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公司网站及主要产品一览

国外公司网站及主要产品一览

一、国外有关公司网址及主要产品一览表(论文文献综述)

贾琦[1](2021)在《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人民精神文化等消费需求的增加,民众对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也逐步增大。陆续颁发的国家政策,也使文化文物单位积极投身于文化创意事业的发展中。其中博物馆文化创意工作初见成效,同为享有大量文化资源的图书馆却进展缓慢。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也使图书馆文化创意工作面临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国内图书馆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相关研究较为匮乏。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图书馆文创产品开发模式、推广营销、案例实践、文创与图书馆业务融合等方面,而基于互联网电子商务模式的图书馆文创研究屈指可数,缺乏对“互联网+”背景下文创产品的系统研究。因此,在图书馆线上文创产品开发方式、产品种类、营销策略等方面仍需深入探讨。虽有部分图书馆在开设文创实体店的同时,借助电子商务的发展,积极准备线上文创商店的开发工作。但总体而言,我国图书馆文创产品开发正处于探索试点阶段,仍需大量理论研究指导实践工作。故本研究在分析大量国内外图书馆文创案例的基础上,提出电商模式下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建议,目的是为了丰富图书馆文创产品的理论基础,以确保图书馆文创事业稳步前行。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有文献调研法、网络调研法、态势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本研究基于文化创意产品的概念及特征,引申出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内涵与外延,同时对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所产生的社会与经济效益进行阐述,后又对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进行SWOT分析,得出战略矩阵。除此外,本研究还对研究涉及到的电子商务模式理论(B2C)、市场营销理论、六度分隔理论进行阐述,并构建出图书馆文创产品的营销操作模式。在此基础上,本研究结合4P营销理论对国内国家图书馆旗舰店、全国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联盟旗舰店及部分试点图书馆、国外八个代表性图书馆的文创产品进行分析,得出发展现状。之后从文创产品定位、设计、运营三方面对国内外图书馆文创产品的发展进行对比研究,同时结合SWOT战略矩阵,得出国内图书馆文创产品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市场营销4Cs及4R理论,提出以用户及市场为导向开发文创产品的建议以及软文、直播、KOL三种电商模式下图书馆文创产品的推广方式。同时还提出适合图书馆文创产品的营销方式:口碑营销、饥饿营销、互动体验营销及基于六度分隔理论的SNS营销。此外,针对电商模式下图书馆文创产品发展的其他问题,提出明确文创产品开发原则与政策、建立健全人才发展制度,注重人才培养、互联网共建共享,形成开发合力等措施,以期为各类图书馆进行线上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提供思路。

陈斯亮[2](2020)在《毕沅与陕西古迹保护 ——兼论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制度及方法》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清乾隆时期的学者型官员毕沅(1730-1797)在古迹保护方面的成就,以毕沅在陕西开展的古迹保护活动为研究主线,穿插论述了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制度及方法,归纳总结了毕沅古迹保护的主要特征,继而将以他为代表的清代古迹保护与欧洲及民国的遗产保护进行比较,并专门探讨了清代古迹保护及毕沅事迹的现实启示。研究中借助工程典籍、宫廷档案、金石碑刻、书札信件、报刊、摄影集、测绘图纸、考古发掘成果等资料,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归纳总结、个案研究、比较研究、交叉研究等方法,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毕沅及清代古迹保护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剖析考察,并得出5点结论。研究成果在广度、深度及可信度方面与以往相比有较显着提升。本文首先分析了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时代氛围及相关典籍,对毕沅古迹考察、研究及保护实践的事迹进行了总体性论述,介绍了毕沅游历考察270余处古迹的概况,评述了毕沅的代表性着作《关中胜迹图志》《关中金石记》和他倡导编修的方志,梳理出毕沅在为官25年期间所保护的215处古迹。以毕沅所保护古迹的类型为划分依据,依次研究了陵墓、坛庙、城垣这三类受到相关保护制度约束的古迹,又选取3处无相关保护制度约束的其他类型古迹进行分析。在陵墓保护方面,介绍了清代陵墓保护的观念及制度,分析了毕沅保护陕西187座陵墓的相关背景、事件始末、保护措施及历史意义,论述了毕沅保护唐昭陵的9年历程、6项举措及历史意义;在坛庙保护方面,介绍了清代坛庙保护的观念及制度,论述了毕沅整修华阴西岳庙的工程始末、修缮理念、具体措施、工程经费、成果绘制等问题;在城垣保护方面,介绍了清代城垣保护的观念及制度,分析了乾隆时期的全国性城垣修缮风潮和当时陕西城垣的修缮概况,论述了毕沅整修西安城垣的工程始末、修缮理念、主要方法、具体措施和历史意义;在其他类型的古迹中,选取西安碑林、崇圣寺、灞桥作为代表性个案,分别从保护事件始末、保护措施、保护特点、历史意义及思想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由此归纳了毕沅古迹保护的5项特征——重视古迹价值尤其是社会价值及文化价值的发掘;以“化育人物”为理念进行古迹文化传播和修缮改造;强调古迹及其保护行为的延续性;其操作模式是在制度框架下以文人官员为主导开展保护;其长远目标是为了构建“理想天下”图景。此外,分析了毕沅在保护不同类型古迹时所反映的时代理念以及其保护方法背后的行为逻辑。通过与历代古迹保护人物的比较,认为毕沅是清代古迹保护领域的突出代表人物,也是自周至清近三千年间中国本土开展古迹保护实践数量最多者,他在古迹保护的思想和实践两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次,文中阐述了清代古迹保护在思想、制度、机构、学者四方面的情况,尝试对其历史意义进行重新审视和客观评价,并将其与17-19世纪的欧洲和民国时期进行逐项对比,探寻外来理论与本土体系融合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研究认为,清代古迹保护体系颇为独特,既呈现自洽性和复杂性,也存在着历史局限性。它自19世纪起被逐步形成的西方遗产保护体系所超越,但仍然深刻影响民国古物保护体系的发展。最后,文中通过分析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恒久期望和阶段性问题,认为清代古迹保护和毕沅的相关事迹,不仅能够为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了历史素材和实施经验,也能够利用这些古代遗产保护智慧去探索创造性转化思路,在文化遗产价值评估、遗产“真实性”认知、文化遗产复建、文化信仰构建、价值传播和社会参与、预防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以工代赈”、遗产保护与国家安定等方面为今日提供更丰富的启示。

刘丽丽[3](2020)在《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育志愿行动是以促进不特定人群在知识建构、品德修养、人格形成、心理健康等方面获得成长的志愿行动,自愿性、非营利性和教育性是教育志愿行动的本质特征。教育志愿行动的思想支撑是志愿精神,志愿精神是人类公共精神的汇聚,是公民的理想道德人格,是人类在反思现代性问题后所追求的价值。大力推动教育志愿行动能够促进志愿精神扎根社会生活,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不仅有效缓解了教育资源供需矛盾,为弱势儿童群体提供个性化支援方案,还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培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生教育志愿者的高尚行为能够引导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公共生活,追求有道德的生活和完满生活。本研究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本主义激励理论为理论基础,采取中日比较的视角,重点剖析两国在激励机制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探索完善我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的路径。激励机制是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方法、手段、环节等制度安排的总称,是用一系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主要包括激励空间维度、激励时间维度和激励逻辑维度三个维度。按照上述三个维度分析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的激励机制,具体包括动员方式、法制环境、价值认同、动机管理、运行手段、评估反馈、保障奖励,这构成了本研究分析中日两国优势、不足及提出策略的基本框架。采用文本分析与实证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梳理了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的思想源流、实践演进历程、法制建设情况及政策措施实施情况。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在中日两国选取12所大学收集样本,共收集问卷样本442份,访谈样本176份,作品样本201份,撰写参与观察日志3万余字。研究发现,中日两国在建构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方面各有千秋,批判性地吸取日本经验有利于不断完善我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政府自上而下推动、动机培育兼顾个人与集体、统筹调配物资是我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的优势,应该继续坚持。另一方面,政府主导过强、法制环境有待完善、自我价值认同困难、大学生志愿组织专业化不足、评估反馈不畅及保障不够充分是我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日本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动机模糊现象突出、组织架构不健全及监管有余评估不足。本研究在分析双方存在问题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简政放权激活民间志愿组织活力等完善我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的策略。