由冷色变为暖色,对应时间变化。外圈为紫色的节点,是网络中中介中心性较高的节点,在网络中具有控制其他节点知识流动的作用,是研究领域转折的重要拐点。这些重要节点有民族理论、民族关系、民族问题、民族政策、少数民族等。这些问题不仅是民族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而且还是“知识域”转移的重要桥梁。从连线的颜色,可以看出《民族研究》载文从早期的主要关注民族学、民族史研究转向人类学、民族文化,再到近年来的民族主义和民族政策研究。以民族问题为中心形成了三个研究领域,及民族理论研究、民族政策研究以及民族史研究。

(六)作者共被引

研究作者群分布是了解《民族研究》及其我国民族学研究主体特征的重要方面。通过作者共被引分析,不仅可以了解作者的学术影响力,而且还能辨识作者群体之间的学术关系。这项技术自从美国著名文献计量学家麦肯恩创立以来,在情报学和科学学领域得到极大推广应用。作者共被引技术的原理与关键词共现是一致的。利用CiteSpaceⅡ绘制出作者共被引知识图谱,见图3。在被引用的全部6700多人中,马克思、费孝通、列宁、司马光、邓小平、郝时远、王铭铭等人被引次数名列前茅,都在35次以上。图3节点越大代表被引用次数越多,其学术影响力越大。在中介中心性较大的几个节点中,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经典著作,提供了我国民族学研究的重要基础。费孝通、林建华、马戎是这个网络其他几个关键节点。吴文藻早期三大高足费孝通、林耀华、瞿同祖皆是国际著名的学者。特别是费孝通、林耀华对中国社会学、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正如冰心在纪念吴文藻诞辰九十五周年的讲话上所说:“他们就是这些学科在中国历经沧桑的见证人,正是他们的共同努力,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民族学和人类学在当今社会得以发展壮大。”北京大学教授马戎则在民族关系研究、人口社会学、民族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处于重要地位。

(七)期刊共被引

学术期刊之间由于彼此相互引用,实现了知识间的流动和共享,进而会形成关系疏密的群组。选择合适期刊间共被引参数,绘制如图4所示的期刊共被引知识图谱。从图中可以看出,《民族研究》被引用次数最大,达224次。这表明作为国家级权威民族学期刊,是重要的民族学研究的知识源,发表的论文质量较高,影响力较大,在图中她是最大的一个节点。

具有紫色外圈的节点,是期刊网络中关键节点。这些期刊绝大多数都是民族学专业期刊,这与民族学期刊发表的论文有共同的问题域不无关系。此外,像《考古》、《思想战线》、《中国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战线》等非民族学期刊也由于刊载了部分与民族学有关的文献,而成为《民族研究》的重要文献源。

(八)文献共被引

文献共被引的次数越多,说明这些文献的关系越紧密,研究的问题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探测《民族研究》研究的主要知识领域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手段。所绘制的知识图谱5,展现了《民族研究》引用文献的基本特征。即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是指导我国民族学研究的知识基础,这与前文结论一致。以此为中心在周围形成了较为分散的几个研究聚类。如左下方以王铭铭为主要核心的聚类,他的两篇代表性文献分别是《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和《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胡鞍钢的《社会发展优先:西部民族地区新的追赶战略》和朱伦的《民族自治论:对方当代多民族国家族际事实的认识》作为颇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成为《民族研究》载文关注的重要文献。而从时间历程看,暖色代表最新的研究领域,从图中可以看出,像文化人类学似乎是最近的研究热点之一。

四、结论

利用文献计量和信息可视化方法对《民族研究》12年来的载文和引文进行分析,得到以下认识。《民族研究》研究作为我国民族学和人类学研究的权威学术期刊,作者合作呈多边形合作模式;除北京外,作者主要来自中西部民族地区;高产机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和人类学研究所,985高校是民族研究的重要机构;民族理论、民族关系、民族问题、民族政策、少数民族等是《民族研究》关注的主要领域,民族问题为中心形成了三个研究领域;费孝通、林建华、马戎为有重要影响的网络节点;《民族研究》在期刊网络中被关注的最多,其他民族学期刊是《民族研究》的重要知识源;马列文献为民族研究的基础,文化人类学成为最新的研究热点。

五、启发

文献计量和信息可视化方法对于特定文献集合实现了全方位的特征展示。学术期刊定期利用此类方法分析和诊断所主办的刊物及其同类刊物的共性和差异,可以较为客观全面展示个体刊物及其在期刊知识网络中的重要位置和作用,为学术期刊评价、管理和发展提供重要思路。

以我国民族学研究领域重要期刊《民族研究》为案例,使学术同行深化了对学术期刊评价重要性的认识。期刊是学术成果传播的重要载体,在知识生产链条中承载着重要作用。期刊既是科研的起点,又是科研的终点。打造一批相当数量的国内名刊乃至国际名刊,对于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促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意义重大。适逢国家文化体制改革,非时政类报刊单位出版体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既要着手考虑生存,又要谋划未来发展。学术期刊也只有在不断提升刊物内在学术品质和质量下足功夫,优化选题,兼顾思想性、学术性和可读性,改革办刊模式(如更多吸引国际稿源和国际评审专家,开放存取OA),创新期刊运营机制(如世界期刊出版巨头爱思维尔所走的集团化,以及中国图情期刊探索的联盟化运营),才能在挑战中不断赢得竞争优势,才能有效推进学科发展,更好地实现学术期刊的社会文化担当,完成自身承载的重要历史使命。

(感谢大连理工大学WISE实验室博士生胡志刚给予的数据支持)

标签:;  ;  ;  

基于信息可视化方法的社科期刊计量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