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固醇和抗生素联合治疗细菌性脑膜炎

类固醇和抗生素联合治疗细菌性脑膜炎

一、类固醇与抗生素联合治疗细菌性脑膜炎(论文文献综述)

龚泽龙[1](2021)在《探讨α7nAChR和CISH在大肠杆菌诱发败血症和脑膜炎中的正负调控作用及机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与目的感染性疾病是导致婴幼儿死亡率高的重要原因,其中又以细菌感染诱发的败血症和脑膜炎(BSM)危害更甚。目前以宿主与病原菌间互作为靶点是研发抗生素替代疗法治疗感染性损伤的新思路。研究表明,炎症趋化的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s)间通透性改变是血脑屏障(BBB)功能受损的病理特点之一,亦是导致BSM的重要因素。前期证明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nAChR)在BSM致病中可发挥关键调控作用,并伴随细胞因子诱导的SRC同源性2(SH2)结构域蛋白(CISH)转录水平升高。近期发现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2(JAK2)激活与BBB损伤相关,且JAK2可在α7nAChR激活后产生聚集和磷酸化。上述机制可否解释BSM尚不可知,其中是否存在更为复杂调控?为此,本文旨在通过体外(HBMECs)、体内(野生、α7nAChR敲除小鼠)模型,从正向α7nAChR/JAK2/STAT5和负向 CISH/JAK2/STAT5 角度,探讨 α7nAChR 和 CISH在E.coli K1诱发BBB损伤中的调控作用及机制,并验证CISH在两种抑制α7nAChR小分子化合物甲基牛扁亭(MLA)、盐酸美金刚(MEM)改善BSM中的作用,可为防治BSM提供新的策略和依据。方法通过GSEA和WGCNA挖掘与BSM相关的枢纽基因和关键通路。在体外:构建E.coli K1感染HBMECs模型;RNAi和过表达技术沉默/上调胞内CISH蛋白;黏附、侵袭试验评价HBMECs对E.coli K1易感性;CCK-8评价细胞存活状况;ELISA检测炎性因子水平;WB和IF检测胞内蛋白表达和分布。在体内:构建E.coli K1感染WT、α7nAChR敲除小鼠模型;PCR-电泳鉴定鼠基因型,IHC检测小鼠受体活性,稀释平板计数检测鼠外周血、脑脊液中细菌载量;HE、组织免疫荧光观察组织形态及蛋白,等。结果本项目挖掘出与BSM发病相关的2个枢纽模块、10个枢纽基因及显着变化的关键通路,发现尼古丁和烟酰胺代谢通路在确诊细菌性败血症患者中显着激活(NES=1.35,P=0.035),提示体内烟酰胺代谢与BSM发病呈正相关。随后,本项目中验证与烟酰胺代谢相关α7nAChR、JAK2两个关键蛋白可介导STAT5b、p-STAT5b通路激活继而在E.coli K1诱发的炎性因子释放(IL-6、TNF-α)和BBB损伤中的发挥调控作用(P<0.05),且该过程可分别被MLA(α7nAChR抑制剂)和AG490(JAK2抑制剂)所阻断(P<0.01);另外,本项目还发现CISH可抑制JAK2/STAT5信号通路活化并在感染HBMECs中发挥保护效应(P<0.01),而该过程可受α7nAChR调控。同时,本课题验证了 CISH蛋白在两种抑制α7nAChR小分子化合物MLA、MEM改善BSM中发挥保护效应的机制。结论本课题发现尼古丁和烟酰胺代谢是与BSM相关的关键通路之一。从正调控角度,本项目证明了 HBMECs细胞α7nAChR活化可介导下游JAK2-STAT5通路的激活,并导致E.coli K1诱发的炎性因子释放、胞间紧密连接破坏和BBB损伤;从负调控角度,证明CISH蛋白可抑制JAK2通路激活从而改善E.coli K1诱发BBB损伤。本文本课题还证明MLA和MEM可通过抑制HBMECs细胞α7nAChR激活并上调CISH从而发挥对BSM保护效应。

罗瑞[2](2021)在《药物联合手术治疗猫难治性角膜溃疡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角膜溃疡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角膜上皮发生任何的缺失都可称为角膜溃疡,为临床上常见的眼科疾病之一,大多数是由于角膜损伤而继发感染。临床症状表现为患眼流泪,结膜充血,眼睑痉挛并伴有脓性分泌物等。简单的角膜溃疡通常采用局部药物治疗即可痊愈,但当溃疡经久不愈,易转成难治性的角膜溃疡。当发展为深层角膜溃疡时,容易导致角膜穿孔,当角膜发生穿孔或濒临穿孔、视力严重受损和药物治疗无法控制病情发展时,需要采取手术治疗。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养宠人士越来越多,为了有效的诊断和治疗角膜溃疡,本文就选取收集2020年6月1日起至2021年3月1日期间,在广东省深圳地区瑞鹏宠物医院第二中心医院就诊的角膜溃疡病例患病猫共计120例,患眼数共计139例。通过对患猫感染角膜溃疡的不同程度、不同类型、不同感染原因进行药物治疗及经药物治疗无效后联合手术治疗,分别进行疗效分析,为猫角膜溃疡的诊断提供理论依据。(1)通过临床诊断结合眼科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综合评定角膜溃疡等级,将其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并进行病因的诊断。真菌性角膜溃疡一般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比如两性霉素B、那他霉素、氟康唑,也可服用伊曲康唑胶囊等,以及免疫抑制剂类的环孢素滴眼液;当发生病毒所致的角膜溃疡时,选取病原敏感的抗病毒药物来治疗炎症,如:阿昔洛韦滴眼液、更昔洛韦眼用凝胶,当症状较严重时,或者病毒伴随全身反应,可以应用全身抗病毒治疗的方法,防止感染加重;细菌性角膜溃疡首选妥布霉素联合头孢菌素或氟喹诺酮类联合头孢菌素,使用盐酸多西环素、环丙沙星和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或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可乐必妥)、妥布霉素滴眼液(托百士)、氧氟沙星(泰利必妥)局部点眼结合硫酸新霉素消炎眼膏治疗效果较好。(2)先进行药物治疗,若药物治疗无效则为难治性角膜溃疡并联合手术进行治疗,一般采用手术方式为:角膜溃疡清创术、角膜板层切除术、带蒂结膜瓣遮盖术、结膜瓣遮盖术、眼睑内翻矫正术及角膜热成型术等治疗,药物联合手术治疗不同程度角膜溃疡:治疗轻度角膜溃疡患眼5例,有效数为5例,有效率为100.00%;治疗中度角膜溃疡患眼9例,有效数为8例,有效率为88.89%;治疗重度角膜溃疡患眼32例,有效数为29例,有效率为90.62%。可得药物联合手术治疗难治性角膜溃疡,有效率非常高。药物联合手术治疗不同类型角膜溃疡:治疗浅层角膜溃疡患眼4例,有效数为4例,有效率为100.00%;治疗复杂性角膜溃疡患眼24例,有效数为23例,有效率为95.83%;治疗深层角膜溃疡患眼14例,有效数为12例,有效率为85.71%;治疗边缘性角膜溃疡患眼4例,有效数为3例,有效率为75.00%。总计药物治疗有效率为66.91%,药物治疗无效后联合手术治疗有效率为91.30%。药物联合手术治疗不同角膜溃疡感染原因的结果及分析:其中微生物感染导致的角膜溃疡联合手术进行治疗患眼11例,有效数为9例,有效率为81.82%;机械损伤导致的角膜溃疡联合手术进行治疗患眼28例,有效数为26例,有效率为92.86%;化学物质灼烧导致的角膜溃疡联合手术进行治疗患眼3例,有效数为3例,有效率为100.00%;而由于干眼症(2例)和角膜异物(6例)等原因导致的角膜溃疡联合手术治疗患眼4例,有效数为4例,有效率为100.00%。(3)药物治疗对于浅层的角膜溃疡效果甚好,但角膜溃疡发展为难治性角膜溃疡时,手术联合药物治疗有效率显着高于单纯进行药物治疗。

