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北部苹果园土壤系统有机化过程的动力因素研究与优化

渤海湾北部苹果园土壤系统有机化过程的动力因素研究与优化

论文摘要

我国苹果园大多分布在缓坡丘陵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特别是有机肥逐年减少,连年大量施用化肥等一系列不合理的土壤管理措施,导致土壤肥力持续下降,降低了产量,影响了果实品质,严重地制约着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本研究通过系统比对相同土质的自然土壤、农田土壤和果园土壤有机质组分的动态变化、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土壤理化性状和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探讨不同耕作模式下上述各个因子的变化特征,了解自然土壤与耕作土壤、果园土壤与大田土壤有机化过程的差异,分析其动力因子的核心,通过各种人为措施对土壤环境进行有目的的调控,明确果园土壤对人工调控措施的响应机制,从有机质行为的角度评价现有果园土壤管理制度的科学性与弊端,并提出果园土壤培肥的技术策略,为渤海湾北部苹果园土壤管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土地利用方式对渤海湾北部苹果园土壤有机化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蔗糖酶、β-葡萄糖苷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影响显著,而对纤维素酶和脲酶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土壤酶活性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沿土层深度的变异程度依次为自然土壤>果园土壤>农田土壤。果园土壤的有机质及N、P、K含量介于农田土壤和自然土壤之间,果园土壤的全K含量高于农田和自然土壤,果园0cm-10cm土层速效K含量高于其他两种土地利用方式。果园土地利用方式显著改变了微生物在土壤中的空间分布状况,0cm-10cm土层,果园土壤微生物的丰富度指数(S)和多样性指数(H)均显著高于农田土壤和自然土壤。糖类和多聚类是区分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差异的主要碳源。土壤总有机碳(SOC)含量及腐殖质组分胡敏酸(HA)和胡敏素(HM)以农田土壤最高,自然土壤最低,而富里酸(FA)在各土层中的分布差异较大。蔗糖酶、p-葡萄糖苷酶、脲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分别与SOC、HA、FA和HM呈显著正相关。纤维素酶活性则与SOC、HA、FA和HM呈负相关。土壤微生物的平均孔颜色变化率(AWCD)、丰富度指数(S)、多样性指数(H)和优势度指数(Ds)分别与SOC、HA、FA和HM呈正相关。纤维素酶、脲酶与土壤全K极显著正相关,蔗糖酶与土壤全N、速效N、全P、速效P、速效K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葡萄糖苷酶与土壤速效N极显著正相关,与全N、全K、速效K显著正相关;土壤中有机碳与全N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与速效N、全P、速效K显著正相关;胡敏素与土壤全N、速效N、全P、速效K显著正相关。2.不同土壤管理制度对渤海湾北部苹果园土壤有机化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覆盖枝条与杂草均能提高苹果园土壤的养分水平和碳库质量,但覆盖枝条比杂草更有助于土壤碳库的稳定性。与秸秆和杂草相比,枝条处理土壤有机碳和胡敏素含量的增加更为显著,枝条回田将成为实现果园内部物质循环的途径之一3.不同有机物料对渤海湾北部苹果园土壤有机化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羊粪处理的纤维素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碱解N、速效P和速效K含量最高,其次为稻壳;磷酸酶活性以稻壳处理最高。同一处理室内培养、盆栽处理和大田试验结果存在差异。盆栽试验全N和全P含量以豆秸处理最高,稻壳处理的有机质含量最高;大田试验中,玉米秸处理的全N含量最高,稻壳处理的全P含量最高,豆秸处理的全K含量最高。不同有机物料处理明显提高了苹果植株各器官的营养物质积累水平。其中以羊粪处理提升作用最明显,其次为稻壳处理。4.添加小分子有机物和蚯蚓对渤海湾北部苹果园土壤有机化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添加葡萄糖和蚯蚓,微生物的功能多样性、土壤纤维素酶、蔗糖酶、β葡萄糖苷酶活性显著增加,促进了土壤有机碳库的稳定性。尿素和葡萄糖同时添加有助于微生物多样性和土壤腐殖质含量的增加。小分子有机物和蚯蚓数量均对土壤微生物的AWCD值影响显著,对碳源利用主成分起分异作用的主要是碳水化合物类和多聚物类。加入葡萄糖为土壤微生物提供可迅速利用的碳源,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显著增加,蚯蚓活动加速了有机碳源的转化,提高了土壤碳库的活性和稳定性。小分子有机物种类和蚯蚓数量对山定子的长势均有显著影响。只添加葡萄糖处理山定子的长势最弱,光合性能降低,植株缺N,同时添加尿素改善植株光合能力,促进山定子的生长。蚯蚓活动提高了山定子植株对水分和N、P、K养分的利用,促进了山定子植株的植株高度、干粗及叶片数的增加。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縮略词
  • 1 前言
  • 1.1 果园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 1.2 土壤有机质组分研究
  • 1.3 土壤有机碳
  • 1.4 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变的动力因素研究现状
  • 1.5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化过程的影响
  • 1.6 栽培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化过程的影响
  • 1.7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土地利用方式对渤海湾北部苹果园土壤有机化过程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试验设计
  • 2.1.3 研究方法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2.2.2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2.2.3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及矿质营养的影响
  • 2.2.4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 2.2.5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和腐殖质组分的影响
  • 2.2.6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组分间的相关分析
  • 2.2.7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有机质组分间的相关分析
  • 2.2.8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酶间的相关分析
  • 2.2.9 土壤矿质营养与土壤酶间的相关分析
  • 2.2.10 土壤矿质营养与土壤有机质组分的相关分析
  • 2.3 讨论
  • 2.3.1 果园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化过程的特征分析
  • 2.3.2 果园土壤有机化过程的评价指标
  • 2.4 小结
  • 3 果园废弃物对渤海湾北部苹果园土壤有机化过程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试验方法
  • 3.1.4 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覆盖果园废弃物对果园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3.2.2 覆盖果园废弃物对果园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 3.2.3 覆盖果园废弃物对果园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3.2.4 覆盖果园废弃物对果园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小结
  • 4 添加不同有机物对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试验方法
  • 4.1.4 统计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处理对土壤腐殖质组分的影响
  • 4.2.2 不同有机物料对土壤有机质及矿质营养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小结
  • 5 腐殖化驱动因子对土壤有机化过程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材料
  • 5.1.2 试验设计
  • 5.1.3 试验方法
  • 5.1.4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处理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 5.2.2 不同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5.2.3 不同处理对土壤腐殖质组分的影响
  • 5.2.4 不同处理对山定子长势的影响
  • 5.3 讨论
  • 5.3.1 外源有机物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 5.3.2 外源有机物对山定子长势的影响
  • 5.3.3 渤海湾北部苹果园土壤有机培肥策略
  • 5.4 小结
  • 6 结论与创新之处
  • 6.1 结论
  • 6.2 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渤海湾北部苹果园土壤系统有机化过程的动力因素研究与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