高明的激励策略应能够促使志愿者不断追求“超越自我”,让志愿行动成为人生价值与意义的载体,与自我融合,成为个体存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周长安[4](2020)在《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与实证研究 ——以重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的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基于工程勘察作为我国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工程勘察质量关乎整个工程质量,加之具有一定“不确定性”、“过程不可逆”的工程勘察工作决定了其质量受岩土变化多、波动大、过程短、检验困难等影响,同时,在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将信息化技术与工勘察质量管理相融合,如何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充分应用到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如何有效地推进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进而探索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运行与实证分析已迫在眉睫。首先,研究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现状与问题。从企业管理、政府管理两个方面分析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的基本现状,从信息化管理的应用、机制、效能等方面剖析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主要原因,提出了构建与运行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解决思路。其次,构建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论文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等理论,提出了由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标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平台、工程勘察地质数据中心来共同构建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梳理分析了工程勘察相关企业、相关人员、项目内容以及管理环节、主体工作职责、各环节等信息化管理的重点,研究制定了工程勘察项目建设单位、勘察单位、施工图审查机构等6类相关勘察企业及10类勘察人员信息采集标准、4个阶段工程勘察项目质量信息采集标准、5个方面工程勘察质量管理信息采集标准、4个环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成果格式标准以及工程勘察地质数据成果入库标准,明确了工程勘察地质的数据格式、数据标准和采集标准;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探讨了工程勘察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主要目标、基本原则、总体设计、需求分析、流程分析、功能分析等,分析了系统结构、技术方法、开发工具、数据库环境、运行环境、信息传递、系统构建等技术路线;结合工程勘察地质数据的多样性、特殊性,分析了基于多元数据和多方法集成的模型构建策略,探讨了采用C/S模式、B/S模式、Sky Line 6.5平台软件以研发工程勘察地质信息数据中心,从信息化标准、信息化管理平台、地质数据中心等方面确认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有效性。第三,探索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论文分析了在工程勘察项目如何执行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标准、如何有效运行工程勘察项目管理平台、如何发挥工程勘察地质信息数据中心的作用等问题;分析了系统运行组织结构、运行流程、运行机制等,提出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的保障措施;从三个层级研究了系统运行的监管主体、责任主体、运行对象,分析了系统运行的组织结构和模型框架;研判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数据主要来源于外业勘探、试验测试、资料整理、报告编制、审核审查等阶段,研究分析了“工程勘察外业见证”等运行机制,解决数据和信息采集缺乏长效保障机制;梳理了工程勘察各阶段各环节的主要工作以及工作成果,设立了“外业申报采集”、“试验报告扉页打印采集”、“见证登记采集”、“勘察报告在线审查采集”等数据采集环节,从组织结构、运行流程、运行机制等方面确认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的有效性。最后,分析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实证。选取重庆为例,构建了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分析了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行;通过地质数据采集、工程地质选址、工程地质走廊线路等3个方面的实际工程案例,分析了重庆市工程地质信息管理实践;采集了重庆市勘察行业全部的勘察企业、勘察人员和勘察项目的基础数据,实时采集了勘察外业申报、勘察外业见证登记、勘察试验报告打印、勘察报告在线审查等四个环节的项目基础数据,采集了全市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在监项目数量、抽查项目数量、抽查比例以及违规项目、违规企业、违规人员数量与查处、通报情况等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数据,分析了全市6类589家勘察企业构成、勘察资质与类别、行业发展状况以及市内外对比等,分析了全市10类15062名勘察人员构成、年龄结构、男女占比、注册多少、职称关系、专业比例、专业搭配、工龄长短以及市内外对比等,基本改变了工程勘察质量“无法监管”状态,通过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达到了动态抽查管控的预期目的,并分析了全市勘察质量发展、勘察行业发展的态势;从住建部质安司组织上海等省市调研考察、中勘协勘察分会专题评价、主要专家学者点评分析等社会综合评价中确认了实证效果,从而验证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有效性。

袁寿玉[5](2020)在《历史、传承与跨越 ——桂滇地区竹筒琴制作工艺研究》文中指出竹筒琴属于一种集弦鸣与体鸣于一体的乐器,既可通过竹棒或手动击弦或拨弦,又可手持乐器一端以落击的方式与地面发声。竹筒琴制作工艺古朴,属于较为古老的原始管状琴,中国传统乐器筑、筝等可能皆由此乐器发展、变化而来。同时,竹筒琴分布较广,中国桂滇地区、东南亚甚至非洲等部分国家至今仍有遗存。文章主要以乐器制作工艺为视角,将历史、传承和跨越作为主要关注点,运用文献学、乐器学、音乐声学、民族音乐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桂滇地区竹筒琴的源流和演变、工艺流程以及音响特征进行梳理和分析,并结合桂滇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内涵和当代发展探究对乐器制作工艺的影响和关系,进而提出创新和传承构想。文章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桂滇地区竹筒琴源流考辨及历史述略。通过以制作工艺为切入点,借鉴历史文献、考古、图像资料及实物对桂滇地区竹筒琴的起源、发展和流布的历史脉络进行详细梳理,并通过与东南亚地区竹类乐器的对比,探究桂滇竹筒琴与其他相似乐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第二部分,竹筒琴制作工艺与分析。通过乐器学、音乐声学等研究方法对传统和现代竹筒琴的构造、形制、制作工艺以及音响特征进行梳理、对比和分析,通过客观数据确立乐器制作的标准模式。第三部分,制作工艺的文化内涵。通过民族音乐学、人类学等研究方法探究文化对于乐器制作工艺的影响,通过乐器的当代场合和功能进行表述,探究文化对于乐器制作工艺的影响和关系,并从文化认同角度探究乐器制作工艺的创新和当代传承。

蔡悠然[6](2020)在《中国境外产业园区的东道国效应研究 ——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中研究指明2013年9月,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一条便捷、快速的通道,是产能转移和产业输出的重要方式,有助于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和市场,与沿线国家实现深度经济合作,促进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境外园区作为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直接投资的一种方式,已经成为中国进行资本输出、产业输出、发展模式输出的重要载体,在促进东道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针对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境外产业园的东道国效应开展研究,从促进东道国效应提升的角度,分析目前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对于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一带一路”相关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对于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开展境外产业园区建设具有积极的实践价值。本文采用了文献检索法、数据分析法和多案例研究法对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境外产业园区建设的东道国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本文针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文献梳理并界定了相关概念,选取了产业集群理论、增长极理论、技术溢出理论作为理论支撑。其次,本文对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园区的建设现状及动因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运用相关理论分析产业园区的东道国效应及实现途径。然后,运用模糊评价法建立了境外产业园东道国效应量化评估模型,选取越南龙江工业园、中匈宝思德经贸合作区、尼日利亚莱基自由贸易区、印度尼西亚青山工业园这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境外产业园或境外经贸合作区进行案例分析,结合模型评估了各产业园东道国效应发挥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最后,结合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的结果,从提升东道国效应角度出发,梳理了境外产业园或境外经贸合作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境外产业园、企业三个层面提出了境外产业园东道国效应提升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的境外产业园在整体上发挥了明显的东道国效应,境外产业园区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在吸纳就业、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东道国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部分境外产业园东道国效应不明显,主要是在园区规划、风险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论文从提升境外产业园东道国效应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重视东道国调研及战略制定、重视文化差异管理、加强本土化人才培养等政策建议。本文在研究视角、评估模型建立、案例选取上做出了创新,从东道国效应视角出发对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园建设开展研究,通过建立境外产业园东道国效应评估模型,从东道国效应发挥和提升的角度出发提出政策建议。

