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宁南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

对宁南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

一、宁夏南部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杜捷[1](2020)在《农业水土资源利用评价与均衡优化调控研究 ——以宁夏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农业水土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其分布不均衡和利用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威胁区域发展和粮食安全。本文以理论构建为前提,用空间分析方法对宁夏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特征进行分析评价,解析了水土资源利用因素对农业产出影响的关键问题,通过耦合协调模型综合评判宁夏农业水土资源与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状态,最后选取代表性灌区构建水土资源均衡优化配置模型展开实例研究,为宁夏农业水土资源管理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主要结论有:(1)通过提炼农业水土资源均衡优化调控的基础理论,提出农业水土资源均衡优化调控的概念及以“水土资源均衡匹配”、“大系统协调”和“时空均衡”为核心的内涵要义,同时阐述了农业水土资源均衡优化调控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决策机制及实现该目标的主要技术路径。(2)宁夏灌溉用水量与有效灌溉面积之间的空间平衡度明显高于农业灌溉用水量与耕地面积。2007~2017年,宁夏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度不断提高,但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农业水资源分配出现更大的变异性。宁夏中北部县区的错配指数较低,农业灌溉用水充分,而东南部县区地多水少的问题始终较严重。研究期宁夏农业灌溉用水量对农业土地面积变化的敏感性增加,高敏感区域逐渐向宁北转移。此外,研究表明单位面积水资源量法对自然本底差异较大的地区不适用。(3)基于LMDI因素分解结果,农业用水效率是影响宁夏农业产值变化的最重要的因素,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策略。从不同作物角度考虑,2007~2017年,粮食生产结构效应为宁夏全区粮食产量增长的最大正向驱动力,表明研究期内宁夏粮食作物结构调整的方向是合理的;若不分作物分析,耕地利用集约度效应和耕地利用广度效应分别为粮食总产量增加的主要增量、减量效应,未来粮食生产发展的关键措施应是提升粮食单产能力和提高复种指数。(4)2007~2017年,宁夏农业水土资源系统、农业农村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均呈明显递增趋势,“农业大系统”及“两两系统”均呈现由“高耦合—低协调”向“高耦合—高协调”发展,农业水土资源与外部系统逐步向良性有序的方向发展。(5)选取贺兰县灌区为实例进行研究,构建基于“水土资源均衡、灌溉水时空均衡和生态水位控制”的灌区多目标水土资源均衡优化配置模型,将优化配置模型与地下水模拟模型耦合计算,得到规划年贺兰县灌区灌溉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实现了灌溉水资源时空均衡调配和地下水位有效调控。

丁广[2](2020)在《宁南山区经济林降雨集流入渗系统的水分动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黄土高原地区,水分是植物生长最主要的限制因素,生态系统中的水分主要来自天然降水输入土壤的水分。由于气候条件限制和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等水资源问题,导致该地区自然降水利用率低,水资源浪费严重。为探究宁南山区红梅杏经济林在应用降雨集流渗灌系统后对雨水的截留与收集能力、分配特征;自然降水通过该系统在红梅杏根系的入渗特征以及确定红梅杏在应用降雨集流渗灌系统后的有效降雨量。以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红梅杏林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观测的方法,以天然降雨和人工模拟降雨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原州区小降雨特征,以此为基础设计野外试验,在野外实地开展对红梅杏降雨集流渗灌过程的试验与模拟。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固原市原州区近60年的降雨年际变化整体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该地区小降雨居多,0~16mm降雨总量在年降雨总量中占比较大,平均占比为58.53%。0~16mm各阶段的降雨量变化趋势有增有减。0~4mm、4~8mm以及12~16mm的降雨量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仅8~12mm的降雨量呈现出减少的趋势。且0~4mm和4~8mm的降雨量的增加趋势比12~16mm的降雨量增加趋势更加大。(2)试验观测期间天然降雨集中在小降雨区间,5mm以下降雨占比83.3%。研究中采用的人工模拟降雨方式同天降降雨相比,相似系数为0.91,人工模拟降雨结果略高,但仍具有较高的相似性、适用性。在人工模拟降雨的条件下,降雨集流系统的集流量与降雨量成线性关系,集流量随着降雨量增加而增加。(3)试验期间共观测分析16场降雨,降雨总量为80.30mm,其中收集雨量为52.14mm,渗灌系统截留量为18.19mm,林冠截留量为9.97mm,分别占降雨总量的64.93%,22.65%和12.42%。平均渗灌系统集流率为61.29%,平均渗灌系统截留率为27.12%,平均林冠截留率为11.95%。从试验观测得到的拟合方程可以得出,集流量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大,集流量与降雨量有着显着的线性关系(R2=0.9955)。集流率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但是增大的趋势逐渐减小,集流率与降雨量存在对数关系(R2=0.6939)。小雨量级降雨的集雨率偏小且不稳定,随着雨量级的增加,集雨率成对数关系增加且较稳定。(4)入渗过程是从渗灌器底部出水口处开始,湿润锋主要推进方向呈沿水平线向下45°向外扩散湿润锋向下运移速率快于水平运移速率和向上运移速率。在理想状况下湿润体形态近似坛状。湿润体的体积随着降雨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大,湿润体体积与降雨时间存在幂函数关系。在铺设渗灌系统情况下,四年生红梅杏的有效降雨量为16.22mm。

