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调控对两种筋型品种小麦品质性状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水分调控对两种筋型品种小麦品质性状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论文摘要

于2002~2004年在池栽遮雨条件下,以弱筋型品种豫麦50和强筋型品种豫麦34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小麦生育期间不同灌水对两种筋型品种冬小麦主要品质性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1、灌水对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表现为,两种筋型品种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弱化度受水分影响较大,而容重、蛋白质含量、吸水率和出粉率等性状受水分影响较小。分析灌水对两品种的影响,豫麦50蛋白质含量、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弱化度的影响效应小于豫麦34,对最大拉伸阻力、拉伸比值、拉伸阻力、拉伸面积、延伸度等影响效应则大于豫麦34。 2、两种筋型品种冬小麦不同灌水处理主要品质性状有一定的差异,就弱筋型品种豫麦50而言,湿面筋含量、蛋白质含量、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弱化度、拉伸面积、拉伸阻力、最大拉伸阻力、拉伸比例等主要品质性状以灌4水处理最好,抽穗期灌1水次之,不灌水最差。而强筋型品种豫麦34湿面筋含量、蛋白质含量则以抽穗期灌1水处理最好,不灌水和灌4水较差;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拉伸面积、延伸度、最大拉伸阻力以拔节期灌1水处理最好,全生育期灌2水或3水次之,不灌水和灌4水较差。上述研究结果为两种筋型品种适宜灌水运筹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3、对品种间淀粉特性分析表明,总淀粉及其组分含量差异不显著,淀粉粘度参数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豫麦50直链淀粉含量低于豫麦34,而支链淀粉含量则高于豫麦34;豫麦50高峰粘度、低谷粘度、最终粘度、反弹值低于豫麦34,稀懈值、糊化温度则高于豫麦34。 灌水处理间淀粉特性分析结果表明,总淀粉及其组分含量、稀懈值、糊化温度灌水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高峰粘度、低谷粘度差异达5%显著水平,最终粘度、反弹值差异达1%显著水平。全生育期不灌水或灌水过多降低总淀粉及其组分含量。淀粉粘度参数间灌水效应不一致:豫麦50高峰粘度、低谷粘度、最终粘度、反弹值以灌4水处理和灌抽穗期1水处理较好,灌拔节1水处理较差;稀懈值以不灌水和灌3水处理较好,灌2水处理较差,糊化温度受灌水影响小。豫麦34高峰粘度、低谷粘度、最终粘度、反弹值均以灌1处理水较好,且拔节期灌1水与抽穗期灌1水差异不大,灌4水处理较差,灌2水处理高峰粘度、低谷粘度也较好;稀懈值以抽穗期灌1水和全生育期灌3水处理较优。因此,在优质小麦生产中,应依据产品的最终加工用途和水分对不同品质性状的调控效应,并贯彻节水高效的指导思想,以合理确定灌水时期与灌水定额。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仅部分粘度参数间相关,且相关性在两品种间表现不同。豫麦50高峰粘度与反弹值达5%水平正相关,与低谷粘度、最终粘度达1%水平正相关;低谷粘度与最终粘度、反弹值,最终粘度与反弹值呈1%水平正相关;稀懈值与糊化稳定呈5%水平负相关。而豫麦34仅高峰粘度与低谷粘度(r=0.05)、最终粘度(r=0.05),反弹值与最终粘度(r=0.01)正相关。在栽培措施上豫麦50比豫麦34更具有同步提高淀粉品质的可能性。 4、两种筋型品种间比较,豫麦50籽粒灌浆速率大子豫麦34,抽穗期灌1水和花后增加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小麦品质概念
  • 1.2 小麦籽粒品质
  • 1.3 水分调控对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
  • 1.4 水分调控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
  • 2 前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设计
  • 3.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水分调控对两种筋型品种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 4.1.1 不同灌水处理对两种筋型品种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效应
  • 4.1.2 不同灌水处理对两种筋型品种籽粒容重的影响
  • 4.1.3 不同灌水处理对两种筋型品种蛋白质含量及蛋白质产量的影响
  • 4.1.4 不同灌水处理对两种筋型品种籽粒出粉率的影响
  • 4.1.5 不同灌水处理对两种筋型品种湿面筋含量和降落值的影响
  • 4.1.6 不同灌水处理对两种筋型品种主要粉质参数的影响
  • 4.1.7 不同灌水处理对两种筋型品种主要拉伸参数的影响
  • 4.1.8 不同灌水处理对两种筋型品种淀粉特性的影响
  • 4.2 水分调控对两种筋型品种籽粒物质积累的影响
  • 4.2.1 不同灌水处理对两种筋型品种籽粒灌浆速率的影响
  • 4.2.2 不同灌水处理对两种筋型品种总淀粉积累速率的影响
  • 4.2.3 不同灌水处理对两种筋型品种支链淀粉积累速率的影响
  • 4.2.4 不同灌水处理对两种筋型品种直链淀粉积累速率的影响
  • 4.3 水分调控对两种筋型品种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
  • 4.3.1 不同灌水条件下产量性状的方差分析
  • 4.3.2 不同灌水处理对两种筋型品种产量的影响
  • 4.3.3 不同灌水处理对两种筋型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4.4 两种筋型品种品质指标及其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4.5 水分调控对两种筋型品种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5 结果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相关论文文献