宋艳艳[7](2020)在《戏曲专题博物馆调查与研究》文中认为戏曲专题馆作为博物馆的一种类型,是以戏曲艺术为主体,围绕戏曲或与戏曲相关的人和物进行藏品的收集与保护,研究与展出,向公众开放的非盈利性机构。据笔者调查和统计,全国现存戏曲专题博物馆共计54座。本文以现有54座专题馆为研究范围,尝试总结出专题馆在类型划分、藏品分类、馆陈设计、功能发挥上的特点;同时也反思了专题馆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创新和转型方法,为之后建设同类型兄弟馆提供参考意义。论文分为五章,分别从戏曲专题馆发展现状、馆内藏品研究、博物馆陈列设计和博物馆功能发挥四个角度进行了论述。文章首先明晰了戏曲专题馆的概念,从时间和地域两个层面对其历史进行了梳理,得出博物馆选址具有戏曲资源集中性和建馆主体多元化的发展特点;后以各个专题馆集中展示的文物为依据,将类型丰富的专题馆划分为综合、地方戏、皮影、仪式剧和其他五大类别;并从博物馆发展的促进、戏曲保护工作的影响和戏曲文物学学科建立的关系三个角度,总结了戏曲专题馆稳步发展的原因。其次对立馆之本,即馆藏戏曲文物进行了论述,一是文物的分类,二是重点文物的研究。根据文物的种类和质地,现存馆藏戏曲文物分为戏箱、戏单、书画、剧照、剧本、唱片、皮影和历史文物八大类型;以此为基,笔者提出了直接性、间接性和辅助性的划分方式;并从藏品保存、陈列归档和学科研究三方面归纳出类别划分的目的。后笔者结合考察过的18个馆室的藏品数据,得出馆藏文物基数大、种类丰富、但整体分布不均匀、重点藏品较少的特点。因重点馆藏承载了无法比拟的观赏价值、艺术价值及史料价值,笔者选取了不同馆室中9件代表性文物,进行了深入分析。面对多类型的馆藏文物,根据馆室特点,合理规划展陈设计是专题馆服务社会、实现主旨、推动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对此,文章中先是指出当前戏曲专题馆展陈存在路线单一流线式、内容相似雷同式、室内陈列局限式的不足;随之从陈列结构和环境布控两方面提出了转变的方向;之后总结出合理展陈在发挥博物馆的媒介力量、丰富艺术的传承方式和建立完整的沟通系统三个层面的意义。最后从戏曲专题馆功能发挥的角度出发,从保护传承、社会教育和学术研究三个层面进行了阐述。前者一是分析了专题馆的收藏、陈列、学术和教育优势,二是指出实际运作中,博物馆在“人”和“物”两方面存在的空间利用不合理、文物保护不当、人员配置不足等具体问题,三是提出有序归置文物、建设数字展馆、研发文创产品等解决方案;后者一是分析了发挥教育功能中出现的接受被动化、互动单项化、教育形式化、宣传单薄化的问题,二是指出全民参与、资源整合、跨空间传播的转变方向,三是依据实例,提出搭台唱戏、馆校合作、联动参观的创新路径;最后则是从戏曲专题博物馆是怎样发挥其研究功能入手,并在此基础上,如何与传承、教育功能相联通。笔者结合博物馆学和戏曲学相关知识,再根据调查资料,真实客观地呈现出戏曲专题馆建设发展的面貌。以此来丰富博物馆建设类型的研究;为戏曲艺术的保护、传承、传播提供新思路;扩大戏曲文物学的研究范围。

陶子涵[8](2020)在《A股退市公司重新上市研究 ——以长航油运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退市难、退市率低,一直是困扰我国证券市场的一大难题。针对这一痛点,我国自2012年开始,便进行了明显的退市制度改革,以“面值退市”为例的退市新规在近年也开创了我国退市工作的新局面。但与此同时,若市场“能下不能上”,也不利于已经“改过自新”的退市企业更好地发展。因此为了给予退市公司重回主板的公平机会与“便捷”通道,沪深交易所均在2012年出台了针对退市公司重新上市的相关规定,然而直至2018年11月上交所同意长航油运的重新上市申请,才出现了该项规定的首例成功实践。作为退市公司重新上市“第一股”,长航油运也是目前申请重新上市的退市公司中,唯一被批准通过的一家,因此客观分析其实现重新上市的内在过程及上市后的经济表现,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同时由于这一案例实践才刚刚出现,所以目前对于退市公司重新上市的探讨多是社会评论,深入的理论研究也尚属空白。本文基于退市公司重新上市的相关制度,以资本运营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和博弈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在研究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之后,首先对案例公司的背景进行了具体阐述,然后从公司退市后的重整情况、重整后的绩效转变以及实现重新上市的条件与流程四个方面,详细分析长航油运实现重新上市的过程,接着从公司上市后的市场表现以及其背后蕴藏的风险因素两个维度,以长航油运为例,深入探讨退市公司重新上市的经济后果,最后得出案例启示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努力改善主业经营、使公司恢复造血能力,才是退市公司实现重新上市的根本所在。进一步从长航油运这一实例来看,公司在不改变主营业务的情况下,实现经营能力的大幅改善,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但更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退市企业应当理性借鉴、选择适合自己的回归之路。同时,由于退市公司重新上市前的长期停牌、现行配套制度的政策“宽容”等原因,基本面不佳的退市公司在成功实现重新上市之后,便会给公司及投资者带来一系列风险。对此本文也提出,对于投资者来讲,“重返A股”绝非市场传递的买入信号,还应结合实际理性分析;对于监管机构来说,还应严控上市标准、落实责任主体;对于上市公司来讲,更应规范停牌行为、努力改善经营。我国退市公司重新上市的成功案例才刚刚出现,相关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具体实践也仍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相关理论,对三板退市公司、中小股东以及潜在投资者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对我国相关制度的完善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可以帮助投资者识别防范风险,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杨安文[9](2020)在《柏桦诗歌在海外的译介与接受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大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走出去”已成为新时代的迫切要求。诗歌历来是文学的重镇。根植于中国博大精深之传统文化的中国当代诗歌,既折射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也反映了当代诗人富有时代特色的精神面貌、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当代诗人不断进行着汉语语言自身的试验,不断尝试语言的自我解放和边界突破,展现出中国当代诗歌在语言、文学和文化等领域独特的风貌和价值。在中国文学“走出去”、中外文学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当代诗歌应该大力展现其独特魅力和价值。然而,长期以来,国内外学界多关注中国古典诗歌,而对中国当代诗歌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对中国当代诗歌尤其是“后朦胧”诗歌的海外译介更是关注不够。柏桦被普遍认为是“后朦胧”诗人杰出代表,是国内最优秀的抒情诗人之一,也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早被译介到国外并得到关注的当代诗人之一。本研究以诗人柏桦为研究对象,以比较文学译介学研究方法,通过对柏桦及其诗歌在海外的译介、传播与接受的现状及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分析,管窥中国当代诗歌在海外译介与接受的总体现状,探究其在海外的传播途径及接受规律,从而提出了更为切实可行的中国当代诗歌对外译介模式、方法与策略。同时,从翻译研究和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视角,采用文本细读和对比研究方法,以柏桦诗歌英译文本为研究对象,开展诗歌翻译对比研究和诗歌翻译变异研究,从语言学层面分析诗歌翻译的策略运用,探究国内外诗歌译者在文本解读和翻译策略选择上的差异,寻求既能保留中国当代诗歌本真和特色、又能为英语世界所接受的翻译策略,并从翻译阐释学的理论视角探析诗歌翻译对于诗歌文本解读与意义建构的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对国内外以各种语言出版、发表的柏桦作品译介和相关研究资料进行穷尽式搜集、整理和爬梳。通过对柏桦生平、创作历程、各时期诗学观和诗歌特点以及国内相关研究的系统梳理,建构国内柏桦形象,并以此作为译介研究背景参照,重点以第一手外文材料为文献基础,全面、系统地梳理柏桦及其诗歌在海外及港台地区的译介、传播和接受状况。研究发现柏桦诗歌海外译介呈现出诸多特点。第一,柏桦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早被译介到国外并得到较多关注的当代诗人之一。究其原因,除了柏桦自身80年代末到90年代在国内诗坛的声名与影响因素之外,还与外语专业出身的柏桦所具有的强烈的对外译介和交流意识有关。第二,柏桦早期诗歌在荷兰、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译介和发表较早,在英语国家则稍晚。这与当时旅居欧洲国家的知名诗人北岛和张枣的大力引荐密切相关,尤其是北岛及其主导的海外文学杂志《今天》及“今天”基金会,对推动包括柏桦在内的中国当代优秀诗人走向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三,柏桦诗歌译介涉及的译者人数较多,但专注于柏桦诗歌翻译且与其配合默契的译者很少。柏桦目前在海外发表或出版的译诗反响平平,没有带来犹如原诗给国内读者带来的冲击和感受,这至少应当部分归结为翻译问题。笔者认为,许多译诗没能体现柏桦诗歌中独特的声音和气质,没有彰显出其独特的语言风格。第四,从翻译主体来看,柏桦诗歌翻译大部分是由外国汉学家译者或诗人译者独立完成,中外译者合作翻译很少。然而,外国译者独立翻译完成的译本或多或少反映出译者对原诗的理解存在障碍。就汉语诗歌翻译而言,以译入语为母语的外国译者原本就不多,要想寻得一位中文语言能力强、翻译技艺高超同时还能配合默契的理想译者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即使外国译者值得依靠,中国当代诗歌的对外译介也不能完全指望他们,国内译者必须承担其应有的责任。笔者并不赞同由国内译者单独翻译,但认为基于彼此信任、理解和良性沟通的中外译者合作翻译是理想的翻译模式。