林爱清[3](2021)在《结核性脑膜炎长期不良预后和耐药的风险因素及其早期诊断方法的探讨》文中指出背景: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表现为结核性炎症、脑水肿、脑积水等引发的脑膜刺激症和发热、头痛等结核中毒症状群,具有致死率和致残率高等特点。荟萃分析显示,TBM的死亡风险为24.7%,成人晚期艾滋病(HIV)患者中死亡率超过50%,幸存者神经系统后遗症风险高达51%。近年来因为人口流动、HIV发病率增加及耐药性结核病例增加等因素影响,结核性脑膜炎发病率呈升高趋势,因为其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误诊率高,重症患者致死率和致残率仍处于较高水平。早期诊断,联合应用易透过血脑屏障的抗结核药物,积极有效的处理颅内高压,以减少后遗症和防止复发,是TBM的主要治疗原则。临床上,多数TBM患者起病缓慢,偶见急性起病,正确诊断取决于对结核性脑膜炎病理生理过程和特点的充分认识,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的正确评价,以及对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结核病灶的取证。因为亚临床感染的广泛存在,结核菌素试验对成年人诊断意义不大,脑脊液细胞计数、葡萄糖水平、氯化物水平和蛋白质水平等通常与其他脑膜炎相似。此外不合理或不恰当的治疗使患者临床表现和脑脊液改变不典型,从而增加了诊断难度。考虑到TBM的诊断方法尚不完善,TBM早期诊断需要新的技术或方法。TBM诊断困难的主要原因是症状和体征的非特异性,而作为重要诊断标本的脑脊液中结核菌数量非常少,难以早期鉴别诊断。发热、头痛、呕吐、精神状态改变和脑膜刺激征是TBM患者最常见的初始症状,但这些症状在多种疾病中可以出现,缺乏疾病特异性。WHO推荐四联方案治疗TBM,但治疗TBM的抗结核药物透过血-脑脊液屏障能力不同和杀死MTB的能力存在差异,患者个体化的脑膜炎炎症反应及重症患者比如脑积水、脑结核瘤等病变的压迫效应同样存在明显差异,所以TBM的预后个体间差异很大,需要深入了解TBM的病理生理学、临床特征等因素。4岁以下儿童、老年人群及艾滋病人等免疫力低下者是TBM的易感人群,多项研究对儿童TBM、HIV合并TBM、老年TBM临床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改善相应类型TBM诊断水平和治疗策略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尽管TBM通常被认为是HIV患者的机会性感染,但在免疫功能正常的HIV阴性个体中也可以观察到TBM发病。国外研究显示,皮质类固醇的长期大量应用、肝胆脏器疾病等是TBM的常见因素,但部分患者没有合并基础疾病,也会患TBM。中青年人群是TBM患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较少见对该群体TBM患者临床特征及长期预后影响因素的报道。耐药性的出现对全世界结核病的控制提出了紧迫的挑战,2018年,全球估计有500000例结核病病例(在1000万例结核病病例中)对利福平耐药,利福平是一线抗结核治疗的关键药物之一,一旦耐药,就需要应用昂贵的二线抗结核药物,耐药患者治疗时间延长,治疗时出现的毒副反应增加,平均治疗成功率只有56%。尽管近年来在开发抗TB的简化预防方案方面取得了显着进展,但由于目前没有检测潜伏性结核感染(LTBI)的方法来确定感染菌株的药物敏感性,因此抗TB感染的预防性治疗变得复杂。2016年至2017年,在30个耐多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中,有6个国家报告的耐多药结核病病例数增加了 30%以上。2018年全世界估计有48.4万例耐多药/利福平耐药结核病(MDR/RR-TB)的发病病例。2019年,全球3.3%的新发结核病病例和17.7%的先前治疗病例是MDR-TB,在中国,7.1%的新病例和23%的先前治疗病例属于MDR-TB,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一些研究表明,最近耐多药结核病菌株和广泛耐药菌株的传播已变得越来越严重,传播模式占主导地位,不仅仅是抗生素使用不当引起耐药性的出现,这突出了 DR-TB防治的重要性。正如来自不同国家的研究人员的共识,控制DR-TB的流行对全球结核病控制和公共卫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外研究显示,2017年耐多药结核病的平均成本为7141美元,几乎是药物敏感结核病的6倍,给患者和医务工作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随着结核病治疗从标准化治疗转向个体化治疗,有关人群耐药模式的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我国结核病高发的背景下,重视结核杆菌的耐药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决策依据是非常重要的。随着耐药及耐多药结核病的流行,耐药性TBM患者逐渐增多,严重影响了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预后。在耐药性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治疗中,早期诊断、经验性治疗、调整治疗方案对患者的预后尤为重要,发现耐药TBM患者的早期临床特征,可能为耐药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依据。目前TBM诊断的金标准是脑脊液中检测到MTB,但是脑脊液涂片抗酸染色的阳性率仅为10%,而脑脊液MTB培养耗费时间较长,通常需要2周以上时间,而且培养的阳性率只有20%~30%,对于临床的早期诊断价值有限。近年来出现了多种新的结核病的诊断技术,其中分子诊断技术是近几年的重要突破,其代表即Xpert MTB/RIF方法。但无论是传统的脑脊液MTB培养法还是新的Xpert MTB/RIF检测法,其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敏感度仍然很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高通量测序(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已经成功应用于肿瘤、糖尿病、产前诊断、临床病原体检测等领域,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是一种新兴的高通量测序方法,可以快速的对DNA或RNA样本的碱基进行测序,该技术目前已被报道用于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多种病原体的诊断,尤其是该技术已被报道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然而,该技术对于TBM的诊断价值尚未明确。目的:第一部分:探讨中青年TBM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其长期不良预后的风险因素。第二部分:探讨耐药TB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分析产生耐药的危险因素。第三部分:评价二代测序技术对于TBM患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第一部分:收集山东省胸科医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住院治疗的中青年TBM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随访5年时功能预后。首先根据预后对临床资料进行卡方检验或t检验,对其中有统计意义(P<0.05)的变量赋值(连续变量或定义变量),然后经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长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收集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住院治疗的培养阳性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数据和人口统计学特征。为了确定耐药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并找到可能导致耐药的危险因素,我们采用了单变量比较和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第三部分:前瞻性纳入2018年2月至2018年8月于山东省胸科医院就诊的临床怀疑结核性脑膜炎的患者共50例,并跟踪随访其诊疗结局。送检脑脊液标本均进行二代测序,测序所得原始序列与病原微生物数据库进行对比得到最终结果。二代测序结果以检测到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唯一比对序列为阳性,未检测到唯一比对序列为阴性。以符合脑脊液结核菌培养阳性、涂片阳性、Xpert MTB/RIF检测阳性及结核分枝杆菌核酸检测阳性等4项中至少1项即为确诊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临床可疑结核性脑膜炎且抗结核治疗有效为临床诊断患者;有其他病原学依据或临床排除结核性脑膜炎者为非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分析二代测序在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度。结果:第一部分:本研究共筛选600例患者,其中男339例,女261例,平均年龄(36±19)岁;预后不良率42.17%(253/600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预后患者年龄(t=-3.723,P<0.05)、分期(Z=-4.789,P=0.000)、意识改变(χ2=10.198,P=0.001)、认知功能障碍(χ2=7.813,P=0.000)、颅神经麻痹(χ2=5.911,P=0.041)、外周神经功能异常(χ2=14.179,P=0.017)、脑膜刺激征(χ2=6.951,P=0.008)、脑脊液蛋白含量(Z=-4.835,P=0.015)、脑积水(χ2=11.564,P=0.001)、脑梗死(χ2=7.142,P=0.017)、耐药结核(χ2=0.217,P=0.004)存在统计学差异。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OR1.059,95%CI1.025,1.087),P=0.000]、意识改变[OR=3.545,95%CI(1.069,10.685),P=0.037]、MRCⅢ期[OR=23.985,95%CI(3.878,40.129),P=0.000]、脑积水[OR=2.917,95%CI(1.049,8.613),P=0.023]、脑梗死[OR=3.178,95%CI(0.981,8.173),P=0.019]、耐药结核[OR=l1.672,95%CI(1.681,30.112),P=0.001]与是导致预后不良的风险因素。第二部分:本研究共筛选164例结核菌培养阳性患者,其中耐药结核性脑膜炎41例(25%)。耐药结核性脑膜炎比药物敏感结核性脑膜炎有更高的死亡率(46.3%vs 8.9%,P<0.001)。住院时间(OR 1.059,95%CI 1.025,1087)、呕吐(OR 3.545,95%CI 1.069,10.685)、脑脊液 ADA(OR 3.178,95%CI 0.981,8.173)、脑脊液中性粒细胞学占优势(OR 11.672,95%CI 1.681,30.112)、既往结核病史(OR 23.985,95%CI 3.878,40.129)、合并其他脏器结核(OR 8.161,95%CI 1.235,11.269)、年龄(OR 5.471,95%CI 1.051,8.954)、性别(OR 5.471,95%CI 1.051,8.954)、脑压(OR2.917,95%CI 1.049,8.613)为耐药结核性脑膜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三部分:确诊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22例中Xpert MTB/RIF检测阳性13例,培养阳性6例,结核核酸PCR检测阳性5例,临床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12例,非结核性脑膜炎患者16例。在确诊及临床诊断患者中,二代测序技术检测到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系列20例,敏感度为58.8%(20/34),特异度为100%(16/16)。在确诊患者中,二代测序的敏感度为63.6%(14/22);在同步进行结核分枝菌培养、Xpert MTB/RIF检测与二代测序的50例标本中,以临床诊断为标准,3种方法的特异度均为100%(16/16);传统方法、Xpert MTB/RIF检测及二代测序的敏感度分别为29.4%(10/34)、38.2(13/24)和58.8(20/34),传统检测方法与二代测序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Nemar检验:χ2=8.333、P=0.013),Xpert MTB/RIF 检测及二代测序比较(χ2=8.333、P=0.065),差异性无显着性。传统方法与二代测序联合检测的敏感度高达82.4%(28/34)。结论:第一部分:年龄、MRC Ⅲ期、意识改变、脑积水、脑梗死、耐药结核是结核性脑膜炎长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耐药结核性脑膜炎比药物敏感性结核性脑膜炎的死亡风险更高,预后更差,男性、未婚、住院时间、呕吐、脑脊液ADA、脑脊液中性粒细胞数占优势、既往结核病史、合并其他脏器结核为耐药结核性脑膜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三部分:二代测序技术能够较快速地检测脑脊液中的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且其敏感性和特异度均较显着,可作为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指标。二代测序联合传统检测方法可提高检出率。

