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筝教学中的几个基础问题

浅谈古筝教学中的几个基础问题

(淮南联合大学,安徽淮南232000)

摘要:简要介绍了古筝教学中的几个基础问题。

关键词:古筝;弦;教学

筝,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它始于秦汉,盛于隋唐,在我国已流传两千多年,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民族乐器之一。其发音浑厚,明亮,音韵优美华丽,善于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和细腻委婉的情调,又能抒发慷慨激昂、气势磅礴的情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我国古筝事业发展迅速,古筝的形制不断改进,筝曲作品的大量涌现,筝的影响力在不断的扩大。筝的技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广泛地借鉴和吸取其他乐器的技巧来丰富自身的表现手段。从双手弹奏到特殊音响的表现,从五声和七声音阶的排列到特殊音阶的排列,都大大丰富了筝的表现能力。当然,不管是专业学习古筝的学生,还是对古筝有兴趣的学生,都要打好基础,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在以后的演奏中才能更好地把握音乐作品。

初学者一定要抓紧基本功,要耐得住枯燥、大量、充分的练习。所谓基本功,应包括手型,左手的滑、揉、按、颤流畅自然等。指尖的力度同样需要你以放松的平稳的标准手型去弹奏练习。在练习时要达到眼、脑、手合一,并且处于最放松的状态。

1基本演奏姿势的自然和松弛

自然指的是要求符合客观自然现象,演奏基本姿势的自然是指手形、手臂、肩以及整个形体的自然。松弛是相对而言的,它符合生理规律,自然感觉与视觉的舒服就是松弛,即自我的松弛与客观自然的一致性。在基础训练中,老师要特别注意松弛与紧张的交替循环,也就是弹弦时紧张后的松弛。人为造成的技术障碍和心理因素引起的不自然的紧张现象,久而久之会严重影响技术发展,造成肌肉疲劳,肩、手疼等现象。当老师发现类似于高抬肘、鹰爪手形等因紧张而引起的一些不良演奏形态时应及时纠正。

如高抬肘,也就是“架着膀子弹筝”。手肘高抬大臂就会紧张,手臂也易僵化,这种姿势对演奏影响很大。长期高抬肘,习惯成自然,错误也难察觉。随着技术学习的深入,速度的不断加快,紧张度也会不断加大,甚至引起肌肉损伤,手臂疼痛等症状。造成高抬肘的现象,不少是筝架与琴凳的高低不适当所引起的。古筝是平置演奏的乐器,筝架和琴凳的高低很容易被忽视,常常出现筝架高、琴凳低的现象。这样在演奏时为了触弦的方便,手肘就要上台,从而形成了高抬肘姿势。筝架和琴凳的高低要因人而异,高低要合适,过低过高均不可。

鹰爪手型也是常见的错误演奏姿势。鹰爪手形是指手形僵硬,手腕高耸的手形状态。这种手型也是因紧张造成的,不可取。自然手形,就是放松状态的手形、即人站立时两手自然下垂时的形态。根据演奏的需要,大指自然展开,手指自然弯曲,手呈半握拳状。这种放松的自然手形、不仅展示在静止的状态,也呈现在演奏的过程之中。这种放松的自然手形,不仅是右手弹弦的基本形态,也是左手按弦、弹弦的基本形态。

2弹弦位置

很多初学者忽略弹弦的位置,在琴弦的任意位置弹奏,这是不可取的。初学者在练习时右手基本弹弦位置应在距前梁3公分处,而弦段(前梁至筝柱)的八分之一处则是发音干净明亮的最佳触弦点,此位置弹弦后产生的泛音数量少,声音纯净响亮,是基本音质的最佳弹弦点。介于筝柱的排列、弦的长短不等,八分之一的最佳触弦点的变化就比较大。