姚自凯[3](2019)在《基于分段线性差分法的坝前淤泥土固结计算》文中研究表明“坝前淤泥面加坝”是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地区及其周边省区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普遍采用的施工方法。长期以来工程中对“坝前淤泥面加坝”技术的理论可行性分析、施工技法总结等的完整理论分析资料较少,目前“坝前淤泥面加坝”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多依靠工程经验来进行,虽基本满足工程需要,但在长期应用中仍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本文针对“坝前淤泥面加坝”施工方法中饱和淤泥土的大变形非线性固结沉降特点,借鉴分段线性有限差分方法思想,在分层碾压填筑加载方式下,对坝前淤泥土的固结计算理论进行研究。以宁夏固原市采用坝前淤泥面加坝进行除险加固的相关水库为研究对象,引入分段线性差分方法(CS2.APiecewise-Linear Model For Large Strain Consolidation)并结合堆载预压固结措施,建立了坝前淤泥土分段线性差分一维大变形固结模型,模拟土坝加高施工中的分级加载过程,探讨坝前淤泥土一维固结过程中考虑大变形固结与小变形固结之间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分析和建立分段线性排水板-堆载预压耦合固结模型,以径向固结模型模拟计算了坝前淤泥土中插入塑料排水板后,淤泥土在加载过程中的固结度、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状况和孔隙比的变化。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利用固结、渗透仪器开展逐级加载条件下不同深度处坝前淤泥土固结-渗透特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同一荷载作用下,随着深度的增加,淤泥土样的变形量逐渐减小;②不同深度处的淤泥土孔隙比随着荷载的增大逐渐减小,e-lgp曲线均表现出直线状态,孔隙比与固结压力之间呈现明显的对数关系;③不同深度处的淤泥土渗透系数均随着固结压力的增大而减小,后期降低较缓慢,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且孔隙比与渗透系数关系密切,渗透系数随孔隙比的减小而逐渐减小,利用单指数衰减方程可以较好地表达淤泥土渗透系数与固结压力及孔隙比与渗透系数之间的关系。(2)建立坝前淤泥土分段线性差分一维大变形固结模型,编制Fortran计算程序,计算分析表明:①在固结的初始阶段,以坝前淤泥土沉降变形为基础的大变形固结度与小变形固结度之间相差较小,随着时间的增加,大变形固结度发展较小变形固结度缓慢,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计算淤泥土固结度时应以大变形计算值为参考;②同一时刻、同一深度处的大变形超静孔隙水压力的计算值大于小变形计算值,在淤泥土土工参数一定的条件下,当土体的变形较大时,小变形固结得到的超静孔压有较明显的消散;③第四级加坝结束后淤泥土内的超静孔压值达到最大,此时土体有效应力最小,施工时应对这一时段进行重点监测。(3)建立分段线性排水板-堆载预压耦合固结模型,编制Fortran计算程序,得出结论如下:①在计算模型中增设竖向排水板,淤泥土的固结速率明显加快,与未增设竖向排水板时计算的淤泥土固结度相比,提前43天达到相同的固结度。②由于竖向排水板的布设,淤泥土中超静孔压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消散,淤泥土内布设塑料排水板与未布设塑料排水板相比,可节约163天工期。

路其首[4](2019)在《明代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与农业发展》文中研究说明水资源是制约西北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一定时期内西北地区人民水资源利用方式,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可深化对该时期人民在水资源利用中体现的智慧与经验的理解,以更好地为现实提供借鉴。自然降水状态下的西北地区,除少数山地之外,绝大部分地区不适宜于农作物生长及农业发展。明代西北地区比现在干冷,降水量比现在小。对水的利用除雨养农业区外则是灌溉区的形成。为了更好地进行研究,将西北地区分为陕北高原、陇中盆地、渭河平原、宁夏平原、秦巴山地、河湟谷地等,各区内自然环境及地表径流不同。农业水资源利用主要为地表水,其中以地表径流为主;地下水次之,地下水或地表积水可作为地表径流的补充。灌溉是利用地表水最主要的方式,明代西北地区的灌溉工程建设在不同地区表现的不同,通过整理不同地区的灌溉工程及其建设方法,其工程特点是:以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为主、兴废较为频繁、军事性因素强、水利技术有一定发展。灌溉工程有不同分类:以投资者分类,分为军事因素的灌溉工程、官民合修和民间自修三种;以引水方式分类,可分有坝引水和无坝引水两种。灌溉工程修建较高的花费、政治环境的不利、引水方式的不同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灌溉工程建设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很深。一是灌溉面积的扩大。边地军镇卫所的屯田活动对耕地面积扩大起到很大作用,但并非水利建设的直接结果。其发展速率主要依靠地理环境及农业发展基础,还包括人口的增减。腹里地区耕地面积在明中后期出现增长,这与农业发展基础、灌溉工程中小型化、政策推行、种植结构改变等有密切关系。不同地区灌溉面积扩大与灌溉工程建设的相关程度也不同,并存在空间与时间差异。二是农业技术的选择。作物引进方面,旱地作物对种植结构改变作用有限,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小且零星分布,大部分地区仍然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水资源利用对作物周期以及包括不同作物的轮作、间作在内的种植结构变化起了一定作用。农业生产工具多样,尤其以水资源利用方面的水车、水磨、船磨的出现为代表,但只是在陇中部分地区出现。农业增产措施中,肥料使用普遍;而以陇中砂田为代表的保水措施是一种创举,但二者更新费用较高。总之,与水资源利用相关的生产工具及生产技术方面未取得重要突破。不同水资源利用途径会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状态,并存在区域性差异。明代西北地区农业经营方式多种并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肥力保持模式、诱导性技术-制度模式,而肥力保持模式与诱导性技术-制度模式有一定交叉,水资源则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农业经济区域性差异与水资源的区域性差异有紧密相关性,水资源的分布格局深刻影响着农业经济发展格局。总之,通过对明代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与农业发展的探讨上,可供借鉴处是在工程技术创新、农业增产措施、水资源分配、利用的多样化发展趋势上,而不足之处则是水资源利用来源过于单一,水资源利用工具未广泛普及且技术相对滞后,部分地区盲目扩大耕地面积等。当今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仍有一些问题与历史相似,在今后用水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通过一系列相关措施努力达到水资源的合理使用。

