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市民社会的概念 ——兼论其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解读市民社会的概念 ——兼论其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论文摘要

市民社会无论是作为一种社会存在还是作为一种抽象的观念,都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市民社会”这一名词渊源已久,其概念的丰富和发展伴随着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之间的关系演变。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矛盾的发展,既是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冲突与整合的复杂历程,也是一个市民社会不断获得“政治解放”而展现人的自由理性精神和利益诉求的伟大进程,因此是人类社会最基本、最深层的发展向度。同时,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复杂互动发展,展现了人类历史演进的主流涌动与多样化进程。正是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和互动发展,奠定了法治运行的基础,也设定了法治的界限。在中国,要构建和谐的市民社会,就必须真正实现民主与法治,重构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确立多元权利基础,公共权力权威和良法之治,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实现法治秩序和市民社会理性规则秩序的回应与契合。在研究我国市民社会时,我们不能以西方社会为标准而在中国寻找与其相对应的因素,这样就忽略了对于中国发展具有实质意义的方面。在中国,要研究市民社会,必须以中国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状况为出发点,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有利于建构市民社会的思想。本文主要由绪论和五章内容构成。绪论部分对通俗意义上市民社会的含义和内容进行了提炼,第一、二、三章阐述了“市民社会”这一概念从古代、近现代到当代,其内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第四章分析了中国市民社会的发育及现状,结合当前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指出了在中国构建和谐、强大、繁荣的市民社会是十分之迫切的,同时给出一些关于发展和完善的建议。第五章简单论述了在中国构建和谐市民社会的基本要求和途径,同时从中国的基本国情以及市民社会和国家两者之间的特殊关系出发,说明在我国构建市民社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政府和市民社会在各司其职的同时更多的是需要相互合作、相互扶持、相互体谅。总之,无论是对市民社会的理论研究还是对它的实践探索,都不必把西方市民社会视为唯一的标准,中国市民社会无需照搬西方。在中国建构和谐市民社会就应该充分吸收中西思想文化的精华,结合当代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和谐的市民社会之路。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传统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
  • 1.1 古典市民社会理论
  • 1.2 社会契约论者的市民社会理论
  • 第二章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学说
  • 2.1 需要的体系
  • 2.1.1 实体性的等级
  • 2.1.2 产业等级
  • 2.1.3 普遍等级
  • 2.2 司法
  • 2.3 警察和同业公会
  • 第三章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在当代的丰富
  • 3.1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
  • 3.2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黑格尔市民社会学说的扬弃
  • 3.3 当代的市民社会理论
  • 第四章 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发育及其现状
  • 4.1 当代市民社会在中国发育的土壤及其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
  • 4.1.1 市民社会的发育土壤
  • 4.1.2 中国市民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性
  • 4.2 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
  • 第五章 当代中国和谐市民社会的构建
  • 5.1 当代中国市民社会之和谐观的提出
  • 5.1.1 当代中国市民社会之“和谐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 5.1.2 现代市民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
  • 5.2 合理构建当代中国和谐市民社会
  • 5.2.1 夯实我国和谐市民社会运行的两大基础——民主与法律
  • 5.2.2 和谐市民社会构建的基本途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政治国家”与“物质国家”的辩证法——马克思政治哲学范式的发生学考察[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20(03)
    • [2].永续国家与常态政治中的“敌人”[J]. 历史法学 2017(00)
    • [3].试论慈善权实现中的政府治理[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5)
    • [4].从“政治革命”到“革命政治”——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转向[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5)
    • [5].现代意大利政治思想中公民社会观念的提出[J]. 政治思想史 2017(04)
    • [6].人类解放:消除对政治国家、宗教和金钱的崇拜——读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J]. 学习与探索 2010(04)
    • [7].何谓法家?——先秦法家的政治观探析[J]. 理论导刊 2018(12)
    • [8].从“政治国家”到“民族国家”——孙中山国家统一的路径转换[J]. 贵州社会科学 2009(09)
    • [9].政治稳定视阈下的高校舆情治理研究[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8(02)
    • [10].马克思的理性国家观——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考察为中心[J].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8(01)
    • [11].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发展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J].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 [12].传统与现代:民族政治的中国语境[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8(01)
    • [13].马克思公民观及其当代回应[J].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04)
    • [14].宪政建设的社会基础——市民社会的良好发育[J]. 商 2013(07)
    • [15].政治国家和公民社会的逻辑结构与互动——兼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5)
    • [16].从“政治国家”转向“公民社会”——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社会变革的审视[J]. 探索 2008(06)
    • [17].现代主体性政治的逻辑终点——政治叙事中的生命政治概念及其环节[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9(02)
    • [18].和谐:法治与市民社会[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21)
    • [19].马克思的早期政治作品[J].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2018(01)
    • [20].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评析[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6)
    • [21].探析我国政府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J]. 法制与社会 2009(08)
    • [22].需要重新审视日本的“保守政治”吗?——比较政治学视野下的当代日本评价[J]. 国外理论动态 2018(11)
    • [23].马克思“政治-哲学”之张力探析——基于西方政治哲学传统的视域[J]. 广东社会科学 2018(01)
    • [24].建构性政治与中国道路的建构性特征[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8(04)
    • [25].俄罗斯转型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分化及福利政策——以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互动为主线[J]. 外国问题研究 2012(02)
    • [26].俄罗斯转型进程中社会结构分化及福利政策研究——以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互动为主线[J].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2(02)
    • [27].“两型社会”构建中的公民权利研究[J]. 许昌学院学报 2010(06)
    • [28].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视野中的“政治实践”概念[J]. 山东社会科学 2018(11)
    • [29].一部阐述当代中国公民认同的新作——读李冰《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化中的公民认同研究》[J]. 社会科学论坛 2014(03)
    • [30].有机社会:国家与社会关系生态化建构的基石[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3)

    标签:;  ;  ;  ;  ;  

    解读市民社会的概念 ——兼论其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