刘佳[4](2021)在《喙尾琵琶甲粗提物对大鼠需氧菌性阴道炎自噬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研究喙尾琵琶甲粗提物对需氧菌性阴道炎大鼠阴道组织自噬标记蛋白Beclin1、LC3B表达的影响,从自噬水平初步探讨喙尾琵琶甲粗提物治疗需氧菌性阴道炎的机制。【方法】1、抗菌成分提取:60%乙醇浸泡喙尾琵琶甲成虫,浸泡提取液经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获得四个极性部位冻干粗提物。分别检测对三种需氧菌性阴道炎常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无乳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选取最有效的抗菌粗提物进行动物实验。2、动物实验:50只成熟雌性SD大鼠,分为正常组(未做任何处理),模型组、抗生素组、提取物低、中、高浓度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无乳链球菌混合菌液交替阴道内给菌造模成功)。模型组给乳膏基质,抗生素组给克林霉素磷酸酯阴道用乳膏(含克林霉素20mg/g),粗提物低、中、高浓度组分别给含喙尾琵琶甲粗提物乙酸乙酯部位100mg/g、200mg/g、300mg/g的自制乳膏。治疗14天后腹主动脉采血处死大鼠并取材。3、数据采集:(1)测量六组大鼠治疗前后阴道分泌物改良Donders评分、p H值,(2)六组大鼠阴道组织HE染色,(3)免疫组化检测六组大鼠治疗前后阴道组织Beclin1和LC3B表达,(4)Western blot检测六组大鼠治疗前后阴道组织Beclin1和LC3B蛋白表达量,(5)ELISA检测六组大鼠治疗前后阴道组织Beclin1和LC3B表达量。【结果】1、喙尾琵琶甲成虫活虫经60%乙醇冷浸两轮及四种有机溶剂先后萃取、冻干,成功得到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不同极性部位粗提物,得率为0.23%、0.18%、0.27%、0.38%。2、喙尾琵琶甲石油醚、正丁醇粗提物对大肠埃希菌未显示体外抑菌活性,三氯甲烷和乙酸乙酯粗提物对大肠埃希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2.50mg/ml、1.25mg/ml,最低杀菌浓度为2.50mg/ml、1.25mg/ml;各粗提物对金葡菌和无乳链球菌均体现了不同程度的抑菌和杀菌活性,其中乙酸乙酯为本试验筛选的最佳抗菌粗提物。3、需氧菌性阴道炎模型大鼠经治疗后,模型组和粗提物低浓度组阴道分泌物改良Donders评分、p H值、阴道病理组织学评分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阴道病理组织学评分不同程度减轻、三指标不同程度降低,其中粗提物高浓度组较粗提物中浓度组降低明显。4、需氧菌性阴道炎模型大鼠经治疗后,模型组和粗提物低浓度组免疫组化、Western blot、ELISA检测Beclin1和LC3B表达量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生素组、粗提物中、高浓度组蛋白表达量不同程度减少。【结论】1、喙尾琵琶甲乙醇粗提物乙酸乙酯部位对需氧菌性阴道炎常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无乳链球菌具有体外抑菌活性;2、喙尾琵琶甲乙醇粗提物乙酸乙酯部位对大鼠需氧菌性阴道炎具有治疗作用,经中、高浓度乙醇粗提物治疗后,需氧菌性阴道炎大鼠阴道分泌物改良Donders评分、p H值、阴道病理组织学评分均不同程度降低,疗效呈剂量依赖性;3、大鼠需氧菌性阴道炎模型阴道组织自噬水平显着升高,喙尾琵琶甲粗提物乙酸乙酯部位通过抑制自噬过度激活,达到治疗需氧菌性阴道炎的效果。