第五,柏桦诗歌对外译介在网络媒介的利用方面还远远不够。这也是绝大部分中国当代诗人对外译介存在的问题。在网络信息时代,中国当代诗歌要想更好地为海外读者所了解和接受,就必须努力克服外语障碍,利用好网络媒介与外国读者和诗人加强直接的互动交流。其次,本研究对柏桦及其诗歌在海外的接受状况进行了考察分析。研究发现,就翻译文本的选择来看,外国译者选择翻译的诗歌文本与柏桦推荐翻译的诗歌文本之间存在不小差异,这既反映了外国读者(译者)独立的审美判断,也反映出他们异国的、独特的审美趣味。因此,就对外译介的角度来说,译者(或编者)在做翻译选本的时候,不能完全站在自身的审美角度,还要适度考虑外国读者的审美需求和期待视野。此外,从海外学者对柏桦诗歌的研究现状来看,他们的研究普遍紧密结合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语境,关注诗歌所反映的历史和社会现实,总体呈现出意识形态解读的倾向,体现出外国读者典型的意识形态偏见和“他者”想象。中国当代诗歌在国际社会接受的过程中,遭遇意识形态偏见不可避免,我们需要以更加优秀的诗歌文本来予以消解。然而,外国读者对“古典”和“异国”的偏好却值得我们重视,这正是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所说的世界诗歌不能丢失的所谓“民族性”或“本土性”的体现,反映了外国读者的阅读期待。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关注社会文化语境的同时,也注重文本细读,强调诗歌研究必须深入诗歌文本,不能重“语境”轻文本,不能忽视诗歌本体(诗歌的语言、内容、形式、音韵等)的研究。再次,本研究以柏桦诗歌英译为例开展了多译本对比研究、翻译变异研究以及中外译者合作翻译研究,并从阐释学理论视角探析了诗歌翻译对于诗歌意义建构的意义。研究发现,不同译者的翻译风格差异明显,对原文的理解各有不同,对原诗的形式、内容、情感、节奏和意境的传递各有高下。中国译者对原诗文本的理解、音乐性的感知与转换表现出明显优势,外国译者在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结构的有效转换上具有优势。但在笔者看来,真正实现了诗意的有效转换,传递了原诗丰富的艺术内涵和诗人独特而丰满的思想情感的译文则仅来自少数具有“创造性”特质的翻译,如霍布恩的译文。笔者从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视角分析了霍布恩译本在中西文学传统和思维方式上体现出的文化过滤以及文化误读、误译,强调要正确认识诗歌翻译中的“变异”现象。笔者认为,恰恰是译本的“变异”——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造就了译入语读者能够接受的译文,让原作在异国文学中获得新生。此外,笔者还从阐释学理论的视角探析了诗歌翻译对于诗歌意义构建的重要意义,并指出诗人、译者、评论者和读者都应该以开放的心态看待诗歌翻译,留给译者创造性阐释和语言转换的充足空间。最后,本研究运用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学场域理论分析了柏桦诗歌近期在海外译介和接受状况不如早期的原因。笔者认为,柏桦停止写诗15年以及其复出后大量创作和发表诗歌对其海外象征资本的积累带来了不利影响。从中得到的启示是,诗人们要想在海外诗歌场域获得有利占位、得到较多认可,就必须有效积累象征资本。一方面,诗人的文学生产活动不能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或迎合大众口味,应以“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追求为目标,诗歌产品当以高质量为第一要素,少而精的作品发表或出版会更有利于象征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诗人们应积极、主动且持续地开展对外诗歌交流,包括参与中外诗人互译项目,参加各类国际诗歌节和诗歌探讨会,与海外汉学家、诗人以及诗歌译者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中国政府文化机构、出版机构以及高校院所则应该为当代诗人、诗歌译者和学者的海外交流和翻译实践创造更多有利条件,提供经费资助,推动中国当代诗歌对外译介的良性发展。本研究首次对柏桦诗歌在国内的传播与研究以及在海外的译介、传播与接受进行了系统、全面、完整的梳理和分析。通过本研究,笔者希望将柏桦这位极具代表性也颇具独特个性的中国当代优秀诗人的艺术贡献,诗学探索与创新,及其作品丰富的诗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较为立体、完整地呈现在中外读者面前。同时,透过柏桦海外译介研究这一个案,笔者力求管中窥豹,力图为中国当代诗歌对外译介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方法。本研究寄望于促进中国当代诗歌与世界的交流与对话,增进海外文学界、诗歌界、汉学界对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的了解,提升当代诗歌在海外的地位和影响力,从而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推动新时代中国当代诗歌更好地走向世界,并借以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建构,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杨心铭[10](2019)在《企业并购商誉减值风险防范研究 ——以荣之联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一系列鼓励兼并重组文件的发布,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兼并和收购的方式扩大规模或整合产业,由此掀起一阵并购浪潮。但与此同时,业绩承诺无法实现、并购方计提大额商誉减值的现象也大量涌现,对中国证券市场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在并购前,超过一半的上市公司采用收益法作为并购标的资产的评估方法,收益法存在的固有缺陷会使最终评估值与实际存在偏差,而双方签订的业绩承诺则成为了高估值的保证。部分标的公司为了保证并购交易能够以更高价格顺利完成,做出明显偏离实际的业绩承诺和严格的业绩补偿协议,导致并购方产生上十倍的溢价确认商誉。如果并购后企业没能很好地形成协同效应,产生超额收益的能力减弱,会导致标的资产的业绩实现率逐年下降,并购初期确认的巨额商誉的减值风险逐渐暴露。甚至有些标的公司可能为了逃避严格的业绩补偿,产生短视行为,提前透支企业利润,在业绩承诺后期或者业绩承诺期后出现业绩变脸,提出各种借口,例如宏观经济的下滑、并购标的行业不景气等。这些行为导致并购公司业绩波动剧烈,一次性计提巨额商誉减值,严重侵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如今有关商誉会计信息披露的制度还不够完善,学术界对于商誉的后续计量争论不断,更是给了企业利用商誉减值操纵利润的机会。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如何避免出现并购商誉的巨额减值是如今亟需解决的一个难题。为了更准确地了解目前我国并购市场商誉减值的现状、提出具体的可供借鉴的有效举措,本文以荣之联并购泰合佳通的案例进行分析,采用了文献研究法、事件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详细分析了初始估值、后续整合、业绩承诺和商誉减值处理与披露对商誉减值风险的影响,探讨了并购商誉减值风险的成因。本文选取荣之联并购泰合佳通为例,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进行了汇总和评述,介绍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其次给出商誉减值和业绩承诺与补偿机制的概念,信息不对称理论、商誉本质论和会计上商誉的初始确认及后续计量。第三章是荣之联并购泰合佳通的案例过程介绍和商誉减值后果分析,介绍了并购背景、目的、过程。商誉减值给企业带来的后果主要从并购方业绩波动、大股东减值和市场不看好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四章是对荣之联并购商誉减值风险的成因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商誉的初始确认高估、并购后未能很好的整合、业绩承诺推后商誉减值的计提、商誉减值的处理存在缺陷等。第五章基于前文的分析,对防范并购后出现巨额商誉减值的风险提出相应的对策:一是并购方选择并购目标要适应市场环境和企业战略,加强尽职调查,审慎评估跨行业企业的价值;二是并购方提高并购后整合能力,重视并购后业务整合和人力整合,实现深层次的资源整合与共享,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三是合理运用业绩承诺与补偿条款,完善业绩承诺协议,设定弹性的业绩指标和对应的补偿条款,协议中可以增加对被并购方管理层的激励条款;四是监管层加强对企业并购后的监管,规范商誉确认及后续计量,完善商誉会计信息披露相关制度的建设,加强外部监管与问询。第六章得出结论,分析了本文的研究创新点和研究局限。本文研究发现企业并购容易产生不合理溢价从而确认商誉,并购后不注重业务整合会导致商誉减值的发生,业绩承诺与补偿协议的缺陷容易推迟计提商誉减值。而我国目前对商誉的初始确认与后续计量的规定存在不足的地方,对商誉减值的披露监管尚不严格,导致企业损害市场投资者的利益,所以得出采取措施防范并购后巨额商誉减值的研究结论。本文从目前资本市场频频出现巨额商誉减值这个影响市场健康发展的最新因素出发,为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对单个案例进行深入研究,更加细致、更具有针对性的分析了商誉减值风险的成因、业绩承诺与补偿机制对商誉减值风险的影响,以充实相关文献,丰富现有理论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防范并购后商誉减值风险切实可行的建议,为相关部门完善规定、加强监管提供参考意见。

二、国外有关公司网址及主要产品一览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有关公司网址及主要产品一览表(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2.1 文化创意产品的概念和特征
        2.1.1 文化创意产品的概念
        2.1.2 文化创意产品的特征
    2.2 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的概念、作用及SWOT分析
        2.2.1 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内涵与外延
        2.2.2 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2.2.3 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SWOT分析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电子商务模式理论
        2.3.2 市场营销理论
        2.3.3 六度分隔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发展概况
    3.1 中国国家图书馆
        3.1.1 产品类型分析
        3.1.2 开发方式与策略分析
        3.1.3 营销策略分析
    3.2 全国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联盟
        3.2.1 产品类型分析
        3.2.2 成员馆数据分析
        3.2.3 优秀文创产品分析
    3.3 其他试点图书馆
    3.4 国内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发展现状总结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外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发展概况