唐学军,陈晓霞[5](2018)在《秦巴山区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文中提出秦巴山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是秦巴山区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在对秦巴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水环境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当前秦巴山区水资源开发与保护除了水资源的优势开发还不够外,还存在着如水资源利用率低,河流受污染风险高,水质监测预警机制及生态补偿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应加快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律制度建设,完善相应政策,改革流域和河段管理制度,强化依法治水、严格红线管控,完善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补偿制度,建立水污染应急管理机制,依托现有的水资源优势、创新水经济发展模式。

张国昕[6](2017)在《生态文明理念下西北宁陕地区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和生态文明理念视野下,生态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已成为当前亟需开展研究的领域。本文针对西北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移民面临的实际问题,选择建国以来移民历史最长的宁夏西海固山区和移民规模最大的陕南秦巴山区作为研究区域。在研究区域5个市、11个县(区)、13个镇(乡)、16个移民点开展现场调研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生态学、系统学、规划学、建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从理论、历史、实践、技术四个层面开展了西北宁陕地区生态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研究,形成了本文研究的基本框架。重点探讨生态移民宜居环境空间演变规律、空间开发规划优化、宜居建筑设计理念更新、社会融合和社会成本分析等问题,意欲为优化移民宜居环境建设,推动移民安置工作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支撑。针对移民搬迁安置过程面临的各种挑战,本文首先开展了移民宜居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通过移民宜居环境空间内涵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生态文明理念剖析,归纳和分析了移民人居环境空间演变的基本规律和移民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通过对人类和自然、主体和客体、现代和传统、全球和本土、有序和无序、传承和创新六对关系的分析,从哲学、历史学和动力学三个维度解读生态文明理念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探讨构建了移民生态文明建设三维结构优化调控体系。三维结构包括:由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调控目标维,由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公众行为构成的调控对象维,由观念转变、制度保障、技术更新构成的调控任务维。通过对中国历史上人口迁徙的回顾和研究区域传统村落、传统建筑的案例分析,开展了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历史的研究。在开展传统村落依山傍水而建的空间分布特征基础上,总结了凤堰明清古梯田农耕模式;在开展传统建筑特征分析基础上,总结了生土建筑结构与营建技术的本土化特色;在开展宁夏吊庄四代移民建筑分析基础上,总结了吊庄移民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典型案例分析为生态脆弱地区移民宜居环境建设提供了地域文化传承的历史启迪。通过调查移民规划实施过程在观念转变和行为规范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主要障碍,开展移民宜居环境空间开发规划实践的研究。通过开展研究区域移民安置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环境影响分析、移民产业发展规划和经济收入分析、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分析、以及移民安置成本和社会融合分析,从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展开技术经济评价和故障分析,尝试建立生态脆弱地区移民宜居环境建设规划实践综合评价方法体系。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了以满足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为核心,包括规划3个阶段、9项生态文明制度、29项具体指标构成的移民宜居环境建设规划优化全过程控制的“3929”制度保障体系,并通过移民宜居环境空间开发规划实践案例分析,进一步论证了制度保障的重要性。针对研究区域移民宜居环境建设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移民生态、生产、生活三大空间开发实践过程反映的技术需求,开展了移民宜居环境建设规划优化和建筑设计理念更新的技术研究。重点针对研究区域传统文化传承及移民宜居环境建设持续发展等问题,探索构建传承地域文化特色,包括三大空间组团设计、生态农业产业化设计、本土化建筑设计、整体性设计和分类指导设计等5项策略和27项技术措施组成的移民宜居环境建设规划设计更新的技术策略体系,并通过分散安置移民传统民居建筑更新工程和集中安置移民新村设计更新工程的案例分析,为技术策略体系应用提供工程示范。

陈晓珍[7](2014)在《多中心视角下的山区水资源治理研究 ——以余姚市鹿亭乡为例》文中提出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是不可替代的生活资源,是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控制性的生态资源。水资源治理如果得当,不仅能保护环境、保障资源供给,还能有力地推动经济发展;反之,将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健康。当前,我国在水资源的保护、管理及利用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和问题,使得水资源治理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针对水资源的特点,各地区、各流域都有各自的治理模式,这其中山区的水资源因其具有水源地特征,使其治理不但要考虑开发利用,更要考虑生态保护。同时,由于山区多属欠发达地区,主要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对水资源进行治理,但这种政府为主导的一元治理模式,制约了水资源治理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调动市场和社会参与水资源治理的积极性,形成多中心治理山区水资源的模型,实现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群众期待的治理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论文的背景和意义,梳理国内外关于水资源治理的研究情况,明确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多中心治理水资源的概念和理论,并提出山区水资源治理的多中心模型。第三部分以余姚市鹿亭乡为个案,对山区水资源治理的现状进行描述和分析,提炼出鹿亭乡在水资源治理中积累的基本经验:明确的目标定位、清晰的政策导向和系统的执行落实。第四部分对山区水资源治理中面临的困境进行归纳,并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定位,指出由政府确定水资源治理的具体目标、治理内容并提供资金保障的单中心模式有着明显弊端,容易出现由政府信息的不足与扭曲、公共决策的局限性、寻租活动的危害等导致的政府机制失灵,“搭便车”、“公地悲剧”引起的市场机制失灵和一直以来“政府办社会”所导致的社会机制失灵三种危机并存的情况。第五部分提出建立多中心治理模式的建议:通过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调动市场的积极性、提高群众的参与意识来培育水资源治理的多元主体;通过科学选择治理项目来寻求共同的利益焦点;通过进一步完善水资源治理中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多元治理机制,形成三方互相制约、互相制衡的机制结构,从而构建起多元共赢的山区水资源治理模式。