郑伟[5](2021)在《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c ABM)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加深对细菌性脑膜炎的认识,希望能对临床诊疗有所借鉴。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至2020年97例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及统计分析,总结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1.本研究实际纳入97例社区获得性脑膜炎患者。男性57例,女性37例,男女比例1.54:1。2.临床症状:头痛为最常见的症状(81.91%,77/94例),其次为发热(76.60%,72/94例)、呕吐(59.57%,56/94例)等。3.脑脊液特点:43.53%(37/85例)患者脑脊液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2000*106/L)。30.34%(27/89例)的患者脑脊液葡萄糖浓度低于1.9 mmol/L。31.65%(25/79例)的患者脑脊液血液葡萄糖比值明显减少(<0.23)。4.病原学:仅在37.11%(36/97例)的患者中获得病原学依据。产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27.78%,10/36例)为最常见病原菌。其次为肺炎链球菌(25.00%,9/36例)及肺炎克雷伯杆菌(11.11%,4/36例)。5.常见细菌性脑膜炎的对比分析:相较于肺炎链球菌、产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脑膜炎白细胞总数(13.21*109/L:20.63*109/L,P<0.0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3.25%:93.20%,P<0.01)、脑脊液多核细胞比例(64.50%:90.00%,P<0.001)、脑脊液蛋白质(3.20g/L:6.16g/L,P<0.05)均更低。血液淋巴细胞绝对值(1.10*109/L:0.57*109/L,P<0.05)及脑脊液单个核细胞比例(30.50%:10.00%,P<0.05)较肺炎链球菌脑膜炎高。6.预后分析:对预后的单因素分析提示,预后不良组的患者年龄更高(60岁:49岁,P<0.01)、总蛋白(65.95g/L:69.46g/L,P<0.05)、白蛋白(34.00g/L:40.00g/L,P<0.01)更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36.0U/L:28.0U/L,P<0.01)更高。对预后进行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龄(OR:0.961,CI:0.930-0.994,P<0.05)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OR:0.974,CI:0.953-0.996,P<0.05)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相比较于细菌性脑膜炎非老年患者,老年患者总蛋白(63.00g/L:70.50g/L,P<0.01)、白蛋白(33.00g/L:40.00g/L,P<0.001)更低,脑脊液多核细胞数(201.00*106/L:1121.00*106/L,P<0.05)及脑脊液葡萄糖更低(2.00mmol/L:2.70mmol/L,P<0.05)、脑脊液蛋白质更高(4.02g/L:1.74g/L,P<0.05)。结论:1.近半数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具有典型临床特点。其余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不典型的脑脊液特点及较低比例的的病原学确诊患者使中国西南地区的细菌性脑膜炎早期诊断及治疗更为困难。2.最常见的致病菌为产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部分患者缺乏典型细菌性脑膜炎的特点,在血液、脑脊液表现上与肺炎链球菌存在明显差异。3.超过三分之一的患者预后不良。通过对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发现,高龄、血清白蛋白降低及血液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与患者不良预后有关。而相比较于非老年患者,老年患者一般情况更差,而颅内炎症更重。

