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暴力犯罪倾向人格评估研究

青少年暴力犯罪倾向人格评估研究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暴力犯罪明显增加,手段不断变化,社会危害性极其严重。目前,人们将青少年犯罪、吸毒和环境污染并称为“三大公害”。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就显得尤为重要。青少年犯罪行为是一种极端偏离社会行为规范、道德规范和触犯法律的行为,引起了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很多研究表明,在同样容易导致犯罪的环境下,不同个体是否犯罪存在很大差异。人格是最重要的个体差异变量,也是研究者关注最多的领域。而我国应征公民主要来源于中学生,因此对应征公民暴力犯罪倾向人格特征进行预测性评价,筛查暴力犯罪倾向人格特征的人群,直接关系到我军兵员质量,关系到部队安全稳定,关系到军事训练的质量。因此传统征兵遴选的模式在许多方面已难以满足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应征公民心理素质的检测内容方面急需完善与补充。提高兵源质量、把好士兵入伍关是提高整体士兵素质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于落实军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搞好质量建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题主要目的是一以我国在征兵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导向,通过对青少年暴力犯、问题应征青少年和入伍新兵三组人群的CSPQpc版量表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提取暴力犯罪的人格特征;对CSPQpc版人格测验在累惯犯组、非累惯犯组、问题应征青年组分别与入伍新兵组(正常人)组进行条目优势比分析;探讨人格测验与访谈表之间的关系,分析暴力犯罪倾向人格形成的原因。从而为征兵心理访谈提供一定的依据,提高征兵心理检测中暴力犯罪倾向人格特征的预测率。本课题以我国在征兵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在充分分析文献的基础上,对部队实际情况进行调研,明确征兵心理检测中尚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CSPQpc版人格测验和结构式访谈的效度,探讨青少年暴力犯罪倾向人格评估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和目的:(1)通过对青少年暴力犯、问题应征青少年和入伍新兵三组人群的CSPQpc版量表得分进行比较分析,验证CSPQpc效度,明确测验法评估的可行性;(2)对CSPQpc版人格测验在累惯犯、非累惯犯、问题应征青年与入伍新兵之间进行条目优势比分析,探讨CSPQpc条目鉴别度,进一步明确测验法评估策略的可行性;(3)对问题应征青少年CSPQpc结果与结构式访谈结果进行相关距阵分析,探讨结构式访谈与人格测验评估的关系,分析结构式访谈对青少年暴力犯罪倾向人格评估的可行性。最终明确青少年暴力犯罪倾向人格评估的方法,为征兵心理检测提供科学依据,提高青少年暴力犯罪倾向人格特征的预测度。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及结论:1.CSPQpc青少年犯罪危险性人格问卷各维度得分显示,青少年暴力犯组得分与问题应征青年组得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问题应征青年组在家庭氛围(FAM)、逆反社会(ANT)、显性敌意(HOS)和社会认知(SOC)四个维度上均显著高于青少年暴力犯组。说明问题应征青年具有和青少年暴力犯具有相似的暴力犯罪危险性人格特征,提示CSPQpc用于应征青年暴力犯罪危险性人格评估具有良好的效度,采用测验评估可行。2.在CSPQpc中,SCH量表和ANG量表的所有条目在区分正常人群和具有暴力犯罪倾向人格特征人群时OR值>1,而FAM、VIO、ANT、DQ、HOS和SOC量表分别有19%、14%、25%、12%、45%和15%的条目在区分正常人群和具有暴力犯罪倾向人格特征人群时OR值<1。提示相应条目可适当修改。3.探讨CSPQPC与访谈表各维度之间的关系。SCH与“不良记录”和“家庭氛围”相关有显著性;FAM与“不良记录”和“冲动控制”相关有显著性;VIO与访谈表各维度间相关不显著;ANT与访谈表各维度间相关不显著;DQ与“冲动控制”和“不良记录”之间的相关有显著性;ANG与“家庭氛围”、“反社会”和“不良记录”之间相关有显著性;HOS与“冲动控制”之间相关有显著性;SOC与访谈表各维度之间相关不显著。可以看出,整体上量表各维度和访谈表维度间的相关较低,只有9个相关系数(22.5%)达到了统计显著性,但均在0.2以下。这一结果表明现有对暴力犯罪危险性的测量还不够全面。为了更加有效的测量暴力犯罪倾向性,还需要深入探讨其主要人格因素,主要生活经验因素,及其相关之间的关系。