李金燕[8](2014)在《基于生态优先的宁夏中南部干旱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部干旱区处于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地带,如何处理好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直接影响区域乃至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相同条件下,除了必须要提高其水资源利用效率外,还必须要维持生态系统对水的需求量,并且要将生态系统需水量纳入到水资源分配中。这就给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课题:如何明确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真正体现水资源的生态环境效果;如何合理估算和评价生态环境需水,真正将生态环境需水体现在水资源配的过程及实践中。但是,目前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定性研究和宏观层面上,还没有非常完善的、具体的生态环境水分配的适当原则和方法。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本文在地处西北干旱区域的宁夏中南部干旱区域(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开展基于生态优先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针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1)在全面总结和辨析国内外相关研究中生态需水、环境需水概念的基础上,认为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健康的环境条件,健康的环境条件是为了维持良好的生态系统,因此离开环境谈生态或撇开生态淡环境都是不现实的。那么在没有特殊需求或者不具备分别探讨生态需水和环境需水的条件时,应当将二者结合起来考虑,宜采用“生态环境需水”的概念。并结合区域特点,进一步对干旱区域“生态环境需水”的概念、内涵进行了研究、探讨。(2)在生态环境需水概念的指导下,为不失一般性,首先对干旱区域生态环境需水特征、生态环境需水影响因素、生态环境需水分类进行系统探讨,进而结合宁夏中南部干旱区域特点对其生态环境需水类型作了进一步的明确界定;提出了估算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概念性框架和步骤,初步构建了量化区域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数学模型,探索了适用于干旱区域生态环境需水的估算方法。(3)通过对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式的辨析,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配置理论及模式适应当前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并对其概念、内涵、配置属性、配置目标、配置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4)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宁夏中南部干旱区域特点构建了生态优先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框架,补充、完善了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体系。(5)利用干旱区域生态环境需水量概念内涵、分类、估算模型、估算方法等理论研究成果,结合研究区的自然地理、河流水系、植被分布等情况,对生态环境需水量进行了应用研究。定量估算了研究区现状生态环境需水量,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估算结果,明确了结论,为研究区生态环境建设以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决策依据。进而对需要配置的生态环境需水量进行了界定,为生态优先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奠定了基础。(6)利用基于生态优先的干旱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研究结果,结合研究区“扬、引、蓄并举”的多水源调配特点,建立了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生态环境目标,以及包含各种约束条件的多目标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并根据其区域特点率定模型中的各项参数、确定约束条件,进而采用目标逼近法结合Matlab软件对模型求解,实现了生态优先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最后对配置结果进行了评价,表明水资源配置方案实施后可支撑未来研究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刘峰[9](2013)在《宁夏六盘山片区扶贫开发路径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贫困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消除贫困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任务和挑战。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始终将减缓贫困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努力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经过30年的努力,中国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群众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贫困地区经济全面发展、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提前完成了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的减贫任务。但是贫困问题仍然限制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度,特别是欠发达地区贫困问题仍然很严峻。六盘山片区是《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重点扶持的14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由于区位劣势,至今六盘山区群众生活还很艰难。本研究基于今后十年国家对特困地区区域开发与扶贫攻坚力度加大的契机和宁夏扶贫开发工作所取得的经验总结、现状剖析入手,重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宁夏六盘山片区扶贫开发路径进行研究。在文献综述、深度访谈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和实地调研的方法,依据资源禀赋确立优先发展产业,积极探索扶贫开发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的有机结合的扶贫创新路径,包括加强体制创新,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行政能力;锁定扶贫对象,建立良性扶贫机制;大力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和大县城建设,吸纳转移就业;合理运用自然资源,积极探索碳汇交易市场的新型扶贫机制;开发旅游资源,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旨在为六盘山片区构建一个全新的扶贫工作范式,从而在增强地区发展能力的同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刘继平[10](2012)在《榆林南部山区水源地保护与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文中提出榆林全面贯彻落实了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禁牧"、"山川秀美"工程等,大量的植树造林改善了植被状况,从整体而言,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南部地区广大山区的水资源破坏状况还有待根本性改变,本文就采用多功能治理模式进行论述,集水土保持、沟道防洪、农业用水、人畜饮水,水生态环境条件修复改善等多项功能,从而改变山区干旱缺水现状,以达到延伸农牧业产业链条的最终目标。