    4.1 美国公共图书馆
        4.1.1 美国国会图书馆(Library of Congress)
        4.1.2 美国洛杉矶公共图书馆(Los Angeles Public Library)
        4.1.3 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New York Public Library)
    4.2 英国公共图书馆
        4.2.1 英国国家图书馆(The British Library)
        4.2.2 英国曼彻斯特图书馆(The Manchester Library)
    4.3 国外其他图书馆
        4.3.1 国外其他代表性图书馆文创产品商店网站原始分类
        4.3.2 国外其他代表性图书馆文创产品的物质载体类别
    4.4 国外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发展现状总结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内外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发展对比分析
    5.1 文创产品定位方面
    5.2 文创产品设计方面
    5.3 文创产品运营方面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国内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发展存在的问题
    6.1 文创产品定位不够完善
    6.2 文创产品设计同质化现象严重
    6.3 文创产品推广方式单一
    6.4 其他问题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发展对策
    7.1 完善政策,吸引多方力量开发互联网产品
        7.1.1 明确产品开发原则
        7.1.2 健全人才发展制度
        7.1.3 共建共享形成合力
    7.2 以需求为导向,创新产品开发方式与过程
        7.2.1 扩大产品开发方式
        7.2.2 结合市场开发产品
        7.2.3 结合用户开发产品
    7.3 立足图书馆馆藏,优化完善产品设计思维
        7.3.1 创新产品设计思维
        7.3.2 增加产品类型种类
    7.4 利用互联网电商思维,增加产品营销策略
        7.4.1 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7.4.2 增强产品推广力度
        7.4.3 增加产品营销策略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不足与展望
    8.1 总结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2)毕沅与陕西古迹保护 ——兼论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制度及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文化遗产保护的古代经验值得梳理和发掘
        1.1.2 文化遗产保护的“古代智慧”有待创造性转化
        1.1.3 研究对象选取及范围界定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相关反思
        1.3.1 针对传统古迹保护的争论与反思
        1.3.2 清代古迹保护的研究现状
        1.3.3 对于毕沅及其幕府的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资料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所借助的资料
        1.5.2 主要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时代氛围及相关典籍
    2.1 古迹观念的演变及内涵扩大化
    2.2 清代古迹保护的时代氛围及其高峰时期——乾隆朝
        2.2.1 较高的古迹维修频次
        2.2.2 巨额的古迹保护经费支出
        2.2.3 浓重的访古考据氛围
        2.2.4 广泛的古迹保护参与范围
    2.3 清代与古迹保护相关的典籍及操作流程
        2.3.1 “正刑定罪”的根本之法——《大清律例》
        2.3.2 “设范立制”的典章汇编——《大清会典》和《清朝通典》
        2.3.3 “轨物程式”的部门法规——工部各类则例
        2.3.4 清代古迹修缮的基本流程
3 毕沅古迹保护事迹总述
    3.1 毕沅及其幕府概述
        3.1.1 毕沅生平及为官经历概述
        3.1.2 毕沅在诸多领域取得的成就
        3.1.3 毕沅幕府对古迹保护的重要支持
    3.2 毕沅所处时代的陕西
        3.2.1 乾隆时期陕西疆域及行政区划
        3.2.2 乾隆时期陕西主要官员及其职责
        3.2.3 乾隆时期陕西人口、粮储及财政收入
        3.2.4 陕西境内清代以前古迹数量
    3.3 毕沅古迹考察、研究及保护实践总览
    3.4 毕沅对古迹的游历考察
    3.5 毕沅与古迹相关的研究及创作
        3.5.1 陕西古迹之总览——《关中胜迹图志》
        3.5.2 陕西碑刻之辑考——《关中金石记》
        3.5.3 毕沅组织编修的陕西地方志
        3.5.4 毕沅以陕西古迹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3.6 毕沅对古迹开展的保护实践
    3.7 小结
4 毕沅对陕西陵墓的保护及整修
    4.1 清朝对历代陵墓的态度和差异性保护
    4.2 清朝陵墓保护的相关制度及措施
        4.2.1 岁奏制度
        4.2.2 祭祀制度
        4.2.3 守护制度
        4.2.4 维修制度
        4.2.5 惩罚制度
    4.3 毕沅对陕西百余座陵墓的保护
        4.3.1 毕沅保护陕西陵墓的背景及缘起
        4.3.2 毕沅保护陕西陵墓始末
        4.3.3 毕沅为陕西陵墓开展的五项保护措施
        4.3.4 毕沅为陕西陵墓立碑情况
        4.3.5 与立碑相配合的其他保护措施
        4.3.6 毕沅保护陕西陵墓的历史意义
    4.4 毕沅对唐太宗昭陵的保护及修缮
        4.4.1 毕沅保护唐昭陵缘起
        4.4.2 毕沅保护唐昭陵的九年历程
        4.4.3 毕沅保护唐昭陵的六项举措
        4.4.4 毕沅保护唐昭陵的历史意义及重要影响
5 毕沅对陕西坛庙祠宇的保护及整修
    5.1 清代的祭祀观念与祭祀场所
        5.1.1 清代国家祭祀的空间载体
        5.1.2 清代地方祭祀的空间载体
    5.2 清代坛庙保护的相关制度
        5.2.1 祭祀制度
        5.2.2 巡查守护制度
        5.2.3 保养维护制度
        5.2.4 修缮制度
        5.2.5 惩罚制度
    5.3 毕沅对华阴西岳庙的整修
        5.3.1 修缮工程背景
        5.3.2 修缮工程始末
        5.3.3 修缮理念及具体举措
        5.3.4 工程经费及来源
        5.3.5 《华岳庙全图》的绘制与进献
        5.3.6 毕沅修缮西岳庙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6 毕沅对陕西城垣的保护及整修
    6.1 清人对待城垣的态度
    6.2 清代城垣保护制度
        6.2.1 岁奏制度
        6.2.2 勘察及审核制度
        6.2.3 维修制度
        6.2.4 工程验收及报销制度
        6.2.5 保固及赔修制度
        6.2.6 预防性保护制度
    6.3 乾隆时期的全国性城垣整修风潮
    6.4 乾隆中后期陕西城垣整修概况
    6.5 毕沅对西安城垣的整修
        6.5.1 西安城垣概述
        6.5.2 毕沅整修西安城垣始末
        6.5.3 毕沅对西安城垣的修缮理念和主要方法
        6.5.4 毕沅整修西安城垣的五项举措
        6.5.5 毕沅整修西安城垣的历史意义及影响
7 毕沅对其他类型古迹的保护及整修
    7.1 毕沅对西安碑林的保护及整修
        7.1.1 西安碑林概况
        7.1.2 毕沅整修西安碑林始末
        7.1.3 毕沅整修西安碑林的六项举措
        7.1.4 毕沅整修碑林的历史意义和后续影响
    7.2 毕沅对崇圣寺的保护及整修
        7.2.1 崇圣寺概况
        7.2.2 毕沅重修崇圣寺始末
        7.2.3 毕沅重修崇圣寺的四项举措
        7.2.4 毕沅整修崇圣寺的主要特点
    7.3 毕沅对灞桥的两次重建和恢复汉唐名胜的愿望
        7.3.1 灞桥概述
        7.3.2 毕沅修建灞桥始末
        7.3.3 毕沅第一次重建灞桥的举措
        7.3.4 毕沅第二次重建灞桥的构想
        7.3.5 毕沅恢复汉唐名胜的愿望
8 毕沅古迹保护的基本特征、时代理念及历史地位
    8.1 毕沅古迹保护的基本特征
        8.1.1 重视古迹价值的发掘——尤以社会价值及文化价值为主
        8.1.2 以“化育人物”为理念进行古迹文化传播和修缮改造
        8.1.3 强调古迹及其保护行为的延续性
        8.1.4 制度框架下以文人官员为主导的古迹保护模式
        8.1.5 以构建“理想天下”图景作为古迹保护的长远目标
    8.2 毕沅保护不同类型古迹所反映的时代理念及行为逻辑
        8.2.1 毕沅的古迹保护与其时代之间的关系
        8.2.2 从先贤不朽到古今相承——清代陵墓保护与家国信仰的构建
        8.2.3 信仰符号与等级秩序——清代坛庙保护及修缮的内在逻辑
        8.2.4 安危、赈济、观瞻——清代城垣保护的矛盾性及价值取向
        8.2.5 激进的复兴——以“改造”为古迹赋予时代意义和文化价值
    8.3 毕沅在中国古迹保护历史上的地位
9 清代古迹保护与欧洲及民国的多维比较
    9.1 清代古迹保护思想及多维比较
        9.1.1 清代古迹保护的思想
        9.1.2 17-19 世纪欧洲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
        9.1.3 民国时期文物保护的思想
        9.1.4 比较结果与反思
    9.2 清代古迹保护制度及多维比较
        9.2.1 清代古迹保护的制度规程
        9.2.2 欧洲同时期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及法规
        9.2.3 民国时期古物保护制度及法规
        9.2.4 比较结果与反思
    9.3 清代古迹保护机构及多维比较
        9.3.1 清代古迹保护的相关机构及人员
        9.3.2 17-19 世纪欧洲文化遗产保护机构
        9.3.3 民国时期古物保护机构
        9.3.4 比较结果与反思
    9.4 以毕沅为代表的清代古迹保护学者及多维比较
        9.4.1 清代古迹保护学者及学术成果
        9.4.2 17-19 世纪欧洲文化遗产学者及学术成果
        9.4.3 民国时期文物保护学者及学术成果
        9.4.4 比较结果与反思
    9.5 反思:清代古迹保护与欧洲及民国的对比结果
10 清代古迹保护及毕沅事迹的现实启示