施朝佳[6](2021)在《开颅术后颅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ii,Ab)的相关临床数据进行收集,统计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及Ab菌株的分离情况。对开颅术后颅内感染Ab的相关危险因素,Ab菌株的耐药性,感染后采取的不同治疗方案进行分析,统计其预后情况。为防治术后Ab的感染,药物及其治疗措施以及方案选择等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方法]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2020年9月神经外科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的相关数据,包括各项实验室检查数据及其与临床相关资料进行临床回顾性研究,SPSS21.0软件用来分析开颅术后颅内Ab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对不同治疗方法进行疗效评估。[结果]1、71例术后感染患者脑脊液一共分离出86株菌株。真菌3株,占比3.49%;革兰阴性杆菌38株,占比44.19%;革兰阳性杆菌共分离出45株,占比52.32%。Ab为分离数量最多的菌株,其次为MRSA,还包括其他的常见菌株,如肺炎克雷伯杆菌,溶血葡萄球菌等。Ab颅内感染者同时伴有肺部感染时,痰培养Ab占比最多。2、单因素分析结果示,术后手术部位出现脑脊液漏,术后胃管放置时间>6天,术前诊断为脑肿瘤,急诊手术,术后感染肺炎,术后进入监护室,术后行有创通气,手术次数>2次,术后血清白蛋白含量<35g/L,是开颅术后颅内感染Ab的危险因素。将其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术后胃管放置时间>6天(P=0.001,OR=33.144),术前诊断为脑肿瘤(P=0.027,OR=12.874)是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Ab独立的危险因素。即脑肿瘤患者术后感染Ab的机率是非脑肿瘤患者的33.144倍,术后胃管放置时间>6天的患者感染Ab的机率是未放置胃管或放置胃管时间≤6天的患者的12.874倍。3、细菌的耐药性:替加环素对Ab的敏感性较其他抗生素而言相对较高,为95.8%,多粘菌素对Ab的敏感率最高,为100%。其余药物的耐病率均较高。4、治疗方案及预后:治疗过程中以替加环素为治疗基石的患者,和联合应用腰大池引流+鞘内注射+侧脑室穿刺的方法进行术后治疗的患者,疗效和预后较好。26例Ab感染患者中,预后不良13例(13/26),转归不良率50%,治愈6例(6/26),治愈率23%。[结论]1、急诊手术,术后感染肺炎,术后进监护室,术后进行有创通气,总手术次数>2次,术后胃管放置时间>6天,术后血清白蛋白含量小于35g/L,术后手术部位的脑脊液渗漏,都是开颅术后颅内感染Ab的危险因素。术后胃管放置时间>6天,术前诊断为脑肿瘤则是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Ab的独立危险因素。2、开颅术后感染Ab多为XDR或者MDR,耐药率高且耐药率逐年上升,治疗可选药物较少,替加环素,多粘菌素尚有较高的敏感度,可联合其他抗生素共同使用。3、鞘内注射抗生素+腰大池引流+脑室穿刺引流等方法可作为有效治疗手段。

