籼型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特性及配合力研究

籼型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特性及配合力研究

论文摘要

本研究选用我国新近育成的9个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以培矮64S为对照,对其在自然条件下的育性稳定性、育性转换特性及配合力进行了较系统地鉴定研究,以明确这些不育系在江苏的利用价值,为其开发应用提供参考依据。通过研究,取得以下几方面结果: 1、不育系的农艺性状 (1)供试不育系均为中籼稻类型,徐选S和208S为早熟中籼;Y3为迟熟中籼;GD-8S、GD-7S、02-142、W9593S、YW-2S、蜀光582S及对照培矮64S为中熟中籼。除引自辽宁的迟熟中籼Y3的感光性相对较强,其余不育系感温性、感光性与对照培矮64S相近。 (2)新不育系株高在64.8-92.8cm之间,株高适中;有7个不育系的有效穗数明显多于对照培矮64S,表明新育成的不育系在分蘖性上有明显改良。 (3)各不育系均有不同程度包颈,其中蜀光582S、GD-7S和W9593S包颈程度极显著轻于对照培矮64S。各不育系对“920”的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徐选S和208S喷施“920”后解除包颈的效果最好,其次为蜀光582S和培矮64S。 (4)GD-7S、02-142、W9593S和YW-2S柱头生活力下降较快,蜀光582S、GD-8S、徐选S、Y3和208S柱头生活力下降较慢。 (5)经与4个籼、粳测验种测交鉴定,02-142与对照培矮64S具有较好的广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亲和性。 2、不育系的育性转换特性 (1)以套袋自交小穗育性蕊0.5%定为不育,10个不育系在南京均有稳定不育期。不育期超过3Od的有GD一85、培矮645、徐选S、02一142、2085,其余不育系不育期在ZOd以上。 (2)以套袋自交小穗育性0.510%时为育性转换期,大于10%时为可育期。GD一85、徐选S和Y3育性转换期相对较短,可育期较长,在南京可以繁殖;GD一75和YW一25可育期太短,在南京秋繁有一定困难;2085、培矮645、02一142、蜀光5825和w9593s在南京没有可育期,不宜秋繁,必须异地繁种。 (3)对花粉育性与抽穗前255d逐日日平均温度和日照长度的相关分析表明,10个不育系均为光温互作型不育系。培矮645、02一142和徐选S在抽穗前25一sd对温度都较敏感;YW一25、W95935、GD一85和2085大约在抽穗前20一sd对温度较敏感;Y3、GD一75和蜀光5825大约在抽穗前25一10d对温度较敏感。 (4)花粉育性与温度敏感期的平均温度及平均日长的关系符合二次曲线方 程,据此推算出02一142的临界温度为22℃,蜀光5825为23.6℃,培矮645、 徐选S、GD一75和2085的临界温度为24一25℃,GD一85、W95935、YW一25和Y3的 临界温度在25℃以上。徐选S的临界日长为13.20h,Y3为13.Ogh,其余不育 系的临界日长在12.60一12. 95h之间。 3、不育系的配合力 (1)播始历期、单株产量、相对日产量、结实率、单株穗数及每穗实粒数6个性状不育系的加性效应占有主导作用,穗长、着粒密度2个性状不育系加性效应的作用也大于恢复系加性效应和亲本互作的非加性效应,说明选育优良光温敏不育系对于两系杂交釉稻优势组合的选配是十分重要的。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重要性状调查
  • 1.2.2 广亲和性测定
  • 1.2.3 育性转换特性鉴定
  • 1.2.3.1 花粉育性观测
  • 1.2.3.2 套袋自交小穗育性观测
  • 1.2.3.3 育性转换特性分析
  • 1.2.4 配合力研究
  • 1.2.4.1 配合力测定
  • 1.2.4.2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育系重要性状鉴定
  • 2.1.1 不育系的农艺性状
  • 2.1.2 不育系的播始历期
  • 2.1.3 不育系的柱头生活力
  • 2.2 不育系亲和性鉴定
  • 2.3 不育系育性转换特性
  • 2.3.1 南京2003-2004年7-10月气象要素
  • 2.3.2 不育系的育性表现
  • 2.3.2.1 不育系的育性稳定性及不育期
  • 2.3.2.2 不育系的育性转换及可育期
  • 2.3.3 光温对育性的效应
  • 2.3.3.1 育性敏感期
  • 2.3.3.2 育性转换的临界温度与临界光长
  • 2.4 配合力测定
  • 2.4.1 配合力方差分析
  • 2.4.2 一般配合力分析
  • 2.4.3 特殊配合力分析
  • 2.4.4 性状遗传力估算
  • 2.4.5 配合力与杂种性状的相关
  • 3 讨论
  • 3.1 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光温反应特性
