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悖论论文-耿伟

人生悖论论文-耿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生悖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性,视角,善恶美丑,斯芬克斯之谜,杜甫,寓言,灵与肉,阅历丰富,刘福祥,哈姆雷特

人生悖论论文文献综述

耿伟[1](2019)在《中西文化双重视角下的人性剖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来自哪里?是火星?还是上帝?人为何是野兽和天使的混搭奇迹?人心底深藏的善恶美丑各占多大比例?这种哈姆雷特式的猜测困扰着人类自己,也是多少代东西方哲人苦苦破解的永恒课题。刘福祥的新作《解码——人性与人生的悖论》再次触及人这(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9-08-26)

刘清平[2](2019)在《科学祛魅与人生意义的悖论——纪念韦伯“以科学为业”讲演发表一百周年》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以科学为业"的讲演里,韦伯虽然阐述了科学研究的价值中立原则,但又在二元对立架构的误导下对它做出了扭曲性的解释:由于把事实与价值当成完全异质的东西割裂开来,没有看到需要将二者联结起来的枢纽作用以及认知需要与非认知需要的复杂关联,他在主张科学保持价值中立、具有祛魅效应的同时,又断言科学知识无法证成价值理念,甚至认为现代科学主要是消解了最高贵的终极价值,缺乏积极的人生意义,结果落入充满逻辑矛盾的自败悖论。(本文来源于《江西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徐勇[3](2018)在《人性的深渊与人生的悖论式情境——关于杨方的《苏梅的窗子》》一文中研究指出杨方的小说,似乎对死亡叙事情有独钟,比如《城南哀歌》《风吹木札尔特》,以及《不会是世界尽头》,都笼罩着死神的影子,这一篇《苏梅的窗子》更是以一个意外死亡事件起笔。以意外死亡事件起笔的小说,在文学史并不少见,远的有茅盾的《子夜》,近的有阿乙的《早上九点叫醒我》。对于茅盾和阿乙来说,他们是想以死亡事件及其随之而来的葬(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期刊2018年08期)

谢盛华[4](2018)在《嵇康、阮籍的性格命运与悖论人生》一文中研究指出嵇康、阮籍的家庭出生与童年经历,影响着他们的性格及行为方式。他们在政治态度上都与司马氏集团不合作,但具体行动上阮籍不像嵇康那样"至真",而是"至慎";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政治信条是他们批判名教的逻辑起点和可进可退的有用武器,然而二人最终又都进退失据。"夷叁族"的恐怖政治及软弱、"不敏"、切真的性格造成了他们不同的政治命运:阮籍借托酒封闭自身,扭曲、撕裂个体人格,未能从分裂走向整合统一;嵇康情感压倒理智的偏离,在《广陵散》的最后瞬间,以崇高的壮美实现了审美的精神超越。(本文来源于《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谷立立[5](2018)在《悖论的人生与碎片的历史》一文中研究指出想来,朱利安·巴恩斯手中必定握有一份长名单,否则他不会醉心于这样的场景:某一天,在天堂的某个大厅,一场盛大的圆桌会议如期而至。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小说家、艺术家齐聚一堂,追忆旧事,畅想未来。毫无疑问,这是一场消弭了种族、派系、政见、年代的高峰论坛,远远脱(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8-06-04)

钟长钰[6](2017)在《浅谈经济生活的原则与人生追求间的悖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年第8期,刊载了朱平文老师的文章——《感悟经济生活中的人生智慧》一文,朱老师从"狭路相逢勤者胜"、"吃亏也是福"、"合作就是力量"、"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等四个方面说明了经济生活与人生具有的相通之处;该杂志于2015年第9期,刊载了王澍炜老师的文章——《〈经济生活〉中的那些人生哲理》一文,王老师从"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尽"——退一步是(本文来源于《甘肃教育》期刊2017年24期)