3左手按弦

古筝演奏中,左手恰到好处的“吟、揉、按、滑”是筝乐表现力的“灵魂”所在。左手吟揉滑按的传统技巧美化了余音,丰富了音色的变化,富有独特的韵味,是古筝之最大特色。“以韵辅声,音韵相成”是古筝音乐的特色所在,缺乏了左手的按颤运用,筝乐就淡而无味的失去了光彩。由于左手按颤技巧和表现手法不那么具体,又富于美学性质,要想练习好左手按颤技巧其实又是最困难的。因此,在练习中必须认真仔细的琢磨左手按颤技巧,决不可忽略。

古筝左手的按弦方法看上去很简单,要练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是通过按抑琴弦来控制琴弦的张力和音高,变化右手弹弦后的余音,达到“按弦补韵”、“以韵补声”的效果。按弦时的动作要领也要讲求放松,在按弦中为了追求效果,很多学生通常把大臂抬起,造成胳膊的僵硬,给人一种紧张的感觉。所以,在按弦的过程中,肩膀要放松,肘自然弯曲,手臂与手腕平行,食指中指自然弯曲放于弦上,用指尖肉垫按抑琴弦,手腕切记下压。

此外,左手按弦位置的恰当,对技巧的表现起重要作用,易不可忽视。理想的按弦位置应距筝柱左侧约16公分处。这是根据琴弦的张力和左手伸展的适度来决定的。距筝柱越近,琴弦张力大,弦紧按不下去;距筝柱越远,弦就越软,按弦的张力就小些。很多学生为了按滑时用力轻松,左手伸展得远,可是左手伸展长了,按弦位置就变了,同时增加了手臂的负担,演奏形态变得不自然,而按滑又往往触及面板、常见一些筝左侧面板上按有不少指甲印迹,也就是按弦位置不当所造成的现象。要通过基础训练保证按弦位置的准确自如,这样左手技巧才能得到充分的表现。

4摇指技法

摇指是比较难掌握的一种技法。摇指类指法要求手臂放松,手指保持不动,固定指型,用手腕摇动,形成快速密集的来回拨弦,手臂的放松是摇指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点。在学习摇指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急于求成,没有耐心,从而造成手臂的僵硬,摇指不均匀,碰到长摇时很紧张,十分吃力。在练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手臂的松弛和自然,手指触弦的角度和触弦的深浅及来回拨弦速度的统一,力度要均匀。练习时可使用不同的节奏练习,速度一定要由慢渐快,循序渐进,再由快到慢,力度要由弱到强,又由强到弱。

腕力微薄的学生初学摇指时一般都是手腕僵硬,不会动,只是靠大臂的力量来回拨动琴弦,这样弹出来的摇指密度小,连不成线。我们可让学生五指打开,手腕做左右摆动的动作,先训练手腕的灵活性,再把食指、大指以握笔的姿势捏在一起,先在平面的物体上作为弹弦点练习,动作不要大,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就能轻松自如地把基本的摇指做出来了。以后再逐渐增加力度、速度、耐力的练习,坚持持之以恒。

此外,基本功的练习还有不容忽视的力度学习。对于初学者,老师为防止手指僵硬,一般强调放松多点,这样弹奏的力量相应小点。当学生手指运用自如时,就要借以手指向内独立动作力量,同时把握运力角度,手指弹弦前后离弦不宜太远,触弦不宜过深,并集中指尖力量以点发音而来达到所需力度。这种通过大臂、小臂、手腕直通到指尖暴发出的声音集中有力,浑厚、明亮,同时也避免力点使用不当而导致演奏中出现的问题。

古筝教学应系统化、理论化、规范化,同时,古筝是也感知的艺术,审美的艺术,传情的艺术,踏踏实实地练习,做到既有熟练的技巧,又有丰富的情感,学习古筝是一个循序渐进的。

参考文献

[1]周耘著.古筝音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怎样提高古筝演奏水平[M].北京:华乐出版社.

标签:;  ;  ;  

浅谈古筝教学中的几个基础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