  • 3.2 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转换特性
  • 3.3 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鉴定方法
  • 3.4 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配合力的研究
  • 3.5 当前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选育策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水稻籼粳杂交产生两系核不育株的初步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17(14)
    • [2].双隐性核不育蜀杂棉3号种子生产技术规程[J]. 安徽农学通报 2015(23)
    • [3].我国普通隐性核不育水稻研究利用进展[J]. 种子 2009(02)
    • [4].不同基因型核不育陆地棉多个性状配合力的比较[J]. 农业科技通讯 2015(08)
    • [5].高产核不育杂交棉新品种川杂棉3[J]. 中国种业 2015(09)
    • [6].棉花抗病虫核不育新品种川杂棉31的选育及配套技术[J]. 作物杂志 2013(06)
    • [7].水稻雄性核不育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世界 2013(01)
    • [8].抗虫完全核不育杂交棉川杂棉17的选育[J]. 中国棉花 2009(07)
    • [9].三隐性核不育油菜中隐性上位基因抑制作用的专一性[J]. 西北农业学报 2012(05)
    • [10].反向核不育水稻育性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08(08)
    • [11].转基因抗虫核不育杂交棉川杂棉36[J]. 中国棉花 2015(03)
    • [12].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两型系繁殖技术研究[J]. 种子 2014(08)
    • [13].萍乡核不育水稻的新恢复系及遗传分析[J]. 作物学报 2011(03)
    • [14].转基因抗虫核不育杂交棉川杂棉21的选育[J]. 中国棉花 2010(05)
    • [15].温敏型雄性核不育水稻新种质粤光S的发现与育性鉴定[J]. 杂交水稻 2010(06)
    • [16].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二型系029AB的遗传特性分析[J]. 作物研究 2016(01)
    • [17].“核不育杂交棉宿根制种技术的研制与应用”项目通过省级成果鉴定[J]. 植物医生 2016(06)
    • [18].油研9号隐性核不育遗传分配与表现型的研究[J].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2)
    • [19].棉花光敏雄性核不育两用系研究与利用[J]. 棉花科学 2012(01)
    • [20].水稻光温敏核不育机理研究进展与展望[J]. 作物研究 2011(05)
    • [21].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两型系的选育[J]. 西南农业学报 2009(01)
    • [22].水稻短光低温敏核不育遗传研究[J]. 宜春学院学报 2009(06)
    • [23].甘蓝型油菜“白花+隐性核不育”两型系2512AB的选育研究[J]. 河南农业科学 2009(10)
    • [24].“双低两高”油菜隐性核不育两型系2519AB的选育研究[J]. 天津农业科学 2008(03)
    • [25].抗虫核不育杂交棉川杂棉32的选育[J]. 中国棉花 2013(12)
    • [26].甘蓝型双低隐性核不育杂交种沪油杂4号的选育[J]. 上海农业学报 2009(03)
    • [27].低温条件下喷施乙烯利对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8(02)
    • [28].单隐性与双隐性核不育陆地棉的综合比较[J]. 棉花科学 2016(02)
    • [29].甘蓝型双低隐性核不育杂交种‘沪油杂8号'的选育[J]. 上海农业学报 2013(06)
    • [30].抗病核不育杂交棉新品种川杂棉26号的选育[J]. 农业科技通讯 2009(01)

    标签:;  ;  ;  ;  ;  

    籼型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特性及配合力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