张铁荣[7](2016)在《鲁迅人生困境的悖论解——从两封绝交信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一直有个疑问使我困惑:那就是鲁迅的心与他周围的人,为什么总是会产生某种的不协调,好像是天生的走背字。中国古代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种种苦难说,作为后来的名人的他,生前可谓历尽挫折,事与愿违,身心俱疲,不被理解,时常陷入精神痛苦之中。每当想到他的种种经历时,就会想起他早年写的那首被称为《自题小像》的诗:(本文来源于《绍兴鲁迅研究》期刊2016年00期)

曹丽萍,毕新伟[8](2016)在《“红玫瑰与白玫瑰”悖论——《人生》中高加林的心理欲望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路遥笔下的高加林作为"城乡交叉地带"的知识分子典型,至今仍散发着特殊的时代魅力。高加林身在农村、心在城市的存在特征使他成为一代农村知识青年的代表,他在爱情方面的遭遇也是当时的突出问题。通过对高加林的心理欲望以及与刘巧珍、黄亚萍的情感纠葛进行解读,可以发现高加林在刘巧珍和董亚萍之间遭遇的取舍难定、藕断丝连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悖论。(本文来源于《山东女子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沈栖[9](2015)在《严复的人生悖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近代史上,严复的名字是很响亮的。他曾一度站在中西交会的巅峰绝顶,康有为称其为"精通西学第一人",胡适称其为"介绍近世思想第一人",鲁迅称其为"十九世纪末中国感觉敏感的人",毛泽东称其为"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倘若不为名贤讳,论及严复的人生悖论,当非妄谈,也许还能还原这个历史人物的全貌,给今人些许启迪。(本文来源于《杂文月刊(原创版)》期刊2015年12期)

魏佳[10](2015)在《悖论人生的自我放逐——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服老》中浪子形象阐微》一文中研究指出元代散曲是我国文学由"雅"到"俗"的关键一环,弄清元散曲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助于探索散曲的审美取向、价值诉求。本文对关汉卿散曲《南吕·一枝花·不服老》中浪子形象的分析为了解元代作家创作的心理机制提供了一个研究视角。(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5年20期)

人生悖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以科学为业"的讲演里,韦伯虽然阐述了科学研究的价值中立原则,但又在二元对立架构的误导下对它做出了扭曲性的解释:由于把事实与价值当成完全异质的东西割裂开来,没有看到需要将二者联结起来的枢纽作用以及认知需要与非认知需要的复杂关联,他在主张科学保持价值中立、具有祛魅效应的同时,又断言科学知识无法证成价值理念,甚至认为现代科学主要是消解了最高贵的终极价值,缺乏积极的人生意义,结果落入充满逻辑矛盾的自败悖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生悖论论文参考文献

[1].耿伟.中西文化双重视角下的人性剖析[N].文汇报.2019

[2].刘清平.科学祛魅与人生意义的悖论——纪念韦伯“以科学为业”讲演发表一百周年[J].江西社会科学.2019

[3].徐勇.人性的深渊与人生的悖论式情境——关于杨方的《苏梅的窗子》[J].青年文学.2018

[4].谢盛华.嵇康、阮籍的性格命运与悖论人生[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5].谷立立.悖论的人生与碎片的历史[N].文汇报.2018

[6].钟长钰.浅谈经济生活的原则与人生追求间的悖论[J].甘肃教育.2017

[7].张铁荣.鲁迅人生困境的悖论解——从两封绝交信谈起[J].绍兴鲁迅研究.2016

[8].曹丽萍,毕新伟.“红玫瑰与白玫瑰”悖论——《人生》中高加林的心理欲望探析[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6

[9].沈栖.严复的人生悖论[J].杂文月刊(原创版).2015

[10].魏佳.悖论人生的自我放逐——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服老》中浪子形象阐微[J].名作欣赏.2015

标签:;  ;  ;  ;  ;  ;  ;  ;  ;  ;  

人生悖论论文-耿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