二、宁夏南部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宁夏南部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农业水土资源利用评价与均衡优化调控研究 ——以宁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空间均衡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
        1.2.2 农业水土资源利用评价研究
        1.2.3 农业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1.2.4 研究发展趋势及不足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农业水土资源均衡优化调控基本理论
    2.1 农业水土资源均衡优化配置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系统理论
        2.1.3 协调发展理论
        2.1.4 博弈理论
        2.1.5 边际理论
    2.2 农业水土资源均衡优化调控的内涵
        2.2.1 均衡的内涵
        2.2.2 农业水土资源均衡优化调控的内涵
    2.3 农业水土资源均衡优化调控的基本原则与决策机制
        2.3.1 基本原则
        2.3.2 决策机制
    2.4 农业水土资源均衡优化调控技术路径
        2.4.1 完善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
        2.4.2 提高效率,保障农业水土资源供需平衡
        2.4.3 因地制宜,促进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
    2.5 本章小结
3.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3.1 自然地理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气候条件
        3.1.4 河流水系
        3.1.5 土壤植被与生态建设
    3.2 社会经济概况
    3.3 水土资源概况
        3.3.1 水资源
        3.3.2 土地资源
    3.4 数据来源
4.宁夏农业水土资源时空匹配特征研究
    4.1 时空匹配分析方法
        4.1.1 重心模型
        4.1.2 匹配与错配理论
        4.1.3 敏感性分析
    4.2 宁夏农业水土资源时空匹配特征分析
        4.2.1 农业水土资源分布特征及重心变化
        4.2.2 基于基尼系数和错配指数的水土资源空间匹配特性分析
        4.2.3 农业灌溉用水对土地资源敏感性分析
    4.3 水土资源匹配研究方法适用性分析
    4.4 宁夏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格局变化的分析与建议
    4.5 本章小结
5.基于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应的农业产出影响因素分析
    5.1 LMDI分解方法
        5.1.1 农业产值的水资源利用驱动因素解析及分解模式
        5.1.2 粮食产量的耕地利用驱动因素解析及分解模式
    5.2 宁夏农业产出与水土资源利用驱动因素变化时序分析
        5.2.1 宁夏及各地市农业经济与社会发展
        5.2.2 宁夏及各地市水资源利用驱动因素演变分析
        5.2.3 宁夏及各地市耕地利用驱动因素演变分析
    5.3 基于水资源利用视角的宁夏农业产值影响因素分析
        5.3.1 宁夏全区农业产值年际LMDI分解结果分析
        5.3.2 宁夏各地市农业产值LMDI分解结果分析
    5.4 基于耕地利用视角的宁夏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5.4.1 不同粮食作物产量变化影响因素分解
        5.4.2 粮食总产量LMDI分解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农业水土资源-农业农村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
    6.1 农业水土资源-农业农村经济-生态环境关联分析
        6.1.1 农业水土资源与农业农村经济的互馈影响
        6.1.2 农业水土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互馈影响
        6.1.3 农业水土资源-农业农村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作用机制
    6.2 农业水土资源-农业农村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设计
        6.2.1 指标体系构建
        6.2.2 数据处理
    6.3 耦合协调评价模型
        6.3.1 功效函数
        6.3.2 耦合协调模型
        6.3.3 耦合协调分类及判别标准
    6.4 宁夏农业水土资源-农业农村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
        6.4.1 综合评价指数分析
        6.4.2 大系统耦合协调度特征分析
        6.4.3 大系统两两耦合协调度特征分析
    6.5 本章小结
7.灌区农业水土资源均衡优化调控研究——以贺兰县为例
    7.1 贺兰县概况及数据来源
        7.1.1 自然地理情况
        7.1.2 经济社会情况
        7.1.3 水土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7.1.4 数据来源
    7.2 水土资源系统概化与网络图
    7.3 灌区水土资源供需预测
        7.3.1 土地资源分析预测
        7.3.2 水资源分析预测
    7.4 灌区水土资源均衡优化配置模型构建
        7.4.1 建模思路
        7.4.2 水土资源均衡优化配置模型与求解
        7.4.3 基于Modflow的灌区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
        7.4.4 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与地下水模拟模型耦合步骤
    7.5 灌区水土资源均衡优化配置结果
        7.5.1 灌区水土资源空间均衡优化
        7.5.2 灌区水土资源时间均衡优化
        7.5.3 灌区地下水位时空优化
    7.6 贺兰县灌区农业水土资源调控方向及可持续利用对策
    7.7 本章小结
8.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1
导师简介2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2)宁南山区经济林降雨集流入渗系统的水分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小降雨事件对植物的影响研究
        1.2.2 雨水资源化研究
        1.2.3 人工模拟降雨装置研究
        1.2.4 有效降雨研究
        1.2.5 土壤入渗和节灌技术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创新点
        1.3.1 研究目的
        1.3.2 创新点
    1.4 研究内容
        1.4.1 试验区小降雨特征分析
        1.4.2 试验区降雨集流装置集流机理的研究
        1.4.3 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红梅杏有效降雨与无效降雨界线的确定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案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方案
        2.2.1 试验区天然降雨特性分析与人工降雨设计
        2.2.2 渗灌器集流机理的研究
        2.2.3 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红梅杏有效降雨于无效降雨界线的确定
第三章 小降雨特征分析
    3.1 降雨量的年内、年际变化规律
    3.2 各阶段的年降雨量趋势分析
    3.3 各段降雨量之和占年降雨量的比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雨水收集系统的降雨集流规律
    4.1 雨量分配及观测
        4.1.1 降雨设计
        4.1.2 雨量测量
    4.2 研究地天然降雨特征
    4.3 天然降雨与人工模拟降雨结果分析
        4.3.1 两种降雨方式集流量
        4.3.2 两种降雨方式相似性分析
    4.4 渗灌系统集流量
        4.4.1 对比样地渗灌系统集流量
        4.4.2 红梅杏样地渗灌系统集流量
    4.5 林冠截留率与降雨再分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红梅杏根区土壤入渗特性及有效降雨量
    5.1 观测内容与方法
        5.1.1 试验设置
        5.1.2 观测内容
    5.2 水分入渗规律
        5.2.1 累积入渗量
        5.2.2 入渗率
    5.3 湿润锋运移特征
        5.3.1 垂直方向运移规律
        5.3.2 水平方向运移规律
    5.4 湿润体范围与有效降雨量确定
        5.4.1 湿润体范围动态变化
        5.4.2 有效降雨量的确定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基于分段线性差分法的坝前淤泥土固结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坝前淤泥面加坝”技术研究现状
        1.2.2 饱和软土固结理论研究现状
        1.2.3 软土地基处理工程措施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分段线性差分一维大变形固结模型
    2.1 引言
    2.2 分段线性差分一维大变形固结模型理论
        2.2.1 模型建立
        2.2.2 基本关系
        2.2.3 总应力、有效应力和孔隙水压力
        2.2.4 渗透系数及渗流平衡关系式
        2.2.5 质量和动量守恒
        2.2.6 沉降与固结
        2.2.7 时间增量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坝前淤泥土固结-渗透特性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坝前淤泥土基本物理力学参数
        3.2.1 试验材料
        3.2.2 坝前淤泥土基本物理力学参数测定
    3.3 南川水库坝前淤泥土固结-渗透特性试验
        3.3.1 试验方案
        3.3.2 试验设备
        3.3.3 试验结果分析
        3.3.4 试验结果讨论
    3.4 坝前淤泥土固结-渗透特性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坝前淤泥土一维大变形固结分析
    4.1 引言
    4.2 坝前淤泥面加坝实际工程案例
        4.2.1 工程概况
        4.2.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4.2.3 库区坝前淤泥土工程性质
        4.2.4 坝体填筑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4.3 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计算
    4.4 分段线性差分模型计算
    4.5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段线性排水板-堆载预压耦合固结模型
    5.1 引言
    5.2 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处理软基方法
        5.2.1 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加固软基机理
        5.2.2 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井群布置方法
        5.2.3 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等效简化计算方法
    5.3 分段线性排水板-堆载预压耦合固结模型建立
        5.3.1 塑料排水板的布设
        5.3.2 建立数学模型
        5.3.3 基本关系
        5.3.4 总应力、有效应力和孔隙水压力
        5.3.5 渗透系数
        5.3.6 渗流量、沉降与固结
        5.3.7 边界条件分析
        5.3.8 时间增量
    5.4 工程案例分析
    5.5 模型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分段线性排水板-堆载预压耦合固结计算模型程序
致谢
个人简介及论文发表情况