李清[7](2021)在《基于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infection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ICNS)性疾病,它是由于各种病原体侵犯颅内实质、被膜、血管,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脑炎、脑膜炎、脑膜脑炎、脑脊髓炎和脑脓肿等,其致病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螺旋体、立克次体、寄生虫和朊蛋白。目前,传统的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手段主要包括涂片形态学鉴定、菌群培养、抗原抗体检测,和在PCR基础上的病原特异性核酸检测,但各种方法均有局限性,总体微生物检出阳性率偏低,分子学检测方式可提高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病原检出率,然而目前临床应用仍不广泛。作为新一代检测手段,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s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并不依赖传统的病原微生物培养,而是直接地对样本核酸序列进行高通量测序,接下来与数据库对比分析,依据对比过的核酸序列信息,进而判断该样本是否包含病原微生物,以及病原微生物的种类,mNGS能够迅速、客观地去识别样本中较多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无需特异性扩增。ICNS已经成为神经科危急重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能否在短时间内明确感染致病微生物至关重要。本研究的目的:利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分析其和传统方法在病原微生物检出阳性率上的区别,并进一步分析临床资料特点。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系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收集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8年10月至2020年11月住院患者,入院时疑诊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166例患者的相关资料。详细地记录每一位患者的病史、体征、实验室及影像结果,根据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不同,将纳入病例分为脑脊液mNGS组和脑脊液传统组。(2)疑似ICNS的判断标准:ICNS的体征和(或)症状中包括至少一项:发热(>38℃)、头痛、恶心/呕吐、抽搐、脑膜刺激征、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意识改变;至少满足以下一条:a、CSF中白细胞数增多、蛋白升高、糖和氯化物降低,b、脑影像学检查显示病理感染改变。(3)研究方法:CSF除院内常规送检外,另收集2~3 ml患者的CSF,保证在离体30min内-80℃低温保存,其中取300μL CSF来提取核酸,然后用超声破碎成大小为200-300 bp的基因片段,并且需要除去测序接头序列、引物序列,过滤低质量值数据,然后进行环化扩增复制生成DNA纳米球(DNA nanoball,DNB),将DNB加载至芯片上,最后使用BGISEQ进行测序,排除人源序列的信息干扰后的数据再和专用的微生物大数据库进行比对。结果:1.166例疑似ICNS患者中,脑脊液mNGS组76例,男52例(68.4%),女24例(31.6%),发病年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46.50(29.25,61.00)岁;脑脊液传统组90例,男56例(62.2%),女34例(37.8%),发病年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49.00(31.50,62.00)岁。两组患者在性别(χ2=0.697,P=0.404)、发病年龄(Z=-0.509,P=0.611)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2.脑脊液mNGS组和脑脊液传统组在最终确诊ICNS患者人数(χ2=19.433,P=0.000)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脑脊液mNGS组患者在确诊感染人数多于脑脊液传统组。两组患者在体温(Z=-1.342,P=0.180)、发热(χ2=0.107,P=0.744)、头痛(χ2=0.814,P=0.367)、意识改变(χ2=0.271,P=0.603)、精神障碍(χ2=0.820,P=0.365)、认知障碍(χ2=0.795,P=0.373)、抽搐(χ2=2.402,P=0.121)、病情转归(χ2=1.769,P=0.184)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3.脑脊液mNGS组和脑脊液传统组在脑脊液白细胞(Z=-0.020,P=0.984)、脑脊液蛋白(Z=-1.133,P=0.257)、脑脊液糖与对照血清糖比值(t=-0.167,P=0.867)、血清白细胞(Z=-1.202,P=0.229)、中性粒细胞比值(t=-0.362,P=0.718)、铁蛋白(Z=-0.919,P=0.358)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4.脑脊液mNGS组中头颅影像学存在感染病变33例,43例未存在感性性病变;脑脊液传统组头颅影像学存在感染病变33例,56例未存在感性性病变,两者之间无显着差异(χ2=0.687,P=0.407)。5.在脑脊液mNGS组中,最终诊断为CNS感染的患者有30例,可疑CNS感染的患者有36例,非CNS感染的患者有10例;在脑脊液传统组中,最终诊断为CNS感染的患者有11例,可疑CNS感染的患者有71例,非CNS感染的患者有8例。在最终诊断为CNS感染的41例患者中,43.90%为病毒感染,21.95%为真菌感染,19.51%为分枝杆菌感染,9.76%为细菌感染,寄生虫和螺旋体感染比例均为2.44%。6.两种方法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一致性较差(Kappa=0.084<0.2),mNGS检出阳性率为43.9%,传统病原学方法检出阳性率为6.1%,两者结合总阳性率为45.5%,两种病原学检测方法存在显着差异(P=0.001<0.05)。mNGS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灵敏度为96.67%,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90.90%;传统病原学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灵敏度为13.33%,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27.78%。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检出阳性的29例患者中,检测出的致病微生物序列数与病情转归情况不存在相关性(P=0.793>0.05)。结论:1.脑脊液mNGS组在最终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人数上多于脑脊液传统组,其余一般临床资料、病史特点、实验室结果、头颅影像学特征上均无明显差异。2.所有患者只有不到1/4的患者明确病原微生物感染,仍有超过一半未明确,其中病毒感染占比最多,且全部为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所诊断,其次为真菌、分枝杆菌、细菌、螺旋体和寄生虫。3.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方法和传统病原学方法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一致性较差,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的诊断阳性率、灵敏度、阴性预测值更高。4.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对于病原微生物种属鉴定、罕见病原体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对于胞内菌诊断仍需进一步提高。

王芳[8](2021)在《新生儿重症感染抗生素降阶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探讨抗生素降阶治疗在新生儿重症感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实施降阶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入住我院新生儿病房且诊断为重症感染的新生儿共204例,根据抗生素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抗生素降阶治疗组)与对照组(非降阶治疗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儿的人口统计学数据、临床特征、抗生素使用情况及临床结局等,比较两组患儿的抗生素总使用时间、住院时间、死亡率、抗生素相关费用、感染反复的发生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探讨抗生素降阶治疗的在新生儿重症感染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共纳入204名新生儿,其中降阶组101例,非降阶组103例。两组患儿在母孕期情况、人口统计学特征、临床表现(除发热)、炎症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降阶组以发热为临床表现的患儿较非降阶组多(p=0.025)。两组患儿在抗生素总使用时间(p=0.220)、住院时间(p=0.281)、感染反复的发生率(p=1.000)及不良反应发生率(p=0.406)均无显着差异;与非降阶组相比,降阶组的抗生素相关费用更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抗生素降阶治疗能够有效的控制新生儿重症感染,不会增加患儿的抗生素总使用时间、住院时间、感染反复的发生率,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没有增加,此外,它能够降低抗生素相关费用,减轻经济负担,表明抗生素降阶治疗在新生儿重症感染中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策略。

龚泽龙,高雪锋,李煜彬,黄媛媛,伦静娴,周承星,陈振辉,林琼希,曹虹[9](2021)在《应用GSEA和WGCNA方法分析细菌性败血症宿主关键差异基因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公共数据库来源的细菌性败血症患者全血转录组学表达谱,探讨细菌败血症相关的宿主关键差异基因及意义。【方法】基于GEO数据库中GSE80496和GSE72829全血转录组基因数据集,采用GEO2R、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联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筛选细菌性败血症患者相比健康人群显着改变的差异基因,通过R软件对交集基因进行GO功能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同时,通过String 11.0和Cytoscape分析枢纽基因,验证枢纽基因在数据集GSE72809(Health组52例,Definedsepsis组52例)全血标本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婴儿性别、月(胎)龄、出生体重、是否接触抗生素等因素与靶基因表达谱间的关系。【结果】分析GSE80496和GSE72829数据集分别筛选得到932个基因和319个基因,联合WGCNA枢纽模块交集得到与细菌性败血症发病相关的10个枢纽基因(MMP9、ITGAM、CSTD、GAPDH、PGLYRP1、FOLR3、OSCAR、TLR5、IL1RN和TIMP1);GSEA分析获得关键通路(氨基酸糖类-核糖代谢、PPAR信号通路、聚糖生物合成通路、自噬调控通路、补体、凝血因子级联反应、尼古丁和烟酰胺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和阿尔兹海默症通路)及生物学过程(类固醇激素分泌、腺苷酸环化酶的激活、细胞外基质降解和金属离子运输)。【结论】本项研究通过GEO2R、GSEA联用WGCNA分析,筛选出与细菌性败血症发病相关的2个枢纽模块、10个枢纽基因以及一些关键信号通路和生物学过程,可为后续深入研究细菌性败血症致病机制奠定理论依据。