    10.1 古今文明的重大变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需求
    10.2 文化遗产保护的恒久期望、阶段性问题与应对
    10.3 清代古迹保护的现实启示
        10.3.1 尊重文化遗产的差异化价值评估并彰显核心价值
        10.3.2 辩证看待文化遗产修缮中的“真实性”
        10.3.3 信息视角下重新审视文化遗产的“复建”行为
        10.3.4 重视文化信仰的隐形作用并积极引导构建
        10.3.5 推动文化遗产的价值传播和社会参与
        10.3.6 关注文化遗产的预防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
        10.3.7 加强遗产保护领域的“以工代赈”活动
        10.3.8 聚焦遗产保护的前提与目标——国泰民安
11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2: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国家发明专利
    附录 3: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图录
    表录
    附表
    附文
    附图
致谢

(3)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突出
        (二)弱势儿童群体亟待支援
        (三)大学生承担着弘扬志愿精神的重任
        (四)日本志愿行动激励机制比较完善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志愿行动
        (二)志愿者
        (三)志愿组织
        (四)志愿精神
        (五)教育志愿行动
        (六)激励机制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观察法
        (三)调查法
        (四)教育统计法
    六、理论基础
        (一)国内外激励理论发展脉络
        (二)人本主义激励理论对本研究的指导
        (三)本研究分析框架的建构
    七、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的价值意蕴
    一、教育志愿行动的价值基础
        (一)实意生活的德性关照
        (二)公共生活的行动范式
        (三)完满生活的追求
    二、教育志愿行动的价值特征
        (一)育人与自助的双重成长
        (二)自我与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
        (三)对同质化的积极扬弃
    三、教育志愿行动的当代意义
        (一)促进社会和谐
        (二)助推教育现代化
        (三)重塑中国青年形象
第二章 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的历史演进
    一、古代教育志愿行动的思想孕育与实践历程
        (一)教育志愿行动的思想渊源
        (二)教育志愿行动的古代实践
    二、近代教育志愿行动的兴起
        (一)近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
        (二)日本近代公益组织萌芽
    三、现代教育志愿行动勃发历程
        (一)中国萌发公营教育志愿行动
        (二)日本民间教育公益组织兴起
    四、21世纪教育志愿行动的发展特征
        (一)中国教育志愿行动逐步规范化
        (二)日本教育志愿行动逐步法制化、专业化和国际化
第三章 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现状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思路
        (二)调查工具
        (三)调查样本
        (四)调查实施过程
    二、中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现状分析
        (一)政府自上而下动员
        (二)地方性法规是建设法治环境的主力
        (三)志愿者普遍认同教育志愿行动的价值
        (四)动机管理兼顾个人与集体
        (五)依赖组织开展活动
        (六)评估反馈依赖组织自律
        (七)保障奖励以统筹调配为主
    三、日本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现状分析
        (一)官民协作优化公共治理资源
        (二)法制环境比较完善
        (三)志愿者普遍认同教育志愿行动的价值
        (四)以教育常需培育动机
        (五)组织化程度较高
        (六)组织反馈坚持长周期、多轮次
        (七)保障奖励重视组织运营
第四章 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主导过强导致民间志愿组织缺乏活力
        (二)法制环境有待完善
        (三)自我价值认同困难
        (四)大学生志愿组织专业化不足
        (五)评估反馈不畅
        (六)保障不够充足
    二、日本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动机模糊现象突出
        (二)组织架构不健全
        (三)监管有余评估不足
    三、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宣传不足
        (二)筹资能力弱
第五章 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中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问题的成因
        (一)管控与激励失调
        (二)志愿者教育推进艰难
        (三)志愿组织成长缓慢
        (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二、日本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问题的成因
        (一)日本人的“娇宠”心理
        (二)被动式发展模式
        (三)管控宽松导致监管评估不足
    三、造成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共性问题的成因
        (一)公民心理尚未成熟
        (二)中国的“业余性”与日本的“过依赖”
第六章 完善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策略的思考
    一、中日经验的相互借鉴
        (一)中国经验对日本的借鉴意义
        (二)日本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二、建构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原则的思考
        (一)立足本土文化背景
        (二)以满足需要为核心
        (三)尊重个体差异
        (四)尊重人的完整发展
    三、完善我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的路径
        (一)简政放权激发民间志愿组织活力
        (二)深度优化法制环境
        (三)激发志愿责任担当
        (四)大力培育大学生志愿组织
        (五)评估反馈倾听多方声音
        (六)资税双管齐下保障物资供应
        (七)营造崇尚互助精神的舆论氛围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参与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中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者访谈提纲
附录三 日本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参与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四 日本大学生教育志愿者访谈提纲
附录五 中国访谈样本一览表
附录六 日本访谈样本一览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与实证研究 ——以重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2.1.3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分析
        2.1.4 文献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质量管理理论
        2.2.2 信息技术理论
        2.2.3 系统控制理论
    2.3 概念界定与管理系统构建的理论框架
        2.3.1 概念界定
        2.3.2 管理系统构建的理论框架
    2.4 本章小结
3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现状与理论分析
    3.1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现状分析
        3.1.1 企业管理现状分析
        3.1.2 政府管理现状分析
    3.2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问题分析
        3.2.1 管理机制问题分析
        3.2.2 管理应用问题分析
        3.2.3 管理效能问题分析
        3.2.4 管理理论问题分析
    3.3 基于系统控制理论的模糊综合评价与利益主体演化博弈分析
        3.3.1 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3.3.2 基于前景理论的利益主体演化博弈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
    4.1 总体设计
        4.1.1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基本原理
        4.1.2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主要目标
        4.1.3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功能分析
        4.1.4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模型框架
        4.1.5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关键模块的数学模型
    4.2 信息化数据标准构建
        4.2.1 工程勘察信息数据采集标准
        4.2.2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成果格式标准
        4.2.3 工程勘察地质数据成果入库标准
    4.3 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
        4.3.1 总体分析
        4.3.2 需求分析
        4.3.3 技术路线