(4)明代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与农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 西北地区
        (二) 水资源
        (三) 农业经济
第一章、西北地区农业水环境
    第一节、自然降水状态下的西北农业及其用水方式
        一、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
        二、明代西北地区的水分状况
        三、西北地区水资源分布
        四、西北地区农业发展中的水资源利用方式
    第二节、明代西北地区农业水资源利用的主要来源
        一、明代西北地区农业水资源利用的主要来源
        (一) 地表水
        (二) 地下水
        二、明代西北地区农业利用的地表水
        三、明代西北地区农业利用的地下水
第二章、水资源利用与农业灌溉工程的发展
    第一节、地表水利用与农业灌溉工程发展
        一、渭河平原
        二、陕北高原、陇中盆地
        三、宁夏平原
        四、河西走廊
        五、河湟谷地
        六、秦巴山地
    第二节、地下水利用与农业灌溉工程建设
    第三节、明代西北地区灌溉工程类型及分布
        一、明代西北地区灌溉工程类型
        (一) 以投资者分类
        (二) 以引水方式分类
        二、明代西北地区灌溉工程特点
        (一) 以中小型水利为主
        (二) 兴废较为频繁
        (三) 军事性因素强
        (四) 水利技术有一定发展
        三、明代西北地区灌溉工程分布
    第四节、余论
第三章、水利灌溉与农业发展
    第一节、灌溉工程建设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一、建设花费
        二、引水方式
        三、社会经济与灌溉工程建设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灌溉面积的扩大
        一、军镇卫所屯田面积的扩大
        (一) 陕北高原: 延安府与延绥镇的比较研究
        (二) 宁夏平原与河西走廊
        (三) 河湟谷地
        (四) 其他卫所
        二、腹里耕地面积的扩大
        (一) 渭河平原耕地面积的变化
        (二) 秦巴山地耕地面积的扩大
        三、灌溉面积扩大与水资源利用
        (一) 屯田面积扩大与水资源利用
        (二) 腹里耕地面积扩大与水资源利用
        四、灌溉面积扩大与农业发展
        (一) 灌溉面积扩大与农业发展的时间性
        (二) 灌溉面积扩大与农业发展的空间性
    第三节、农业技术发展
        一、作物引进与种植结构变化
        (一) 经济作物的引进与种植
        (二) 粮食作物的种植
        (三) 种植结构
        (四) 小结
        二、农业工具与增产措施
        (一) 农业工具
        (二) 保水措施
        (三) 小结
第四章、水资源利用与农业发展
    第一节、不同水资源利用途径下的农业发展
        一、灌溉区农业的发展
        二、雨养区农业的发展
        三、农业发展的区域性差异
    第二节、水资源利用与农业发展
        一、农业经营
        二、农业经济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秦巴山区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秦巴山区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现状
    1.1 秦巴山区水资源现状
    1.2 秦巴山区水环境现状
        1.2.1 水环境监测现状
        1.2.2 水环境质量现状
    1.3 秦巴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3.1 农业、生活、工业、生态用水情况
        1.3.2 水资源开发现状
        1.3.3 跨流域调水现状
2 秦巴山区水资源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2.1 水资源的利用率低、分配体系不完善
    2.2 河流受到污染的风险高
        2.2.1 部分流域和河段污染严重
        2.2.2 农村生活污水、农业污染物成上升趋势
        2.2.3 尾矿分布多且分散, 监督管理落后
        2.2.4 植被退化、石漠化、水土流失严重
    2.3 流域水质监测预警不够完善
        2.3.1 水质监测点设置不足, 部分地区存在重复
        2.3.2 环境监管手段落后
        2.3.3 水质监测预警能力较差
    2.4 生态补偿机制不够完善
        2.4.1 生态补偿标准各异, 补偿金额偏低
        2.4.2 生态补偿方式和资金来源单一
        2.4.3 生态补偿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不够完善
        2.4.4 生态补偿事后评估机制不健全
    2.5 水资源优势开发还不够
3 改进和完善秦巴山区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措施
    3.1 加快法律法规建设, 完善相应配套政策
    3.2 强化秦巴山区依法治水“红线”管控制度
    3.3 改革秦巴山区内流域和河段管理制度
    3.4 完善秦巴山区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生态补偿体制
    3.5 完善秦巴山区水质监测预警机制
    3.6 建立秦巴山区流域和河段水污染事故应急机制
    3.7 创新秦巴山区水经济发展模式
4 结语