    • [1].生态环境和栽培方式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初探[J]. 农民致富之友 2018(08)
    • [2].小麦品质性状相互关系的研究[J].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6(04)
    • [3].基因型与环境对三种筋型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J]. 新疆农业科学 2015(08)
    • [4].影响西藏小麦品质性状的因素探讨[J]. 甘肃农业科技 2019(12)
    • [5].生态环境及栽培措施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J]. 农技服务 2009(07)
    • [6].生态环境及栽培措施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09(10)
    • [7].基因型和环境对安徽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 2016(11)
    • [8].小麦品质性状遗传研究进展及改良途径[J]. 农业与技术 2015(22)
    • [9].氮肥施用量及施用时期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 2009(04)
    • [10].东北春小麦品质性状分析及研究进展[J]. 绥化学院学报 2016(11)
    • [11].小麦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分析[J].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5(02)
    • [12].播期对稻茬强筋型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24)
    • [13].黄淮地区小麦品质性状特性分析[J]. 山西农业科学 2017(11)
    • [14].小麦品质性状分子标记筛选及品质改良项目通过验收[J]. 南方农业 2009(01)
    • [15].小麦品质性状遗传研究进展及改良途径[J]. 农业科技通讯 2008(09)
    • [16].雨养农业区小麦品质性状、籽粒形态及产量性状分析[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04)
    • [17].浅析氮肥运筹对不同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7(01)
    • [18].野生二粒小麦与我国栽培小麦品质性状比较研究[J]. 贵州农业科学 2010(02)
    • [19].基于SNP和SSR标记的小麦品质性状的QTL定位[J]. 分子植物育种 2019(12)
    • [20].BNS杂交小麦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研究[J]. 农业科技通讯 2014(07)
    • [21].杀菌剂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J]. 现代农业科技 2009(07)
    • [22].江苏省小麦品质性状分析及其分布探讨[J].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6(03)
    • [23].小麦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和相关性分析[J].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2)
    • [24].杂种小麦品质性状的性状相关和主成分分析[J]. 浙江农业学报 2016(09)
    • [25].饺子制作与评价新技术[J]. 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 2014(07)
    • [26].茬口和施氮水平对小麦品质性状及其变异系数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05)
    • [27].基因型和环境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J]. 菏泽学院学报 2008(05)
    • [28].斯卑尔脱小麦品质性状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0(02)
    • [29].陶氏益农与Arcadia生物科学公司携手改良小麦性状[J]. 农药市场信息 2017(22)
    • [30].小麦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07)

    标签:;  ;  ;  ;  

    水分调控对两种筋型品种小麦品质性状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