        4.3.4 功能分析
    4.4 地质信息数据中心构建
        4.4.1 需求分析
        4.4.2 技术路线
        4.4.3 功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
    5.1 运行组织结构分析
        5.1.1 组织构架分析
        5.1.2 模型框架分析
    5.2 运行流程分析
        5.2.1 工程勘察外业申报采集流程
        5.2.2 工程勘察外业见证登记采集流程
        5.2.3 试验报告打印采集流程
        5.2.4 勘察报告在线审查采集流程
    5.3 运行机制分析
        5.3.1 工程勘察外业见证机制
        5.3.2 工程勘察外业见证抽查机制
        5.3.3 外业抽查工作通报督促机制
        5.3.4 工程勘察岩土试验测试管理机制
        5.3.5 工程勘察文件签章管理机制
        5.3.6 工程勘察文件审查机制
        5.3.7 工程勘察信息共建共享机制
    5.4 本章小结
6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实证研究-以重庆为例
    6.1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
        6.1.1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实现
        6.1.2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实现
    6.2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
        6.2.1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流程分析
        6.2.2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机制分析
        6.2.3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功能分析
    6.3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实践与效果分析
        6.3.1 工程地质信息管理实践分析
        6.3.2 勘察企业信息管理实践分析
        6.3.3 勘察人员信息管理实践分析
        6.3.4 勘察项目质量信息管理效果分析
        6.3.5 勘察质量发展效果分析
        6.3.6 勘察行业发展效果分析
        6.3.7 社会综合评价效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成果
    7.2 主要结论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5)历史、传承与跨越 ——桂滇地区竹筒琴制作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界定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界定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发展动态
    第三节 研究目的、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一章 竹筒琴制作工艺视角下的源流与历史述略
    第一节 桂滇地区竹筒琴的源流考证
        一、竹筒琴起源诸说
        二、从乐器制作材料视角探讨源流问题
        三、桂滇地区竹筒琴保存至今的原因探讨
    第二节 乐器地域与制作工艺影响下的历史流变
        一、乐器的地域分布
        二、乐器制作工艺与历史流变
    第三节 东南亚地区同类乐器制作工艺对比与联系
        一、国外同类乐器分布与制作工艺对比
        二、同类竹制乐器的联系与影响因素
        三、同类竹制乐器的差异与原因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竹筒琴制作工艺对比与声学性能分析
    第一节 乐器演奏方法及形式
        一、乐器演奏方法
        二、乐器演奏形式
    第二节 乐器声学构成与发音原理
        一、乐器的声学构成
        二、乐器的发音原理
    第三节 乐器制作工艺及差异对比
        一、乐器制作工具及选材
        二、乐器制作工艺流程
        三、乐器制作工艺的差异对比
    第四节 乐器材料试验及声学性能分析
        一、试验材料、设备及场地
        二、试验目的与研究路线
        三、试验流程及音响分析
        四、试验结果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竹筒琴制作工艺的当代跨越与实践创新
    第一节 当代乐器功能表现与制作工艺影响
        一、当代桂滇地区竹筒琴的功能与价值体现
        二、乐器功能差异促使制作工艺形成分野
        三、乐器功能促使制作工艺形成区域特征
    第二节 当代乐器艺术发展与制作工艺跨越
        一、当代乐器艺术发展与场合变化
        二、当代乐器场合影响下的制作工艺创新
    第三节 文化影响下的乐器制作工艺反思与启示
        一、不同地区乐器制作工艺传承存在差异
        二、现代旅游文化致使制作工艺出现偏差
        三、制作工艺既要坚持创新又要注重认同
        四、制作工艺传承需要国家引导及文化结合
    第四节 文化认同视域下的乐器制作工艺创新与传承
        一、文化认同视域下的乐器制作工艺创新
        二、文化认同视域下的乐器制作工艺传承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中国境外产业园区的东道国效应研究 ——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结构安排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境外产业园区的内涵
        二、东道国效应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产业集群理论
        二、增长极理论
        三、技术溢出理论
        四、相关理论与东道国效应的关系
第二章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产业园区建设现状及动因分析..
    第一节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产业园区建设现状
        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产业园区投资规模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产业园区地理分布
        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产业园区产业结构
    第二节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产业园区建设动因分析
        一、国家层面
        二、企业层面
第三章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产业园区东道国效应及提升途径分析
    第一节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产业园区的东道国效应
        一、直接效应
        二、间接效应
    第二节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道国效应提升的实现途径
        一、直接效应实现途径
        二、间接效应实现途径
        三、东道国效应整体分析
第四章 案例研究
    第一节 研究设计及量化评估模型
        一、研究设计
        二、东道国效应评估模型
    第二节 越南龙江工业园
        一、越南龙江工业园建设现状
        二、越南龙江工业园东道国效应分析
        三、越南龙江工业园东道国效应量化评估
    第三节 中匈宝思德经贸合作区
        一、中匈宝思德经贸合作区建设现状
        二、中匈宝思德经贸合作区东道国效应分析
        三、中匈宝思德经贸合作区东道国效应量化评估
    第四节 尼日利亚莱基自由贸易区
        一、尼日利亚莱基自由贸易区建设现状
        二、尼日利亚莱基自由贸易区东道国效应分析
        三、尼日利亚莱基自由贸易区东道国效应量化评估
    第五节 印度尼西亚青山工业园
        一、印度尼西亚青山工业园建设现状
        二、印度尼西亚青山工业园东道国效应分析
        三、印度尼西亚青山工业园东道国效应量化评估
    第六节 比较分析
        一、孵化效应
        二、聚集效应
        三、示范效应
        四、经济效应
第五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境外产业园建设问题及建议
    第一节 东道国效应视角下中国境外产业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层面
        二、产业园及企业层面
    第二节 境外产业园东道国效应提升建议
        一、中国角度的东道国效应提升建议
        二、东道国角度的效应提升建议
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戏曲专题博物馆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第一章 戏曲专题博物馆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戏曲专题博物馆发展概述
    第三节 戏曲专题博物馆发展的原因
第二章 戏曲专题博物馆馆藏文物分类研究
    第一节 馆藏文物现存分类方式
    第二节 馆藏文物其他分类方式
    第三节 馆藏文物分类目的
第三章 戏曲专题博物馆重点馆藏文物研究
    第一节 馆藏戏曲文物概况
    第二节 重点馆藏戏曲文物研究
第四章 戏曲专题博物馆陈列方式研究
    第一节 现状:当前戏曲专题馆陈列模式
    第二节 方向:因地制宜构建陈列形式
    第三节 价值:合理馆藏陈列的意义
第五章 戏曲专题博物馆传承与教育功能研究
    第一节 戏曲专题馆的保护与传承功能
    第二节 戏曲专题馆社会教育功能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戏曲专题博物馆数据统计表
附录B 孝义市市民对皮影木偶艺术博物馆了解度和参与度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A股退市公司重新上市研究 ——以长航油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企业升级转板及影响因素
        1.2.2 企业升级转板的市场效应
        1.2.3 退市公司重新上市
        1.2.4 文献述评
    1.3 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框架
        1.3.2 研究方法
2 退市公司重新上市的相关理论
    2.1 退市公司重新上市的制度规范
        2.1.1 退市公司重新上市制度简介
        2.1.2 建立重新上市制度的目的
        2.1.3 退市公司重新上市基本条件
    2.2 退市公司重新上市的理论基础
        2.2.1 资本运营理论