(6)生态文明理念下西北宁陕地区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当代西北地区生态移民的缘起和发展
        1.1.2 当前生态移民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态势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启示
    1.3 项目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特征和典型案例选择
    2.1 研究区域选择
        2.1.1 生态移民概念界定
        2.1.2 研究区域和研究范围选择
    2.2 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特征
        2.2.1 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特征
        2.2.2 陕西省生态环境特征
    2.3 研究区域生态移民规划
        2.3.1 宁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规划
        2.3.2 陕南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2011-2020 年)
    2.4 典型案例选择
    2.5 本章小结
3 生态移民宜居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
    3.1 移民宜居环境空间内涵和行为主体
        3.1.1 移民宜居环境空间内涵和功能定位
        3.1.2 移民宜居环境空间行为主体
    3.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理念
        3.2.1“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念
        3.2.2“体国经野”的宜居环境系统规划理念
        3.2.3“师法自然”的建筑设计理念
    3.3 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生态文明理念
        3.3.1“以人为本”的环境伦理观
        3.3.2 以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为核心的生态学原理
        3.3.3 建筑设计理念更新的生态学原理
    3.4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理念内涵解读
        3.4.1 生态文明的哲学思考
        3.4.2 文明冲突的历史思考
        3.4.3 生态文明的动力学思考
        3.4.4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内涵解读
    3.5 移民宜居环境生态文明建设调控体系构建
        3.5.1 移民宜居环境生态文明建设调控体系构建原则
        3.5.2 移民宜居环境生态文明建设调控体系构建框架
    3.6 本章小结
4 研究区域移民居住环境空间开发历史的研究
    4.1 移民居住环境空间的历史演变
        4.1.1 中国历史上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变化和人口迁徙
        4.1.2 宁夏西海固山区移民人口迁徙和空间开发的历史回顾
        4.1.3 陕南秦巴山区移民人口迁徙和空间开发的历史回顾
    4.2 研究区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
        4.2.1 传统村落与传统村落保护
        4.2.2 宁夏西海固山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
        4.2.3 陕南秦巴山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
    4.3 研究区域传统民居建筑特征及其文化传承内涵
        4.3.1 传统民居建筑和传统民居建筑保护
        4.3.2 宁夏西海固山区传统民居建筑特征
        4.3.3 陕南秦巴山区传统民居建筑特征
    4.4 宁夏吊庄移民居住环境建设的历史回顾
        4.4.1 宁夏吊庄移民的历史背景
        4.4.2 银川市月牙湖吊庄移民居住环境建设案例分析
    4.5 宁陕生态脆弱山区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的历史启示
        4.5.1 对爱辉——腾冲直线的重新认识
        4.5.2 凤堰明清古梯田的生态文明启示
        4.5.3 传统民居建筑的历史启示
        4.5.4 宁夏吊庄移民“四代建筑”的历史启示
    4.6 本章小结
5 研究区域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实践的研究
    5.1 宁夏地区“十二五”规划实施现状分析
        5.1.1 银川市移民安置区建设“十二五”规划实施现状分析
        5.1.2 彭阳县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规划实施现状分析
    5.2 陕南地区“十二五”移民规划实施现状案例分析
        5.2.1 陕南地区“十二五”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进展情况
        5.2.2 安康市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建设案例分析
        5.2.3 陕南地区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规划实施现状
    5.3 研究区域生态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实践综合评价
        5.3.1 安置区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及空间开发环境影响分析
        5.3.2 迁出区生态空间修复规划实施影响分析
        5.3.3 生态移民经济收入统计分析
        5.3.4 生态移民住宅建筑满意度分析
        5.3.5 生态移民安置社会成本和社会融合分析
    5.4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存在问题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5.4.1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的再认识
        5.4.2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规划优化和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建
    5.5 本章小结
6 研究区域移民宜居环境建设技术策略研究和工程实践
    6.1 生态脆弱地区移民宜居环境建设技术策略选择原则
        6.1.1 技术策略选择基础
        6.1.2 技术研究的主要领域
        6.1.3 技术策略选择原则——“一优先三结合”原则
    6.2 研究区域移民宜居环境建设技术策略体系构建
        6.2.1 生态优先特色的三大空间组团设计技术策略
        6.2.2 满足资源条件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技术策略
        6.2.3 符合当地人文特色的本土化建筑设计适宜技术策略
        6.2.4 结合系统控制的整合性设计技术策略
        6.2.5 按照安置模式特点分类指导的设计技术策略
    6.3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工程实践
        6.3.1 分散安置移民传统民居建筑改造更新工程
        6.3.2 集中安置移民新村宜居环境建设设计更新工程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论文总结—对移民宜居环境持续发展的再认识
        7.1.1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7.1.2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历史的研究
        7.1.3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实践的研究
        7.1.4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规划优化和建筑设计更新的技术研究
    7.2 主要结论——论文的创新点
    7.3 建议——对移民宜居环境建设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7.4 展望——对后续研究的思考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研究工作及成果