倪军,黄淼,张力,吴楠,白春学,陈良安,梁军,刘谦,王洁,吴一龙,张奉春,张抒扬,陈椿,陈军,方文涛,高树庚,胡坚,姜涛,李单青,李鹤成,廖永德,刘阳,刘德若,刘宏旭,刘建阳,刘伦旭,王孟昭,王长利,杨帆,杨跃,张兰军,支修益,钟文昭,管宇宙,郭潇潇,何春霞,李少雷,李玥,梁乃新,鲁方亮,吕超,吕玮,斯晓燕,谭锋维,王汉萍,王江山,阎石,杨华夏,朱惠娟,庄俊玲,卓明磊[10](2021)在《非小细胞肺癌围手术期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管理的临床诊疗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肺癌围手术期治疗(术前新辅助治疗及术后辅助治疗)作为手术的重要辅助手段,已成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全程管理中越来越重要的环节。近年来,小规模临床研究发现免疫新辅助治疗主要病理缓解率明显提升,甚至达到完全病理缓解,有望成为NSCLC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免疫新辅助治疗带来疗效和生存获益,同时,其相关严重不良反应(延误手术、丧失手术机会、死亡等)备受关注。本诊疗建议目的是针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 irAE)形成适合国内医疗现状的诊疗方案。方法本文由胸外科专家、肿瘤学专家、胸内科专家以及irAE相关科室专家(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感染内科、血液内科、内分泌科、风湿免疫科、神经内科、皮肤科和急诊科)共同完成本诊疗意见的制定工作。专家充分参考irAE指南、胸外科公开发表的大型临床研究数据以及国内医生的临床实战经验和公开发表个案,多学科反复讨论,形成针对围手术期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诊疗建议。结果本诊疗意见涵盖irAE相关的预防、评估、检查、治疗和监测全过程,以便全面、有效的指导临床工作。结论围手术期irAE管理是肺癌免疫围手术期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免疫围手术期治疗的不断发展,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以优化围手术irAE的诊疗。

二、类固醇与抗生素联合治疗细菌性脑膜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类固醇与抗生素联合治疗细菌性脑膜炎(论文提纲范文)

(1)探讨α7nAChR和CISH在大肠杆菌诱发败血症和脑膜炎中的正负调控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细菌性败血症和脑膜炎的现状
    2 抗生素的应用现状和弊端
    3 基于宿主-病原菌相互作用靶点是研发抗感染药物的新策略
    4 CISH对常见感染性疾病的负向调控作用及机制
    5 生物信息学是研究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手段
第一章 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细菌性败血症和脑膜炎关键差异基因及意义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第二章 探究α7nAChR/JAK2/STAT5b在E.coli K1感染细菌性败血症和脑膜炎中的正向调控作用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第三章 探究CISH介导信号在E.coli K1感染诱发败血症和脑膜炎中的负向调控作用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第四章 基于α7nAChR-CISH轴验证抑制α7nAChR小分子改善细菌性败血症和脑膜炎的作用机制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词汇
发表论文
致谢

(2)药物联合手术治疗猫难治性角膜溃疡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s)
第1章 引言
    1.1 角膜的基本结构与机理特点
        1.1.1 角膜的基本结构
        1.1.2 角膜结构的机理特点
    1.2 角膜溃疡诱因及病因
        1.2.1 真菌性角膜溃疡
        1.2.2 细菌性角膜溃疡
        1.2.3 病毒性角膜溃疡
    1.3 角膜溃疡症状
    1.4 难治性角膜溃疡的发生
    1.5 角膜溃疡诊断方法
    1.6 难治性角膜溃疡的治疗
        1.6.1 药物治疗
        1.6.2 药物联合手术治疗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难治性角膜溃疡的诊断与治疗
    2.1 病例、诊断仪器及治疗药物
        2.1.1 临床病例
        2.1.2 主要仪器设备及材料
        2.1.3 试验主要药品
    2.2 诊断及结果分析
        2.2.1 临床检查
        2.2.2 眼科检查
        2.2.3 实验室检查
        2.2.4 纳入标准
        2.2.5 排除标准
        2.2.6 角膜溃疡分级
        2.2.7 治疗原则
        2.2.8 临床检查结果
        2.2.9 眼科学检查结果
    2.3 治疗及结果分析
        2.3.1 药物治疗
        2.3.2 手术治疗
        2.3.3 术后护理
        2.3.4 疗效评判
        2.3.5 治疗结果及分析
    2.4 讨论
        2.4.1 难治性角膜溃疡的诊断
        2.4.2 难治性角膜溃疡的治疗
第3章 典型病例分析
    3.1 病例分析 1:药物联合手术治疗疱疹病毒所致角膜溃疡
    3.2 病例分析 2:药物联合手术治疗猫复杂性角膜溃疡
    3.3 小结
    3.4 角膜溃疡的预防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结核性脑膜炎长期不良预后和耐药的风险因素及其早期诊断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中青年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长期预后影响因素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附图表
第二部分: 培养阳性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耐药危险因素分析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附图表
第三部分: 二代测序技术在结核性脑膜炎中的早期诊断价值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附图表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文章Ⅰ(已发表)
英文文章Ⅱ(已发表)