        2.2.2 信号传递理论
        2.2.3 博弈理论
3 长航油运案例背景介绍
    3.1 油运行业特点及现状
        3.1.1 油运行业特点
        3.1.2 油运行业现状
    3.2 长航油运公司简介
    3.3 长航油运退市过程分析
        3.3.1 长航油运退市过程
        3.3.2 长航油运退市成因简析
    3.4 长航油运重新上市路径选择
4 长航油运实现重新上市过程分析
    4.1 长航油运退市后的重整情况分析
        4.1.1 调整债务结构
        4.1.2 剥离低效产能
        4.1.3 调整经营战略
        4.1.4 改善公司架构
    4.2 长航油运重整后的绩效分析
        4.2.1 盈利能力分析
        4.2.2 偿债能力分析
        4.2.3 营运能力分析
        4.2.4 绩效综合分析
    4.3 长航油运重新上市条件分析
        4.3.1 合规条件分析
        4.3.2 示范效应分析
    4.4 长航油运重新上市流程分析
5 长航油运重新上市的经济后果分析
    5.1 重新上市的市场表现分析
        5.1.1 短期市场表现
        5.1.2 长期市场表现
        5.1.3 市场反应分析
    5.2 风险视角下的市场效应分析
        5.2.1 股价“补跌”的风险
        5.2.2 股东套现离场的风险
        5.2.3 难以获得投资回报的风险
        5.2.4 企业业绩“变脸”的风险
        5.2.5 责任主体虚化的风险
6 长航油运案例启示及建议
    6.1 重新上市的案例启示
        6.1.1 夯实主营业务,恢复造血能力
        6.1.2 结合公司实际,切忌盲目复制
        6.1.3 保护股东权益,避免长期停牌
    6.2 重新上市的相关建议
        6.2.1 回归理性投资,切勿盲目追捧
        6.2.2 落实责任主体,加强工作监督
        6.2.3 细化评定标准,促进市场公平
        6.2.4 完善上市要求,降低潜在风险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
    7.3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9)柏桦诗歌在海外的译介与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意义与价值
第2章 柏桦诗歌创作及国内研究
    2.1 柏桦生平
    2.2 柏桦诗歌创作
        2.2.1 诗歌创作概况
        2.2.2 诗歌创作“表达”期
        2.2.3 诗歌创作“往事”期
        2.2.4 诗歌创作“逸乐”期
    2.3 柏桦诗歌国内研究综述
        2.3.1 柏桦早期作品研究
        2.3.2 柏桦近期作品研究
    2.4 柏桦作品在港台
        2.4.1 香港
        2.4.2 台湾
第3章 柏桦诗歌在海外的译介
    3.1 译介概况
        3.1.1 在英语世界的译介
        3.1.2 在非英语世界的译介
    3.2 译介主体
        3.2.1 译者背景
        3.2.2 译者类型
        3.2.3 翻译模式
    3.3 文本选择
        3.3.1 文本选择概况
        3.3.2 文本选择的缘由探析
    3.4 传播媒介
        3.4.1 出版机构
        3.4.2 网络媒介
    3.5 社会文化语境
        3.5.1 早期:1988-2007
        3.5.2 近期:2008年至今
第4章 柏桦诗歌在海外的接受
    4.1 在英语世界的接受
        4.1.1 接受概况
        4.1.2 以菲奥娜为中心
        4.1.3 以戴迈河为中心
    4.2 在非英语世界的接受
        4.2.1 在法国的接受
        4.2.2 在德国的接受
        4.2.3 在其他国家的接受
    4.3 中外不同视域下的柏桦研究
        4.3.1 访谈对比分析
        4.3.2 研究内容差异
    4.4 不同语境下的柏桦评价
        4.4.1 中国大陆评价
        4.4.2 中国港台评价
        4.4.3 海外评价
第5章 柏桦诗歌翻译研究
    5.1 多译本对比分析:以英译本为例
        5.1.1 文本概述
        5.1.2 文本形式分析
        5.1.3 译本对比分析
        5.1.4 译者风格评析
    5.2 柏桦诗歌翻译中的变异:以霍布恩英译为例
        5.2.1 变异研究理论基础
        5.2.2 译者背景及其翻译实践
        5.2.3 霍布恩英译中的变异
    5.3 中外译者合作翻译案例述评
        5.3.1 《望气的人》译文对比
        5.3.2 《一切黑》译文对比
第6章 柏桦诗歌海外译介的理论阐释与当代意义
    6.1 从文学场域理论看柏桦诗歌译介与接受
        6.1.1 早期与近期接受状况对比分析
        6.1.2 文学场域理论与思维范式变革
    6.2 从阐释学理论视角看诗歌翻译的当代意义
        6.2.1 译者的角色与任务
        6.2.2 现代阐释学的理论启示
        6.2.3 诗歌翻译与诗歌意义建构
    6.3 中国当代诗歌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
        6.3.1 海外汉学家看中国当代诗歌:理性的启示
        6.3.2 中国当代诗歌海外译介:策略与路径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柏桦着作及获奖简介
附录2 :柏桦受邀参加国际诗会活动情况
附录3 :柏桦早期与海外汉学家译者的通信情况
附录4 :德国汉学家白嘉琳对柏桦的访谈原稿
附录5 :笔者对部分汉学家译者的访谈稿
附录6 :柏桦译诗发表情况统计表
附录7 :尚未出版的柏桦诗歌英译篇目统计
附录8 :柏桦2016年在巴黎七大诗歌研讨会的演讲稿
附录9 :多译本对比研究诗歌中英文本材料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企业并购商誉减值风险防范研究 ——以荣之联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企业并购文献综述
        1.2.2 商誉减值与风险的研究
        1.2.3 业绩承诺与风险的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框架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商誉减值
        2.1.2 业绩承诺与补偿机制
    2.2 理论基础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商誉本质论
        2.2.3 商誉的初始确认及后续计量
3 荣之联并购过程与商誉减值后果分析
    3.1 并购方及被并购方背景介绍
        3.1.1 并购方——北京荣之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1.2 被并购方——北京泰合佳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3.2 荣之联并购目的
        3.2.1 获取电信平台开发运营的协同效应
        3.2.2 拓展产业市场空间
        3.2.3 落实互联网多元化发展战略
    3.3 荣之联并购过程
        3.3.1 对价支付及溢价情况
        3.3.2 协议设计及业绩承诺完成情况
    3.4 计提商誉减值的后果分析
        3.4.1 并购方业绩波动明显
        3.4.2 大股东减持
        3.4.3 市场不看好
4 荣之联并购商誉减值风险成因分析
    4.1 商誉的初始确认偏高
        4.1.1 估值溢价过高
        4.1.2 表外无形资产未识别
    4.2 并购后未能很好的整合
        4.2.1 存在市场风险
        4.2.2 协同效应效果不佳
    4.3 业绩承诺推后商誉减值的计提
        4.3.1 业绩承诺目标和补偿机制设计不合理
        4.3.2 业绩承诺到期后的约束能力减弱
    4.4 商誉减值的处理存在缺陷
        4.4.1 商誉减值测试的方法和时间存疑
        4.4.2 商誉减值测试披露不充分
5 防范并购商誉减值风险的建议
    5.1 确定合理的交易价格
        5.1.1 适应市场环境和企业战略
        5.1.2 加强尽职调查
        5.1.3 审慎评估跨行业企业的价值
    5.2 并购方提高并购后整合能力
        5.2.1 重视并购后业务整合和人力整合
        5.2.2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5.3 完善业绩承诺与补偿条款
        5.3.1 设定弹性的业绩指标和多元的补偿条款
        5.3.2 增加对被并购方的激励条款
    5.4 监管层规范制度和加强监管
        5.4.1 规范商誉确认及后续计量
        5.4.2 完善商誉会计信息披露相关制度的建设
        5.4.3 加强外部监管和问询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
    6.3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四、国外有关公司网址及主要产品一览表(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发展研究[D]. 贾琦.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毕沅与陕西古迹保护 ——兼论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制度及方法[D]. 陈斯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比较研究[D]. 刘丽丽.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4]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与实证研究 ——以重庆为例[D]. 周长安. 重庆大学, 2020(02)
  • [5]历史、传承与跨越 ——桂滇地区竹筒琴制作工艺研究[D]. 袁寿玉.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6]中国境外产业园区的东道国效应研究 ——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D]. 蔡悠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7]戏曲专题博物馆调查与研究[D]. 宋艳艳.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9)
  • [8]A股退市公司重新上市研究 ——以长航油运为例[D]. 陶子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9]柏桦诗歌在海外的译介与接受研究[D]. 杨安文.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9)
  • [10]企业并购商誉减值风险防范研究 ——以荣之联为例[D]. 杨心铭.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国外公司网站及主要产品一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