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阈下网络群体极化研究

传播学视阈下网络群体极化研究

论文摘要

网络媒介出现前,群体极化现象还只是社会学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并未引入到新闻传播学领域。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网络逐渐成为了一种虚拟的现实社会,并为群体极化提供了生根发芽的土壤。所谓“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即在互联网络这一全新信息生态系统平台,由于极化讯息源的刺激,以及各种网络因素或利益相关者的推动,网络心理群体迅速生成,群体互动不断加剧,网民群体固有的观点不断得到强化,最后走向极化的现象。由于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实时性、超文本性及个性化等的特点,网络群体极化以其影响迅速、影响面广的特点而有别于现实群体极化,这也成为其受新闻学及传播学关注的主要原因。本文在传播学的视阈下,立足于网络群体极化的现状,综合运用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采取比较研究的方法,着力对网络群体极化与现实群体极化在传播要素,传播机制即极化模式、传播渠道、控制机制与传播效果等方面做比较性研究,进而构建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整体生发模式。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选题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等;第二章介绍群体极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第三章在传播环境、传播受众、传播讯息三方面对网络群体极化进行分析;第四章依托传播学的研究脉络,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对极化模式、传播渠道、传播方式、控制机制和传播效果展开研究;第五章阐述了网络与现实对群体极化的交互作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0.1.1 本研究的选题背景
  • 0.1.2 目的与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3 研究方法
  • 0.4 创新之处
  • 1 群体极化:现实社会到网络社会
  • 1.1 群体极化:一种特殊的群体现象
  • 1.2 心理群体:群体极化的生存土壤
  • 1.3 极化: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状态
  • 1.4 网络群体极化:群体极化在网络社会中的延伸
  • 2 网络群体极化的传播要素分析
  • 2.1 传播环境
  • 2.1.1 网络社会的匿名性
  • 2.1.2 网络社会的超地域性
  • 2.2 传播受众
  • 2.2.1 受众的结构分析
  • 2.2.2 受众的网络应用行为分析
  • 2.2.3 受众的从众行为分析
  • 2.2.4 受众群体的粘合性
  • 2.3 传播讯息
  • 2.3.1 网络中讯息的易曝光性
  • 2.3.2 网络群体极化讯息的特性分析
  • 3 网络群体极化的传播机制分析
  • 3.1 网络群体极化模式
  • 3.2 传播渠道与传播方式
  • 3.2.1 网络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与裂变式传播
  • 3.2.2 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弥合
  • 3.3 控制机制
  • 3.3.1 议程设置
  • 3.3.2 第三方调查
  • 3.3.3 社会控制
  • 3.4 传播效果
  • 3.4.1 行为效果与认知效果
  • 3.4.2 短期效果与长期效果
  • 4 网络与现实对群体极化的交互作用
  • 4.1 网络激发了现实:以2010 年“6·9 圣战事件”为例
  • 4.1.1 “6·9 圣战事件”回顾
  • 4.1.2 网络激发下现实群体极化呈现出辐射式态势
  • 4.2 现实回应网络:以2009 年“躲猫猫事件”为例
  • 4.2.1 “躲猫猫”事件回顾
  • 4.2.2 现实回应下网络群体极化从认知层面演变到行为层面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 [1].国家传播学会重庆论道[J]. 新闻论坛 2019(06)
    • [2].全球南方、社会主义探索与批判传播学新想象——中印比较三人谈[J]. 全球传媒学刊 2019(04)
    • [3].关于传播学本科教育专业方向的思考——兼论商科与传播学融合人才培养问题[J]. 青年记者 2019(36)
    • [4].体认传播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J]. 新闻界 2020(03)
    • [5].艺术传播学的现实境遇和发展路径——有关艺术传播学的学科构建思考[J]. 才智 2020(06)
    • [6].中国文化外译的翻译传播学模式[J]. 湖北社会科学 2020(02)
    • [7].“用时间消灭空间”的传播学再思考[J]. 新闻传播 2019(22)
    • [8].计算传播学:可能与可为[J]. 新闻与写作 2020(05)
    • [9].“计算传播学”的发展路径:概念、数据及研究领域[J]. 新闻与写作 2020(05)
    • [10].范式转型与科学意识:计算传播学的新思考[J]. 新闻与写作 2020(05)
    • [11].传播学视域下的城市传播影视话语表达——以重庆为传播参照样本[J]. 新闻研究导刊 2020(08)
    • [12].“旅行青蛙”背后的传播学反思[J]. 编辑之友 2020(05)
    • [13].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传播学分析[J]. 党史博采(下) 2020(06)
    • [14].翻译传播学论纲[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5)
    • [15].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的《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模式[J].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0(04)
    • [16].基于项目式教学“传播学”课程的实践与研究[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10)
    • [17].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效传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国家传播学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J]. 思想教育研究 2018(12)
    • [18].人工智能与计算传播学[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9(20)
    • [19].依托竞赛平台的传播学实践课程教学改革[J]. 青年记者 2019(32)
    • [20].传播学视域下探析“吃播热”现象的原因[J]. 西部广播电视 2019(21)
    • [21].融合与创新:认知传播学的国际视野与中国学派——中国认知传播学第六届年会暨国际认知传播学术论坛综述[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9(11)
    • [22].浅析粉丝电影对传播学的影响[J]. 农家参谋 2017(18)
    • [23].传播学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的贡献[J]. 国际新闻界 2018(02)
    • [24].传播学视域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有效性探析[J]. 传播力研究 2018(21)
    • [25].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吃播热”[J]. 戏剧之家 2017(01)
    • [26].传播学视域下美国文化研究的重构及其问题[J]. 新闻界 2017(03)
    • [27].传播学话语中的现代性谱系——从《媒介现代:传播学与社会学的对话》一书谈起[J]. 东南传播 2017(03)
    • [28].网络英语的传播学特点及影响[J]. 科技与创新 2017(10)
    • [29].案例教学在传播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 新闻研究导刊 2017(05)
    • [30].传播学专业视频编辑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07)

    标签:;  ;  ;  ;  ;  

    传播学视阈下网络群体极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