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电击伤的实验研究

心脏电击伤的实验研究

论文题目: 心脏电击伤的实验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临床检验诊断学

作者: 马智华

导师: 万立华

关键词: 心脏,电损伤,组织病理学改变,超微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基因表达,基因芯片

文献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目的:电击伤(死)案件是法医实践中的常见案件,法医诊断电击伤主要是根据皮肤电流斑、金属化等特殊病理改变,但这些典型病理改变出现率低,使用范围有限。心脏是电生理活动最频繁的器官之一,电击特别是致死性电击常会出现一系列明显的病理及病理生理改变,能否利用这些改变诊断心脏电击伤,目前存在争议。为深入了解这些改变的法医学价值,本文从病理改变、基因表达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 方法:1.利用 220V 交流电(50Hz, 150-200 mA)电击 Wister大白鼠胸部(心脏体表投影位置)20s 复制动物模型。2.电击后在不同时间(30min、1h、2h、3h、6h、12h、1d、2d、3d、6d 及 12d)取材作 HE、Masson、HBFP 染色,观察其组织病理学改变;作超薄切片,利用 TEM 观察其超微组织病理学改变;以 FN 为一抗标记不同时间的心脏组织,以观察其分布情形;利用 TUNEL 原位杂交法观察心肌细胞核的改变。3. 利用 BioStar-40 基因芯片研究电击后 3h 心脏组织的基因表达图谱。4.观察 PEG-3,α-fibrinogen,Hyal2 和 APPILS 四个基因在不同时间点(1h、2h、3h、6h、8h、12h、1d、2d、3d、6d 及 12d)的变化规律。 结果:光镜(LM)观察 30min-6h,心肌多灶性变性坏死,广泛心肌断裂、缺血,部分心肌细胞呈波纹状排列及收缩带坏死;心肌胞浆凝聚、均质变和嗜酸变,部分心肌横纹不清,胞核固缩、深染、

论文目录:

符号说明

论文摘要

英文摘要

心脏电击伤的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病理组织形态学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图片

第二部分 基因表达谱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PEG-3、α-fibrinogen、APPILS及 Hyal-2 在伤后不同时间的表达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The Genes Expression Pattern of Injured Heart Caused by Electric

ABSTRACT

MATERIALS AND METHODS

RESULTS

DISCUSSION

REFERENCES

综述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2005-07-22

相关论文

  • [1].不同程度脑外伤后Bcl-2、Bax、Caspase-1、Caspase-3,NF-κB表达变化与细胞凋亡及其相互关系的实验研究[D]. 陶陆阳.中国医科大学2003
  • [2].法医损伤工具和损伤时间推断的研究[D]. 百茹峰.重庆医科大学2005
  • [3].外力打击兔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引起死亡的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死亡机制的研究[D]. 李剑波.重庆医科大学2005
  • [4].苍蝇群落演替及MtDNA分子标记的法医学研究[D]. 蔡继峰.四川大学2005
  • [5].人死后玻璃体液化学成分含量改变与死亡时间关系的研究[D]. 潘洪富.四川大学2005
  • [6].肺组织中水通道蛋白1和溺死的研究[D]. 胡华子.四川大学2004
  • [7].死后间隔时间推断的新研究[D]. 赵小红.华中科技大学2006
  • [8].大鼠死后视网膜细胞核酸降解与死亡时间的关系研究[D]. 陈晓瑞.华中科技大学2006
  • [9].基于虚拟尸检技术推断死亡时间的实验研究[D]. 肖坚.华中科技大学2006
  • [10].无电流斑电击死的实验研究[D]. 王晔.四川大学2007

标签:;  ;  ;  ;  ;  ;  ;  ;  

心脏电击伤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