(7)多中心视角下的山区水资源治理研究 ——以余姚市鹿亭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多中心治理山区水资源的理论
    第一节 山区水资源治理的范畴
        一、水资源
        二、水资源治理
        三、山区水资源治理的特点
    第二节 多中心治理理论
        一、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起源
        二、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内涵
    第三节 山区水资源治理的多中心模型
第三章 山区水资源治理:以余姚市鹿亭乡为例
    第一节 水资源现状
        一、我国水资源现状
        二、浙江省水资源现状
        三、余姚市水资源现状
    第二节 鹿亭乡水资源治理概况
        一、鹿亭乡基本情况
        二、鹿亭乡水资源治理现状
        三、极端条件下的山区水资源治理——“菲特”前后的旱涝考验
    第三节 治理成效和基本经验
第四章 多中心治理山区水资源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鹿亭乡水资源治理面临的困境
        一、三方主体各自为战
        二、三大效益难以协调
    第二节 多中心视角下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角色转变不到位
        二、治理目标难协调
        三、市场机制不完善
        四、群众参与不主动
第五章 完善多中心治理山区水资源的对策
    第一节 培育水资源治理的多元主体
    第二节 寻求共同的利益焦点
    第三节 完善多中心治理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基于生态优先的宁夏中南部干旱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清单
附表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研究趋势
    1.5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区河流水系
    2.3 研究区水文要素及其特点
    2.4 研究区水资源量
    2.5 研究区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2.6 研究区规划水平年可供水量预测
    2.7 小结
第三章 干旱区域生态环境需水理论及估算方法研究
    3.1 干旱区域生态环境需水概念
    3.2 干旱区域生态环境需水理论研究
    3.3 宁夏中南部干旱区域河道生态环境需水估算方法研究
    3.4 宁夏中南部干旱区域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估算方法研究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生态优先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研究
    4.1 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发展模式
    4.2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基本理论
    4.3 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主要方法
    4.4 基于生态优先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研究
    4.5 基于生态优先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数学模型
    4.6 小结
第五章 研究区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
    5.1 生态分区
    5.2 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
    5.3 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估算分析
    5.4 生态需水量汇总分析
    5.5 需配置的生态环境需水类型界定
    5.6 规划水平年径流消耗性生态环境需水星预测分析
    5.7 小结
第六章 研究区社会经济需水预测分析
    6.1 需水预测分类
    6.2 需水预测方法
    6.3 需水预测分区
    6.4 研究区自然及社会经济现状
    6.5 研究区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6.6 研究区需水预测
    6.7 小结
第七章 基于生态优先的研究区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
    7.1 基于生态优先的研究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实现
    7.2 生态优先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参数率定
    7.3 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求解
    7.4 水资源配置效果评价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成果及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9)宁夏六盘山片区扶贫开发路径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论文结构框架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国内外扶贫开发的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2.3 宁夏扶贫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2.3.1 针对宁夏区贫困原因、标准和收入差距
        2.3.2 针对宁夏区人力资源的研究
        2.3.3 针对宁夏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
        2.3.4 针对宁夏区生态补偿的研究
    2.4 与扶贫有关的几个范畴界定
        2.4.1 世界银行的贫困线
        2.4.2 扶贫的定义
第三章 宁夏六盘山片区农村扶贫开发概况
    3.1 宁夏农村贫困区扶贫开发工作与成就
        3.1.1 贫困地区整村推进规划目标基本实现
        3.1.2 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取得明显成效
        3.1.3 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化扶贫成绩斐然
        3.1.4 贫困地区社会共同参与扶贫开发明显增加
        3.1.5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显着改善
        3.1.6 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明显加强
        3.1.7 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发展日趋转变
    3.2 宁夏农村扶贫开发经验
        3.2.1 坚持强有力的党政组织为扶贫开发的重要保证
        3.2.2 坚持开发式扶贫和自我发展能力为扶贫开发的根本出路
        3.2.3 坚持因地制宜作为扶贫开发的关键举措
        3.2.4 坚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作为扶贫开发的有效途径
    3.3 宁夏六盘山片区经济发展状况
    3.4 宁夏六盘山片区贫困状
第四章 宁夏六盘山片区农村扶贫开发的新形势与新问题
    4.1 新阶段宁夏农村扶贫开发面临的新形势
        4.1.1 扶贫的标准有新的提高
        4.1.2 扶贫的内涵有新的扩展
        4.1.3 扶贫的要求有新的高度
    4.2 新阶段宁夏农村扶贫开发的难点及主要问题
        4.2.1 新的扶贫问题凸显,扶贫代价也相应加大
        4.2.2 缩小贫困地区发展差距的任务异常艰巨
        4.2.3 市场体系不完善,挖掘扶贫特色产业的潜力不足
        4.2.4 小城镇对产业和人口的吸收带动能力不强
        4.2.5 十年久旱愈演愈烈,气候变化导致生态环境恶劣
        4.2.6 人口基数大且增长快,超载现象普遍存在
第五章 宁夏六盘山片区扶贫机制与对策研究
    5.1 加强体制改进,提高政府行政能力
        5.1.1 强化扶贫开发责任,加强扶贫机构队伍建设
        5.1.2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快建立脱贫致富指导员机制
        5.1.3 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5.2 锁定扶贫对象,建立良性扶贫机制
        5.2.1 贫困底数要精确
        5.2.2 动态管理要精确
    5.3 大力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和大县城建设,吸纳转移就业
        5.3.1 优化社会资源,实施产业资源开发战略
        5.3.2 发挥城市区位优势,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5.3.3 抓住机遇,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新型城镇化
    5.4 合理运用自然资源,积极探索碳汇交易市场的新型扶贫机制
        5.4.1 继续加强生态保护,为发展碳汇经济奠定基础
        5.4.2 完善交易相关法律制度、监测和价格制度
        5.4.3 提高计量标准与方法
    5.5 开发旅游资源,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5.5.1 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做好旅游支柱产业
        5.5.2 加大旅游的文化内涵,打造六盘山扶贫文化品牌
        5.5.3 加大当地特色旅游产业链
    5.6 以当地产业发展为主线,创新特色优势产业机制
        5.6.1 加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政策对贫困户的支持力度
        5.6.2 实施专项扶贫资金支持贫困户发展增收产业项目
        5.6.3 加大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户的带动作用
    5.7 树立新的扶贫开发理念
        5.7.1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5.7.2 有偿扶持的理念
        5.7.3 优生优育的理念
第六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四、宁夏南部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水土资源利用评价与均衡优化调控研究 ——以宁夏为例[D]. 杜捷.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2]宁南山区经济林降雨集流入渗系统的水分动态研究[D]. 丁广. 宁夏大学, 2020(03)
  • [3]基于分段线性差分法的坝前淤泥土固结计算[D]. 姚自凯. 宁夏大学, 2019(02)
  • [4]明代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与农业发展[D]. 路其首.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5]秦巴山区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J]. 唐学军,陈晓霞.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 [6]生态文明理念下西北宁陕地区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研究[D]. 张国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6)
  • [7]多中心视角下的山区水资源治理研究 ——以余姚市鹿亭乡为例[D]. 陈晓珍.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3)
  • [8]基于生态优先的宁夏中南部干旱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D]. 李金燕. 宁夏大学, 2014(03)
  • [9]宁夏六盘山片区扶贫开发路径与对策研究[D]. 刘峰. 宁夏大学, 2013(03)
  • [10]榆林南部山区水源地保护与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A]. 刘继平.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换届及第五届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2

标签:;  ;  ;  ;  ;  

对宁南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