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生亲子关系调查研究

农村中小学生亲子关系调查研究

储艳霞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241000;殷书立安徽省阜阳市第二中学236000

摘要:亲子关系是中小学生的重要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到家庭和谐,也关系到个体的未来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农村中小学生在心理和资源上处于弱势地位,分析其亲子关系状况有利于了解农村中小学生的成长背景,理解他们的社会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生亲子关系调查研究

亲子关系是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的父母和子女间的关系,亲子关系是中小学生的重要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到家庭和谐,也关系到个体的未来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农村中小学生在心理和资源上处于弱势地位,分析其亲子关系状况有利于了解农村中小学生的成长背景,理解他们的社会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尤其皖北地区是劳动力输出大市,父母居家与否很大地影响到其亲子关系的现状。

一、对象与方法

农村中小学生,指小学高年级(4、5、6年级)和初中(7、8、9年级)在校学生。本研究以皖北劳动力输出大市某镇农村三所小学和两所初中561名学生为样本。在调研地的选择方面,本研究考虑了皖北地区农村的代表性地区A镇,也是本人工作的辖区,有利于调研的方便和结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问卷调查共涉及三个群体:学生、学生家长和教师。访谈对象为各中小学校长、教师以及4-9年级在读少年儿童,对他们的访问侧重留守儿童、流动儿童。

采用Armsden和Greenberg(1987)的“青少年对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的父亲和母亲分问卷,并加以修订。每个分量表包括15个项目,5级计分。亲子依恋问卷由父亲分量表和母亲分量表组成,分别考察儿童与父亲和母亲的依恋关系。两个分量表的结构与项目完全相同,都包含信任、沟通和疏离3个维度,每个维度各5个项目。问卷采用维度计分,包含三个维度:信任、沟通和疏离感。对调查数据的分析,采用相关分析、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分析软件为SPSS18.0和excel对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及分析

据描述统计,农村中小学生亲子关系良好,信任父母均达到较高水平,总体得分大于3.5分(总分范围是0-5分);与父母沟通达到中等偏上水平,总体得分大于2.5分;与父母疏离感达中等偏下水平,总体得分小于2.5分,即依恋水平中等偏上。

表3.1-2亲子关系的总体状况

据差异分析,信任父母,男生女生均处于很高水平,且男生高于女生,尤其是信任父亲,但差异不显著。与父母沟通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与母亲沟通,女生高于男生;与父亲沟通男生高于女生。与父母疏离均处于中偏下水平,且男生低于女生,尤其是疏离母亲,但差异也不显著。小学生信任父母、与父母沟通均高于初中生,与父母疏离感均低于初中生,除与母亲沟通差别不太显著外,均有显著差异。父亲或母亲居家的信任、沟通父母的均高于父母不家的,疏离感则相反,但都差别不显著。

根据统计分可见,亲子关系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但各有优势,体现了父子亲,女儿是母亲的小棉袄。在学段上差异显著,根据认知主义心理学ABC理论和情绪障碍认知理论,在ABC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个体的认识系统所产生的不合理、不现实的信念,是导致情绪障碍和神经症的根本原因。理论和实践证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和特点及面临的心理事项不同,因此学段差异显著,初中生面临青春期和学习压力,亲子关系明显不如小学生和谐。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在家照料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和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发展,但父母是否居家,亲子关系总体差距不显著。这一结论,说明社会各方长期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关心、关爱产生了积极效果。如阜阳市农村留守儿童“我爱我家”演讲比赛暨“城乡儿童手拉手结对活动”等。同时外出家长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教养越来越重视,沟通方式也越来越便捷和丰富。越来越多的外出母亲开始因带孩子上学而返乡,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又带动更多人就近就业,把抚养子女放到议事日程上的可喜局面已现端倪。同时说明亲子关系具有本能性、传承性、稳定性,受空间影响较小。

三、结论与建议

农村中小学生亲子关系总体状况良好,性别差异不显著,但各有特色,学段差异显著,父母居家与否对亲子关系影响并不显著。基于对这一现状的分析,建议如下。

1.重视亲情培养和教育。加强农村儿童家长养育观念引导,促使其在决策外出时能慎重考虑子女的教养问题,尽量避免出现亲情缺失、亲情饥渴。同时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家庭内外对亲子关系影响较大的一个因素,亲子关系的状况因父母的教养方式的不同而各异。如父母严格教养下亲子沟通问题较多,孩子容易产生越轨行为进而增加亲子冲突的机会;权威型教养方式下的亲子冲突较少;民主型教养更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

2.抓住亲情培养的关键期。心理学研究表明,13岁前是孩子亲情培养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如果不让孩子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她的亲情就会发生转移;另一方面,相互不一致的教育态度会让孩子觉得有空子可钻,因此形成教育上的“防空洞”、“避风港”。这种家庭生活状态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时亲子关系是质量关系,就是时间并不导致单向的变化,更多取决于你的交往方式,尤其是青春逆反期,正如初中生信任、沟通的下降,疏离感的上升。影响不当时,导致不良的亲子关系,时间越多,可能带来的问题越大。

3.倡导对留守儿童“弱势地位”去标签化的研究取向和大众意识。亲子关系具有本能性、传承性、稳定性,受空间影响较小,关键是交往方式,关注留守儿童和农村儿童的根本还是调动和弥补亲情。

标签:;  ;  ;  

农村中小学生亲子关系调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