论文目录

  •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1 犯罪人格应用研究
  • 1.1 犯罪人格的研究概况
  • 1.1.1 犯罪人格定义
  • 1.1.2 犯罪人格和相关概念的关系
  • 1.1.3 犯罪人格的研究成果
  • 1.2 青少年犯罪与人格
  • 1.2.1 青少年犯罪的人格特质理论
  • 1.2.2 青少年犯罪人格研究
  • 1.2.3 人格与青少年犯罪关系研究的新趋向
  • 2 人格理论与人格测验
  • 2.1 人格理论概述
  • 2.1.1 人格概念
  • 2.1.2 人格心理学的目的与结构
  • 2.1.3 人格研究的途径
  • 2.1.4 人格理论种类
  • 2.1.5 人格特质理论
  • 2.2 人格测验
  • 2.2.1 人格测验概述
  • 2.2.2 人格测验的现状
  • pc和结构式访谈在征兵心理检测中的应用'>3 CSPQpc和结构式访谈在征兵心理检测中的应用
  • pc的理论基础及编制策略'>3.1 CSPQpc的理论基础及编制策略
  • pc的信度、效度评价'>3.2 CSPQpc的信度、效度评价
  • pc的计算机检测和结构式心理访谈'>3.3 CSPQpc的计算机检测和结构式心理访谈
  • pc计算机检测'>3.3.1 CSPQpc计算机检测
  • 3.3.2 征兵心理结构式访谈
  • 正文
  • 1 研究设计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思路
  • 1.2.1 理论假设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流程
  • 2 青少年罪犯、问题青少年与新兵的犯罪危险性人格特征的差异研究
  • 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方法
  • 2.1.3 统计方法
  • 2.2 结果
  • pc得分比较'>2.2.1 青少年暴力犯、问题应征青年和新兵的CSPQpc得分比较
  • 2.2.2 对问题应征青年进一步访谈结果总结
  • 2.3 讨论
  • pc版各维度条目优势比分析'>3 累惯犯、非累惯犯和问题应征青年在CSPQpc版各维度条目优势比分析
  • 3.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1.3 统计方法
  • 3.2 结果
  • 3.2.1 累惯犯、非累惯犯和问题应征青年分别与正常组在SCH量表中各条目优势比分析
  • 3.2.2 累惯犯、非累惯犯和问题应征青年分别与正常组在FAM量表中各条目优势比分析
  • 3.2.3 累惯犯、非累惯犯和问题应征青年分别与正常组在VIO量表中各条目优势比分析
  • 3.2.4 累惯犯、非累惯犯和问题应征青年分别与正常组在ANT量表中各条目优势比分析
  • 3.2.5 累惯犯、非累惯犯和问题应征青年分别与正常组在DQ量表中各条目优势比分析
  • 3.2.6 累惯犯、非累惯犯和问题应征青年分别与正常组在ANG量表中各条目优势比分析
  • 3.2.7 累惯犯、非累惯犯和问题应征青年分别与正常组在HOS量表中各条目优势比分析
  • 3.2.8 累惯犯、非累惯犯和问题应征青年分别与正常组在SOC量表中各条目优势比分析
  • 3.3 讨论
  • pc版各量表与结构式访谈表的关系'>4 CSPQpc版各量表与结构式访谈表的关系
  • 4.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4.1.1 研究对象
  • 4.1.2 研究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国士兵人格测验-2》结构式访谈记录表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青少年暴力犯罪倾向人格评估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