(4)喙尾琵琶甲粗提物对大鼠需氧菌性阴道炎自噬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药品
        2.1.2 供试菌株
        2.1.3 实验主要试剂
        2.1.4 实验仪器
    2.2 方法
        2.2.1 喙尾琵琶甲成虫乙醇粗提物的制备
        2.2.2 菌株复苏
        2.2.3 菌悬液制备
        2.2.4 四种喙尾琵琶甲乙醇粗提物对三株菌株的体外抑菌效果研究
        2.2.5 动物实验
    2.3 实验结果检测与分析
        2.3.1 阴道分泌物p H值、改良AV评分测定
        2.3.2 HE染色及病理组织学评分
        2.3.3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自噬因子Beclin1、LC3B
        2.3.4 ELISA 法测定阴道组织自噬因子 Beclin1、LC3B
        2.3.5 Western blot测定自噬因子Beclin1、LC3B表达
        2.3.6 统计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喙尾琵琶甲成虫虫体不同极性部位粗提物
    3.2 喙尾琵琶甲四种粗提物对三株菌株的体外抗菌效果比较
    3.3 各组大鼠给药前后阴道分泌物改良DONDERS评分及PH值比较
        3.3.1 改良Donders评分
        3.3.2 阴道分泌物p H值
    3.4 HE染色观察及病理组织学评分
        3.4.1 HE染色
        3.4.2 阴道病理组织学评分
    3.5 免疫组化法检测阴道BECLIN1及LC3B的表达
        3.5.1 大鼠阴道组织中Beclin1 的表达
        3.5.2 大鼠阴道组织中LC3B的表达
        3.5.3 各组大鼠免疫组化Beclin1和LC3B的 AOD值
    3.6 Western bolt 检测阴道组织中 Beclin1、LC3B 蛋白表达
        3.6.1 大鼠阴道组织中Beclin1 的表达情况
        3.6.2 大鼠阴道组织中LC3B的表达情况
    3.7 ELISA检测阴道组织中BECLIN1、LC3B的表达量
        3.7.1 大鼠阴道组织中Beclin1 的表达情况
        3.7.2 大鼠阴道组织中LC3B的表达情况
    3.8 BECLIN1与LC3B在各组大鼠中表达的相关性
第四章 讨论
    4.1 喙尾琵琶甲体外抑菌活性
    4.2 AV诊断及模型制作
    4.3 自噬与细菌
    4.4 AV模型中BECLIN1、LC3B的表达变化
    4.5 喙尾琵琶甲粗提物对AV大鼠阴道组织BECLIN1、LC3B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自噬与女性生殖道感染病原体的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5)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图
附表
文献综述:地塞米松对成人细菌性脑膜炎的辅助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6)开颅术后颅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开颅术后感染的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基于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2.3 CNS感染最终诊断的综合判断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收集相关临床资料
        2.3.2 研究方案
    2.4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基本特点
    3.2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
    3.3 实验室结果对比
    3.4 影像学资料对比
    3.5 病原微生物分布情况
    3.6 mNGS诊断性能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6章 创新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8)新生儿重症感染抗生素降阶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相关定义
    1.3 结局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抗生素总使用时间和住院时间
    2.3 抗生素相关费用、感染反复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2.4 降阶后抗生素使用情况
    2.5 病原学检查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新生儿败血症抗生素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9)应用GSEA和WGCNA方法分析细菌性败血症宿主关键差异基因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数据获取及候选差异表达基因
    1.2 GSEA分析
    1.3 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1.4 枢纽基因筛选
    1.5 枢纽基因在新生儿败血症患者表达情况分析
2 结果和分析
    2.1 筛选差异表达基因
    2.2 WGCNA分析及枢纽模块内基因筛选
    2.3 筛选与细菌性败血症相关的枢纽基因
    2.4 枢纽基因在诊断婴儿败血症患者中的表达分析
    2.5 GSEA分析
3 讨论

(10)非小细胞肺癌围手术期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管理的临床诊疗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1.1 irAE预防
        1.1.1 特殊人群的免疫治疗
        1.1.2围手术期患者的选择
    1.2 irA E评估与检查
        1.2.1 新辅助治疗之后的术前评估
        1.2.2 术后评估
        1.2.3 常规评估
    1.3 围手术期治疗方案的探索
    1.4 围手术期irAE
        1.4.1 术前irAE
        1.4.2 术中中转开胸率
        1.4.3 术后irA E及并发症
2 irAE治疗
    2.1 irAE分级
    2.2 一般原则
    2.3 预防原则
    2.4 GC使用原则
    2.5 静注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
    2.6 其他治疗药物/方法
        2.6.1 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抑制剂
        2.6.2 白细胞介素6受体(interleukin-6 receptor,IL-6R)抑制剂
        2.6.3 抗CD20(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20)单抗
        2.6.4 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
        2.6.5 环孢素A(cyclosporin A,CsA)
        2.6.6 血浆置换
3 irAE监测
    3.1 ICIs治疗中监测
    3.2 ICIs治疗后监测
    3.3 GC及免疫调节剂治疗后监测
4 危重及难治性irAE的管理
    4.1 免疫相关性肺炎
    4.2 免疫相关性心脏毒性
    4.3 免疫相关性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4.4 免疫相关性皮肤不良反应
    4.5 免疫相关性消化系统不良反应

四、类固醇与抗生素联合治疗细菌性脑膜炎(论文参考文献)

  • [1]探讨α7nAChR和CISH在大肠杆菌诱发败血症和脑膜炎中的正负调控作用及机制[D]. 龚泽龙.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2]药物联合手术治疗猫难治性角膜溃疡的疗效分析[D]. 罗瑞.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3]结核性脑膜炎长期不良预后和耐药的风险因素及其早期诊断方法的探讨[D]. 林爱清. 山东大学, 2021(11)
  • [4]喙尾琵琶甲粗提物对大鼠需氧菌性阴道炎自噬的影响[D]. 刘佳. 大理大学, 2021(09)
  • [5]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D]. 郑伟.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6]开颅术后颅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D]. 施朝佳.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7]基于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分析[D]. 李清. 南昌大学, 2021(01)
  • [8]新生儿重症感染抗生素降阶治疗的临床研究[D]. 王芳.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9]应用GSEA和WGCNA方法分析细菌性败血症宿主关键差异基因及意义[J]. 龚泽龙,高雪锋,李煜彬,黄媛媛,伦静娴,周承星,陈振辉,林琼希,曹虹. 微生物学报, 2021(10)
  • [10]非小细胞肺癌围手术期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管理的临床诊疗建议[J]. 倪军,黄淼,张力,吴楠,白春学,陈良安,梁军,刘谦,王洁,吴一龙,张奉春,张抒扬,陈椿,陈军,方文涛,高树庚,胡坚,姜涛,李单青,李鹤成,廖永德,刘阳,刘德若,刘宏旭,刘建阳,刘伦旭,王孟昭,王长利,杨帆,杨跃,张兰军,支修益,钟文昭,管宇宙,郭潇潇,何春霞,李少雷,李玥,梁乃新,鲁方亮,吕超,吕玮,斯晓燕,谭锋维,王汉萍,王江山,阎石,杨华夏,朱惠娟,庄俊玲,卓明磊. 中国肺癌杂志, 2021(03)

标签:;  ;  ;  ;  ;  

类固醇和抗生素联合治疗细菌性脑膜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