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MRI影像学在颅底咽旁间隙肿瘤早期诊断及鉴别中的应用研究

CT、MRI影像学在颅底咽旁间隙肿瘤早期诊断及鉴别中的应用研究

(宁乡市中医医院放射科湖南宁乡410600)

【摘要】目的:研究CT、MRI影像学在颅底咽旁间隙肿瘤早期诊断以及鉴别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48例颅底咽旁间隙肿瘤患者,时间从2018.1-2019.4,全部患者均接受CT和MRI影像学诊断。结果:CT诊断的正确性,CT诊断的正确性分别为72.2%的神经鞘瘤、75%的腮腺深叶多形性胰瘤、62%的神经纤维瘤、33%的腮裂囊肿、45%的颈动脉瘤、33%的血管瘤;MRI诊断正确性,MRI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8.8%的神经鞘瘤、87.5%的腮腺深叶多形性胰瘤、92.3%的神经纤维瘤、100%的腮裂囊肿、82.3%的颈动脉瘤、75%的血管瘤。结论:CT和MRI均能够早期诊断诊断颅底咽旁间隙肿瘤,CT和MRI影像学各有优点,结合两者进行诊断能鉴别颅底咽旁间隙肿瘤病理,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CT;MRI;颅底咽旁间隙肿瘤:早期诊断;鉴别

咽旁间隙肿瘤是指发生在咽旁间隙的肿瘤[1],咽旁间隙上起颅底,下至舌骨,形态是上宽下窄,形状像倒金字塔状。颅底咽旁间隙容易发生肿瘤,多以神经源性肿瘤,位置比较深,其潜在间隙具有复杂的解剖关系,不同患者之间具有明显的临床特征差异,对颅底咽旁的间隙组织予以早起正确辨别诊断肿瘤是十分重要的。颅底咽旁间隙肿瘤早期诊断重要方法是CT和MRT,CT和MRI的诊断结果直接影响颅底间隙肿瘤手术的入路和手术方式的选择。在现代流行病学研究中发现,一部分具有良性特性的原发性肿瘤,通常出现于涎腺处,并且是混合瘤的远处转移而来,其中包括从淋巴结转移至此的鼻腔肿瘤、鼻窦肿瘤和鼻咽肿瘤等。本文将从CT、MRI影像学在颅底咽旁间隙肿瘤早期诊断以及鉴别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现有关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选取48例颅底咽旁间隙肿瘤患者作为临床资料,起始时间为2018年1月,终止时间在2019年4月,对所选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分析,并且此次研究已经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同时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纳入标准:(1)患者的病史明确;(2)经过手术后的病例诊断为颅底咽旁间隙肿瘤患者;(3)患者未对造影剂产生过敏反应。排除标准:(1)患者患严重的心、脑、肺功能疾病;(2)患者曾进行过颅脑手术;(3)对造影剂过敏的患者;(4)不是自愿参加本次研究的患者。其中男性38例,女性10例,年龄45至70岁,平均年龄(58.2±2.3)岁,病史0.5至10年,平均病史(7.85±4.23)年。病例类型:32例良性肿瘤,16例恶性肿瘤。肿瘤位置:颅底咽旁间隙右侧12例、左侧36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首先进行CT检查,采用飞利浦MX4000双层螺旋CT[2]作为CT检查仪,患者根据医生的指导采取仰卧体位,并且注意将身上佩戴的金属饰物全部摘除,预防影响CT的准确性。CT检查仪点压控制在118至120kV,层厚设置为3.5mm-5mm,间隔3mm-5mm左右。用硬盘储存患者的所有CT影像检查结果,并等待进一步检查。在CT检查结束后对患者开展MRI检查,MRI检查使用我院西门子MAGNETOMAvanto设备,将4~6mm设置为层距,间隔为0.5至1.0mm,矩阵控制在512×5l2,其中7例患者需要接受加强扫描。全部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将肿瘤组织切片送去检验室,确认肿瘤的病理。

1.3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并加强分析,用(±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差异用t进行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X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CT诊断的正确性

在本次研究中,CT诊断的正确性分别为72.2%的神经鞘瘤、75%的腮腺深叶多形性胰瘤、62%的神经纤维瘤、33%的腮裂囊肿、45%的颈动脉瘤以及33%的血管瘤。

2.2MRI诊断正确性

在本次研究中,MRI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8.8%的神经鞘瘤、87.5%的腮腺深叶多形性胰瘤、92.3%的神经纤维瘤、100%的腮裂囊肿、82.3%的颈动脉瘤以及75%的血管瘤。

3.讨论

颅底咽旁间隙肿瘤生长速度较为缓慢,同时侵袭度较低,是一种恶性肿瘤[3]。位置上,颅底咽旁间隙肿瘤位于咽肌环和咀嚼肌群或腮腺的范围中,所处的位置比较深,左侧和右侧均可发生,形状上通常表现为倒置三角锥样式,需要注意其复杂的解剖关系情况,并且该肿瘤的病理类型较多。对于颅底咽旁间隙肿瘤而言,其扩展的方向存在一定的特异性,因此对于不同的肿瘤类型,需要选择针对性的手术途径。患者在手术前进行CT和MRI影像学检查是十分重要的。将颅底咽旁间隙肿瘤完全切除,要求患者在手术前检查必须在最大程度上准确无误,在检查时应严格避免出现误诊,并帮助临床医师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临床实践过程中,对颅底咽旁间隙肿瘤开展检查的首要程序就是双手双合诊,这一举措有助于直接帮助医师正确了解肿瘤位置,并准确判断肿瘤体积和质地。就目前来说,临床上并不主张对颅底咽旁间隙肿瘤进行活检,活检应用在颈动脉体瘤中,容易出现出血和颅脑损伤等问题。当部分患者通过影像学检查并经穿刺检查后确诊为恶性淋巴结瘤后,才可以考虑是否开展活检,并对诊断的具体结果作进一步明确,并判断患者是否能够承受放疗或化疗。对于术前,基本都是通过影像学检查的方式确诊颅底咽旁间隙肿瘤,CT和MRI结合进行诊断颅底咽旁间隙肿瘤的正确率大于90%,对于血管疾病而言,血管造影的诊断具有特异性。通过CT和MRI检查,发现颅底咽旁间隙肿瘤的位置能够很容易确认,并准确评估肿瘤的浸润深度及累及的范围,能够反映肿瘤和周边组织之间的关系。在本次研究中,CT诊断的正确性,CT诊断的正确性分别为神经鞘瘤72.2%、腮腺深叶多形性胰瘤75%、神经纤维瘤62%、腮裂囊肿33%、颈动脉瘤45%、血管瘤33%;MRI诊断正确性,MRI诊断正确率分别为神经鞘瘤88.8%、腮腺深叶多形性胰瘤87.5%、神经纤维瘤92.3%、腮裂囊肿100%、颈动脉瘤82.3%、血管瘤75%

综上所述,CT和MRI均能够早期诊断诊断颅底咽旁间隙肿瘤,CT和MRI影像学各有优点,结合两者进行诊断能鉴别颅底咽旁间隙肿瘤病理,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喻晓宏.CT和MRI影像诊断颅底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9):81-82.

[2]王颖怡,陈文勇,朱任良.咽旁间隙血管脂肪瘤一例[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8,53(3):221-222.

[3]毕致,朱鹃芬,徐磊,etal.咽旁脓肿的临床诊疗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x,2016,20(13):227-228.

标签:;  ;  ;  

CT、MRI影像学在颅底咽旁间隙肿瘤早期诊断及鉴别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